欢迎书友访问966小说
首页中国高层新智囊美国失算于房宁

美国失算于房宁

        这次看似调侃的对话却对房宁产生了很大震动。他开始注意到了美国富裕繁华背后的东西,这也许是他能够走出80年代中国大多数知识分子中普遍存在的某些意识的开端。由此发端,房宁开始为我们讲述起了另一个美国故事。美国凭借资本、技术、信息的垄断优势,占据了国际经济分工的高端,它乘全球化之机,从世界每个角落赚取超额利润。当巨大的经济剩余流回美国的时候,美国人尽情地享受幸福生活。于是,对全球化的另类描述“资本流遍世界,利润流向西方”进入了当代中国的话语。

        房宁出身于北京的一个中医世家,1977年,20岁的他考入北京师范学院政教,毕业后留校任教。1987年,他获得了去美国做访问学者的机会。也就是这次美国之行使他对西方的繁荣有了一种由表及里的洞察,从而使他的思想发生了深刻变化。

        仅一年的美国游学使房宁的思想发生了转变,他变得沉重起来。面对风起云涌的全球化浪潮,他感到了中国将遇到的巨大压力。回国后他开始认真研究起现代资本主义的发展理论,试图为中国的社会主义找到应对之策。90年代中期,房宁写出了他的第一本学术著作《现代资本主义发展引论》,今天他关于全球化的许多观点以及在中国语境中开始流行起来的一些概念,其实都可以在那本书中找到它们的原型。

        在这个调查中,策划者设定的诸多问题中最引人关注的是三个问题:“你认为对中国最不友好的是哪一个国家?”“你认为对中国影响最大的是哪一个国家?”“你最不喜欢哪一个国家?”结果出人意料:75%的人对上述三个问题的回答都是美国。

        如果说《现代资本主义发展引论》中民族主义思想还处在萌动状态,那么同年他与王小东等人策划的“中国青年看世界”的民意调查,则是他们对当年还潜藏于青年一代思想中的民族主义思潮的一次公开的发掘和张扬。

        1995年5月30日,由房宁、王小东和马明洁策划的《中国青年看世界》调查问卷在《中国青年报》公布。这是中国民间第一次通过报纸公开进行大规模的社会调查,也是第一次调查中国公民对国际问题的看法,得到社会的强烈反响。问卷公布的当天就已收到读者的反聩,一个月后问卷回收达到了12万份,超过了当年《中国青年报》发行量的15%,也完全出乎房宁等人的预料。

        有人说,尽管《现代资本主义发展引论》是一部关于当代资本主义的论著,但实际上这本书自始至终都流露着他对中国问题、中国道路的关照与思考。像房宁在20世纪发表的所有著述一样,他几乎没有使用过“民族主义”这个词语,但他的思想实际上是当代中国的民族主义思潮的p://.99lib?理论发端。

        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到现今,房宁教授在世界的行走是与众不同的。一位对房宁甚为了解的学者曾这样说:“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人对西方一浪高过一浪的喝彩声中,房宁是为数不多的以尖锐眼光质疑西方、批判全球化的中国学者;而房宁的不妥协和坚忍不拔的精神,使他成为最早站在非西方立场系统研究和批判全球化的一位中国学者,他的著述为中国日益崛起的当代民族主义思潮奠定了理论基础。”

        当年在同事和家人羡慕的目光下,他怀着激动、好奇的心情飞到了大洋彼岸。然而作为一个社会科学学者,房宁并没有沉浸在美国的繁华梦中,而是以一种学者的责任感仔细观察和了解美国社会。他有机会走访了美国很多个州,广泛接触各阶层人民。

        房宁,1957年6月生,现任中国社科院政治学研究所副所长、首都师范大学教授、中国政治学会理事、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等。多年来以其独特的“第三世界视角”观察、研究当代世界经济体系的发展变化,揭示在资本全球化条件下的第三世界工业化发展的特殊规律,对于当代民族主义复兴的历史背景做出了新的诠释。代表性著作:《现代西方政治理论》《现代资本主义发展引论》等。

        全球化的实践使“地球村”断裂为南北两大板块,北方“金十亿”富裕幸福、直上云天,南方贫穷的五十亿却堕入尘埃。

        在持续的新闻轰炸中,尽管主要策划人之一的房宁一直拒绝接受采访,但他还是作为一个新闻人物,引起国内外的关注。美国的一些学者在了解房宁的经历后不无感慨地说,美国的经历没有把房宁熏陶成一个亲美的学者,反而就了一个中国的民族主义者,令人不可揣度。有人戏谑道:美国送给中国一个民族主义者。

        20世纪80年代,在中国社会出现了一种王小东称为的“逆向种族主义”,这股思潮给当年那一代人带来深深的迷茫。90年代中国人在开放进程中对外部世界、对全球化了解的加深,加之中国经济、政治环境的变化,社会思潮逐渐地发生了转化。本来就与80年代中国思想界主流格格不入的房宁和另一位也在苦思中国出路的学者王小东,敏锐地察觉到了这种风向转变。他们知道对未来具有决定作用的是青年,是青年一代的思想,于是他们想到要搞一次面对青年的民意调查,以了解当代中国青年对世界、对中国的真实看法,从而诉诸青年、诉诸未来,以振作国人的民族精神。《中国青年报》的记者马明洁对他俩的想法表示认同。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966xs.com。966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wap.966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