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以来,中国农业步入一个困难时期,农民收入和城镇居民收入差距越拉越大。2000年3月,时任湖北监利县棋盘乡党委书记的李昌平在上总理书中列举了农村中触目惊心的危机:盲流如“洪水”、负担如“泰山”、债台如“珠峰”、干部如“蝗虫”、责任制如“枷锁”、政策如“谎言”、假话如“真理”。李昌平的上书通过媒体震动了全国,“三农”问题的危机暴露在公众面前。
中国的农业是弱势产业,农民是弱势群体,农村是落后地区。不解决“三农”问题,也就谈不到全国的小康,谈不到和谐社会。党中央对农业、农村、农民问题高度关注,将其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
2002年11月14日上午,胡锦涛和其他8名新一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出现在人民大会堂的聚光灯前。此时,全世界都在猜测:这些在革命战争结束后成长起来的新一代领导人,如何面对日益突出的中国“三农”问题?
事实证明,新的一代领导集体在“三农”问题上一直在不断地探索。
2002年11月,中共十六大要求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解决“三农”问题,并规划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统筹城乡发展”,将其放在“五个统筹”之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理念呼之欲出。
2004年年初,中央针对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多年增长缓慢,粮食主产区农民收入增长幅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许多纯农户的收入持续徘徊甚至下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在不断扩大的状况,用中央“1号文件”要求全党必须高度关注“三农”问题。文件指出,农民收入长期上不去,不仅影响农民生活水平提高,而且影响粮食生产和农产品供给;不仅制约农村经济发展,而且制约整个国民经济增长;不仅关系农村社会进步,而且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而且是重大的政治问题。在当年召开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胡锦涛进一步指出,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必须始终抓紧抓好,并且首次提出了“两个趋向”的理论。12月底,下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对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出了9个方面的27条具体措施。
又经过近一年的实践探索,党对怎样加强农业、关注农村、关心农民有了更加清醒而全面的认识。2005年10月8日至11日,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在这次会议上,中央从系统解决“三农”问题出发,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部署。会议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内容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管理民主。会议要求各地从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加大各级政府对农业和农村增加投入的力度,扩大公共财政盖农村的范围,强化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搞好乡村建设规划,节约和集约使用土地,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通过农民辛勤劳动和国家政策扶持,明显改善广大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
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之后,新农村建设成为中央高层领导的一个不衰的话题。2006年2月,胡锦涛在省部级领导干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研讨班上讲话时,对这种创新用“四个更”作了高度概括,即这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指导方针更明确、发展起点更高、工作布局更全面、扶持力度更大。2006年1月25日,胡锦涛主持中央政治局第28次集体学习,强调要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出发,深刻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增强做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各项工作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因地制宜、搞好规划;抓住重点、积极推进;完善机制、形成合力;总结经验、分类指导。
2月14日,中央举办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研讨班。胡锦涛出席开班仪式并作了长达100分钟的讲话。讲话回顾了党一贯重视“三农”工作的战略思想,强调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8个方面的重要意义,详细阐述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六大任务。
2月20日,温家宝在研讨班上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义、目标、内涵、原则作了重要阐释。
从2006年4月到2007年1月,中央把全国5300多名县委书记、县长分批集中到中央党校等五所干部院校,进行新农村建设专题培训,曾庆红和参加培训的学员代表进行座谈并发表讲话。各地和有关部门也举办了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新农村建设培训班、研讨班和学习班。新农村建设已经成为神州大地上的强音。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966xs.com。966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wap.966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