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素质的人才是高科技企业得以发展的保证。任正非认为,人才是企业的资本,而且是比金钱更重要的资本,因而不遗余力地广揽高素质、开拓型、敬业型人才,并创造一种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的机制。
任正非对于人才和技术的渴求极其强烈。1998年,当时的教育部长在听到华为进行人才垄断的传闻之后,曾经让下属将华为录用的毕业生名单打印出来,看过之后吓了一跳:密密麻麻的一长串名单下来,全国前20所重点高校的计算机与通信相关专业的毕业生,将近20%去了华为!为了招到重点院校的毕业生,华为甚至不惜花费数十万元请这些高校负责毕业生分配的老师来深圳考察参观。
目前,在华为10万名员工中,85%以上是大学本科学历;以高薪被聘用的技术研究及开发人才4000多人,其中博士后、博士、硕士等高级研究人才占70%。
任正非强调人力资本增值目标优先于财务资本增值目标。公司不仅建立了在自由雇佣制基础上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而且引入竞争和选择机制,在内部建立劳动力市场,促进内部人才的合理流动。在人才流动上,任正非要求高中级干部强制轮换,以培养和提高他们能担当重任的综合素质;对低级职员则提倡自然流动,爱一行干一行,在岗位上做实,成为某一方面的管理或技术专家。华为每月平均有200多人换岗,每个人都可以选择或竞聘自己适合的职位。
华为的人才战略不问出身、唯才是举。李一男的传奇经历就折射出华为的人才战略。李一男15岁考入华中理工大学少年班,21岁进入华为,两天时间升任工程师,半个月升任主任工程师,半年升任中央研究部副总经理,两年被提拔为华为公司总工程师与中央研究部总裁,27岁坐上华为公司副总裁的宝座,之后迅速升任“华为技术”副董事长,是任正非最为得力的助手,也是当时呼声最高的华为接班人。
华为悄无声息地在软件开发过程管理和质量控制方面达到了中国的最高水平,在任正非眼中,华为是“三高”(高效率、高压力、高工资)企业,而这里的“高”,并不包括“高学历”。
在高科技产业里,不具备高学历的人很难得到提升,而华为在提拔许多高学历人才的同时也提拔了没有大学文凭但有工作能力的人,也重用经多年工作积累而成才的工程师。华为不考理论,而着重实际作业能力,干什么,考什么,因此,有学历、知识是优势,没有学历的也不自卑。这种考核机制逼着所有的人都得奋力划船,争取进步。在华为有19岁的高级工程师,有工作后第7天就被提升为高级工程师的纪录,这都是“公平竞争,不唯学历,注重实际才干”原则在华为的真实体现。
任正非坚持高工资政策,而高工资的背后是高效率和高压力。他坚信,高工资是第一推动力,重赏之下才有勇夫。其实,华为给员工的不仅有高工资,还有股权和其他待遇。
在中国的企业界选人用人都讲学历,以经验论资排辈,而华为不唯学历和经验,重视员工的潜力和整体素质,遵循潜力至上的用人制度。任正非始终认为,“一个有创造性的人才,可以为公司带来更多的客户”。
1996年2月,任正非做出了令业界震惊的举动:要求所有办事处主任、市场部的正职向公司集体请辞,然后接受公司的再挑选。从市场部总裁到各办事处主任,无一例外要向公司提交两份报告—述职报告和辞职报告,公司会根据其表现、发展潜力和公司发展需要,批准其中的一份。在这次史无前例的竞聘考核中,有30%的干部被淘汰。市场部总裁毛生江也在这场变革中落选。这次运动就是被外界传得沸沸扬扬的“集体大辞职”事件。
公司发展需要变革,但变革难免有阻力,而最大的阻力来自于现有组织的惯性。任正非借“集体大辞职”淘汰了一批曾经立下汗马功劳的落伍者,并让华为人明白,“在市场一线捕杀的人,不允许有思想上、技术上的守旧。必须让最明白的人、最有能力的人来承担最大的责任”。
华为的一名职工认为,“这次‘运动’清理掉了一些人,短期内会产生一些激励作用,比如一些领导的离职,让更多的人看到了机会”。
2000年元月,任正非在“集体大辞职”四周年纪念讲话时对1996年那次历史事件给予了高度评价:“市场部集体大辞职,对构建公司今天和未来的影响是极其深刻和远大的。任何一个民族、任何一个组织只要没有新陈代谢,生命就会停止。如果我们顾全每位功臣的历史,就会葬送公司的前途。如果没有市场部集体大辞职所带来的对华为公司文化的影响,任何先进的管理、先进的体系在华为都无法生根。”
华为每年从大学校园招聘很多大学生。为了让他们得到锻炼,华为首先让他们到市场部去做市场。华为市场部的人员说:“销售是一段刻骨铭心的经历,没做过销售的人生是不完整的。”
华为在市场费用上敢于花钱是出了名的。华为员工的收入一流,费用开支同样也是大手笔的。“出差要住星级酒店,参展要在国际展厅,捐款要有轰动效应,市场要抢最大份额”已成为一条不成文的规定。任正非曾经提出“不敢花钱的干部不是好干部,花不了的要扣工资”,“省钱的不是好干部”等理念,鼓励员工在该花钱的时候一定要舍得花钱,对重点客户的投入不惜成本。
在华为流行这样一句话:“要想进步快,赶快去海外。”欧洲市场业务的拓展,对华为人才的需求提出了挑战。近10年来,华为在国内抽调了一大批业务骨干充实到欧洲市场。
华为在国外就地招聘本地员工。华为荷兰代表处首席代表陈海军,已经在荷兰学习和工作了近20年,在进入华为之前,他就职于一家着名的欧洲设备供应商,2003年到华为之后,为华为开拓荷兰市场立下汗马功劳。陈海军说,作为海外学子,内心深处都希望为中国的公司服务。他学的是无线通信技术,而华为是中国最好的通信设备公司,到这样的公司来,他看重的不是薪资待遇,而是广阔的事业前景。
华为独具特色的人才战略聚集了一大批优秀人才,给华为注入了无限生机与活力,为华为的发展奠定了基石,实现了成为世界一流大公司的梦想。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966xs.com。966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wap.966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