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书友访问966小说
首页领导口才全书第二十章 当众讲话的基本功

第二十章 当众讲话的基本功

        绅士的演说应该像女人穿的迷你裙,越短越好——林语堂

        

1、当众讲话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虽然领导见多识广,但若说完全不紧张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情,起码说,每一个领导都关心他讲话的效果。听众或对方的反应就是他最关心的事情,如果他的讲话丝毫不能打动对方甚或是引起对方的反感时,任何富有经验的领导都可能感到紧张,而紧张则是领导在讲话时所必须首先克服的。只有力戒紧张、泰然自若,领导的讲话才能富有说服力并体现出其作为企业领导所必须具有的风度。

        作为领导,在大庭广众之下讲话是很平常的事,但要讲好,却一点也不简单。总体来讲,需克服以下四点:

        (1)看重效果,害怕失败

        领导在对重要的问题发表见解时,尤其是他经过深思熟虑的问题,认为理应如此,而又很少有人支持他的观点时,他首先会为能否说服别人而担心;在对下属作重要讲话时,他会为员工是否重视他所讲的话而担心。其实,这是不必要的。只要你的话讲得到位,下属自会从中领会要义、你无需替他们考虑能否消化,或是否接受等问题。反过来讲,你用信任他们的态度对他们讲话,他们亦会用信任的态度来执行你的意图。过于担心自己的讲话效果,实在是对自己和下属的不信任。

        (2)场面紧张,担心失误

        这种情况属特殊场合,例如在商业谈判的场合,双方各施谋略,争论激烈,任何一方稍有不慎,就有可能被对方抓住把柄。在这种场合,不仅每一句话都具有关键性,每一个语气的运用,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眼神,都至关重要。在这种恍若被监视的情况下,很有可能因为场面紧张而出现失误,这也是领导所最为担心的问题。然而更为可怕的是,一旦事先有了这种担心,则在谈话中就很有可能出现紧张心理,从而影响到谈话水平的正常发挥。其实,你大可不必紧张,在任何场面都要从容不迫地发表你的见解,下列八法可以帮助你校正因场面紧张而担心失误的心理:事先把问题想清楚、充分考虑好可能出现的各种可能性;在发表重要谈话时、适当放慢谈话速度;坚定你的信心,满怀激情地迎接对方的挑战;请助手解释,使谈话的进程放慢,自己抽时间稳定情绪;让对方把问题先说清楚或事先征求对方的意见;提出问题,让大家思考;提出书面材料,让助手宣读或向他人出示;在关键时刻增加强有力的停顿。

        (3)情况不熟,陷入紧张

        很多时候,领导不可能把所有的问题都估计清楚,尤其是涉及某个专业问题,如某项专门知识、数据、图表、方案的具体内容等,领导在讲话中急需而又一时难以说明,很容易使讲话失常。实际上,即使是在这种情况下你也完全不必过度紧张,首先应寻求回避或闭口不谈的办法,能回避尽量回避,这是最好的解决办法,如果实在无法回避,就干脆实事求是,说明自己记不清或不了解情况,确实需要当场讲清楚的,可由知情人作答,或立即寻找有关资料。在这里要特别明晓一点,领导只是某一个或多个专业领域的领头人,而不是该专业的全知,不可能对什么事情都一清二楚。如果不了解情况,坦诚相对,不遮不掩,更能显出领导的风度。

        (4)失掉信心,自我惊慌

        即使是一个富有经验的领导在讲话时也会出现这种情况,吞吞吐吐、漏洞百出,丧失自信,越讲越乱。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可能事情过多,过于劳累,一时思维混乱,在讲话时想到其他问题,而忘记了自己正在陈述的主题;二是可能因忘了一些重要内容而使讲话失去主题,出现不着边际的情况;三是可能意识到自己讲话没有起到应有效果,想设法提起听者兴趣,结果越讲越不知所云,想说的没说好,不想讲的却说了出来,之后又忙于纠正前言,结果是局面完全失控。

        上面分析了产生紧张原因的几种表现,下面介绍几种克服紧张情绪的方法可供参考。

        首先,最重要的,是想到你的责任,你是领导,这次讲不好,下次可以补充,不能在自己的下属面前处处强调完美。反过来想,偶尔在他们面前出现一些小失误、小差错,岂不更容易被他们亲近和感知。一个领导的威信更多建立在言行上的一致,而非是不是一个完美的人。

        其次,作为领导,决不可以自恃经验丰富,经常讲话而疏于准备,过分轻视就容易出现错误。各项准备工作如对重要的讲话列举详细的提纲,必要的时候则必须准备手稿,须知阅读能力对于一个人来说也是十分重要的。对谈话时可能涉及的某些专业性问题如重要数据、资料、情况介绍、总体部署等,如记忆困难,可把必要的情况写在备忘录上,在关键的时候把备忘录拿出来看一眼,听者不但不会认为这是没有水平的表现,反会觉得领导准备充分、老练、稳重,这样既可以在难以记忆的情况下帮助整理思路,又可以在翻看备忘录时稳定情绪,克服紧张心理。

        第三,充分了解听众的期望程度。领导在讲演前一定要分清谈话对象,了解听众的希望,毫无疑问,下属希望听你合理的安排,客户希望听到你充分的介绍,而谈判桌上的对手则十分希望听到你有价值的观点。了解到这些对象,你就明确了一个主题,如果对讲话的内容再经过认真的准备,就能清楚地知道自己应该说什么。这不但能降低你的紧张程度,而且还能保证谈话不出现意外情况。

        第四,掌握必要的语言表达技巧。有些紧张情绪的出现是由于谈话技巧上的原因,因此领导有必要充分了解语言表达技巧。对领导说,掌握以下几点就足够了:领导不要期望能够完全克服紧张情绪,只要能对紧张情绪适当控制,使讲话能够顺利进行并能控制局面就可以了,有些时候,稍稍有些紧张反而会使讲话更加充满情趣,吸引听者注意到你是领导。发表意见,布置工作是你的权力,你完全没有必要因此而紧张激动;在公共场合讲话,应注意克服紧张情绪,更应自然平常;必须把主题集中在讲话的内容上而不是形式上,只注意关心听者的反应,自己的处境;充分估计自己的语言运用水平,不要希望过高,只要能充分反映出自己的水平,不至于出现意外的失误就完全可以了;在特殊情况下,可在讲话前反复练习,以免仓促上阵,忙中出乱。

        

2、越短越得人心



        可能有的人认为,讲话时间长短与领导重视程度有关,因此,有些没多少实质内容的会议,为了体现领导重视程度,只能反复强调,造成空话、套话泛滥。过去有人说:“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实际上,我们应该改成:“有话则短,无话则不讲”。不讲话,不一定是没水平,不一定是不重视。

        文学大师林语堂说:“绅士的演说应该像女人穿的迷你裙,越短越好。”欧文·古柏也说过,“只要足够简短,任何说话都不会是完全糟糕透顶的”。讲话越短越精彩,越短越容易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精彩的发言无须长篇大论,短小往往更精悍有力。报载,联合国开会,每人发言都有限时,所以大家的发言稿一般都很简练,照样能赢得掌声。

        我国古代就追求“以少少许,胜多多许”、“文约而事丰”的境界。我们转变会风,开短会,首先要求讲话者讲短话。短小些、精粹些,这在当今工作生活的快节奏和社会信息交流频繁的时代,更受人欢迎。冗长的讲话必将逐渐被淘汰,而令人啼笑皆非的是,现今有的领导讲话仍动辄洋洋万言,啰唆,拖泥带水,短话长说,短会开成“马拉松”会,听得让人厌烦。毛泽东同志1944年9月8日在纪念张思德同志追悼会上的即席讲话仅八百多字,堪称讲话中的经典之作。他在1957年接见团的三大代表时的讲话只有一百四十多字,其中留下了“中国共产党是全中国人民的领导核心,没有这样一个核心,社会主义事业就不能胜利”的警句。邓小平同志在1992年南方讲话时就指出:现在有一个问题,就是形式主义多。电视一打开,尽是会议。会议多,文章太长,讲话也太长,而且内容重复,新的语言并不很多。重复的话要讲,但要精简。要腾出时间来多办实事,多做少说。

        “言不在多,达意则灵。”领导者千万不要认为讲话越长越有水平。有时候这种认识会适得其反,明朝初年刑部主事茹太素上言奏事,“陈时务累万言”皇帝朱元璋听着这篇万字长文,到了六千多字时居然还没有切入正题,龙颜大怒,说茹“虚词失实、巧文乱真,朕甚厌之。自今有以繁文出入朝廷者,罪之!”于是便命人将茹太素拉上殿来,痛打了一顿板子。打完板子之后,皇帝夜里又命人继续念这篇奏章,直到一万六千多字时,才知道这篇奏章到底要上奏一些什么事情,而且这上奏的五件事中,茹太素的意见有四条可行。于是朱元璋把这些可行的事情交代下去,并对茹及其他臣子说,“许陈实事,不许繁文”,此奏章中只有五百来字是言之有物,以后写公文都应该吸取这个教训,并由此发布新的要求,“革新文风”,违者要治罪。

        现在国际上也通行领导人站着讲话,为什么?就是让人讲得少些、短些、精练些。国外也十分注重讲短话。有人做过统计:

        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著名演说仅仅1260字;

        美国第26位总统罗斯福的总统就职演说仅有985字;

        1793年华盛顿总统就职演说仅135字;

        林肯著名的葛提斯堡演说只有10个句子,仅六百多字。

        1984年7月17日,37岁的法国新总理洛朗·法比尤斯发表的演说,更为简练,仅有三句话:第一句,“新政府的任务是国家现代化,团结法国人民”;第二句话,“为此要求大家保持平静并表现出决心”;第三句话,“谢谢大家”。

        在一年一度的奥斯卡颁奖仪式上,人们在目睹世界影星风采时,也洗耳恭听获奖者的精彩致辞。大会明确规定获奖者讲话时间不得超过45秒钟,一旦超过便红灯警告,乐队也奏起《请君下台》的乐曲。

        1917年喜剧大师卓别林获得奥斯卡荣誉,他仅说了一句话:“此刻,言语是多么多余,多么无力”,巧妙地表达了感情,征服了人心。

        

3、有理不在声高



        现在很多领导只要是当众讲话便不由提高嗓门,恐怕别人听不见一样。结果呢,自己讲得费劲,别人听着也感觉累。

        那么,这么多领导为什么喜欢大嗓门说话呢?

        原因是听众多,比如作报告,或某种庆典讲话,底下听众鲜有认真听讲者,因此领导只能扯大嗓门,以震视听,以便达到足够的讲话效果。

        那么领导为什么要用这种吃力不讨好的方法使听众听他讲话呢?

        有一个故事很好地说明了这个问题:

        一位部门主任在参加完一个公司会议后把记录本弄丢了,回来无法向本部门人传达上级会议精神,正着急的时候,公司领导又来到了他的办公室,要了解他贯彻会议精神的情况。当领导听说他还没传达会议精神时,顿时雷霆震怒,要求主任复述一遍会议精神,检查他是否已经记住了会议内容。

        主任情急之下,翻出了一本几年前的会议记录本,照本宣科地念了一遍,不料句句都是会议精神,经理非常高兴,狠狠表扬了一番主任。前几年的会议记录怎么会和后几年的某个会议精神相同呢?这就说明了我们的很多会议具有雷同性,会议议题虽然不同,精神却大同小异,所以领导人的讲话就总是缺乏新意,总是那么老套的几句话,听众能不烦吗?

        因此,很多时候,我们讲话能不能被别人听进去,不取决于我们的声音如何悦耳,而是我们的讲话内容是否生动,有新意。

        近些年来,不断有国外政治或商界精英来到中国,走进中国各大学讲堂,向中国学子们发表演讲,使很多年轻人领略到了其充满智慧与深邃而又不乏风趣幽默的演讲风格,除了刻板、一成不变的讲话模式外,还有如此多彩的模式。听这类讲话,说者可将听众带入他们的思维天空,随他们的激情而起伏跌宕,既启迪了我们的思维,也唤醒了隐藏在我们思想深处的无限想象和创造力。

        中国是个文化历史绵长、口语及词汇极其丰富的国家,我们的词汇既表达了我们先人的智慧,也不乏幽默,很多词汇一语双关,可随意境不同而有不同的解读;有些词汇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如此博大精深的文字和语言文化为什么会在领导人的口里变得如此贫乏了呢?

        好在这种状况已经在加以改善,我们欣喜地看到,在国家的一些重大会议上,国家级领导人讲话不再使用高音调,口语词汇表达也日趋丰富多彩,望各级领导也“八仙过海”,各显语言神通。

        我们往往会有这样的体验,与人吵架时总会自然而然地提高音量,以压制对方,没有人会轻言细语地吵架,除非是有病发不出声。开会作报告不是吵架,用不着压制对方,再说,一个人说话的分量并不取决于音量的大小,而在于内容及表达方式,如果仅凭音量,那南方人说不过北方人,有文化的人说不过“大老粗”,我们会话世界还不真成了“秀才碰到了兵,有理也说不清”。

        所以,要让听者动容,不必提高音量,而是要在内容和表达方式上狠下工夫。

        

4、通俗易懂讲话



        弹琴看听众,说话看对象。讲话时心中要有听众,意识到自己是讲给他们听的。如果他们是普通的工人、农民、市民,就必须使用浅显、平易、朴实的语言,尽量少用专业术语,更不可咬文嚼字,故作高深,否则别人不易接受。如果听众是具有较高文化素养的人,语言就可文雅些,让自己的谈吐适应他们的水平。

        当然,能够做到雅俗共赏是最理想的,那将使你拥有更多的听众。但无论如何,为了接近下属、和下属交流,并受其欢迎,演讲语言首要的还是通俗易懂。如何做到这一点呢?

        (1)口头语

        口语的特点是:多用简洁明快的短句,少用冗繁复杂的长句和欧化的倒装句;多用通俗易懂的常用词,少用某些特殊专业或范畴专用的非常用词;多用音节清晰、语调铿锵、易于听懂的词;适当运用一些社会流行的富有生气和活力的新词语。

        要用浅显易懂的语言表达深刻的道理,这就并非“信口开河”能办得到的,而需要付出心血,经过认真学习和实践锤炼,方能“易处见工”。

        (2)惯用语

        口语因为在人们口头长期流传,渐渐固定下来,就成了熟语。熟语具有丰富的内容与精练的形式,包括成语、惯用语、谚语、格言和歇后语等。它们虽然字数少,但寓意深厚、言简意赅,若运用得当,可使言语简洁,增强说话效果。

        成语是约定俗成的固定词组,具有稳定的结构和整体性的意义。它是经过千锤百炼而约定俗成的相对固定的语言形式,具有很强的概括性和丰富的表现力。如果我们在演讲中能恰当准确地运用成语,会大大提高语言的精练程度。

        例如,要表达“立了功而不把功劳归于自己”的意思时,可以说“功成不居”;要表达“巴结或投靠权势者从而猎取个人名利”的意思时,可以说“攀龙附凤”。

        惯用语是口语中定型的习惯用语,它简明生动、含义单纯、通俗有趣。如要表达为某人或某事“提供方便”的意思,可以说“开绿灯”;如要表达空许诺言的意思,可以说“放空炮”。恰当地引用惯用语,可以增强演讲和谈话中的幽默感和说服力。

        谚语和惯用语一样,也可以为语言增色。谚语是劳动人民的社会生活经验经过长期传播,在下属口头流传的通俗而含义深刻的固定语句。它富于哲理,句式匀称,音调和谐,具体通俗,形象生动,运用得当能大大增强表达效果。如要表达“思乡”的意思,可以说“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时难”、“树高千丈,落叶归根”之类的谚语。谚语经历了千百年的长期流传,千锤百炼,因此常为讲演和谈判者使用。

        1988年5月,美苏两国领导人会谈。在欢迎仪式上,戈尔巴乔夫说:“总统先生,你很喜欢俄罗斯谚语,我想为你收集的谚语里再补充一条,这就是‘百闻不如一见’。”戈尔巴乔夫之意,当然是宣称他们在削减战略武器上有所行动了。

        里根也不甘示弱,彬彬有礼地回敬道:“是足月分娩,不是匆忙催生。”

        里根用谚语形象地说明了美国政府不急于和苏联达成削减战略武器等大宗交易的既定政策。

        两国领导人经过紧张磋商,在某些问题上缩小了分歧,都表示要继续对话。戈尔巴乔夫担心美国言而无信,于是在讲话中用谚语提醒:“言不信,行不果。”里根也送给戈尔巴乔夫一句谚语:“三圣齐努力,森林就茂密。”

        歇后语也是口语的一种,带有隐语的性质,它的前一部分是比喻或说出一个事物,后一部分才是要表达的真意。如你要表达“两面讨好”这个意思,可以说“快刀切豆腐——两面光”;如果你要表达“假情假意”的意思,可以引用“下雨出太阳——假晴(情)”这样的歇后语。这样会使你的话生动活泼、饶有趣味,给听众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

        (3)华丽语

        常言道:“美味不可多用。”作为语言中调味品的歇后语也是如此,用得恰到好处,则准确简练、一语千钧、增添力度;用得多了滥了,就会令人生厌,流于肤浅和滑稽。

        当众讲话固然要求通俗易懂,但并不拒绝文采。相反,语言一定要有文采。语言讲求生动形象,必须调动一切语言技巧,如逻辑技巧、修辞技巧,以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和形象性。

        为了让你的话悦耳动听,领导者可以像诗人写诗一样,讲究音韵。这里说的讲究音韵是指在必要时跟写诗一样押点韵,或恰当地选用一些双声叠韵的词语。这样,说起来顺口,听起来也很悦耳。

        

5、演说十要



        什么样的人可以培养成出色的演说家?你不妨观察一个正陷入热烈谈话中的人,你会发现他整个身体与语言和谐地融为一体。在讲台上,你应该努力达到使整个身体都能活跃起来的效果,这是一切富于表现力的演说绝对不可缺少的。但仅仅如此还不够,他还需要如下素质。

        (1)要有“t”形知识结构

        所谓“t”形知识结构就是说,在横的方面,具有广博的知识;在纵的方面要有较深的专门学问。这一点,无须多讲。

        (2)要有敏锐的洞察力

        一个人观察力高低,取决了他谋略水平的高低。善观察者,就不易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而能透过现象看本质,了解对手的真实意图,并应变制胜。老练的谈判家能将坐在谈判桌对面的人一眼望穿,断言他将做什么行动和为什么行动。应变能力强的谋略家,往往能随机应变,灵活处置,适时地寻找最佳应变措施,拿出对应的制胜策略。

        (3)要有无私无畏的精神

        有些特殊的谈判,如入虎穴,参加这种谈判往往有生命危险。

        毛泽东同志赴重庆谈判,靠的是沉着机智、一身虎胆、以正压邪,以无畏对付强权,他正是凭着这种精神,取得了谈判的最终胜利。

        (4)要有流利而连贯的语速

        一个句子还没说完,突然萌生了另外一个念头转而再去重新组织语言,这是演说时最忌讳的。这往往是由于选题不当,可讲的东西缺乏趣味性,准备也不充分所造成的。一位演说者如果感到一种强大的社会动力促使他将自己的想法传递给别人,那么他极少会出现不流利的情况。

        (5)要有明显的力度和风格

        演说中的活力产生于演说者本人诚信自己所言的态度和自由交流的演说风格。初学者的演说表演没有任何个性特点。一切激昂的演说都有这种活力,因而要培养这种活力。他的声音变化余地比一个交响乐团还要大。声音和动作的活跃常常并行不悖。

        (6)要有执著热情的目光

        没有与听众的目光交流,本身就说明演说是不成功的。演说者不要不时地将眼光投向窗外、地板或天花板,而应时刻使自己的眼睛和听众的眼睛保持接触。

        (7)要有幽默而自控的能力

        出色的演说家在讲到那些插科打诨的部分时,一定要加重语气;要有很多制造悬念的机会,该使用时则使用,不要有过多顾虑;在幽默中使用那些听众意料不到的语言;一定要保证听众完全明了那些关键的情节;无伤大雅地略指一些人们忌讳谈论的东西,增加故事的趣味性。故事结束之前,千万不要流露出蕴涵着故事幽默性的关键部分,应将最精彩的妙语放在最后。你在讲故事时,实际上是一个艺术家的角色——这样,就千万不要随着听众一起笑。使故事适应听众的具体情况——适应他们的文化水平,他们的职业地位、年龄、智力水平等。在听众面前讲某个故事前,先在自己的朋友面前讲讲,看看效果如何。

        (8)要有谦虚和威严的仪表

        当一位年轻人在长辈或那些资历较深的人面前讲话时,没有谦虚的态度,就可能失去听众。听众越是反对你的观点,你就越应尊重他们的意见。如何表现谦虚态度,不在于一个人说些什么,而多半在于他是以何种方式去说。我们在说“我肯定这是正确的”这句话时,既可以表现得胆怯踌躇,也可以表现得傲慢无礼、过分自信武断。就谦虚的态度而言,存在着必须严格区分的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要求演说者尽量迎合听众,要求自己的观点得到尊重的心理。第二种情况要求演说者表现出果敢的领导风度。在这种情况下,演讲者使用诸如“依我看”这样含糊其辞的字眼,反而会大大减弱讲话的效果。不能想象一位革命的爱国者,会以这样支支吾吾、犹豫不定的语言在民众面前讲话。谦虚的态度有时固然是重要的,可有时表现出叱咤风云的领袖风度也是必不可少的。

        (9)要有明晰的思路和提纲

        如果材料混乱地堆砌在一起,没有任何层次,听众便不会对你之所言形成一个明确的概念。演说在演讲者头脑中从头至尾都应是有条不紊地形成一定的布局规划。没有这样明确的提纲,听众很可能会感到不知所云,结果丢掉了演说的主题。

        (10)要有清晰的声音

        声音含混不清往往是演说效果不佳的根本原因,表明演说者还没有具备合格的心理素质——还欠成熟的基本技巧和缺乏自信心的表现。思路明确的人咬字、发音也往往是清晰的。当他具有一种使听众接受某一观点的强烈愿望时,他就会准确、有力量地支配自己的发音器官。

        

6、如何调动听众的情绪



        调动听众,让大家的思想参与到你的发言中来,比你一个人唱独角戏效果要好得多。如此一来,就不是你一个人在对一群人讲,而是大家在互相地交流思想,只不过是你扮演了一个引导者的角色而已。

        因此,聪明的领导者,知道如何去抓住听众的心情,懂得操控听众的情绪。如果你能让听众为你所讲之话感兴趣,甚至情绪激动,那么你就成功了。

        调动众人的积极性有很多的方式,但在不同的场合有着不同的使用方法,没有一种方法是万能的。

        (1)丰富你的情绪

        首先,领导者需要在演讲前进行自我情绪调动。就是说,在临场前,要采取有效措施,把自己的心理状态调节到最佳程度。以坚定的信念、丰富的感情、高昂的斗志和敏捷的思维投入演讲,这是最佳临场发挥的前提。

        讲话过程中的情绪越丰富,做得越发自内心,就越会使听众更彻底地融入你营造的氛围中去。例如,喜悦时,面部肌肉放松,嘴角向上,眼光明亮;愤怒时,面部肌肉收缩,嘴角向下,怒目圆睁;悲哀时,面部肌肉放松,嘴唇微开,眉目低垂;快乐时,面部肌肉放松,嘴唇大开,双眼眯缝;惊讶时,面部肌肉收缩,嘴唇大开,眉目骤张;坚定时,面部肌肉收缩,嘴唇微闭,目光炯炯等。总之,每种表情都要力争做得发自内心,如身临其境。有时候,面对众人的演讲,宁可采用夸张一点的表情,也不有保守到哭笑不分、喜怒无别。否则会给人听流水账一样的感觉,枯燥乏味。

        (2)鼓动性语言

        领导者讲话应具有强烈的鼓动性和号召力。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激发听众的积极性,唤起听众心灵深处的共鸣。激起听众情绪,使之振奋精神,提高兴趣,激动起来,并在思想上与演讲者产生同感,进而产生一种欲与演讲者一致行动的欲望。这就达到了讲话的初衷。

        我们知道,最优秀的作品就是口语和书面语的混合一体,主要是由于口语和书面语各有其特点和优点。口语朴素、简短、流畅、活泼、亲切、通俗易懂,但往往不够精确规范,说服论证的力度弱一些。书面语一般准确、规范、典雅,但往往结构复杂、书卷气过重,有时不太容易被人们理解和接受。好的演讲稿应当扬长避短,既要考虑演讲时的口传言授,便于听众听懂。又要注意加强语言的表现力,精心选择和锤炼语言,准确、鲜明地传情达意。对听众的不时煽动也是很重要的,这可以帮你打开过于沉闷和平淡的气氛,及时刺激一下听众的热情,把他们从麻木中唤醒。

        鼓动性语言可以运用很多种不同的句式。汉语中的句式多种多样,有主动句和被动句、肯定句和否定句、整句和散句、长句和短句、口语句和文言句,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等等。每种句式都有其特定的表意功能。它们的语气、语调、气势、表意重点以至语体色彩都有所不同。演讲稿要根据演讲的目的、渲染的意境选用最合适的句式来表达思想感情。比如说反问句式就常被用来鼓动听众。反问的目的不是让对方来回答,而是激发对方对既成的事理进行思考,并接受反问者的观点。因此,讲话时运用反问,必须根据题旨情境提供一定的条件,使反问建立在有理有据、是非分明的基础上。这样既可以调节气氛,也可以突出重点。

        (3)张弛有度

        据心理学家认为:人在听讲话时的有意注意每间隔五至七分钟就会有所松弛。因此,领导者要适度地注意讲话中的起伏张弛,变化有度。这主要是从语言、内容、情感几方面去体现。语调要有高低升降,速度要有急促徐缓,声音要有宏大精细,音色要有刚柔多变,情感要有跌宕起伏。

        表达不同的意思,当然需要不同的语调,这样你的讲话才会显得跌宕起伏,有张有弛。但无论运用何种语气语调,都别忘记把你的自信调和进去。

        在讲话过程中,还应该在一些关键词上加强语气,恰当地给予提问。提出疑问时,尽量提升你的语调。把音调提高八度,即使再简单的问题,听者都会很虚心地等着你的下文。他们毫不怀疑你有一个独到见解,完全相信你的答案会很令人信服。如果你想给出一个结论,尽量用重音来表达。不用怕是否有例外来推翻你,因为你前面的论证已经很充分了。你的语调是自信的,听的人就会甘心跟着你走,这是一种暂时的“心理控制法”。

        具有传奇色彩的古巴领导人卡斯特罗,同时也是一位出色的演讲家。他演讲时声音高低起伏,气势恢弘,感情真挚。听众的情绪总是随着他的语调而历经起伏。安静时鸦雀无声,激昂时全场轰动,最后到达高潮。即使在偶尔停歇时他也会设法激起下属的欢呼来填补演讲的空白。所以,掌控好讲话时的语调是很重要的环节。

        但讲演也应该是互动的、人性化的。所以不能纯粹遵循固定的规律,刻板地运用各种样板句式。那样就没有了自己的特色,成了千篇一律的流水账,只会让人产生厌烦。所以必须在确保自己的讲话内容独具特色的前提下,再润饰自己的语调。否则空有一副声音的好皮囊,也无法长久地留住听众的注意力。

        

7、怎样当众讲故事



        鲁多夫·弗烈欧在《畅达的写作艺术》一书里写道:“只有故事才能真正畅达可读。”无可否认,故事在当众说话中具有驾驭听众注意的力量,恰似写作一般。

        (1)富有人性味

        在平淡的讲话中若能引入富含人情趣味的故事,必然更能引人入胜。讲话者应只讲述少数重点,然后以具体的事例作为引证。这样建构讲演的方法,一定会吸引听众的注意。如果可能的话,这些故事应该谈及奋斗,以及经过奋斗而获得胜利的过程。

        不要因为自己是领导的特殊性,便缄口不谈自己,踌躇着不敢述说自己的经验。要知道,只有在一个人满怀敌意、狂妄自大地谈说自己时,听众才会起反感。否则,听众对你所叙的亲身故事是兴趣极大的。亲身经验是掌握注意力最稳当、可靠的方法,千万不可忽视。

        (2)说名道姓

        说故事,中间牵涉到别人时,无论如何,应该使用他们的姓名为佳;或者,若想保护他们的身份,可以杜撰假名。正如鲁多夫·弗烈欧所指出的:“没有什么能比名字更能增添故事的真实性了;掩名隐姓,最虚假不过。且试想故事里的主角没名没姓,会成什么样子。”

        (3)充满细节

        利用新闻记者写一桩新闻故事时所遵循的“五何公式”: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故?假如你也依照这个公式来做,你的举例便会生机盎然、多姿多彩。当然,细节末枝过多比没有细节要糟。人人都曾有让冗长、肤浅而不切题的细节搞得烦厌不堪的经验。所以对于“五何”问题里的每一个,只要简短扼要地回答就行了,别太啰唆。

        (4)绘声绘色

        如果讲演者还有些模仿技巧,能将引用对话中原来的声调语气说进字句里去,对话就更见效果了。而且,对话是日常生活中的会话,会使讲演更为真实可信。它使你听着像个有真情感的人。注意这是隔着桌子在说话,而不是个老学究在学富五车的学会会员面前宣读论文。

        (5)视觉化

        以细节来丰富讲话,最佳的方法之一是在其中加入视觉的展示。心理学家说,百分之八十五以上的信息,是经由视觉印象为我们所吸收的。这无疑说明了,电视之所以为广告与娱乐媒介,以及其所以收效宏大的原因。当众说话固然是一种听觉艺术,同时也是一种视觉艺术。

        

8、拟定讲话提纲的重要性



        讲话提纲及讲稿是准备讲话的一个重要环节。拟定提纲及讲稿的过程,是一个进一步思考谋篇的过程。通过撰写提纲或讲稿可以认真研究和推敲讲话主题是否正确,思路是否合适,材料是否妥帖,层次结构是否合理,详略是否得当,等等。通过撰写还可以加深对讲话内容的记忆,进一步熟悉讲话的内在结构、篇章布局以及重要段落和关键句子。一些著名的政治家、演讲家在讲话前都精心准备,亲自起草提纲或讲稿。毛泽东提倡领导干部要亲自动手写文章、写讲话稿,不要事事找人代替。他的一些著名演讲、重要文章都是亲自撰写提纲及讲稿。尼克松说,自己当副总统八年中,所有的讲话都是自己起草的。他说那时候副总统办公室不允许雇用一名正式讲稿撰写人。即使当了总统后,一些重要讲话还是要亲自撰写讲话提纲及讲稿。尼克松还谈到约翰·福斯特·杜勒斯也都是自己起草讲稿。

        有人向威尔逊请教讲话的方法,他回答:“我起初要把讲的节目都写在一张纸上,再把它们列成自然的顺序,然后再用速记写出来,我惯用速记写,因为我感到方便。写完之后,我再用打字机打出,同时再修饰词句和增删材料。”在速记、打字、修改的过程中,可以认真思考、仔细推敲,使你的思路更完善,词句更准确。通过撰写讲话提纲及讲稿,有助于加深理解和记忆讲话内容。

        有些会议,由于没有时间或没有必要形成讲稿,只作口头讲话。这种情况也要认真做好准备,列出讲话提纲。有了讲话提纲,就把讲话的基本内容视觉化了,那么什么地方写得不太合适,什么地方思路不甚恰当,乃至整个讲话的逻辑关系、层次条理如何,都可以一清二楚地呈现在眼前。这样就可以使讲话条理清楚,中心明确,便于听众掌握要点。

        讲话提纲分两种:一种是简略,另一种则是详细。

        简略的讲话提纲写得比较概括,列出大的纲目,写出每个问题的要点即可。简略提纲语言简练,内容扼要,主题、材料、结构、段落都很概括,看上去一目了然,省时省事。这种提纲,多用于非正式讲话或即席讲话,提纲多是写在随身携带的笔记本上或纸条上,起提示作用。

        详细的讲话提纲写得比较具体细致,要求列出详细的纲目,甚至把每个细目都写清楚,看上去就是一个讲话缩影。特别对重要的事例,必要的数据,精彩的词句,分别写在每个纲目之内。这种提纲编写时费力,但使用时方便,通过编写还可以加深对讲话内容的理解和记忆。详细提纲多是经过充分的准备后写出的。

        讲话提纲的写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标题写法,一种是句子写法。

        标题写法是以简要的语言,以标题的形式把该部分的内容概括出来。这种写法特点是简单明了,一目了然;不足之处是自己明白,别人看不懂,时间较长后自己会模糊。

        句子写法是以一个能表达完整意思的句子形式把该部分的内容概括出来。句子写法的特点是具体明确,无论隔多长时间都不会忘记,别人看也能明白;不足之处是文字多,写起来费力,不便于思考。

        两种写法各有长短。具体采用哪一种方法更好,还是两种方法混合使用,这要根据讲话的具体要求、内容、篇幅及讲话人的习惯而定。

        由于讲话的体裁不同,提纲的具体结构形式有所区别,但也有共同的结构要求:

        (1)拟定题目;

        (2)确定总的论点和主题;

        (3)列出分论点或几个部分;

        (4)在分论点或部分中,再分出几个从属论点或几个层次;

        (5)在每一个从属论点或层次中,列出具体材料的要点。

        这样一篇讲话的提纲就摆在了你的眼前,使用起来非常方便,可以任意发挥。

        对一些重要的讲话,在撰写出提纲的基础上,如果时间、条件允许的话,应尽可能形成讲稿,进一步推敲完善,有助于提高讲话的质量,保证讲话的成功。

        

9、如何让讲话热烈起来



        很多时候,我们在当众讲话或某个会议上发言时,听众态度冷淡,对你的发言毫无兴趣,甚至哈欠连天。这可能是你发言在内容上比较乏味,讲话的方式不生动形象所造成的。当发现这些情况之后,你不必着急,可以作一下适当的调整和转换,使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吸引众人。不过,这种调和转换要力求自然,不能猛然增大自己的音量,也不能突然间转换话题,而要有一个过渡。

        你可以联系发言内容,讲一个有趣的故事或逗乐的笑话,大家一乐,注意力也就被调动起来了。对于一些大家都明白、都听腻了的条条框框的套话,你要尽量压缩掉,无关紧要的话也最好删除,做到简洁有力。这样会议开得又短又高效,大家就不至于睡着了。

        有时候,大家不但不听你的发言,还会交头接耳,甚至大声喧哗起来,讲话现场乱成了一锅粥。那么,你就必须采取一定方法,使众人安静下来。

        首先,大声的呵斥在这时可能会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大家见你动了肝火,你下面的发言他们肯定听不到心里去了。所以,发火不是办法。

        其次,一两分钟的停止发言,表情平静安详地环视一下会场,或淡淡地向大家笑一下,听众就会知趣地停止在下面的交谈。接着,你就可以继续发言了。

        一些时候,在你发言时,一个到会者会突然将茶杯碰到了地上,而且洒了一身茶水。于是,会议室一下子便热闹起来,你也要赶快用两三句话把会场气氛安定下来,以便会议的正常进行。

        此外,在领导者的发言中,掌声是最经常的一种调味剂。如果领导者的发言非常成功,更会受到听众的热烈欢迎和掌声,这是双方产生共鸣的表现。当你的发言还在进行过程中时,你一句振奋人心的话语引起了听众长时间掌声。那么,为了不影响表达内容,你的发言可以稍微停一下,等大家都安静下来后,你再继续发言。当发言结束时,面对听众的掌声,你要站起身,礼貌地点头向大家微笑,以表示对听众的感谢。对听者的掌声不要无动于衷,没有表情。

        有些掌声,你可以听出人家并不是在鼓励你,而是对你的讲话有意见。你应该立即回想一下刚才讲过的话,及时发现其中的不当,不失时机地加以改正,调整自己的表达内容,以免一些不良听众给你起哄。

        

10、领导讲话九大病症



        以下是有关专家总结出来的现代领导讲话九种“病症”,我们在此罗列出来,希望能引起各位领导的防范及重视。

        (1)套话多

        现在很多领导为了讲话省力省心,而且不会有错,一开腔,满口原则话,满篇套话,年年可讲,人人可用。岂不知如此,怎样体现自己讲话风格和所讲内容的特点?怎么受到听者的欢迎?

        2004年9月,“首届世界大城市高层论坛”在江苏南通举行,有25个国家近60个城市的市长和市长代表参会。这种场合,国内的市长们都想“露一脸”,都想在国际场合推介自己所在的城市。但他们说惯了套话,所以他们一开口,还是在国内不同的会议场合重复的那一套东西,用这种官话大说特说自己的城市这样如何、那样如何,以致外国的市长和记者感觉中国的市长一个面孔。

        (2)调子高

        讲台是个神奇的地方,角色摆不正的人一走上去,就会使其与台下产生距离感,就会有高高在上的感觉,就会有发号施令、给人授课的欲望。所以,有人自我感觉良好,讲起话来,嗓门不高调子高,官位不大架子大。有人连篇累牍地引用报纸、杂志的观点和事例,与听众和本单位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不沾边,无的放矢;有人偏爱讲长话,讲话动辄洋洋万言,用深奥的道理和华丽的词语故弄玄虚,罗列出来的那些“观点”或者“亮点”,牵强附会,拼凑文章,搞文字游戏。

        2004年9月29日《中国青年报》曾报道,某省人大代表建议政府工作报告要少点“进一步”,为何?因为其中一共用了36个“进一步”!而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舆论认为,内容实在,没有套话,一些语言也很生活化。例如,有这么一段:“我们的奋斗目标是,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新的空气,有更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没有概念,没有术语,没有修饰,平白朴实。我们是否应该从中得到一些启示呢?

        (3)实话少

        有时开会,往往按照官位大小,轮流登台,“你方讲罢我登台”,尽管内容大同小异,基本雷同,你说上几点,我强调几点,他补充几点,主要领导再指示几点,似乎把讲话变成了领导的政治待遇。所以大家就认为不讲就丢面子,失身份。可能正是由于这些原因,尽管无话可讲,尽管不讲无碍工作,但也要硬“挤”几句。往往是一把手讲过之后,下级讲,之后下下级讲,随后下下下级讲……领导者需要下属讲这种套话,为的是显示自己的权威;而下属讲这种套话,为的是博得上级的青睐。于是说者滔滔,费尽口舌;听者苦不堪言。而且,上面怎么说,下面就怎么讲,鹦鹉学舌,没有结合实际,更没有新意,其实从这一点看,本身就违背了上级的本意。这样的讲话,随着时代的发展,必将被淘汰。

        有人把讲话分为六种:言之有物,实为心声,一颦一笑,俱带感情,这是第一种;长江大河,源远莫寻,牛溲马勃,悉成黄金,这是第二种;科学逻辑,字字推敲,无懈可击,井井有条,这是第三种;嬉笑怒骂,旁若无人,诙谐杂出,四座皆春,这是第四种;默默端坐,以逸待劳,片言偶发,快如霜刀,这是第五种;期期艾艾,隐蕴词锋,似讷实辩,以守为攻,这是第六种。不管哪类讲话,有血有肉,言之有物,该讲则讲,否则,请记住:“沉默是金。”适当的“沉默”,群众依然欢迎。

        (4)“1、2、3”多

        很多领导讲话,好像玩文字游戏,喜欢用数字排列语言,喜欢用一、二、三罗列事物,先大写的一、二、三,再小写的1、2、3,然后又是更细的(1)、(2)、(3),看似如数家珍,实则空洞无物。有的人爱穿靴戴帽,开头一套,中间一套,结尾又是一套。比如现如今讲和谐社会,于是又把一切都往和谐社会上套,开口就是和谐社会如何如何。本来是含义深刻的“和谐社会”,结果一滥用,很快就被庸俗化了。有的人讲话有点像“老菜帮子”,掐头去尾之后,可用部分,所剩无几。或是老生常谈,言之无物,再不便是假、大、空。“秀才”写起来绞尽脑汁,领导念起来口干舌燥,群众听起来枯燥无味。

        (5)官味重

        新华社曾报道过一个事例:2003年“非典”期间,香港一个商团访问沿海某省,一名省级领导被安排会见。这位领导特意提前到场,接受记者采访,谈了一个多小时。几天后,相关报道收集回来了,领导认为十分重要的内容、十分漂亮精彩的话语,如客商安全绝对有保障、招商引资,等等,当地媒体原原本本地报道了。可是境外媒体却没刊登出来,他们登出来的尽是领导随便说的话,或者无意说漏了嘴的话,所谓的不够严谨的话,其实这才是真实话,是大众感兴趣的话。

        因为讲话者是在发号施令,所以人们在听台上的人高谈阔论时,常常产生出一种好像是在“仰视”讲者的感觉。对下级所用的往往是一些“指令性”语言,好像是首长在对下级作“指示”。对外界所用的往往是“外交辞令”,好像接见外国首脑。所以,人们听了这样的讲话之后觉得很不舒服。

        (6)语言僵

        “味同嚼蜡”,是对一些领导讲话语言僵硬的生动描述。有一些领导习惯于打官腔,念讲稿,照本宣科,纸上谈兵,说套话乃至“正确的废话”,讲话像是念文件。可能这些人看来,严肃一点儿,板正一点儿,不仅不失庄重,不失身份,而且还表明自己高度重视。但要从听众的角度“换位思考”,听了这样的讲话、回答,百姓会觉得官员高高在上,离自己、离现实生活实在太远,也不会对这样的会议和新闻感兴趣,更可能因此对官员失去信任感。本来用通俗化的口语讲起来上口,听起来顺耳,但有人却爱故作斯文,怎能不使人生厌。

        很多会议固然是严肃的,也应该体现庄重的特点。但严肃并不等于刻板,庄重并不是不讲效果,语言通俗并不等于庸俗,通俗形象的语言,生动幽默的故事,轻松有趣的形式,往往会收到出其不意的效果。如果一味追求庄重,过分强调严肃,距群众越来越远,没人听您的讲话,到您唱“独角戏”的时候,则就真正成笑话了。

        (7)时间长

        有的人讲话像“懒婆娘的裹脚布”,开口一讲,半天难完。好像只有这样才能显示自己的水平。有的领导逢会必讲话,凡讲话必然长篇大论。不讲得唾沫飞溅、口干舌燥,不讲得听众昏昏欲睡,就显示不出领导水平似的。我们经常看到这样一个情景:台上引经据典滔滔不绝,台下昏昏欲睡、无精打采。毛泽东在谈到这个问题时曾经讽刺说:“为什么一定要写得那么长,又那么空空洞洞的呢?只有一种解释,就是下决心不要群众看。”

        (8)感觉淡

        听了那种口干舌燥、唾液四溅的高论,大家怎么也找不到那种精神为之一振的感觉。更没有振聋发聩、晴天霹雳、醍醐灌顶,使人三月不知肉味,“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感觉。这些套话,听起来很有条理,头头是道,但仔细琢磨,好似云山雾海,虚幻蜃楼,放之四海而皆准,却又手脚不沾地,找不出几句对指导基层和推进工作实用的话,让人听了十分乏味,实在没有意义。

        在这方面,毛泽东给我们树立了伟大的榜样。他的讲话、文章,不仅思想深刻,立意高远,博大精深,同时又生动、形象。他引经据典、诙谐幽默,但又不失其庄重、严肃。他注重通俗生动,但又俗中见雅。不管是《矛盾论》、《实践论》,还是各种场合的讲话,毛泽东都善于化抽象为形象、化深奥为浅显,让人听起来通俗易懂,品起来余味无穷,一点也没有枯燥乏味的感觉。比如毛泽东借愚公移山这个生动有趣的寓言故事,号召人们学习愚公精神,“挖山不止”,挖掉压在人民头上的大山。他还在张思德追悼会的演讲中,借司马迁“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名言,号召每位共产党人积极学习张思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引用非常恰当,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9)脱稿难

        古猿直立行走后,上肢的攀爬功能渐渐消退,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长期不用所致。有的领导可能担心秘书会失业,或者历练不够,所以,只要张张嘴讲几句话,就得有稿子。时间长了,脱稿就难了。其实这样做百害无一利。大脑皮层的语言中枢长期不用会迟钝,思考问题会受影响。懒惰久了,很多坏习惯就慢慢形成。

        出现上面的情况,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这么几点:

        ①能力问题。“肚子里墨水少”,或者“脑袋瓜子不管用”,说话抓不住要领,看问题看不到本质。于是,不管他人是不是接受,能不能接受,只好不分次序,不管轻重缓急,统统都将想说的一股脑全说出来,哪怕他人耐烦与否。有的可能啥也不知道,对业务不熟悉,对工作没研究,因此,要么担心讲不上来,要么担心讲错,于是就人云亦云,或照本宣科。

        ②思想问题。有的可能想对上级巴结、高攀,想让自己所做的一切显得天衣无缝,让自己所说的一切显得滴水不漏,或者尽可能地将自己表现成一个忠心耿耿的人。于是,在行动上对领导点头哈腰,在汇报中滔滔不绝,事无巨细地统统搬上,致使其领导听得十分厌烦。对下级,为了显得自己有水平,讲起话来或作起报告来总要拿腔拿调,还要不伦不类地引经据典,古今中外,天文地理,哪管与主题是否有联系,统统用上。自以为水平高,其实听报告的人烦得很。

        ③环境问题。可能出于生活经验,深知说话不慎或“走火”可能会给自己带来意外的麻烦。所以,作起报告像八股,讲起话来走老路,正面反面全都说,局部整体都兼顾,偶然必然全不落,本质的与非本质的,主流的与非主流的……统统都要说上,让想抓辫子、想打棍子的人一点都“抓不住”。尽管这种做法啰唆点,讲话时间长了点,但“保险系数”大,最为稳妥,时间一长,就难改掉这些毛病了。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966xs.com。966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wap.966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