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书友访问966小说
首页领导素质与领导艺术大全集第三十五章 换位思考:说话之前先考虑对方的感受

第三十五章 换位思考:说话之前先考虑对方的感受

        

说话之前,要以事实为依据



        古语讲,“山不在高,有仙则灵”。说话也一样,不着重点的废话连篇,往往抵不上一句有根有据的话所能发挥出的作用。说一位领导的口才好,并不是指他怎么在人面前侃侃而谈,或者同样一件事经他嘴一说就天花乱坠,而是说他每一次说话都能起到振奋人心、振聋发聩的目的。

        1903年12月17日,是人类第一次驾驶飞机离开地面飞行的日子。美国发明家莱特兄弟完成了这一历史壮举后,到欧洲旅行。

        在法国的一次欢迎宴会上,各界名流庆祝莱特兄弟的成功,并希望他俩给大家讲讲话,再三推托之后,大莱特走向了讲台,而他的演讲只有一句话:“据我所知,鸟类中会说话的只有鹦鹉,而鹦鹉是飞不高的。”

        这句精彩的话,博得全场热烈的掌声。

        莱特可以详尽地介绍自己科学发明的经过,也可以谈论科学家的实干精神。但他的一句话,已高度地概括了创造的艰难和埋头苦干的精神,就是这样一句话,已足以留给观众十分深刻的印象。

        要想说话简练,一语中的,引起对方的警觉和注意,还必须注意,所说之话要有一定的事实依据。

        宋赵益王赵元杰在王府中造假山,花费银子几百万两,造成之后,便邀请宾客同僚尽兴饮酒,一起观赏假山。大家酒酣耳热,兴致勃勃,唯独姚坦低头沉思,对假山连看也不看。这引起了益王的注意,益王强迫他看。

        姚坦抬起头来说:“我只看见血山,哪来的假山?”

        益王大吃一惊,连忙问其原因。

        姚坦回答:“我在乡村时,亲眼见到州县衙门催逼赋税,抓捕父子兄弟,送到县里鞭打。这座假山都是用民众的赋税造起来的,这不是血山又是什么呢?”

        姚坦把假山说成“血山”,看似耸人听闻,但他是以耳闻目见的事实为根据,才有如此强烈的效果。若他是信口胡言,或许便大祸临头了。

        

说话之前,掌握说话的分寸



        身为一名领导,一定要懂得掌握说话的分寸,善于抓住听众的心。

        朱元璋做了皇帝之后,他从前的一位苦朋友从乡下赶来找他:“我主万岁!当年微臣随驾扫荡庐州府,打破罐州城,汤元帅在逃,拿住豆将军,红孩儿当关,多亏菜将军。”朱元璋听他说得好听,心里很高兴。回想起来,也隐约记得他的话里像是包含了一些从前的事情,所以,就立刻封他做了大官。这个消息让另外一个苦朋友听见了,就也去了。和朱元璋一见面,他就直通通地说:“我主万岁!还记得吗?从前,你我都替人家看牛。有一天,我们在芦花荡里,把偷来的豆子放在瓦罐里煮着。还没等煮熟,大家就抢着吃,把罐子都打破了,撒下一地的豆子,汤都泼在泥地里。你只顾从地下满把地抓豆子吃,却不小心连红草叶子也送进嘴里。叶子梗在喉咙口,苦得你哭笑不得。还是我出的主意,叫你用青菜叶子放在手上一把吞下去,才把红草叶子带下肚子里去了……”朱元璋嫌他太不会顾全体面,等不得听完就连声大叫:“推出去斩了!推出去斩了!”

        两个人说的是同一件事,可是因为说话的方式不同,得到了截然不同的待遇。人们在社交生活的实践中,道理也是相同的。如何取悦你的谈话对象是很重要的原则,取悦你的谈话对象并不意味着一味趋附对方,而只是希望能够更好地达到交流的目的。

        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年龄小的时候,总有父母、师长对我们的教导,长大一些又有朋友之间的交流,这都是谈心。谈心就是打开双方的心房,通过良好的沟通增进彼此的理解,让事情朝好的方向发展。那么是不是所有的人都会谈心呢?不见得。你也许可以高谈阔论三两个小时而面不改色,却不一定会轻声细语地谈心,而这种方法有时候更适合解决问题。

        下面我们就讨论一些谈心的原则。

        1.融洽关系,制造谈话的气氛

        制造一种和谐的气氛,说句笑话,讲点让人高兴的事情,拉近了感情距离,效果就会好得多,哪怕煽情些也不伤大雅。

        2.要注意谈话的态度,要亲切自然,消除对方谈话的戒心

        如果对立情绪较大,可采取“冷处理”的方法,暂时延缓谈话,或者“曲线交谈”,从另外的事入手。在亲切之余,要注意诚恳。

        3.谈话要有的放矢,目标明确,不能让对方感到无所适从

        最后,要注意选择方法,增强谈话的效果。一位哲学家说:“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根据谈话对象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方法,可以直接奔向主题,也可以迂回进行。

        这些原则和方法的核心在于清楚地认识谈话对象,从谈话对象的角度去决定沟通的方式和内容,所谓“谈心要抓心”。

        此外,说话还要动听入耳。因为,交流总是双向的,不论是在公共场合发表演讲,还是和别人随意交谈,除了说话的自己(说话人)以外,还有说话的对象(听话人)。为此,说话人不能想说什么就说什么,而要看对象,从对象的不同特点出发,说不同的话,从而创造一种和谐、融洽的气氛,达到说话的目的。

        

说话之前,要学会仔细倾听



        在领导与别人进行谈话时,要正确理解对方所说的含义,就要仔细听清听懂对方所说的话,这是成功交谈的第一步。如何做到呢?下面就给你介绍一些基本的原则:

        1.专心致志地倾听

        专心致志地倾听讲话者讲话,要求领导在听对方讲话时,特别聚精会神,同时,还要配以积极的态度去倾听。

        为了专心致志,就要避免出现心不在焉“开小差”的现象发生。即使自己已经熟知的话题,也不可充耳不闻,万万不可将注意力分散到研究对策问题上去,因为这样非常容易出现万一讲话者的内容为蕴含意义时,我们没有领悟到或理解错误,造成事倍功半的效果。

        2.精力集中地听

        这是倾听艺术的最基本、最重要的问题。据心理学家统计证明,一般人说话的速度为每分钟120~180个字,而听话及思维的速度,则大约要比说话的速度快4倍左右。因此,往往是说话者话还没有说完,听话者就大部分都能够理解了。这样一来,听者常常由于精力的富余而“开小差”。那么万一这时对方讲话的内容与我们理解的内容有偏差,或是传递了一个错误的信息,后悔已来不及了。

        因此,身为领导,必须注意时刻集中精力地倾听对方讲话。用积极的态度去听,而不是消极地去听,这样的倾听成功的可能性就比较大。在倾听时注视讲话者,主动地与讲话者进行目光接触,并做出相应的表情,以鼓励讲话者。比如,可扬一下头,或是微微一笑,或是赞同地点点头,抑或否定地摇摇头,也可不解地皱皱眉头等等,这些动作配合,可帮助我们集中精力,起到良好的收听效果。

        需要特别注意的,在交谈过程中,当对方的发言有时让我们不太理解,甚至令人难以接受时,万万不可塞住自己的耳朵,表示出拒绝的态度,因为这样的做法对谈话非常不利。

        作为一名领导,应该养成耐心地倾听对方讲话的习惯,这也是一个成功领导个人修养的标志。

        3.有鉴别地倾听

        在专心倾听的基础上,领导为了达到良好的倾听效果,可以采取有鉴别的方法来倾听别人的发言。通常情况下,人们说话时是边说边想、想到哪儿说到哪儿,有时表达一个意思要绕着弯子讲许多内容,从表面上听,根本谈不上什么重点突出。因此,领导就需要在用心倾听的基础上,鉴别传递过来的信息的真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这样即可抓住重点、收到良好的倾听效果。

        4.克服先入为主的倾听

        领导先入为主地倾听,往往会扭曲说话者的本意,忽视或拒绝与自己不符的意见,这种做法实为不利。因为这种领导不是从谈话者的立场出发来分析对方的讲话,而是按照自己的主观框框来听取对方的谈话。其结果往往是听到的信息变形地反映到自己的脑中,导致领导接受的信息不准确、判断失误,从而造成行为选择上的失误。所以必须克服先入为主的倾听做法,将讲话者的意思听全、听透。

        5.不要轻视对方

        人们在轻视他人时,常常会自觉不自觉地表现在行为上。比如,对别人的存在不屑一顾,或对对方的谈话充耳不闻等等。在谈话中,这种轻视的做法有百害而无一益。因为这不仅表现了领导的狭隘,更重要的是难以从别人的话中获得你所需要的信息,同时,轻视对方还可招致别人的敌意,甚至导致关系破裂。

        

说话之前,要经过深思熟虑



        所谓说话有分寸,就是说话适时、适情、适势、适机,一切以适度、恰当为原则。言语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一个领导者的秉性、修养。领导说话分寸拿捏得好,给周围的人感觉就是深思熟虑后的结果。因此,领导者讲话是否有分寸是十分重要的,应做到三思而后言。嘴上功夫看似雕虫小技,但对于领导来说,说话的尺度和分寸却是奠定形象的基础!

        西汉初年,汉高祖刘邦打败项羽,平定天下之后,开始论功行赏。这可是攸关后代子孙的万年基业,群臣们自然当仁不让,彼此争功,吵了一年多还吵不完。

        汉高祖刘邦认为萧何功劳最大,就封萧何为侯,封地也最多。但群臣心中却不服,私底下议论纷纷。

        封爵受禄的事情好不容易尘埃落定,众臣对席位的高低先后又群起争议,许多人都说:“平阳侯曹参身受七十处伤,而且率兵攻城掠地,屡战屡胜,功劳最多,他应当排第一。”

        刘邦在封赏时已经偏袒萧何,委屈了一些功臣,所以在席位上难以再坚持己见,但在他心中,还是想将萧何排在首位。这时候,关内侯鄂君已揣测出刘邦的心意,于是就顺水推舟,自告奋勇地上前说道:

        “大家的评议都错了!曹参虽然有战功,但都只是一时之功。皇上与楚霸王对抗五年,时常丢掉部队,四处逃避,萧何却常常从关中派员填补战线上的漏洞。楚汉在荥阳对抗好几年,军中缺粮,也都是萧何辗转运送粮食到关中,粮饷才不至于匮乏。再说,皇上有好几次避走山东,都是靠萧何保全关中,才能顺利接济皇上的,这些才是万世之功。如今即使少了一百个曹参,对汉朝有什么影响?我们汉朝也不必靠他来保全啊?你们又凭什么认为一时之功高过万世之功呢?所以,我主张萧何第一,曹参居次。”

        这番话正中刘邦的下怀,刘邦听了,自然高兴无比,连连称好,于是下令萧何排在首位,可以带剑上殿,上朝时也不必急行。而鄂君因此也被加封为“安平侯”,得到的封地多了将近一倍。他凭着自己察言观色的本领,能言善道,舌灿莲花,享尽了一生荣华富贵。

        说话,要懂得什么时候说什么话;说了,还要为自己说过的话负责。一个人如果不是真材实料,如果没有真知灼见,从他嘴里吐出来的话也许能一时吸引他人,却不能一世蒙蔽他人。

        然而,言之有度的反面则是“失度”,什么叫做“失度”呢?一般说来,对人出言不逊,或当着众人之面揭人短处,或该说的没说,不该说的却都说了,这些都是“失度”的表现。下面我们就简要介绍一些在领导谈话中禁忌的话题,接触这些话题容易导致谈话“失度”,产生不良效果。

        1.不要谈及他人的隐私

        涉及别人隐私的话题不要轻易接触,这里包括年龄、东西的价钱、薪酬等,容易引起他人反感。

        2.不要谈论有争议性的话题

        除非很清楚对方立场,否则应避免谈到具有争论性的敏感话题,如宗教、政治、党派等易引起双方抬杠或对立僵持的话题。

        3.不要随意询问健康状况

        向初次见面或者还不熟悉的人询问健康问题,会让人觉得你很唐突,当然如果是和十分亲密的人交谈,这种情况不在此列。

        4.不要谈及个人的不幸

        不要和同事提起他所遭受的伤害,例如他离婚了或是家人去世等。当然,若是对方主动提起,则要表现出同情并听他诉说,但不要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而追问不休。

        在谈话中一定要有分寸,认清自己的领导身份,适当考虑措辞。哪些话该说,哪些话不该说,应该怎样说才能获得更好的交谈效果,是谈话应注意的。同时还要注意讲话尽量客观,实事求是,不夸大其词,不断章取义。讲话尽量真诚,要有善意,尽量不说刻薄挖苦别人的话,不说刺激伤害别人的话。

        

说话之前,善于“洞察先机”



        古语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就是指预见性和洞察力。好的领导应该善于“洞察先机”,因为这不仅仅是管理之道,也是拥有口才的一种前提能力。对于口才的历练,领导自身的洞察力是必不可少的。让我们看看下面这个故事,它将告诉你要想使语言表达精辟到位,敏锐的洞察力是多么重要。

        法国一位侦探小说家,说话尖锐而幽默,发表见解时往往能一针见血。有一天,他和一个朋友在一条大道上散步,突然小说家吹起了俏皮的口哨,并惊叹道:“我的天啊,那个女士一定非常的漂亮!”

        “女士?”朋友很不解地问道,“我们眼前只有几个小伙子呀,哪有什么女士?”的确,他们两人迎面走来的只有几个年轻的男士,并没有什么女士。

        “不,朋友,我说的是我后面的那一个。”小说家很得意地回答。他的朋友一回头,果然看见他们身后不远处有一个衣着入时、神采奕奕的漂亮女士。这让他的朋友很是不解:“你没有回头怎么却能看到身后的东西?”

        “当然能!我虽然是看不到她,但我却看到了对面那些男人们的眼神。”

        这就是一种洞察力,这个故事虽然只是一件生活中的小事,但却告诉我们一个人要想使自己的见解独到而深刻,就一定要有洞察力。而见解的独到和深刻正是领导语言艺术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那些善于以语言揭露事情本质、机智敏锐的语言大师们,都是善于洞察先机的人。

        一个领导培养自己的洞察力,一定要做好下面三点:

        1.仔细观察与倾听

        作为一个领导,一定要注意对身边事物的观察,注意发现事物的特点和细节,观察要全方位、多角度、多侧面进行,不能只盯住一点,忽略其他,犯“盲人摸象”的错误。这样才能在谈论的时候抓住别人没有注意的细节,使自己的言论有独到之处。另外,领导者在和下属交流时,必须学会倾听,了解隐藏在语言下面的下属的心理和愿望,善于发现问题。这就是所谓的心理洞察力。

        2.时刻保持冷静客观的态度

        作为一个领导,必须时刻保持头脑清醒,在全面了解事物的基础上作出冷静客观的分析。经过对不同事物的比较分析,分清各个事物间的差别和关系。这样才能使话题切人角度独特,语言表达准确、深刻,把握事物的内涵,掌握事物的规律和趋势。

        3.学会从经验中总结提炼

        事物都是有一定的内在规律和联系的,即使大相径庭的事物间也都会存在着共同之处。注意对这些事物间共同点的比较和总结就会有新的发现,得出一些很有概括意义的结论。在言谈中运用这些概括性的结论,能使你的语言一针见血,揭示事物的本质规律。

        如果你能成功地将自己的洞察力用到语言上面,那么你的话一定会很有说服力,而且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左传》中曾讲到宫之奇进谏的故事,宫之奇说的话正是他过人洞察力的表现。

        春秋时候,晋献公想扩充自己的实力和地盘,就找借口要攻打邻近的虢国。可是在晋国和虢国之间隔着虞国,要派兵攻打虢国就必须经过虞地。于是,晋献公给虞国国君送上厚礼,请求借路。

        虞国大夫宫之奇听说此事,力劝虞公说:“虢国在虞国外围,虢国灭亡了,虞国就失去了一道屏障,也一定会跟着灭亡。对待晋国不能满足他的野心,要对其多加防范才对。俗话说‘辅车相依,唇亡齿寒’,如果没了嘴唇,牙齿就会受冻。虢国灭了,咱们虞国还能够生存吗?这正是虢、虞两国关系最合适的比喻呀。”

        虞公却说:“晋国和我是同族,他们怎么会伤害我们呢?”

        宫之奇回答说:“太伯、虞仲虽然都是周太王的儿子,但太伯没有追随周太王,因此也没有继承王位。仲、虢叔都是王季的儿子,做过周文王的执政大臣,功勋卓着。现在晋国一心要灭掉虢国,对虞国还有什么情谊而言吗?虞国和晋国的关系能比桓叔、庄伯同晋国的关系更亲近吗?桓叔、庄伯都被晋侯杀戮,至亲尚且如此,更何况是国家之间呢。”

        这时,虞公开始动摇:“为此我祭祀了很丰盛的物品给神,神一定会保佑我的。”

        面对这样荒唐的解释,宫之奇说道:“我曾听说过,鬼神是不亲近个人的,它们只亲近人的德行。所以《周书》上说:‘上天没有偏向的人,只辅佐有德行的人;祭祀的谷物没有芳香,芳香的是光明的才德;不能把百姓当成祭品,只有德行才能充当祭品。’这样说来,没有德行神也就不会来享用祭品了。如果晋国灭了我们虞国,而神又已经享用了我们芳香的德行,神会把它吐出来吗?”

        虞公被宫之奇说得动摇了,但无奈他实在难以抗拒晋国厚礼的诱惑,最后还是答应了晋国的借道请求。

        这年冬天,晋国军队借道虞国,消灭了虢国。返回时顺道攻打了虞国,将虞公抓住。虞国从此灭亡了。

        宫之奇以自己敏锐的政治眼光洞悉了晋国的阴谋,直言进谏。以“辅车相依,唇亡齿寒”的形象比喻揭示了虞、虢两国关系的本质,并指出在政治上没有情谊可言。进谏之言说的精辟在理,为后世所传颂。

        领导在工作中要善于观察下属,说话应考虑下属的特点,不然很容易造成上下级关系僵持,工作难以顺利进行。不要觉得自己身为领导,就要下属们看你的脸色行事。忽视下属的情绪和感受,勉强让他们做并非是他们心甘情愿做的工作,那样的话,最后受挫折的将是领导自己。

        例如,某上司察觉秘书的情绪有点低落,就很温和地对秘书说:“能给我一杯咖啡吗?”这种询问式的口气令秘书心情好了很多。在这位秘书看来,虽然上司是在给自己下达一道命令,但上司是用询问式的口气指使自己,就有了一种被尊重感,自然就减少了压力,工作情绪也就提高了。

        可见,过人的洞察力是领导口才艺术的强有力保障。因此,要做好领导,平时必须重视对自己洞察力的锻炼。

        

说话之前,先了解对方心理



        大多数人都有一种表现自我、显示自我价值的强烈欲望,特别是当你面对一个你想向他表达激励之情的人时,这种欲望就会更强烈。你往往会忽视了他对你的态度,只顾自己的高谈阔论,大抒豪情,哪知人家早把耳朵给关了起来,你的一大堆激励之辞都不知道飞到哪去了。在这种时候,我们不妨把嘴闭上,把耳朵竖起来,看着对方的眼睛,用心地去倾听他的话语,说不定还能听到他对你的激励呢!

        三国时期,杨修在曹营内任主簿。他才思敏捷,是当时不可多得的人才之一,但是由于十分恃才自负,屡次得罪曹操而不自知。

        一次,曹操建造一所花园,竣工后,曹操四处观看,不发一语,只提笔在门上写了一个“活”字,想和手下人打个哑谜。众人看了都不解其意,只有杨修笑着说:“‘门’内‘活’字,乃‘阔’字也。丞相是嫌园门太窄了,想拓宽它。”于是,手下再筑围墙,改造完毕又请曹操前往观看。曹操看了非常高兴,一问之下,知道杨修毫不费力就解出自己的谜题,嘴巴上虽然称赞几句,但心里却很不是滋味。

        又有一天,塞北送来一盒酥饼,曹操在盒子上写了“一合酥”三字。正巧杨修进来,看了盒子上的字,竟不待曹操开口,径自取来汤匙与众人分食那一盒糕饼。曹操被他大胆妄为的行径吓了一跳,质问杨修,杨修嘻嘻哈哈地说:“盒子上写明了一人一口酥,我又怎么敢违背丞相的命令呢?”曹操听了,虽然勉强保持风度、面带笑容,心里却十分厌恶杨修这种得了便宜还卖乖的行为。

        曹操生性多疑,深怕遭人暗中谋害,因此谎称自己在梦中会不自觉地杀人,告诫身边侍从在他睡着时切勿靠近他,后来还故意杀死一个替他拾被子的侍卫,想借此杀鸡儆猴。

        没想到杨修得知这件事,马上看穿曹操的心意,当着曹操的面喟然叹道:“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曹操哪里经得起这样的冷嘲热讽,下定决心,非把杨修这个人除之而后快不可。

        机会终于来了。曹操率大军攻打汉中,迎战刘备时,双方于汉水一带对峙很久。曹操由于长时间屯兵,已经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此时,恰逢厨子端来一碗鸡汤,曹操见碗中有根鸡肋,感慨万千。刚好夏侯敦在这时进入帐内禀请夜间口令,曹操随口说道:“鸡肋!鸡肋?”夏侯敦便把这两个字当作口令传了出去。行军主簿杨修听了这事,便叫随行的部众收拾行装,准备归程。夏侯敦见了惊恐万分,立即把杨修叫到帐内询问详情。杨修解释道:“鸡肋鸡肋,弃之可惜,食之无味。今进不能胜,退恐遭人笑,在此有何益处?来日魏王必定班师矣。”

        夏侯敦对杨修的这一番解释非常佩服,于是,下令营中将士打点行装,好鸣金收兵,准备撤退。

        曹操得知这种情况,一口咬定杨修造谣惑众,在他身上安了一个扰乱军心罪,毫不留情地把他杀了。

        杨修颇有些聪明,最后却聪明反被聪明误。他恃才傲物,只想一味夸耀自己的机智,完全不顾及别人的感受好恶,即使面对的是顶头上司,还要处处露一手,终于惨遭灭顶之灾。

        说话,通常不是说给自己听,而是说给别人听,既然如此,你又怎么能不去考虑一下别人听了这些话,会有怎么样的解读呢?

        一个真正懂得说话的人,不见得字字珠玑、句句含光,但是,他总是能说出对方想听到的话。所以,不能光顾自己说话,不顾别人的感受。如果不听别人的反馈,不给别人说话的机会,那么即使你说再好听的话也是废话。说话说得好,不如说得巧。一句话可能令你晋位升爵,但也有可能为你招来杀身之祸。尽信书不如无书,同样的,如果不能融会贯通说话的学问,那就少言为妙。

        作为一个老板,在倾听员工谈话的时候,了解和掌握员工的性格心思,进而采取何种方式对其进行领导,鼓励其工作热情,以达到提高效率的目的,是非常重要的。细心的老板,通过倾听可以发现下面两类下属。

        1.外向型员工:其兴趣和注意力倾向于客观世界,好活动,喜外出,热情,乐观,喜交际,爱团体活动,好表现自我,喜欢发表自己的意见,能诚心接受批评和鼓励,慷慨大方,能够信任别人;但因热情和好表现自我而导致感情冲动,考虑问题不周到,举止浮躁,虚荣心强,同时往往不耐烦于琐屑之事。

        2.内向型员工:一般不容易了解其意向,因为他常常沉默寡言,这源于他的敏感和害羞感,他大多时候说话声音轻细,以主观印象对事物进行判断,不愿发表意见,不易与他人合作,不愿参加团体活动,对社交不感兴趣,深居简出,踽踽独行,思想浪漫,自我观点强烈。但是这种人对于研究、计划、书记、检验、统计等繁琐枯燥的工作感兴趣。

        明白了两种人的区别以后,主管人员对员工的领导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以获取最好效果。比如对外向型的人,给其以挑战和竞争,激起其工作热情;对内向型的人,领导应该放下架子,以低姿态进入,温和地激起其工作热情。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966xs.com。966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wap.966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