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只身一人,历尽千辛万苦,遭遇九死一生,行程五万里,历时三年,于贞观五年,公元63 1年1 0月终于到达了印度佛教中心——那烂陀寺。快到寺院大门时,梵乐高奏,幢盖高举,有二百多僧侣和一千多檀越(施主)手持香炷、兰花和幢盖热烈欢迎玄奘……
啊,天竺摩揭陀国!
我终于踏上佛学中心的域土了。
玄奘感慨万千……
越往南下,热带气候越典型,天竺国的异域风情也越来越明显……
这天,他们进入到了一个大小寺庙林立、僧侣到处可见的国土,尤其明显的是虽然已是秋天,而气候却仍然炎热异常,天空蓝蓝的,飘着朵朵白云,太阳火辣辣的,照到身上如同被烧烤一样。
马路上是高高的柳树、蕉树,路旁有开着火红花朵的石榴树,以及许多未见过的奇花异草……不时还可看见花丛中落下一只美丽的孔雀,只见它展开了翅膀在与鲜花比美……
行人的皮肤都是黝黑的,水井旁可见面蒙纱巾、身裹纱丽、头顶水罐的赤脚少女,富人们不是骑马,而是乘坐高高的大象……总之,一切都让入耳目一新。
在北印度的几个佛教国,玄奘都受到了热烈的欢迎,并且被留下说法讲经。这天,玄奘终于踏上了佛祖释迦牟尼成佛之地——摩揭陀国。
摩揭陀国,是印度古代著名大国(相当于今印度之比哈尔邦的巴特那和加雅)。
清晨,红日初升,五彩霞光四射,不远处可见孔雀在展翅……
通往那烂陀寺的林阴道上正走着五骑,中间是玄奘法师,他正在兴奋地倾听那烂陀寺住持大师派来接他的四位高僧的介绍。
原来,玄奘已来到摩揭陀国的消息迅即传至那烂陀寺。
那烂陀寺是玄奘西域取经的目的地,当时该寺是印度佛学中心,也是佛界的最高学府。那里高僧云集、佛学发达,佛学气氛浓厚,每年都要在寺里举行盛大的佛学会,各地高僧将云集此处说法。因此,那烂陀寺是远近各国高僧到此进修、提高的佛学要地。
那烂陀寺位于摩揭陀国王舍城(相当于印度今之比哈尔邦的巴拉贡村),是统一五印度的戒日王所建,是印度5-11世纪时的佛学中心。此时正是最兴盛的时期,玄奘的到来,使那烂陀寺的影响进入了空前的阶段。
那烂陀寺主、客僧高达万余,他侗都是从各国选拔来的高僧及来提高的和尚。该寺藏经极为丰富,足以供给各地来学习的僧侣们受用。
那烂陀寺先后有护法、护月,德慧、坚慧,光友、胜友,智月等高僧在此讲学,戒贤是护法大师的高足,护法圆寂后继任那烂陀寺住持,现已一百零六岁。这位年逾百岁的高僧,他不仅精通佛道而且德高望重,是天下佛僧顶礼膜拜的活菩萨。当他得知玄奘的事迹后,马上选派了四名高僧前往菩提寺院去迎接,并安排要隆重迎接这位从支那中国来的僧人。
历经千辛万苦,遭遇九死一生,行程五万里,历时三年,玄奘终于到达了西天取经的目的地——那烂陀寺。
玄奘在马上激动万分,他对来接他的四位高僧说:
“经过整整三年的磨难,我终于到达目的地了,太不容易了。”
那些僧人对玄奘无不钦佩万分,都点头说:
“是啊,是啊!像法师这样坚忍不拔、誓求真经的人我们还是头一次碰到。”
远远的巍峨的那烂陀寺已隐约可见了,玄奘兴奋地一扬鞭加快了速度,此时,他的脸上泛着红光,一双充满智慧的眼睛,闪着幸福的泪花。
寺院里,佛炉焚香,烟雾缭绕,吉时到时,钟鼓齐鸣。大门外,有二百多僧侣和一千多檀越(施主)手持香炷、兰花和幢盖,热烈欢迎玄奘。进寺院后又由二十位专选出来的僧人引导玄奘去谒见戒贤法师。
大家都尊称戒贤法师为正法藏。玄奘将拜正法藏为师。
在庄严的大堂殿,谒见礼和拜师仪式同时举行。
正法藏的首席弟子觉贤法师宣布:
“中国唐僧玄奘法师,拜师戒贤正法藏仪式开始。”
于是,在庄严的鼓乐声中,玄奘按照印度的礼仪,肘膝并行跪爬到戒贤法师膝下,然后以头顶着戒贤的脚施礼。
敬礼毕,戒贤广设床座,请法师就座一旁,并让众僧落座。
坐定后,戒贤法师说:
“玄奘法师历九死一生,受尽磨难远道从中国来,我们十分钦佩,并热烈欢迎你。”
玄奘答道:“多谢大师,弟子愿随大师学习《瑜伽经》。”玄奘抬头见大师虽百岁老人,却年迈而不衰,只见他身穿黄色住持袈裟,盘腿端坐堂上,目光矍铄、面容和蔼。两边各有十名弟子持幢侍立着,气氛庄严而祥和。
戒贤也看了一下眼前这位中国僧人,见他相貌不凡,仪表酷似如来佛陀,又如此谦恭,而为之一震,并见他举止谦恭,言谈不俗,故甚为喜悦。
戒贤听了玄奘要跟他学《瑜伽经》后,点了点头,然后对众僧说道:“我虽年迈体弱,但我将破例为他开讲《瑜伽经》。众僧知道是为什么吗?”
众僧听了都摇头表示不知。
戒贤便激动地说:“原来我与他有着因缘呢!觉贤,你给大家讲一下吧!”
“是。”
亥奘细看侍立在大师旁的这位七十多岁体态略胖、面目祥和的僧人。
觉贤是戒贤法师的侄子,是一位博学的佛僧,他流着眼泪说:大师曾被痛风病缠绕二十余年。每发作时手足抽搐痉挛,且痛如火灼刀割。三年前疼痛加剧,大师苦不堪言,想绝食毙命。可是,一天夜里,梦到三位菩萨,一位是浑身金色,一位是琉璃碧色,第三位是银色。三位都仪表非凡,形容安详,身着袈裟如在烟雾之中。他们问大师:
“你厌恶你的形身了吗?你将要抛弃肉身了吗?”
“是的。”
“佛经有一个道理说身受苦痛,但不能厌弃自身,你是佛界之人,怎可自残肉身?”
“弟子实在是痛苦不堪,忍受不了啦!”
“这是你前世罪孽深重之故,你前世是一个国王,因残害百姓所以遭到报应。”
大法师惊问道:“啊!那我该怎么洗我的罪孽啊?”
菩萨安慰他说:“这是你前世所为,现你只有在今世虔诚忏悔、安忍痛苦、尽心弘法、度人度己才能消灾化难。否则,如果厌身自尽,那你的痛苦将会带到下世,将永无尽头。”
大师忙向三位菩萨礼拜道:
“弟子愿遵从菩萨指教。”
那金色天神指着碧色天神说:
“你认识他吗?这位是观自在菩萨。”
又指着银色菩萨说:
“这位是弥勒菩萨,我乃文殊师利菩萨。”
大法师听了问道:
“戒贤愿往生尊宫,不知能否?”
弥勒菩萨说:“只要你广传正法,便可往生我宫。”
文殊菩萨说:“我们见你要自杀其身,对一个佛门僧侣来说是错误的,如果你能多作善事,多为他人谋利益,那就可以消灾减病,所以我们来告诫你。”
那金色菩萨又说:
“现有支那中国僧人渴求大法,要到你门下求教,你必须等待他。”
大师忙说:“敬依尊教!”
说完大师抬头想再拜,不料三位菩萨竟不见了。从那以后,大师的痛风病竟突然好了。
觉贤法师讲完后,众僧无不惊叹称奇。
戒贤法师忙问玄奘:
“法师西行到此走了几年?”
“三年。”玄奘答道。
“啊,三年!”戒贤法师极为惊叹,又道,“我三年前的那个梦,不想今日竟兑现了,这都是因缘所定,我一定要实现那三位菩萨的嘱托,要用我的余生为你传经说法。”
玄奘听了感动得大哭,泣道:
“弟子今日终于见到真佛了,终于可以取到真经了。三年的磨难算不了什么,只要能学到真佛,带回真经,即使再苦、再磨难,弟子也心甘情愿。”说罢又对戒贤拜了下去,戒贤忙起身下坐,颤颤巍巍地双手扶超了玄奘,说道:
“你来得太不容易了,我已活到一百多岁了,见到的僧侣千千万万,但像你这样,为了学法而经历如此磨难都决心不移的人,我还是头一次看到。你的精神感动了我,我一定要全力帮助你,了不起的中国人,你安心在此学习吧。”
“多谓|大师,玄奘学好了一定要将佛法弘扬东土。”
在场的众僧无不被他们传奇的因缘感动得热泪盈眶。
正是:
叩首伏地拜真诣,苦苦寻求终见矣。
三年磨就因缘遇,从此玄奘心不移。
玄奘从此就在那烂陀寺留学了。他受到了仅在戒贤法师之下的最高礼遇,住进了护法菩萨房北边的上房。每天供给瞻步罗果一百二十枚,槟榔子二十颗,豆蔻二十颗,龙脑香一两,并特供大人米一升。这大人米比乌豆还大,煮成的饭香美异常,因出产罕有,只能供国王和高级佛僧,故称“大人米”。
此外还专门派了一个婆罗门专侍玄奘,出行有象舆可乘。
在有上万主、客僧侣的那烂陀寺,享有这高等待遇的连上玄奘也仅有十人。
住下来后,次日,玄奘便在觉贤法师、明贤法师及几名高僧的陪同下参观了那烂陀寺。
那烂陀,中文的意思是“施舍无厌”。
这寺院,院中有院,共分八院,合开一个大门。内有寺殿,包括前殿、后殿,有禅房、讲经院、藏经楼,还有僧侣住的竹林精舍以及法师圆寂后的舍利塔……印度有成千上万的佛寺,环境十分优美清静,建筑也很讲究,是全印度最巍峨的建筑。
而那烂陀寺是印度寺院中最辉煌和最富声誉的佛学圣地。
那烂陀寺的和尚成千上万,而且都是学识渊博的人,驰名国外的也有数百名。其中先后有众多的享誉世界的高僧在此传法,如护法、护月,德慧、坚慧,光友、胜友及戒贤大师等都是佛理精深,承前启后的高僧。
玄奘请觉贤法师介绍这座宏伟寺院的历史。觉贤法师很擅长言辞,便对玄奘讲开了,他们边走边说,他介绍道:
“为什么寺名叫那烂陀,有几个传说,一是和一条龙有关,因为寺院旁边有一个池塘,塘里有条龙叫那烂陀,由于寺院建在池畔,所以寺院就依那条龙的名字起名。”
觉贤顿了一下又说:“二是和如来佛有关,相传如来佛的前世是这里的国王。因爱民如父,对百姓施舍接济不断,为了感念他的恩德,所以称他为施舍无厌国王,于是建在这里的寺院也就称力那烂陀(施舍无厌)寺。”
玄奘听了叹道:“原来这寺还有如此感人的来历。”
觉贤又带玄奘去参观藏经楼,到了那里,管理僧人把院门打开,便有阵阵幽香逸出。原来藏经楼阁是用防蛀虫的香木为梁柱的,所藏书除佛经外,还有印度著名的俗经《吠陀》等。
此外还有因明、声明、医方、术数,专供主、客僧俗讲经说法用。
玄奘拿起了一部《瑜伽师地论》翻看后爱不释手,他对觉贤法师说:
“我之所以远涉万里来此取经,就是因为我东土对该经的译本不全,且观点分歧。今日得见真经,实乃玄奘一生的幸事矣。”
玄奘把书放下,说:“我将全文抄录,以便带回国去。”
觉向玄奘投去了钦佩的目光,并说:
“正法藏(指戒贤法师)将亲自向您精讲。”
玄奘高兴地说:“感谢法师,我将拼命学习。”
觉贤又介绍道:“这寺院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了,现寺里主、客僧上万,每天有一百多处讲座,博通佛经的好手如云。其中,能解经论二十部的有一千余人;通晓三十部的有五百人;精研五十部的加上法师您,共有十人;能通晓大小乘,遍览一切经论的,只有戒贤法师一人。大师德高望重,堪称众僧宗匠。”
玄奘点头俯听,他想能来到有这么多藏经,又有这么多高僧和这么浓厚学术气氛的地方深造,他如愿以偿了。玄奘为之艰苦跋涉三年是值得的。此时玄奘暗暗下定决心不学圆满,决不返国。
一天傍晚,觉贤和玄奘在菩提树下追忆前圣。觉贤眯着一双细长的大眼说:
“法师,我们天竺有一位高僧,名佛陀跋陀罗,他曾到中国去传播佛教,您听说了吗?”
玄奘点了点头,说:“听说了,他的中国法名叫觉贤,在我们国家的晋代,他曾经与法显和尚合译了不少佛经,对佛学在中国的传播起了很大作用。”
觉贤赞叹道:“真是佛家的好前辈,只可惜我已老了,去不了啦!年轻的时候,就曾想去支那弘法,可惜没能遂愿。我特别向往中国,所以,对中国来的法师也特别敬重,尤其像您这样历经九死一生才来到天竺,学问又那么高超的人,我更是钦佩至极。”
“哪里,哪里,法师过言了,愚弟不过是吃了一点小苦头而已。戒贤法师为了等我,竟忍受了三年的身体疼痛,现在一百高龄还亲自给我授课,您也年逾七旬还在一旁协助。您们才是我应该敬重的人。”
觉贤听了谦逊地笑道:“戒贤法师才是了不起的大师,我算不了什么。”
觉贤又说:“我想听听法显和尚的故事。”
“好,我们边走边谈。”
于是二人便站了起来,沿着寺中的竹林石径慢慢走着,禅房里传出阵阵诵经声,暖风拂来,一簇簇佛花茉莉散发着缕缕清香……
玄奘无限敬仰地说:
“法显和尚三岁就度做沙弥并正式被授度牒,二十岁受比丘戒后到长安大石寺修持。东晋安帝隆安三年(公元399年),他与道整等十位和尚踏上了西行取经的征途。”
玄奘顿了顿又说:
“他们从长安出发,经张掖(今甘肃武威)取道敦煌,一路上穿越沙漠,翻越冰山丛岭才到达北天竺,又经二年才到达中天竺。这时,同行十人,死的死,散的散,只剩下法显和道整两位和尚,法显参拜了圣迹,求得了佛经戒律,便从师子国(今锡兰)搭商船走海道回国。”
“道整和尚却留在了天竺。”觉贤插话道。
“是的,道整和尚留下了。啊,觉贤大师,您对中国的和尚知道的不少呀!”
“哪里,哪里,只是听戒贤正法藏谈到而已,我还想听法显回中国后的情况。”
玄奘点了点头,说:
“法显和尚取经历时十七年之久,回国时他带回了不少佛经、佛像,在东晋京都建业(今江苏江宁)受到了佛界的热烈欢迎。之后,他与佛陀跋陀罗合作,在道场寺译经三百多卷。”
“噢,那些佛经您都看过了吗?”觉贤驻足而问。
玄奘也停下了脚步,回答道:“时隔二百多年,传下来的已经不多了。现存的我都看了。他求得了《摩诃僧祗律》,这是佛教五大戒律之一。但却没有我所渴求的《瑜伽师地论》,后来我听说戒贤法师在天竺讲此论,所以就冒死奔来了。”
“太了不起啦,就是您舍身求法的精神,撼动了佛,感动了戒贤法师的。”
两人又站了起来,迎着夕阳在竹间漫步,西天晚霞绯红,寺院焚香阵阵,玄奘和觉贤法师也愈说愈投缘。
天竺的傍晚,天气依然炎热,玄奘用竹扇扇了扇,又说:
“法师知道鸠摩罗什高僧吗?”
“听说过,他的祖父是我们天竺人,曾任过高职,他的父亲皈依佛教后就东渡弘法去了西域了。鸠摩罗什后来听说去了中国。”
玄奘点了点头,说:
“是的,鸠摩罗什的父亲留在龟兹国(今新疆库什)了,而他的母亲笃信佛教,削发出家后,曾带着鸠摩罗什遍访西域佛寺,谒拜高师名僧,使鸠摩罗什的佛学得到了很大的造化。”
觉贤钦佩地点了点头说:“他的母亲真了不起。”
“是的,罗什母子的弘法,对西域各国佛学的传播和兴盛起了很大的作用。”
二人沿着石阶蹬上院中的亭子坐了下来,落日余晖从芭蕉林透了进来。暖风习习,殿铃阵阵,眺望着四周雄伟的寺院,两人都感到心旷神怡。
“之后呢?”觉贤还想听下文。
“后来,鸠摩罗什的母亲去了天竺,罗什则转向东土弘法。”
“哦,是这样。罗什何时到的东土?”
玄奘回答道:“罗什是在中国的后秦时期(在十六国时代)祓后秦王姚兴迎到长安的。罗什的到来,使长安的佛学更加兴起来,长安再度成为了中国的佛学中心。”
“感谢鸠摩罗什法师,把佛学传到了东土。”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966xs.com。966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wap.966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