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良正直的老道长临终时对阿炳说:道教音乐是仙乐,是普度众生除恶成仙的道乐,决不能受淫乐干扰。阿炳含泪跪听……
阿炳十五岁这年,崇安寺的道教发展壮大了,搬到了规模更大的三清殿。
三清殿靠近闹市,周围是说唱的、卖艺的、耍猴的、卖小吃的……十分热闹。阿炳和杨音兄妹经常到这些民间艺人中间去,听他们说唱,听他们弹琵琶、拉胡琴,从中汲取营养。
一天,阿炳他们正在听一个卖艺的拉琴,道华走过来说:“破卖艺的有什么好听的,难道也值得向他们这些人取经?”
阿炳说:“为什么不值得?卖艺的也是人。”
张道华讽刺道:“那你以后就卖艺吧!”
“那又怎样?”
杨琴拉了阿炳就走,说:“别理他。”
阿炳站着不走,他仍然在听那个卖艺的拉琴,他当然没有想到几年后,他也跟那个卖艺的人一样的命运……
这天,老道长带病给道士们继续讲《太平经》,他说:“……《太平经》里对道家音乐的记载,有许多要旨……它说音乐本于快乐,无欲无为才能快乐……快乐是天地人间的一大善事……”
老道长喘息了一阵又接着讲:“经中说,古人的音乐既用以鼓励也用来惩罚。”
华清和给老道长端来了水,说:“道长,休息一下,喝口水再讲。”
老道长喝了口水说:“……我讲不了几次啦……道经中记载的音乐太宝贵了……你们要好好学……阿炳,你代替我讲一下音乐的调和阴阳重要性……”
阿炳说:“道长曾经给我们讲过,阴阳调和,声音就会和谐美妙;阴阳不调和,声音就怪异乖戾而乱……”
老道长接着说:“所以,道家音乐之美,就在于阴阳和谐。众生听好了,这就是我要讲的道家音乐的心旨……”
老道长一口气讲完这些话,感到很累,他又喘息了起来。
华清和端来了粥,说:“道长歇一会儿,来,喝口粥。”
华清和把老道长扶起来,才喝了一口,老道长就摆了摆手,说:“不想吃。”
华清和说:“道长,您几天没好好吃东西了,坚持给大家讲课,这样会把您累坏的。”
老道长说:“就是要趁我还有一口气……所以……所以……”老道长喘了起来,华清和忙把老道长扶了躺下,对大家说:“大家先散丁吧,让道长休息一下。”
这天,杨平理在教室里讲音乐课,他说:“音乐不只是让人娱乐,更重要的是音乐是有使命的,你们青少年应该以音乐为武器,去揭露黑暗,去唤醒民众……”
阿炳听了眼睛一亮。
这时,校长忽然开门进来,对杨平理说:“你下课后到我办公室来一趟。”
下课后,杨平理到了校长室,校长说:“你给学生宣讲的都是些什么?太激进了,你要给我找麻烦的,对不起,我这里容不下你,你还是另谋高就吧!”
平理说:“我只是讲了一个中国人应该讲的话。”
“杨老师,我不跟你争辩,您好自为之吧!”
杨平理被解雇了。
晚上,杨平理和华清和两人商议。杨平理说:“那校长太胆小怕事。”
华清和说:“你就暂时到小泗村去吧,住我哥哥那儿,那里的小学校没有音乐教师。”
“吧,先去一段时间再说。”
“让阿炳也跟你们一起去,你多教教他。”
“好。”
华清和带着阿炳及杨平理一家三人乘坐着哥哥华清平的小船往小泗村而去。
杨平理对华清平说:“大哥,要打扰您了。”
清平说:“哪里,只是农村艰苦,怕你们不习惯。”
清和忙说:“哥,人家杨老师是甘愿吃苦才离开家的。”
杨平理说:“他们母亲去世了,我一个人带两个孩子,我什么苦没吃过。”
华清平说:“真不容易。”
杨平理说:“大哥,我会打鱼,我在广东时还经常出海打鱼,所以我能帮您下湖打鱼。”
“那太好了,不过,你们忙,就看你们的时间吧!”
“大哥,您歇会儿,我来摇橹。”杨平理摇起了橹,华清平赞道:“是好把式。”
到小泗村了,船靠了岸,他们往大哥家走去,快到家门,华清平喊了一声,嫂子就出来把他们迎了进去。
“快叫婶婶。”杨平理对儿女说。
“婶。”
“哎。”
“噢,饭做好了,杨老师,欢迎你们,先吃饭吧!”
于是大家坐了下来,桌子上摆着小鱼和虾、青菜和芋头饭。
华清平叹道:“这鱼太小,大的都收去换米和布了。唉,这年头,打鱼的人也吃不上鱼呀!”
杨平理说:“中国人太苦了,尤其是农民,这个状况一定要改变。”
次日,天刚亮,华清和、杨平理带着杨音、杨琴和阿炳就出湖打鱼去了。
早晨的太湖,刚下过雨,湖面烟雨空潆,水天一色。杨平理停下摇橹,望着浩瀚的湖面,叹道:“壮哉!八百里太湖,浮光跃金,浩浩荡荡,真让人心旷神怡……”
不远处,一只渔船上传来了歌声——
阿炳、杨音兄妹都说:“这民歌真好听。”
杨平理叹道:“民众盼望过太平日子啊……”忽然,他神色暗淡下来。华清和说:“杨兄又有什么感叹了?”
杨平理说:“中国太黑暗了,穷人太苦了,这吃人的制度一定要推翻。”
阿炳抬头注意地听着……
杨平理又说:“你们知道吗?广东出了个孙中山,他主张推翻帝制,建立一个新中国,等中国富强了,穷人就可以过好日子了。”
华清和说:“我是一个道士,道士是不问政治的。”
杨平理说:“中国人都应该是社会的主人,道教虽然是宗教,但也应该是爱国的。”
华清和点了点头说:“是应该做一个爱国的道士。”
阿炳问:“道士怎样才能爱国?”
杨平理笑道:“阿炳,要爱国首先要忧国忧民,忧国忧民就是爱国。”
阿炳似懂非懂地听着。
杨平理说:“我们的音乐,就是要唤起民众,唤起民众,是孙中山先生说的话,要唤起民众,就要深入到民众中去。以后,我们暂时一天下湖打鱼,一天到乡下去和村民在一起演奏,你们也好好学习一下民间音乐。”
他们收了网,把鱼收好,才返回村子。
时值中秋,华清和已经回崇安寺了,杨平理和两个孩子及阿炳、阿炳的堂兄华伯阳到村子演奏。一轮圆月升在高空,他们和村民们在湖边围着篝火坐着,这个乡的村民大多信道教,许多人都擅长乐器。杨平理先拉了一段小提琴,叫《嫦娥奔月》,优美动听,大家高兴得直鼓掌,接着是阿炳演奏二胡。村民们都被阿炳的乐技惊呆了,他们没有想到这个孩子进步这样快;杨音兄妹各演奏了小提琴及琵琶,都受到了大家的赞扬。一位老大爷的二胡也让众人喝彩拍手,华伯阳和村民乐队也表演了精彩的节目。
演奏结束后,老人们都回家去了,年轻人围坐着听杨平理给他们讲故事。
杨平理说:“人在逆境中更要坚忍,我给你们讲古代音乐家师旷、嵇康的故事。
“师旷是春秋时代晋国人,是晋悼公及晋平公时候的掌乐大师。他是一个先天盲人,不过他的眼睛虽然瞎了,但他却天生一副极敏锐的耳朵,使他练就了高超的琴技。据说,他为晋平公演奏时,一奏有玄鹤从北方来,二奏仙鹤们便飞了下来列队,三奏仙鹤们便翩翩起舞。他的古琴技艺不仅达到了出神人化的境界,而且他反对暴君,爱护人民,有正义感。我们搞音乐的人应牢记,音乐不能脱离大众。”
阿炳出神地听着……
“我再给你们讲嵇康的故事。”杨平理又说。
“嵇康是一位道家音乐家,我师父给我讲过。”阿炳说。
“哦,那你讲讲嵇康给你最深的印象是什么?”
“嫉恶如仇。”
杨平理点头道:“对,嫉恶如仇。嵇康既是一,位杰出的音乐家,又是一位十分正直的思想家,被害时才四十岁。我们要学他的正直,这是一个音乐家必须具备的。”
这天,快下课了,杨平理老师说:“我再给你们讲文姬归汉的故事。蔡文姬是东汉一个大史学家的女儿,她博学多才,精通文学及音律,并弹得一手好琵琶。匈奴侵入,蔡文姬在逃难中与父亲失散,后被俘到匈奴,被匈奴左贤王纳为妾。曹操统一北方后,接回蔡文姬,她与丈夫及两个孩子生死离别,写下了著名的《胡笳十八拍》,表现出了她离别的痛苦,后来她还默写了她父亲蔡邕的四百篇文章,可见她的才华……”
杨平理又说:“你们记住了,任何杰出乐曲的诞生都不是凭空的,它的背景往往是一段悲壮的历程。”
阿炳出神地听着……
篝火晚会散了。
杨平理和孩子们往住处走去,月光下,他们边走边兴奋地说着,杨平理说:“音乐的根底在民间,我们今后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扎根于民众……”
杨平理又说:“大家注意到没有,那位老大爷的二胡拉得很朴实,也很动听。”
阿炳注意地听着。
“所以,我们以后要多到民间去汲取营养。”
之后,上课之余,阿炳就跟杨平理老师及杨音兄妹到民间走访。
这个小泗村,原本就是道家音乐之乡,乡里大多数人都信道教,许多人都会道乐,不乏丝竹高手,于是杨平理常带他们走村串寨,向音乐高手们请教。
早晨,彤彤红日升起,阿炳和杨平理老师及杨音兄妹来到荷塘,不远处传来了采莲女愉快的歌谣:
杨平理老师停住脚,对阿炳他们说:“你们听听,民间音乐多好听。多有生活气息啊!”
阿炳听了说:“真是太优美了。”
杨音忙配上乐谱。
杨琴也在倾听。
阿炳兴奋地听着,他感到眼界更宽阔了。
连日来,跟杨平理老师一起收集民间乐曲,阿炳进入到了一个崭新的音乐境界。
中秋节的晚上,明月如洗,在美丽的太湖边,乡民们举办民间演奏,男女老少争先恐后地表演自己最拿手的节目,有的唱歌,有的跳舞,有的吹笛子,有的弹琵琶,欢歌不绝于耳。
阿炳表演拉二胡,博得了热烈的掌声,大家都鼓掌欢迎他再拉一曲。
阿炳看了看杨平理老师,杨老师鼓励他再表演一曲,于是阿炳又拉了一曲,受到了大家的称赞。
一个老人说:“阿炳拉得太好了,这个乡里没一个人赶得上他。”
杨音表演的小提琴和杨琴弹的琵琶也受到了大家的称赞。
杨平理决心把阿炳培养成音乐家,他对阿炳说:“阿炳,只要你努力,我相信你一定能成为一个杰出的音乐家。”
阿炳感激地说:“谢谢老师的鼓励,我一定会努力的。”
表演完了,大家一起跳起了集体舞。阿炳不会跳舞,就在一旁拉琴伴奏。
跳得汗涔涔的杨琴跑过来拉住阿炳的手,说:“阿炳,走,跳一会儿。”
杨平理拿过阿炳的二胡,说:“阿炳去吧,舞蹈和音乐是一家,学学跳舞对音乐的感悟是有好处的。”阿炳这才去跳。
杨琴边教阿炳跳边说:“跳舞的节奏和音乐的节奏是一致的,我爸爸说要我们多学跳各种民间舞。”
阿炳点头说:“好,我跟你学。”
欢乐的歌舞直到午夜才散。
杨平理被一所私立中学聘为音乐教师,他又带着两个儿女回到了无锡,阿炳也回到了三清殿。
杨平理坚持让阿炳去旁听。
一天,下课后,富家子弟王乐才大声嘲笑阿炳,说:“你连小学都没上过,就敢来中学教室听课,你有什么资格和我们坐在一起。”
杨平理听到,就严厉地训斥王乐才,说:“他虽然没有上过小学,但他念过私塾。再说了,凭什么不能让他听课,他是个音乐天才,他的音乐技艺可比你强多了。”
王乐才听了只得住了口。
老道长病重,他准备挑选接班人。
上午,诵完经后,老道长对众道士说:“我年事已高,又疾病缠身,大家觉得谁是继承人,可以向我举荐。”
张道华一听,唯恐他挑选阿炳,就抢先说:“我觉得谁都可以做继承人,就是阿炳不可以。”
“为什么?”老道长严肃地问。
“因为他没有爹娘,人家都说他是野种!”
老道长听了,正色道:“张道华,你身为阿炳的师兄,怎么可以如此说话!我们挑选继承人,是挑选他本人,跟他有没有爹娘有什么关系?再说了,他的爹娘是谁,你知道吗?作为一个道士,是积善德的,能说这样的话吗?”
张道华的话,又勾起了阿炳的伤心事。他低着头坐着一句话不说,心里在想,我的爹娘是谁?为什么不认我,难道我真的是野种?
阿炳又陷入了痛苦之中。
阿炳和杨琴坐在小河的石桥上,阿炳低着头看着桥下的河水,沉默着。
“阿炳,你怎么啦,闷闷不乐的?”
“没什么。”
“没什么,我看你有心事,你别忘了,你曾经说过音乐是你人生的第一重要,你说过你决不会因为任何事影响你对音乐的追求。”
“是的,我说过。”
“那你现在怎么啦,无精打采的,练琴时,你的眼神为什么没有以前的神采了?”
阿炳摇了摇头,说:“是的,我不能这样下去,我要练琴,越是这样越要练。走,杨琴,我们练琴去。”
“好的。”
两人站了起来,手拉手往住处跑去。
善良的老道长病重,临终时寺院的道士都聚集在他的屋里,他气喘吁吁地说:“我要走了……我和你们在一起几十年了……我们在一起经历了磨难,我们也有过辉煌……我们是道教的忠实信徒,我为道教付出了一生,现在太上老君要收我走了……”
他喘息了一阵,华清和为他抚了抚胸口,说:“道长,慢慢说。”
老道长歇了一会儿,接着说:“我们从崇安寺发展到三清殿,我们发展壮大了,但现在还不够,我们还要扩大,只可惜,我要离开你们了……”
“现在……我向大家宣布,我走后,由华清和道士接任三清殿住持……今后,你们要听他的话……华清和是一个忠实的道士,你们好好听他的,我在天上才放心……”
“是,老道长,我们都会听华道士的。”
“那……我就放心了,让我们再一起念一遍……无欲无念……”
“无欲无念……”
“好,明天一早,举行华道士登道长位仪式。”
“是。”
晚上,老道长把阿炳叫到榻前对他说。“阿炳,你是一个很有悟性的道士,我知道你喜欢道家音乐,但要学好道教,才能领悟道乐。”
阿炳跪听。
“阿炳,你要记住,道教音乐是仙乐,是帮助人们除恶成仙的,道乐不能受淫乐的干扰,阿炳你记住了吗?”
“阿炳铭记。”
老道长又说:“道家的宗旨不是无欲无为,而是无为而无不为。”
“无为而无不为……”阿炳在领会其中的含义。
“道家虽然贵柔,但决不柔弱,就是柔弱也是权宜之计,最终必然以柔克刚,这是老子的心旨,你记住了吗?”
“我记住了,柔弱胜刚强。”
老道长又指着杯子里的水说:“水是至柔,但它可以穿石,道家看似柔弱,其实是最有骨气的,无为并非不想有作为,而是该有为时要有为,不该有为时要无为,这样才能真有为……将来道家就看你们了,你一定要好好地修道,你记住了吗?阿炳道士。”
“记住了,道长。”
老道长真想告诉阿炳他的身世,但怕阿炳承受不住,所以他还是忍住了,只说:“阿炳,不要太在意你是谁家的孩子,你要牢记你是道家的孩子。一个道士,他的天职不但要自己修身养性,无欲无为,更要帮助人们一起修养内心,这样才能进入道界仙境。孩子,你记住了吗?”
“道长,阿炳铭记在心。”
老道长的一席话,让阿炳再次得到启发,人活着不能只为自己,要普度众生,要和别人一起步人道家仙境。
老道长的话帮助阿炳从寻找爹娘的苦海中挣扎而出,也对阿炳今后帮助受苦受难的人度出苦海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老道长又把华清和叫到榻前,他声音微弱,喘息着说:“清和……我要去了,你……你要住持好寺院……还……还要带好阿炳,不要埋没了他。”
清和点头道:“师父,我记住了。”
华清和握住老道长枯瘦的手泣道:“师父,您对我恩重如山,清和不知道该怎样报答您……”
老道长说:“把道观办好,把大道永远传下去……把道家音乐传下去……”
“好,师父,徒儿记住了。”
老道长让人去唤阿炳,阿炳来了,老道长对阿炳说:“阿炳,给华道长跪下,从今以后,你要把他看作你的父亲,他是天下最心疼你的人。”
阿炳向华清和跪下,喊道:“师父。”
华清和拥抱着阿炳,热泪盈眶……
次日一早,三清殿鼓乐齐备,全体道士整装站成两列。
时辰到,司仪高喊:“三清殿新道长升座仪式开始——”
鼓乐齐响,华清和庄严登台,向三清殿叩头后,与众道士持香一起向太上老君再拜。
升座仪式结束后,他们又来到老道长病榻处向老道长叩拜。老道长已闭目升天……
“老道长……”道士们一起跪哭。
阿炳的堂兄华伯阳从乡下赶了来,见老道长已仙逝,他悲伤不已,哭着说:“师父……我来晚了……师父,您怎么就去了呢……”
三清殿举行了庄严的法事,为老道长送行。
这天清晨五更,三清殿的道士们便忙开了,他们将要为老道长庄严送行,他们要用最隆重的斋醮仪式为老道长登仙送行。
他们打扫斋沐、整肃衣冠,然后敲鼓击磬,奏起了法器,燃香登坛,祭过三踽天尊,然后百灯吊幡引路,道士们列队送老道长灵柩。在鼓乐声中,他们念完咒词便走起了踽步,祈望道长成仙登天。
到了道士成仙后的墓地,全体在齐诵经中安葬了老道长的灵柩。
葬礼毕,大家都回去了,华清和及阿炳还站在冢前,华清和哽咽着说:“祈恩师仙早日升天,保佑崇安寺香火不断……”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966xs.com。966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wap.966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