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书友访问966小说
首页爱弥儿三、满足孩子成长的“需要法则”

三、满足孩子成长的“需要法则”

        现在来谈谈实践。前面已经提到过,当孩子们索要某件东西的时候,我们要先判断他们是不是真的需要,然后再决定到底给不给他们。同时,他们的任何行为,都不应该是为了执行你的命令,而是出于自己的需要。

        在孩子的词汇中,不应该有“服从”和“命令”这两个词,与之相对应,“责任”和“义务”也要剔除,取而代之的是“力量”“限制”“柔弱”和“需要”几个词语。

        在还没拥有理性的年纪,孩子的头脑中是没有精神存在和社会关系的概念的,平时跟孩子的交流中,我们要避免提及与之相关的词语,以免孩子赋予这些词语一些主观的、错误的意义,致使以后难以纠正过来。

        洛克有一个很重要的也很时髦的观点,“用理性去教育孩子”。诚然,理性很重要,可我并不赞同他的说法。我发现,那些用理性教育法所培养出来的孩子非呆即傻。

        在人体所有的官能中,理性受到其他各种官能的制约,因此发展得最迟,也发展得最慢,即便如此,还有人非要用它去促进其他官能的发展!

        人们普遍认为,理性是一种很重要的品质,一个有理性的人必定是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所以人们非常乐衷于把理性用于对孩子的教育中去。

        理性本来是教育的结果,却被那些人当成了教育的手段,这简直就是本末倒置。如果孩子们能够去配合理性教育,那他们还有什么接受教育的必要呢?

        在对孩子进行道德教育的时候,无论是已有的还是即将发生的差不多都脱离不了以下对话模式。

        老师:你不应该那样做。

        孩子:为什么?

        老师:因为那样做是不对的。

        孩子:不对!哪里不对了!

        老师:你就不应该那样做。

        孩子:我做了不让做的事情,那就不对了吗?

        老师:你犯了错误,要接受惩罚。

        孩子:那我就偷偷地做。

        老师:有人会在暗中监视你。

        孩子:那我就躲起来做。

        老师:我会让人盘问你。

        孩子:那我就说谎。

        老师:说谎是不对的。

        孩子:为什么不对?

        老师:因为说谎不好。

        ……

        对话就这样无止境地循环着。赶快停止这样做吧!这种教育方法没有丝毫用处,孩子根本就不理会你这一套。孩子没有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更不会明白你那些大道理。

        成人之前,孩子就应该像孩子一样去生活,这是自然秩序。如果我们非要违背自然秩序,用各种人为的方法催熟那些还未成熟的果实,就算它们长得再漂亮,味道也是酸涩的,而且很快就会腐烂。

        我们培养出来的只能是少年老成的博士生,那些本该天真可爱的儿童却在我们的手下变得老态龙钟。

        儿童认识事物、思考问题和感知外界的方式和成人是不一样的,用我们的方式去代替他们的方式,再也没有比这更愚蠢的行为了。我的学生在10岁的时候长高到五尺的话,我会深感欣慰,至于他有没有判断力,我根本就不关心。

        如果你想要利用说服这种手段使孩子相信他必须服从,这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在你所谓的说服中,存在着一定的暴力和威胁或者讨好和许诺。

        所以,即使孩子表现出一副被成人说服的样子,也不代表说服是有效的。孩子可能是因为害怕被迫答应,或者被一时的诱惑吸引而答应。

        孩子很聪明,能很快了解到服从对自己的好处以及反抗会带来的种种坏处。但是,由于成人的要求往往与孩子的意愿相反,完成成人的要求对孩子来说是很痛苦的事情。

        于是,孩子便开始阳奉阴违,表面服从,实际上仍然按照自己的意愿做事,如果不小心被发现,便立刻承认错误,这样可以避免受到更大的责罚。

        很少有人能真正了解,对于孩子来说,“服从”是个很难理解的概念,也无法理解其中的原因所在。

        但是,由于孩子害怕会吃到苦头或者急于得到原谅或者你一再地强迫,导致孩子只好无奈地服从。你以为说服了孩子,实际上是孩子害怕和厌烦的一种表现。

        事实上,判断力对一个孩子来说除了限制其体力的发展,没有丝毫用处。关心孩子的体力,注重成人的判断力,这才是符合自然的行为。

        不同年龄的学生要采取不同的对待方法。首先,你要摆正他的地位,并且把他固定在那个地位上,不要让他企图逾越那个地位。如此一来,他就可以在拥有智力的概念之前亲自体验其中最重要的教训了。

        千万不要对他下命令,无论要求他做什么都不可采取命令的方式,甚至不能让他感觉到你的话里有命令的成分。但是,你要让他知道,他是柔弱的,而你是强大的,所以他要按照你的安排生活。

        你要尽早让他知道,每个人身上都背负着大自然所赋予的枷锁,而且任何人都无法将其甩掉。你也要让他知道,这个枷锁源于事物的本来状态,并不是人为地强加给他。你还要让他知道,限制他的行为的不是别人的权威,而是自己的体力。

        对于那些他不应该去做的事情,你不要上前阻止,也不要对他解释或对他讲道理,你只要在旁静静地加以提防就够了。

        如果你本就打算把某个东西给他,那他一开口就要,你立即给他就是,千万别等他向你发出乞求或者让他答应你的条件才给他。

        答应他的时候你要面带微笑,拒绝他的时候你要义正词严,千万不能摇摆不定。一旦把“不”字说出口,那这个字就要有绝对的分量,就好像一堵铜墙一样,等他碰上个五六次,就不会再试图往上撞了。

        最糟糕的教育方式是:让孩子在他的意志和你的意志之间摇来摆去,你们两个在到底是应该服从谁的意志这件事情上争论不休。我觉得,让孩子做主比让你做主要强上百倍。

        这种现象很奇怪,自从我们开始对孩子进行有意识的培养以来,就总是拿诸如名誉、嫉妒、猜疑、贪婪、怯弱和虚荣这些最可怕、最容易刺激心灵也最容易败坏道德的欲念去教育那些身心都没有发育完全的孩子,这样做的结果可想而知。

        在他们还没拥有独立的判断力之前,你每向他们灌输一次这样的思想,他们就向罪恶的深渊迈进了一步。

        可那些愚蠢的老师竟然还大言不惭地说自己是在教人为善,并且还一本正经地宣称:“这才是真正的人呢。”没错,这就是你所造就的人。

        你尝试过各种手段去教育孩子,可唯一有效的却被你忽略了,那就是有限制的自由。

        不要用恶毒的话去教训你的学生,而是要让他们从所经历的事情中去吸取教训。也不要用严厉的方式去惩罚你的学生,因为他们根本就不知道自己错在了哪里。更不要让他们向你道歉,因为他们本无意冒犯你。

        他们的脑中还没有形成是非善恶的观念,所以他们所做的每一件错事都不是明知故犯,你不能以道德的标准来评判他们的做法,更不应该去惩罚或者斥责他们的所作所为。

        如果你想用桎梏约束孩子,就只能让孩子更加活泼好动;你的约束力越强大,孩子的反抗力就越强,以此补偿自己。

        我们知道,如果让生活在城市中的两个小学生到乡下去,他们惹出的麻烦恐怕比整个村子的孩子惹出的麻烦还要多。

        同样地,如果让城里孩子和乡下孩子待在一个房间里,在乡下孩子没有做出任何行动前,城里孩子恐怕就已经把屋里弄得乌烟瘴气。

        这是为什么呢?我想,这是因为对于城里孩子来说,自由的机会太少了,所以才会如此肆无忌惮地搞破坏,而对于乡下孩子来说,他一直生活在自由中,所以对一时的自由也没有多大的感触。

        即便如此,乡下孩子因为经常受到别人的夸奖或者约束,他的这种自由状态和我所希望的自由状态还有一定的差距。

        我们应遵循人的本性中最初的冲动,因为人的心灵里生来就没有邪恶,这一点是无可辩驳的事实。任何邪恶的欲念都是在成长过程中以某个时间和某个地点侵入人心的。

        自爱,从广义上说又叫自私,是人类天性中特有的一种欲念。无论是对它自身,还是对我们,这种自私都是必不可少的。

        由于自私是一个中性的概念,而且不一定涉及其他人,所以会导致怎样的后果,完全取决于我们怎样运用它以及运用时所处的关系。

        在理性产生之前,自私是不受支配和引导的,但这无关紧要,重要的是,无论孩子做什么事情的动机都不能是别人在看他或者是在听他。

        换句话说,孩子不能因为别人的眼光或者评价就做出或者改变自己的行为,他所做的一切都应该是出于本身自然的需要。如此一来,就不用担心他做恶事了。

        可这并不意味着他不会伤到自己或者不会给别人添乱,又或者不会打坏珍贵的东西。他很可能还会做出很多“坏事”来,但我并没有觉得这些“坏事”能说明他有什么恶劣的品质。

        判断一件事情是好是坏的标准是看行为者的主观动机,而孩子的动机里并没有恶意。一旦他出现一次这样的动机,很可能就会一发不可收拾,他的天性就此遭到破坏,甚至到了无药可救的地步。

        有些事情,站在理性的角度看并不是坏事,可从贪念的角度看就不一样了。在让孩子随意玩闹的时候,要把那些易碎的或者值钱的东西放到他们够不着的地方。孩子的卧室尽可能少些摆设,家具一定要简单而结实,镜子、陶器以及其他一切不宜孩子触碰的东西能少则少。

        对于爱弥儿的房间,这些就都无所谓了。因为他住在乡下,他住的房间和一个普通的乡下人没什么两样。还有,他更多的时间是在户外玩耍,所以没必要花太多心思在他房间的装饰上。

        尽管你已经很细心了,可孩子仍有可能打碎某些东西,给你添乱。可你没有理由去打骂他,因为这是由你自己的疏忽造成的。你不能让他听到一句责备的话,或者让他感觉到他的行为让你痛心。

        你要做出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就好像那件东西是自然坏了一样。总之,在这种情况下,保持沉默比任何啰唆的效果都要好。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966xs.com。966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wap.966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