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书友访问966小说
首页宋太祖第二十一章 宋主重手整军队 太后临终立储君

第二十一章 宋主重手整军队 太后临终立储君

        新年一过,赵匡胤开始着手处理那些积累下来的公文。在众多的奏折中,潘美关于改革兵制,加强禁军的建议,引起了他的高度重视。

        潘美认为,要想提高对外作战、对内宿卫的能力,就必须有一支由朝廷直接控制的强大禁军。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可建立“拣选淘汰”的制度,即从各州选拔精壮士卒,升入禁军,将禁军中的老弱淘汰,遣回各州,仍旧给予俸禄。其实这一做法,早在周世宗时就采用过,只不过多为临时性的权宜之计,而没有形成固定的制度而已。

        自从平定李筠、李重进之后,赵匡胤考虑最多的问题,一是南征北伐,统一天下,二是如何削弱诸将兵权,杜绝兵变的可能。根据潘美的计划,既可削弱诸将兵权,又可加强朝廷之力,可谓一举两得。

        赵匡胤兴奋起来,手持奏折,在殿中来回踱步。这个计划一旦施行,对朝廷百利而无一害,问题在于各镇将领是否接受。如果因此引发诸将的不满,联兵抗命,反而会弄巧成拙。

        为稳妥起见,赵匡胤把赵普、慕容延钊、石守信、潘美等人召进宫来,商议是否可行。赵普说:“目前朝廷的禁军实力,已自不弱,而且外有韩令坤、王审琦等心腹将领为支撑,诸将决计不敢抗命。依臣看来,此计应当尽快实行!”

        “以你看来,该如何实施呢?”

        赵普思索了一会道:“外镇将军中,以符彦卿兵权最大,陛下只要能派人说服符彦卿,请他带头支持朝廷,其他外镇诸将,断然不敢拒绝!”

        赵匡胤想,这符彦卿,历晋汉周三朝,累为外镇大将,他的几个女儿,皆长得天姿国色,一个嫁给周世宗柴荣,一个嫁给自己的弟弟赵光义,尊荣无比。只要能啃下这块骨头,兵制改革就可以大刀阔斧地进行了。赵匡胤左思右想,决定让弟弟光义以探亲之名,去探探虚实。

        正是阳春三月的时节,赵光义带着妻子符氏,来到天雄节度使符彦卿所在的永济。翁婿相见甚欢,赵光义趁谈话融洽之机,将朝廷之意和盘托出。

        符彦卿为人极其精明圆滑。他深知赵匡胤扩大禁军,乘机削弱藩镇势力的决心已定,赵光义此番前来,只是探他的口风而已,不管他同意与否,选兵制度实施是一定的!与其徒劳相抗,还不如顺其心意,尚能保住现有的地位。因此,赵光义一说,他马上表示同意。

        赵匡胤听了光义的报告,大喜过望。他原以为符彦卿作为周氏的姻亲和旧将,不会积极与朝廷配合,至少也要费一番周折,没想到事情会如此顺利。

        赵匡胤立即签署了拣选淘汰禁军的敕令,火速发往各镇。诏令除边境地区外,其余部队都要做好挑选兵员的准备。同时,又派石守信在京城禁军中,挑出一千多名精壮士兵,作为选兵的“兵样”,分送各地,强调各镇将领必须按兵样选送,切不可敷衍了事,或降格以求。

        四月,各镇将领得到朝廷赦令,起初尚自徘徊观望,后来知道符彦卿带头选兵,这才开始行动。五月,符彦卿选送的三千名禁军新兵抵达京城。接着,安远军节度使武行德、护国军节度使郭从义,也陆续将精心挑选的劲兵送往开封。

        从四月份开始,赵匡胤就以一种紧张的心情,密切注意诸将的态度。现在见各镇选兵,源源不断地送来京城,进展得非常顺利,心中十分高兴,久蹙的眉头舒展开来,脸上堆满了笑容。

        六月初,各路的选兵基本到齐,累计六万余人,加上原有的禁军,总共达到十二万人众。朝廷直接掌握如此众多精锐的部队,这在晚唐五代,是从未有过的事。这意味着朝廷不但有足够的力量剿灭任何形式的外镇兵变,也可以不借助外镇的军队,单独征讨南方诸国和北汉。

        这一天,赵匡胤和赵普、慕容延钊等人,在讲武殿研究禁军编制、训练、军饷等一系列迫切的问题。赵匡胤没穿龙袍,而是身着便服,精明干练,显得格外兴奋。正在这时,宫中一个内侍匆匆来到殿中,对赵匡胤道:“陛下,不好了,太后病重!”

        赵匡胤脸色大变,厉声喝道:“大胆奴才,太后病重,为何不早告诉朕?”

        内侍跪在地上,战战兢兢回答:“启禀陛下,太后前天晚上开始发病,她知道陛下忙于政事,不准宫中人告知陛下。皇后娘娘见太后病情加重,才让奴才前来禀告。”

        赵匡胤也顾不得骂那小太监,也顾不得满殿的大臣,急急忙忙赶往慈宁宫。到了慈宁宫,见细君和儿子德昭,正坐在床前侍奉。太后杜氏双目紧闭,气息奄奄,躺在宽大的檀木床上。

        赵匡胤蹑手蹑脚地走到床前,将细君拉到一边,轻声询问母亲的病情。细君压低声音说:“这一向,母后老觉得气闷胸堵,前天晚上剧烈咳嗽不止,召来太医诊治,说是长年劳累,体内寒热不调所致。服了几剂药,稍有好转。谁料今日又突然复发,我心里害怕,就派内侍前去禀告你。刚才给她喂了一点银耳羹,呼吸均匀了些,现已睡去。母后若病情加重,我……我真不知该怎么办!”说着,不禁低泣起来。

        赵匡胤右手扶住细君的肩膀,左手拭去她脸颊的泪水,说:“你别急,母后一生信佛,佛祖会保佑她的!”

        正说着,太后又开始咳嗽。细君赶紧走过去,用手轻轻在她胸口推拿。赵匡胤站在床前,望着母亲那干瘪如核桃一般的脸、深陷的眼窝和稀疏枯涩的白发,回想起母亲为了维持家庭、抚育儿女,含辛茹苦的一生,心里一阵酸楚,眼泪几乎夺眶而出。

        一会儿,太后缓过神来,睁开眼睛道:“胤儿,怎么你也……来了?”

        “娘,……为儿不知道母后生病了……”赵匡胤的话语里充满了歉疚。

        太后喘息着说:“娘知道你最近一直在忙着整顿禁军,那是国家大事,你……去吧,这里有……细君在我身边……”

        “不,我一定要留在母后身边,……那些事已经商议好了。”

        太后叹了口气,疲惫地合上眼睛。

        赵匡胤伸手抹了把眼泪,轻轻走到房外,将几个御医召来,脸色阴沉道:“太后的病情到底如何?能否治好?你们倒是说啊!”

        几个御医你看我,我看你,谁也不愿意开口。一位胖胖的御医犹豫地说:“陛下,实不相瞒,太后的病乃起于积劳体衰,非药物所能及也。即使华佗再世,亦无法可想。臣等无能,请陛下治罪!”

        御医们一齐跪在地上。

        赵匡胤半晌无语,骂声“一帮老朽!”拂袖走进内室。

        他凝视母亲,心中默默祈祷:“朕平生不信佛教,今日为母后之病,祈愿于佛祖。若能保佑母后康复,朕定修建寺庙百座,并在开宝寺做一场三百六十五天的大法事。”

        佛祖似乎并未因为赵匡胤的虔诚与许诺而格外垂顾,太后的病依然时好时坏。他白天黑夜守在太后床边,须臾未曾离开,整整熬了三天。太后见他满脸倦意,两眼布满血丝,多次要他去休息,他执意不肯。

        这天下午,太后感觉好了些,喝了几口红米粥,靠在床头,对赵匡胤吩咐道:“去把光义和赵普召进宫来,我有话要说!”

        两人来后,太后问道:“匡胤,你登基已一年有余,可曾想过何以能得天下?”

        赵匡胤答道:“皆是天命所归,祖宗庇佑,将士拥戴之故。”

        太后微微摇头说:“非也!周世宗以幼子继承大统,孤儿寡母当政,我赵氏方能得到天下。前车之覆,后车之鉴,为使我大宋享祀万代,你百岁之后,当将帝位传给光义,光义传光美,光美再传汝子德昭。如此,则国无虞矣!”

        赵匡胤觉得难以接受,默不作声。赵光义内心自然高兴,但因过于突兀,表情似乎有点慌乱。太后见他面有难色,提高了声音说:“胤儿,莫非你不愿意?”说完,忍不住又咳了几声。

        赵匡胤见母亲生气,而且心想自己年纪尚轻,传位之事实在太过遥远,便轻语道:“一切听从母后安排。”

        “那就好!”太后又转头对赵普道:“则平贤侄,今日之言,烦你用笔记下来,日后好作凭据。”

        赵普心中作难,抬头看了看赵匡胤,见他点了头,只得取过一方白绢,记下太后遗命,立下誓书,又署上日期和自己的姓名,让太后过目。太后仔细看过,令人将绢书收藏于金匮之中,好生保管。

        也许是太后病中智短,也许是她太偏爱赵光义了,总之,她的这一遗命,给宋室皇位的承袭,带来了很大的麻烦。后来赵光义即位,千方百计迫害弟弟光美和侄子德昭,几乎酿成同室操戈的惨剧。而且,赵光义最终也没有将皇位传给弟弟光美,而是传给了自己的儿子,太后的遗命终归未能遵从。当然,反过来说,如果没有杜太后这一遗命,就没有了赵光义(宋太宗)二十余年的太平天子,也没有了宋代文化事业的一度辉煌。

        交代完毕,太后又爆发出一阵剧烈的咳嗽,双眼翻白,接着不省人事。赵匡胤令人速召太医,细君急得直抹眼泪。

        赵匡胤默然来到寢宫外,再一次祈求佛祖保佑:“母后笃信佛祖几十年,佛祖定要保佑她老人家逢凶化吉,转危为安。若佛祖无情,丧朕母后,朕将效法唐武宗,禁毁佛教,以示惩处!”此时的赵匡胤,悲伤难抑,几乎丧失了理智。

        然而,无论是太医的良药,还是赵匡胤的祈求威胁,都不能挽救太后的生命。次日凌晨,太后崩于慈宁宫,终年六十岁。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966xs.com。966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wap.966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