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书友访问966小说
首页唐史并不如烟5·安史之乱永王搅局

永王搅局

        李亨在灵武不声不响称帝,远在蜀郡的李隆基浑然不觉,他一如既往地行使着皇帝的权力,却不知道自己已经成了儿子口中的“太上皇”。

        拿过全国地图,李隆基开始切帝国的蛋糕,他要把全国分成N块,让多个儿子利益均沾。在李隆基看来,把鸡蛋放在几个篮子里,要比放在一个篮子里保险得多。

        李隆基的分割如下:

        太子李亨任天下兵马元帅,同时兼任朔方、河东、河北、平卢节度使,南取长安、洛阳;

        永王李璘出任山南东道、岭南、黔中、江南西道节度使;

        盛王李琦出任广陵大都督,同时兼任江南东路及淮南、河南等路节度使。

        丰王李珙出任武威都督,兼任河西、陇右、安西、北庭等路节度使。

        在李隆基的布局中,太子李亨只是领到了最大的一块蛋糕而已,与他一起领蛋糕的还有三个弟弟,李璘、李琦、李珙。

        所不同的是,李琦、李珙的头衔都是虚的,他们并不实际到任,只是穿一个节度使的马甲而已,李璘的头衔却是实打实的,他不仅穿上了四道节度使马甲,还亲自到总部赴任。

        不经意间,李隆基成为李亨新政权的搅局者,因为他的权力分割,为李亨培养出另外一个搅局者——永王李璘。

        李璘是李隆基的第十六个儿子,自幼聪敏好学,不过也有明显的缺点:长得不是一般的丑,而且视物不正,可能是斗鸡眼!

        从个人情感而言,李亨和李璘的关系原本不错。李璘几岁时,生母去世,李亨便担负起照顾李璘的任务,在李璘小的时候,李亨夜里还抱着他睡觉,哥俩的感情基础相当深厚。

        如果没有安史之乱,李亨和李璘还会继续着“兄友弟恭”的佳话,可惜安史之乱横空出世,刺破了他们的“兄友弟恭”。

        李亨趁乱自说自话地在灵武称帝,大唐王朝的皇权遭遇了非典型更迭。对于这个结果,李璘原本是欣慰的,毕竟大哥李亨多年媳妇熬成婆,作为关系甚笃的弟弟,他替李亨感到高兴。

        可能是上天觉得李亨继位太顺利了,于是故意给他制造一点难题,造化弄人,这个难题居然由与李亨关系最好的李璘完成。

        生活是最好的编剧,生活让李璘在不经意中有了对抗李亨的资本。

        李璘管辖的四道总部位于江陵(今湖北省荆州市),安史之乱后,江淮各地运往朝廷的贡品以及田赋全部经江陵中转,这样李璘轻而易举地取得了对贡品和田赋的控制权,手中有了钱。

        如果说有了钱还不可怕,不久,李璘手中又有了兵。

        当初为了平定叛乱,李隆基允许李璘在江陵招募兵马,这样经过招募,李璘手里已经有了相当规模的兵马,这时再让李璘乖乖地对李亨俯首称臣,就有点难度了。

        毕竟大家都是皇子,谁不对扎眼的皇位心驰神往呢?

        李璘从此动了心思,不过心中还在犹豫,毕竟皇位看上去尊贵,坐上去却难,这里面隐藏着巨大的风险。

        李璘本人还在犹豫,他的儿子襄城王李玚却按捺不住蠢蠢欲动的心,既然太子李亨能自说自话地在灵武继位,同是皇子,父亲李璘为什么不能继位呢?

        襄城王李玚心里充满了不平衡。

        同有人抬李亨上轿一样,在李玚身边,同样有一批人想抬李璘李玚父子上轿,毕竟拥立新君可是千载难逢的奇功。

        这些人替李玚作了规划:

        安史之乱后,北方烽烟四起,南方大体平静,此时永王手握四道兵权,控制的疆域有数千里,如果顺势占领金陵(今江苏省南京市),自立政府,正是比拟东晋王朝的基业。

        所谓规划,就是远期目标,目标宏大得足以让人热血沸腾,李玚就被所谓的规划迷住了双眼,他想把规划变成现实。

        经过李玚的游说,岁数很大、阅历很浅的李璘同意了,常年长在后宫的他并不知道人世间的艰苦,他以为开创帝业只是“洒洒水”的事情,或许在他看来,把规划变成现实,只是“Ctrl+C”加“Ctrl+V”,却不知道,规划和现实之间,有着巨大的差距。

        一边是“想到”,一边是“得到”,中间还差一个:做到!

        无知无畏的永王李璘开始大规模招兵买马,同时延揽社会名士为己所用。这时,一张熟悉的面孔出现在李璘的面前,李璘一看,连他都来了,事情成功了一半。

        来者不善,正是大名鼎鼎如假包换的大诗人李白。

        后来的历史教科书说,“李白参与永王李璘叛乱”,其实这是诬蔑,以当时的情况看,李白参与的不是叛乱,而是创业,如果李璘功成,李白就是开国元勋。

        只可惜,如果仅仅是如果。

        论起来,李亨称帝与李璘叛乱,只是五十步与一百步的关系,他们同为皇子,都有称帝之心,彼此谁也不用说谁,只是成王败寇,李璘最终兵败,因此创业便成了谋反,李白也成了参与谋反的人。

        一开始,李璘的创业还是有几分模样,李白跟随李璘一起见证了初始的火红场面。

        李白从隐居的庐山出发,进入李璘的幕府,得到了高级别礼遇,在李璘东巡长江的楼船上,大诗人李白参与了只有高层才能参与的军事会议。

        沿途,李白看到了民众对永王李璘的欢迎,这让他诗兴大发:

        二帝指的就是“唐明皇李隆基、唐肃宗李亨”,既然二帝巡游不回,不救河南之地,那么贤王李璘远道而来收拾残局有何不可呢?

        诗人总是浪漫的,他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踩上了高压线。

        在李璘擅自巡游长江不久,远在灵武的李亨便得到了消息,他意识到自己最亲的弟弟已经成为搅局者,必须让他停止搅局。

        李亨随即发布诏书,命令李璘返回蜀郡,回到老爹李隆基的身边当乖孩子。然而,李璘的心已经燃烧了起来,炙热的温度让他欲罢不能,他不再听从李亨的命令,他要前往金陵开创属于自己的基业。

        然而开创基业并不是说说而已,常年身居宫城,未曾经历风霜的李璘并不是一个适合创业的人,他就是一盆常年开在温室大棚里的花,冷不丁想冒充参天大树,那是痴人说梦。

        雪上加霜的是,他的儿子李玚也是一盆温室的花,同样眼高手低、纸上谈兵。

        爷儿俩凑在一起就想开创王朝基业,打网游呢!

        公元757年二月,北方安史之乱烽烟正盛,南方一场皇族的内战也在同步进行。永王李璘在丹阳郡(今江苏省镇江市)与李亨的部队遭遇,从未有过沙场经验的李璘一看对方的阵势,顿时慌乱了起来,而此时,他手下的将领们也动了心思。

        在将领们看来,李璘和李亨的较量是皇族内战,没有绝对的对错可言,然而相比之下,李亨的势力更大,底气更足,看起来李亨的胜算更大,而李璘凶多吉少。

        一旦李璘失败,将领们就将变成乱臣贼子,与其这样,还不如趁没打开溜,省得将来跳进黄河也洗不清!

        就这样,仗还没打,手下将领已经有很多人开了小差,李璘在气势上先输一招。

        随后,李璘在胆量上又输了一招。

        李亨的队伍在夜间对阵时燃起大量火炬,以壮军威,李璘的队伍不甘示弱,也在军营中点起了火炬,以示对抗。

        本来是势均力敌的火炬对抗,没想到素无作战经验的李璘却理解反了,他看到军营中的火炬,居然以为李亨的部队已经打进了自己的军营!

        就这素质!

        李璘马上带着家属紧急撤离,连夜逃出了丹阳郡。

        天亮后一打听,自己的军营还在,原来是昨晚看错了,李璘这才又带着家属回了丹阳郡。

        此时丹阳郡已经守不住了,由于昨夜李璘连夜逃跑,动摇了军心,属下士兵大量开了小差,剩下的只是一帮残兵,用这些残兵守城,那是天方夜谭。

        三十六计,走为上计,李璘带着残兵逃出了丹阳郡,沿江东下,没想到还是被追上了。李璘的儿子李玚率军抵抗,被一箭射落马下,死于乱军之中,他的皇太子梦想也于乱军之中湮灭。

        李璘收拾残兵,准备南下岭南,然而来不及了,江西采访使皇甫侁派兵搜捕,将李璘捉获,随即在驿站之中将他诛杀!

        不过皇甫侁的马屁拍到了马腿上,得到奏报的李亨反而认定皇甫侁私自诛杀永王,陷自己于“杀弟”的不义之中,将之免职,永不录用!

        这就是永王李璘的搅局,只开了个头,都没来得及收尾,他曾经有一个割据江东的梦,只可惜梦很快碎了。

        顺着李璘的话题,说一下李白的结局。

        李璘兵败后,李白被扔进大狱,一度难逃一死。

        后来经过多人求情,李白被释放出狱,不过死罪可免,活罪难逃,他被流放到夜郎故国之地——今贵州省桐梓县。

        幸运的是,流放途中,李亨大赦天下,这样李白不需要再去体会“夜郎自大”的味道了。

        李白掉转船头,顺江而下,一日千里,欣喜之余还写下了千古名篇——《早发白帝城》:

        既写实,又写意,既写的是沿江美景,又写的是看风景的心情,其实风景一切如故,变化的只是看风景的心情。

        数年后,李白前往当涂(今安徽省当涂县)投奔族叔、当涂县令李阳冰,他兴冲冲而去,没想到,当涂成为他人生最后的落脚点。

        在当涂,李白病了,病得很严重,终于一病不起。

        在李白人生的最后时光里,有一个朋友始终惦记着他,这个朋友几次在梦中梦到他过世了,醒来发现自己已泪流满面,于是就写下了诗篇《梦李白》。

        这位朋友先后写了两首《梦李白》,其中一首的最后几句为李白的一生定了调:

        朋友的名字叫杜甫。

        关于李白的人生最后结局,不同的书籍有着不同的记载:

        《新唐书》:李阳冰为当涂令,白依之。代宗立,以左拾遗召,而白已卒,年六十余。

        《旧唐书》:永王谋乱,兵败,白坐长流夜郎。后遇赦得还,竟以饮酒过度,醉死于宣城。

        《唐才子传》:白晚节好黄、老,度牛渚矶,乘酒捉月,遂沉水中。

        《新唐书》的说法是病逝,《旧唐书》的说法是醉死,《唐才子传》的结局最浪漫,酒醉后入水捉月,沉于水中。

        第一种结局最平实,第二种结局符合人物性格,第三种结局最是浪漫,这便是大人李白,单单一个人生结局,竟然让后人有着三种猜测的选择。

        至于哪种结局最真实,已经不重要了,总之那个冠盖满京华的诗人已经去了,后世留下的是他那九百多首诗篇。

        时至今日,四川省江油市和湖北省安陆市展开了“李白故里”之争,如果李白地下有知,该作何感慨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966xs.com。966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wap.966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