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63年正月三十日,史朝义的头颅(被李怀仙割下)被送到了长安,皇帝李豫长出了一口气,这下可以祭告祖庙:安史之乱平息了!
朝廷收复河南河北的消息很快传遍全国,远在蜀郡的杜甫得到喜讯,顿时诗兴大发: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历史有时总有很多说不清道不明的巧合,李白、杜甫这两位不世出的大诗人都碰巧经历了安史之乱,不知道对于他们个人而言,究竟是一种幸,还是一种不幸?
李白参与了永王李璘的创业,杜甫也曾短暂地在李亨手下效力,所不同的是,李白卒于公元762年,没能看到安史之乱的结束,不然我们就能看到李白关于“忽闻官兵收河南河北”的诗作。
传统的历史总是习惯宏大叙事,而我更愿意关心在历史宏大叙事背景下的个体命运,比如安史之乱中诗人的命运。
李白的命运在前面已经写过,这里用一点篇幅交代一下安史之乱前后的杜甫。
让我们从天宝十三年说起。
天宝十三年(公元754年)十月,一直不得志的杜甫终于得到一个官职:右卫率府胄曹参军。这是一个看管军械库的小官,品级从八品,相当于现在的副科级,这一年杜甫四十二岁。
在大老粗军人呼来喝去声中,杜甫平静地履行着自己的职责,那些军汉只把他当作一个可有可无的半老老头,没有一个人知道,他们眼前站着的其实是一个名垂千古、千年才出一个的大诗人。
别人理解也好,不理解也罢,杜甫不再在意别人的语气和目光,对于现在的日子他知足了,最起码不用上山采草药,然后再沿街叫卖。
俸禄积累了一个月,杜甫意识到该回奉先看看老婆孩子了。积攒下的俸禄可以为孩子们改善一下伙食,让久别的肉味再次回到孩子们的味蕾之中。
天宝十三年十一月,杜甫从长安出发前往奉先,他在夜里出发,长安凛冽的寒风把他吹得瑟瑟发抖。
在杜甫起程的同时,开元天宝盛世走到了顶点,到这时大唐王朝总计906万户,人口5200万,用曹雪芹在里的话说,“鲜花着锦,烈火烹油”。
旅途中,杜甫路过了骊山,他向骊山上皇帝的行宫看了一眼,他知道此时此刻皇帝和贵妃正在温柔乡里,而他则在寒风中连夜赶路。
满怀希望,杜甫赶到奉先,他期待着妻子儿女的笑脸相迎,一进门却得到一个晴天霹雳:最小的儿子饿死了,刚刚断气!
还有比这更意外的打击吗?
杜甫刚提起一个月的心气一下子全没了,自己在长安漂泊了十年,委顿了十年,刚刚走上仕途一个月,一回家就遭遇这样的打击。
苦难从天而降,杜甫的文思却如泉涌,于是便写下了那篇可以载入中国诗歌史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五百个汉字,一字一血,每个字都见证了杜甫的苦难。
所谓盛世,所谓辉煌,原来如此不堪一击,开元盛世已是封建王朝的顶峰,大诗人杜甫的幼子却被活活饿死。
所谓盛世,几多谎言,又有几多水分?
当杜甫还沉浸在中年丧子的悲痛中时,更大的苦难扑面而来,苦难不只扑向了杜甫一个人,而是扑向了整个大唐王朝,那个叫作安禄山的胡人起兵造反,拉开了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的序幕。
个人的命运与王朝的苦难在杜甫身上交织,悲愤得到几何倍数的累加,个体的不幸和集体的不幸累积到了顶点。从此,杜甫诗中的苦难越来越多,他的诗,就是一个王朝苦难的集合。
不过苦难并没有压倒杜甫,在国家丧乱之际他还在寻找为国效力的机会。
杜甫知道李隆基的时代已经成为过去,他把宝押在了李亨身上,或许在这个皇帝任上,自己可以实现治国平天下的理想。
杜甫注定是不幸的,他第一次投靠李亨居然以失败告终,走到半路被安禄山的部队抓住押回了长安。好在他其貌不扬,一个半老的糟老头子引不起胡人的兴趣,羁押了一段时间后,又被释放,想再去投奔李亨,道路已被封锁,杜甫就在长安困顿了下来。
我们不知道杜甫是如何熬过了那段苦难的日子,而且还在苦难日子里写下了不朽的诗篇:
后来杜甫辗转投奔了新皇帝李亨,并得到了左拾遗的职位。左拾遗是言官,专门给皇帝提各种建议。虽然官小职轻,但如果做好了,一样可以成为皇帝重用的大臣。
事实证明,杜甫在诗歌方面是天才,在仕途上却是庸才,他没有仕途中人的察言观色,也没有灵敏的政治嗅觉。当皇帝决意修理宰相房绾时(房绾带兵收复长安失败),他不合时宜地站出来为房绾鸣不平,这一下触了李亨的霉头,也把杜甫自己的仕途彻底断送。
自此,杜甫的仕途一片漆黑,再也看不到一点光亮。
自觉无趣的杜甫从此无意于仕途,过上了四海为家的生活,这一次不再是“裘马轻狂”的远游,而是拖家带口的逃难,即便安史之乱于公元763年结束,杜甫的流浪却从未停止。
他的足迹到过秦州(今甘肃县天水市),到过同谷(今甘肃省成县),到过成都,一度他有意在成都长久地住下去。
可惜,杜甫注定与苦难相连,在成都的杜甫草堂里,他前后不过住了两年的光景,这两年是杜甫后半生难得的好时光。
在这两年里,他参观了诸葛亮的武侯祠,写下了“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诗句。在这两年里他感受了春夜喜雨,写下了“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如果时光就这么延续,该有多好!
现实对杜甫就是这么残酷,一直对他有所资助的剑南节度使严武突然暴卒,杜甫失去了重要的经济支柱,这时他想去投奔好友高适,命运再次跟杜甫开了个玩笑,高适也去世了。
雪上加霜的是,杜甫草堂的屋顶也被大风卷走了,一代大诗人,上无片瓦,下无立锥。
公元765年五月,杜甫再次开始迁徙,从成都迁往了夔州,在夔州一待就是两年多,在夔州待着不动没有别的原因,只是因为没钱,寸步难行。
夔州的日子依然艰难,杜甫还在写诗,“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公元768年,杜甫再次迁徙,从夔州前往江陵,本来跟从弟(叔父的儿子)约好在江陵见面。然而到了江陵,从弟却躲了起来,不肯见面,杜甫再次陷入断粮的境地。
迁徙,接着迁徙,杜甫在迁徙中渐渐走近了生命的终点。
在杜甫生命的最后几年,他在迁徙途中遇到了一个人,这个人的名字叫李龟年,唐代著名的乐手,与杜甫有着数面之缘,当年“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现在“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当年的青年诗人与青年乐手,现在都已是风烛残年的老人,曾经的那些风流,早已无可奈何地随花落去,从此他们都是靠记忆活着的老人。
唱不尽兴亡梦幻,弹不尽悲伤感叹,凄凉满眼对江山。
公元770年,杜甫因遇洪水,受阻于耒阳城外的一个小岛,十天没有吃上一顿饭。耒阳县令听说杜甫被困,前来营救,并送来了白酒和牛肉,他的举动让困顿的杜甫感受到了久违的温暖。
与此同时,生命的悲剧不期而至。
《新唐书》:令尝馈牛炙白酒,大醉,一昔卒,年五十九。
《旧唐书》:永泰二年,啖牛肉白酒,一夕而卒于耒阳。
郭沫若先生分析说,杜甫可能死于食物中毒,隔夜的牛肉变质食用后可能导致中毒。
杜甫弥留之际,最大的愿望是归葬首阳山,那里有他的祖父杜审言,他想陪伴在祖父身边。
这个小小的愿望搁置了四十三年,杜甫的儿子们一直没有能力完成他的遗愿,四十三年后杜甫的孙子杜嗣业终于帮祖父完成了遗愿。
为了彰显祖父的成就,杜嗣业特意邀请当时与白居易齐名的大诗人元稹撰写墓志铭,一向崇拜杜甫的元稹欣然接受,提笔为自己的偶像写下了墓志铭。
杜甫是不幸的,他写得出名垂千古的诗篇,却举不起生活的重担。他一下笔就是千古名句,一生却受困于柴米油盐,他生时寂寞,死后却享盛名。生前死后境遇天差地别,古往今来或许只有一人可以与之相比——孔子:活着困顿如丧家之犬,死后却是万世之师。
然而,幸与不幸,都是生活的给予,或许正是个人的苦难,增加了杜甫诗篇的厚度,杜甫个人的不幸,或许正是中国文化之大幸!
谁让你是诗圣!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966xs.com。966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wap.966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