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日下午,曹国公李景隆、兵部尚书茹瑺、左府左都督王佐小心翼翼地走进了龙潭燕王大帐。
这三个人便是建文与方孝孺挑选出来,再次与燕王“议和”的使者。本来,建文是想让他们明日一早再去龙潭,不过军情紧急,孝孺不想耽搁,便借建文敕旨,命他们赶紧出城。
李景隆此时心情十分紧张。自兵败回京后,他曾被建文勒令闭门思过。不过李景隆毕竟是仅次于徐辉祖的天字第二号勋臣,且以前与建文关系甚好。建文疑上徐家后,为了掣肘徐辉祖和徐增寿,又把他给抬了出来。在建文看来,李景隆虽有败绩,但起码人还是忠心的。在这种人心浮动之际,将领的忠诚比什么都重要。此次燕兵犯阙,李景隆奉命把守金川门。金川门直接面对燕军,建文此番安排,足见其信任。
不过建文虽信任,李景隆却早已心猿意马。华盖殿被殴后,李景隆算是彻底看清了朝局。他知道自己已为文官所不齿,将来在朝堂上难有作为,兼又受徐增寿蛊惑,便已暗中降了燕藩。此次命他守金川门的敕令一下,徐增寿便暗中找上了他。徐增寿的意思,景隆当然明白。他也知道建文没几天好活了,因此也乐意上任,以便燕军一到,即刻开门投降,这样也算立了个从龙大功。
不料就在午后,宫中来敕旨,七位亲王分守诸门,其中金川门由谷王朱橞督守。消息传到,李景隆的心顿又被提了起来。朱橞本是就藩宣府的塞王,可当年燕军杀到宣府时,他却连夜逃回了京师。就这番经历来看,此人应是忠于建文的。他来金川门,那自己要开门可就难了。想到这里,景隆顿时心惊肉跳:若是开门,万一朱橞相阻,自己不但不能成事,八成还会就地伏诛;可若是不降,一待燕军强攻进城,燕王会怎么看自己?本来,自己虽已暗中归降,但与燕藩并无直接联系。万一到时候燕王不认那德州弃城的功劳,反而咬住金川门的负隅顽抗之事不放,那自己这条命岂不是糊里糊涂就丢了?念及于此,李景隆深感事关重大。此次来见燕王,明着是奉皇命议和,暗中景隆则拿定主意,无论如何也要向燕王坦白心迹,以求燕王谅解。
“大王驾到!”就在李景隆胡思乱想之际,一阵尖细的声音传来。三位朝廷大员忙撩起袍角跪下,齐齐大呼道:“大王千岁千岁千千岁!”
朱棣没有说话。帐内安静得连支针落地的声音都能听见。这种宁静,在景隆等人看来,却充满了恐怖与不详。不一会,豆大的汗珠便从三人额头上滴落下来。
“呵呵!”忽然,堂上传来了一阵笑声,只是这笑声却多少有些阴阳怪气的意思,让三个人更觉紧张万分。
“三位大人叫我大王?”朱棣终于说话了,不过语气却甚为讥讽,“不过据我所知,皇上早就把我的王爵削了!尔等这般唤我,回去后就不怕言官们弹劾么?”
三人哑口无言。过了好一阵,李景隆方干笑一声道:“大王说笑了,此次皇上命臣等前来,是想请大王罢兵!皇上心意颇诚,愿与殿下中分天下!还请陛下看在骨肉情分上,能就此罢手!”其实李景隆恨不得立刻向朱棣袒露心扉,不过此行一共有三人。茹瑺和王佐的心意,李景隆不太了解,因此当着他二人的面儿,也只得就着场面话说。
朱棣单手托腮,似笑非笑地看着地上的三人。其实就在刚才,他刚刚接到徐得送来的增寿密信。在信中,徐增寿详细禀明了京中情况,并将自己新近成功策反的官员名单悉数列上。这份名单中,茹瑺、王佐二人都榜上有名,且都排在前列。而李景隆则已于更早时答应归附。之这也就是说,眼下这三位建文说客,其实暗中都已是他朱棣的人了。方才朱棣讥讽,也不过是心情大好后的一阵打趣而已。当然,这其中也包涵朱棣对这几棵墙头草的轻蔑和不屑。
现在,朱棣要考虑的是,要不要当着三人的面儿,把这份底细揭穿。本来,朱棣最看重的是李景隆,因为他把守着金川门。不过撇开茹瑺和王佐,似乎又有些说不过去,反而会让他二人对增寿策反的真实性产生怀疑。万一他们因受冷落,继而想偏了,重新转回建文那边,那可就划不来了。可若当面揭穿,那这三人便从此一体。相处的好,自然会增加自己在京中的力量,可若其中有人三心二意,那可就是全军覆没之局。在增寿策反的朝臣中,就数这三人分量最重。他们若全部暴露,那自己就只能强攻京师了。
思虑再三,朱棣还是决定当面揭开这个盖子。其实原因也很简单:李景隆就不说了,这王佐是五军都督府的左都督,换句话说,他便是建文改制的直接受害者;茹瑺虽是文官,但一直不受建文信任,更重要的是:他还是黄子澄的死对头!建文刚即位时为给齐泰腾出位置,曾将他贬到河南。因此,他三人的归降,应都是真心诚意的。
既拿定了主意,朱棣将增寿密信一扬道:“三位爱卿不必惶恐。尔等归附燕藩之事,增寿早已告知本王。现在三位都是本王的重臣!”
朱棣话一出口,三位朝臣是又惊又喜。喜的是燕王此话,无疑是对他三人身份的承认,且“重臣”之语,更是明确告知了他三人在新朝廷中的地位!这正是三人最为看重的。而与此同时,三人又各自惊讶:建文派来三个大臣,居然全都已暗降燕藩!由此可见,建文手下还有几人是真正的死忠之士?想透了这一层,三人纷纷为自己的选择感到庆幸,同时也更加坚定了跟着燕王干的决心。
话既已说开,那接下来的事就好办了。紧接着,李景隆把各王督守城门之事禀明朱棣,并着重讲谷王守金川门之事的弊端道出。
朱棣皱眉不语。建文此举,自然对他原先计划造成阻碍。本来,只要李景隆开门,自己便大功告成。可谷王插这一杠子,倒也确实是个麻烦。朱橞好歹也是塞王出身,论威势比郢王、伊王这些半大孩童强得多。他若死了心跟建文走,李景隆还真不方便鼓动士卒,开门投降。
思忖再三,朱棣想出了一个办法。他故作轻松地伸了个懒腰道:“这也没什么。尔等明日回宫,便告诉皇帝,就说本王听得周、齐二弟已被他诛杀,故而不肯罢兵。”
李景隆一愣。周王朱橚、齐王朱榑早已被削去王爵,但并未被诛,而是幽禁于京中。这不是什么秘密,以他朱棣的本事,岂会不知?
朱棣看出了李景隆的疑惑。他一笑解释道:“尔就跟皇上这么说。然后再告诉他,说尔已详细解释,无奈本王不信。如此皇上必会派诸位王爷前来阐明。毕竟,诸王都是本王之弟,他们的话,当然更有分量。诸王之中,以谷王最长,因此前来的诸王中,必少不了谷王。到时候如何做,本王自有主张,尔等就不用操心了!”
顷刻之间,朱棣竟能将建文心境揣摩得如此透彻,三位大臣不得不暗自佩服。再和屡屡失措的建文相比,三人更加坚信:眼前的这位王爷,一定能取朱允炆而代之。
第二天,李景隆三人返回京城。进宫后,李景隆照着朱棣的意思,向建文转达了朱棣不肯罢兵的原因。建文得知,果然上当,马上派谷王朱橞、安王朱楹和李景隆赶到燕营,向朱棣解释周、齐二王无恙,并承诺恢复他们的王爵。待二王到达龙潭后,朱棣热情一番,随即找了个由头,让高煦出面将朱楹和景隆支开,然后直直当当地向朱橞阐明了招揽的意思。
朱棣的算盘打得不错:若果能招揽住朱橞,那自是最好;若不能,便索性将他扣下来。守城七王中,就以朱橞年纪最大,且只有他一人有出镇一方的经历。拿下他,其他的小弟弟就不在话下。到时候即便建文换个亲王去金川门,以李景隆的地位和人脉,也足以与其抗衡。
让朱棣欣喜的是,这位曾经撇开燕军,拼命南逃的谷王,居然想也不想就答应下来。
朱橞的痛快,倒让朱棣有些怀疑。不过稍微一想,他也就明白了:朱橞好歹也是个一方诸侯,又岂会心甘情愿地回京做个闲散王爷?不过是畏惧建文势大,不得已屈从罢了!所以,他当年的南逃,也不过是因为那时燕藩势弱,他不想跟着自己这个四哥陪葬而已。可现今局势翻转,朝廷覆灭在即,他朱棣却连战连捷,已陈兵阙下。局势发展到今天这个地步,他朱橞当然是悔得肠子都青了。此时自己不计前嫌,这位弟弟自然是求之不得。
朱棣的猜测非常准确。而他没猜到的是,还有一个原因,愈发让朱橞急于反水。那便是建文居然让他去守金川门!
金川门直接面对燕军,建文派朱橞守这个重地,除了因为他带过兵外,更主要还是看中他先前的弃藩南逃之举,故而认定这位王爷最为忠心的缘故。
建文自是出于信任。只是在此时的朱橞看来,皇帝的这份信任却无疑是雪上加霜!当年朱橞弃城而逃,已经狠狠得罪了朱棣;如今再在金川门与燕军作战,那岂不是和四哥成了死敌?
朱橞对守城毫无信心。他认定建文即将完蛋。因此,他不仅不想守城,反而想尽办法,希望能找到机会,好好地向四哥表表忠心。所以,一俟朱棣出言招揽,他答应的可以说是迫不及待。不夸张地说,朱橞归附决心,只怕比李景隆、茹嫦等人还要大上几分。
也是一棵墙头草!朱棣对这位弟弟做出了评价。不过这也没什么,如今这形势下,京城内的墙头草是越多越好。有了朱橞的加盟,金川门的不战而降可以说是水到渠成了。方孝孺苦心积虑,想出互相钳制之法,可朱棣却三下五除二,将金川门的一王一帅悉数招至麾下!
收服朱橞后,朱棣再无顾忌。他又找来景隆,告知他谷王归附之事,并命二人齐心协力,共襄大举。景隆与朱橞各自惊奇之余,自是唯唯而已。随后,朱棣再找回尚蒙在鼓里的朱楹,设宴款待他们。宴毕,又留他三人叙了阵话,遂遣他们回城。接下来,朱棣就稳坐钓鱼台,静待城中一众内应的精彩表现了!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966xs.com。966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wap.966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