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周刊》(Newsweek)上有一篇新闻报道“高质量的DNA”讲中人在基因测序上表现出的空前积极性,是怎样预示了一些重大全球趋势的。下面是全文的第一句话:
世界上最大的基因组测序设备位于中国的一个让人意想不到的角落。
第一课:哪里的阻力最小,科学就会安家在哪里。科学无国界,它常常追寻更少的束缚和更多的投入。科研会绕开法律和限止,也会对冷淡避而远之。科学随心所欲,想去哪里就去哪里。
Illumina生产的itute)炮制出比美国所有学术机构加起来还多的高质量DNA序列数据。
第二课:相比自主创新,中国更乐于照搬现成的想法,复制文化在这里仍然占据主导地位。而美国在建国最初的100年内也是如此。英国的作家和发明家们就曾认为,美国是一块充斥着知识盗版的大陆。而事实的确如此。但是,就像美国迅速将自己的复制文化培养成为了创造文化一样,中国也会如此。中国没有能力创造出世界级革新的观点是错误的。
研究人员的平均年龄是26岁……24岁的李英瑞(音译)是生物信息部门的主任,领导着部门中的1500名计算机科学家。由于觉得学校“对智力没什么挑战”,他从大学退了学,他坚信,较大程度的自由和责任心能够激励年轻员工。“他们在任务中成长,而且发展得很快,”他说。18岁的赵博文(音译)是李英瑞下属的研究人员之一。还在高中读书的时候,赵博文就因为一个暑期项目加入了生物信息团队,他解决问题的能力让所有人刮目相看。在征得父母的同意之后,他便作为一名研究人员开始了全职工作,并且在业余时间完成了学业。现在,他正管理着一个高智商基因基础的项目。
第三课:我们感受到的东方转变才刚刚开始。虽然中国正在进入老龄化社会,生育率也低于人口维持水平,但是中国的工程师年轻有为,还将有数十年的时间发光发热。他们将会改变科学进程。我们应当搞清楚他们在思考什么问题。
到目前为止,至少有8万名接受过西方教育的博士回到了中国,其中大部分是在过去5年中回国。
第四课:人才流动的方向正在扭转。而且这还不仅仅是从美国返乡的海外华人。许多有能力的非华人研究人员也在中国供职。我觉得,这对他们、对中国、对世界都是好事。对于人才来说,这种竞争是健康的,而且也会促使各地都提供更有吸引力的科研条件,特别是竞争已经很少见了的美国。
中国已经加快了获取专利的脚步,用不了几十年,来自中国的专利总数将会超过一度“独孤求败”的美国。同样,这对世界是好事,而且会间接有利于美国。因为这会迫使美国提高研发投入,改善美国教育,使其对外国人才更具吸引力;同时也能更容易地保障最聪明的外国学生,并且将创新面对的限止保持在最低程度。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966xs.com。966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wap.966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