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书友访问966小说
首页大隋兴衰四十年3·雄略暴君二、新仇旧恨

二、新仇旧恨

        高颎、贺若弼、宇文弼都是三品大员,是隋炀帝手下的重臣,因为这几句牢骚,就把这样几位元老重臣处以死刑,这个惩罚也太夸张了。

        那么,隋炀帝为什么要这样做?除了隋炀帝刚愎自用、听不进不同意见之外,这里面至少还有三个原因值得考虑。

        第一个原因,这三个人在历史上都跟隋炀帝有矛盾。

        高颎跟隋炀帝的矛盾最明显,他是当年杨广当太子的最大障碍。

        贺若弼又有什么问题呢?此人在平陈战争中不听杨广的命令,抢了头功。当年,杨广是平陈战争的最高统帅,贺若弼也好,韩擒虎也好,都是他派出去的先头部队。按照计划,贺若弼应该等杨广率领主力部队过江,再一起攻打陈朝的首都建康。可是,贺若弼和韩擒虎过江之后,发现形势一片大好,干脆没等杨广,就自行投入战斗,一直打到建康城,活捉了陈后主,抢了杨广的头功,这让杨广很是恼火。所以,他率领主力部队进入建康城后,第一件事不是犒赏军队,而是先把贺若弼和韩擒虎给抓了起来,要治他们违抗军令的罪。幸好后来隋文帝及时解救,这才没有被正法。但无论如何,贺若弼还是给隋炀帝留下了目无上司的印象。

        宇文弼和隋炀帝又有什么过节?他当年担任过汉王杨谅的行军司马。杨谅造反,让隋炀帝一直耿耿于怀。

        这样说来,三位大臣原来都不是杨广的嫡系,甚至是杨广的反对派。这是第一个原因。

        第二个原因,这三个人都是隋文帝时代的元老,总有点儿倚老卖老,对隋炀帝不够尊重。

        先看高颎。高颎为什么让隋炀帝觉得不受尊重?主要是因为他太不领情了。高颎反对立杨广当太子,因此在隋文帝晚期被革职为民,是隋炀帝又重新起用了他。按隋炀帝的想法,高颎应该感激他宽宏大量、不计前嫌,从此唯他马首是瞻才对。

        遗憾的是,高颎并没有因此唯命是从。他刚一当上太常卿,就跟隋炀帝发生了矛盾。隋炀帝到处巡游,需要展示隋朝的盛世繁华。用什么来展示?他认为,大搞各种文艺演出,用艺术的形式来展示是最好的方式。可是,别看隋文帝给隋炀帝留下了那么多遗产,唯独在文艺方面没能给他奠定基础。

        为什么呢?因为隋文帝是个严肃的人。他觉得,北周和北齐之所以灭亡,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皇帝太过娱乐化,整天听那些宫廷艺人演奏从西域传来的靡靡之音,还让艺人当官,结果君子道消、小人道长,这才亡了国。所以,文帝当政之后马上下令,遣散北齐和北周的宫廷艺人,打造严肃认真的政治风气。后来,隋文帝虽然也出于统治的需要制礼作乐,但是,他打造出来的宫廷音乐都是所谓的雅乐正声,规矩到刻板的程度,娱乐性不强。

        隋炀帝想要繁荣文艺,宫廷现有的资源又不够,怎么办?这时候,隋炀帝就回想起北齐北周时代艺术的繁荣局面了。下令把原来遣散的北齐和北周的宫廷艺人都召回来,还在民间大肆征集散乐。

        所谓散乐,其实就是前面一直提到的百戏,那就不是严肃音乐了,而是杂技、武术、幻术、滑稽表演、歌舞戏等乐舞杂技表演的总称,基本上和清朝时候北京天桥的表演是一个性质,属于民间通俗文艺。

        当时,高颎官居太常卿,制礼作乐本来就是他的本职工作,隋炀帝下诏征集散乐,他应该配合才是。

        那么,高颎是不是全力配合呢?并没有。因为这和高颎的理念严重不合。要知道,高颎给隋文帝当了十八年宰相,毫无疑问,隋文帝的主张也正是他的主张。高颎和隋文帝一样,是个有点清教徒精神的人。他觉得,隋炀帝要的那些东西无非就是淫词艳曲、靡靡之音,这简直就是亡国之兆,他怎么能够同意!

        既然不同意,高颎就给隋炀帝提意见了。他说:“此乐久废。今或征之,恐无识之徒弃本逐末,递相教习。”陛下,您说的这套通俗音乐也好,百戏也好,都废弃很久了。如果现在再从民间征集,我怕老百姓会觉得陛下喜欢这种淫词艳曲。要知道,所谓。您这一开口子,天下必然纷纷效法。这样一来,父教子,兄教弟,大家都去学那种东西,天下的风气可就败坏了!

        高颎说这种音乐歌舞废弃有理,收集起来有害。废弃散乐是隋文帝的政策,收集回来是隋炀帝的政策,这不是明摆着说隋炀帝不及隋文帝吗?这就叫是古非今,以隋文帝压隋炀帝。这让隋炀帝非常不痛快。

        在隋炀帝看来,高颎提意见,并不是老大臣责任感强,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而是自以为是元老重臣,不把他这个天子放在眼里。这个家伙,当年反对自己当太子,自己都没有跟他计较,反倒还提拔他。现在他居然恩将仇报,蔑视自己的权威,真乃是可忍,孰不可忍!所以,当然不会接受高颎的意见,反倒非常不悦。

        高颎一看上谏无效,只好悄悄跟底下人发牢骚说:“周天元以好乐而亡,殷鉴不遥,安可复尔!”北周天元皇帝就是因为喜欢这些淫词艳曲才亡国的,这才过去几天,怎么我们皇帝就要重蹈覆辙呢?把隋炀帝比喻成亡国之君周宣帝,这不是大逆不道吗?这样一来,隋炀帝对他更是恨之入骨。

        再看贺若弼。贺若弼为什么让隋炀帝觉得不受尊重?因为他太骄傲了。说起贺若弼的骄傲,在历史上真是大名鼎鼎,任谁也受不了。

        当年,贺若弼平陈有功,自以为应当出将入相,但是,隋文帝并不这么想。平陈之后,隋文帝提拔了杨素当宰相,让杨素和高颎搭班子,主持朝政,并没有提拔贺若弼,他就因此愤愤不平。到处跟人讲,高颎和杨素都是吃干饭的货,没有真本事。

        这可把隋文帝气坏了,就当面质问他,高颎和杨素都是我任用的宰相,你却说他们无能,你是什么意思?

        贺若弼才不怕隋文帝质问。他昂然说:“颎,臣之故人;素,臣之舅子,臣并知其为人,诚有此语。”高颎是我哥们,杨素是我舅舅的儿子,我太了解他们啦,说他们是吃干饭的,这是我在了解的基础上做出的客观评价,一点错都没有。

        高颎和杨素是隋朝最有本事的两个大臣,贺若弼居然这么评价,还不是骄傲自大吗?隋文帝算是一个好皇帝,对他这样的骄傲都觉得难以容忍,所以,晚年对他颇为冷落。

        那么,贺若弼有没有因此反省,收敛一些?完全没有,在隋炀帝面前,他更骄傲了。再举一个例子。

        隋炀帝还是太子的时候,问他:“杨素、韩擒(虎)、史万岁三人,俱称良将,优劣如何?”杨素、韩擒虎、史万岁这三个人,朝野都说他们是良将,你给我评价评价,他们谁优谁劣?这其实是把四大名将中除他以外的三大名将都拿了出来,请他评价。

        贺若弼是怎么回答的呢?他说:“杨素是猛将,非谋将;韩擒(虎)是斗将,非领将;史万岁是骑将,非大将。”杨素是个猛将,但是没有谋略;韩擒虎是个勇将,但是没有领导能力;史万岁擅长骑射,单兵作战还不错,但是当不了大将。总而言之,三个都不行。

        杨广接着问他:他们三个都不是大将,那你说大将是谁?

        “弼拜曰:‘唯殿下所择。’”贺若弼下拜施礼说,殿下,您看着办吧,您说谁就是谁了。明摆着,他觉得自己才是大将,真是目空一切。

        他这样目空一切,隋炀帝当然不能接受。要知道,隋炀帝本人也是骄傲自大的人。在隋炀帝看来,如果说人间还有文武全才,那就是他本人,怎么可能是贺若弼?所以,隋炀帝上台以后,对贺若弼更加疏远。

        如果贺若弼是个细致的人,这时候应该知道,皇帝不喜欢他瞎说,该学会闭嘴了。可是,贺若弼其实是个粗线条的人,毫无察觉,照样信口开河,这次议论隋炀帝北巡太过奢侈就是明证。他这么口无遮拦,如果换一个皇帝,也许还会觉得贺若弼就是这么一个性格,不用放在心上。但是,隋炀帝就不一样了。因为此前早有过节,他觉得贺若弼之所以这样肆无忌惮,就是没把他放在眼里,这样的人当然不能容忍。

        再看宇文弼。宇文弼为什么让隋炀帝觉得不受尊重?说起来宇文弼最冤枉,因为他声望太好了。宇文弼这个人才兼文武,曾经给《尚书》和《孝经》做过注,在北周和隋朝都立过战功,而且,当地方官也很有成绩,这才被提拔到中央,担任礼部尚书。

        按照《北史·宇文弼传》的说法,此人“历职显要,声望甚重,物议多见推许。”历任多种重要工作,每一样都做得特别好,所以声望极高,算是一个公认的有本事的人。

        一个人这么有本事、有人气,隋炀帝本来就觉得不放心,现在,他居然公然批评隋炀帝,更让隋炀帝觉得他是倚仗自己的声望,不把皇帝放在眼里。

        第三个原因,这三个人私议朝政,有结党嫌疑。

        其实,当时对隋炀帝的政策议论纷纷的并不止这几个人。比如高颎说“此虏颇知中国虚实、山川险易,恐为后患”,是跟谁在议论?他的听众是建筑专家何稠。另外,对于隋炀帝修长城,老臣苏威也曾经上谏反对。

        那么,为什么何稠、苏威这两个人不被处死?因为这两个人和高颎他们情况不同。

        何稠是什么人?何稠是工程建筑专家,隋文帝夫妇的陵寝都是他修的,隋炀帝到江南用的仪仗也是他设计的。这是典型的技术型官员,虽然也议论朝政,但是,隋炀帝认为威胁不大,可以不予追究。

        苏威为什么没被处死?因为苏威提意见,是以上谏的形式提的。这叫作正大光明,走组织程序。虽然也不讨隋炀帝喜欢,被隋炀帝免了官,但是,毕竟还算是从轻发落。

        高颎他们三个就不一样了。这三个人背景相似,都是前朝老臣,素有威望,再加上彼此情投意合,这不就是暗中结党,组织反对当朝皇帝的小集团吗?而大臣抱团结党,无论什么时候,都是皇帝最忌讳的事情。

        就这样,因为新仇旧恨,三个功勋卓著的老臣都被清洗掉了,这可是当时轰动一时的大案。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966xs.com。966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wap.966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