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书友访问966小说
首页大隋兴衰四十年4·自杀王朝二、殷鉴不远

二、殷鉴不远

        说到这里,恐怕有读者会意识到一个问题。恰恰就在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暴君死后不久,出现了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明君唐太宗。这两者之间有没有什么联系?或者说,隋炀帝到底给继之而起的唐朝带来了什么?

        毫无疑问,这两者之间太有关系了,没有隋炀帝,恐怕也很难有后来的唐太宗。因为隋炀帝给唐太宗送了一份最难得的大礼——教训。如果没有这教训,没准儿唐太宗也会是第二个隋炀帝。因为这两个人太像了。

        像到什么程度?历史学家胡如雷先生说过一句话,“李世民之于杨广如影随形,但不是相似的形影,而是一个头脚倒立的水中倒影。”既然叫倒影,可见两个人确实很像。甚至可以说,方方面面都像。

        第一,身份像。两个人都是关陇贵族集团的成员,隋炀帝的母亲独孤皇后正是唐太宗的姨奶奶,唐太宗见了隋炀帝,还得叫一声表叔。

        第二,经历像。这两个人都是皇帝的二儿子,按照嫡长子继承制的原则,都没有资格接班。但是他们早年都功勋卓著,因此也都野心勃勃,为了能当上皇帝,两个人都搞阴谋诡计,无所不用其极。隋炀帝搞了“仁寿宫变”,唐太宗更是搞了大名鼎鼎的“玄武门之变”,当皇帝的来路,都不怎么正。

        第三,理想像。两个人都自视甚高,都想青史留名,为此,当皇帝也都当得兢兢业业。

        可是,就是这么两个极端相似的人,后人对他们的评价却天悬地隔。唐太宗成了明君中的明君,流芳千载;而隋炀帝则成了暴君中的暴君,只能遗臭万年。两个相似的人,为什么结局会判若云泥?关键的原因就是隋炀帝给唐太宗提供了教训。有两个教训至关重要。

        第一,人民值得尊重。

        第二,君主需要节制。

        先看第一个教训。要知道,唐太宗亲身参与过隋末农民战争,亲眼见识过人民力量的强大。所以,他对老百姓的看法和隋炀帝截然不同。他知道,单个老百姓看起来固然软弱,但是,把一个个老百姓汇到一起,就会成为一股巨流。正因为认识到老百姓这种令人畏惧的力量,所以,唐太宗认可一句非常著名的话:“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他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皇帝怎么当?第一要素就是爱养百姓,如果靠损耗百姓的利益来成全自己的利益,那就如同割大腿上的肉来填饱肚子,肚子填饱了,人也就该死了。

        把这两句话和隋炀帝那句“天下人不欲多,多则相聚为盗”放在一起,精神境界高下立判。正因为有这种认识,唐太宗才能够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不兴工役、不夺农时、休养生息,这样一来,隋末流离失所的老百姓才能在唐初迅速安定下来,才会捧出一个君明、臣贤、民安的“贞观之治”。

        再看第二个教训,君主需要节制。节制什么?节制欲望,节制权力。隋炀帝就是因为超迈周汉的欲望太强烈,权力又太大,所以才会不停地大兴工役,东征西讨,直至最终走上逆天虐民的道路。

        怎样才能节制欲望?唐太宗给出的答案很简单,就是自律。他说:“安人宁国,惟在于君,君无为则人乐,君多欲则人苦。”一个国家治理得好坏,起决定性作用的人物其实是君主。君主如果有很多欲望,老百姓就会痛苦,君主如果没什么欲望,老百姓就会快乐。

        正是隋朝的教训让唐朝的皇帝知道,一个君主,不仅要节制穷奢极欲的欲望,还要节制建功立业的欲望,至少,要把这种欲望约束在老百姓可承受的范围之内,否则,超出了人民的承受力,连政权都保不住,还怎么能够再奢望建功立业?怎样才能节制权力呢?唐太宗给出的答案是纳谏。贞观二年(628),唐太宗问魏徵,何谓明君暗君?魏徵回答说:“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这就是著名的成语“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的来历。只有多方采纳意见,才能避免君主唯我独尊,刚愎自用,也才能够充分做到群策群力,避免行政失误,这就与隋炀帝的恃才傲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唐太宗说:事实上也正是如此,隋朝勃兴速亡的反差多强烈,隋炀帝这个反面教材的力量就有多大。正因为有了隋炀帝这么铭心刻骨的教训,唐太宗才能谨身节欲,求才纳谏,成为顶天立地的一代圣君,而隋炀帝,则只能是水中的一个倒影,一个反面。

        隋炀帝一心想做超迈前古的好皇帝,最却成了笔记小说里荒淫无耻的反面典型,顶着一个“炀”字盖棺论定。平心而论,这种评价并不十分公正。但是,在他身后,却崛起了一个既威武雄壮又温柔敦厚的大唐王朝,而在史书中,隋唐联称已成定局,以自身的教训给盛世奠基,这也算是历史给隋炀帝这个悲剧人物的一点补偿吧。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966xs.com。966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wap.966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