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书友访问966小说
首页蒙曼说隋·隋文帝杨坚辅政大臣

辅政大臣

        再来看第二个问题,他们为什么选杨坚?三个原因:

        据《隋书·刘昉传》记载:

        这样的人固然对皇帝言听计从,不会威胁皇权,但是,凡事有利就有弊,他们也有弱点,即政治立场特别不稳定。他们在朝廷本来没有什么根基,能够坐到这个位置全凭当朝皇帝的宠信,所以,他们的政治抗压力也特别薄弱。他们深知,一朝天子一朝臣,一旦周宣帝去世,他们这些所谓先帝幸臣在新皇帝手下肯定不会有好结果。

        昉见静帝幼冲,不堪负荷。然昉素知高祖,又以后父之故,有重名于天下,遂与郑译谋,引高祖辅政。

        杨坚谎称足疾在家养病,忽然听说让他进宫侍疾,杨坚十分惊惧。他不知道所谓的入宫侍疾是真是假,是不是他迁延不去扬州上任,皇帝生气了,骗他进宫要杀他?还是皇帝真的病了呢?一边心里打着鼓,一边机械地往前走,忐忑不安地进宫。

        问题是,他这样一推辞,刘昉他们可为难了。本来,他们假托圣旨,请杨坚辅政,也冒着极大风险,杨坚要是不领情,这不是推他们下水吗?所以,一看杨坚推辞,刘昉急了,他说:“公若为,速为之;不为,昉自为也。”你要做就做,你不做,我做。

        第一、杨坚有权力、有威望,让他辅政,大家基本上可以接受。

        根据记载,就在这时,杨坚病了,足疾。是真菌感染还是外伤我们不得而知,五月四日,杨坚得到任命书,但一直到五月十日,他还没有走。就在杨坚迁延不去时,国家出了大事。

        杨坚的女婿、大魔头周宣帝死了。大象二年五月九日夜里,周宣帝突发奇想,要备法驾巡幸天兴宫。本来,皇帝出巡是大事,没有说走就走的道理,更没有连夜走的道理。

        但是,小皇帝宇文衍年方八岁,不能亲政,需要有人辅佐。这时候,遗诏就要解决谁来辅政的问题。

        这份皇帝遗诏应该包括什么内容呢?按照古代一般规律,主要内容应该是任命接班人,比如立谁当皇太子,或是让皇太子柩前即位等等。但是,北周的情况不一样。就在五七九年,周宣帝刚刚二十一岁时,就已荣任太上皇,让自己的儿子宇文衍当了皇帝,所以此时已经不存在让谁当皇帝的问题了。

        杨坚一听他说得这么诚恳,也放下心来,赶紧说:那还是我来吧!就这样,因为周宣帝暴卒,加上刘昉、郑译等人的帮助,杨坚突然咸鱼翻身,从一个备受猜忌、性命难保的倒楣蛋,一跃成为北周辅政大臣。

        第三、按照一般的政治原则,辅政大臣通常得是宗室,不会落到杨坚这个外戚头上。正因为如此,如果矫诏让杨坚辅政,杨坚才会格外感恩戴德,这当然有利于自己今后的发展。就这样,两人商量好,就假托宣帝命令,召杨坚入宫侍疾。

        刘昉和内史上大夫郑译商量,反正皇帝不行了,不如咱们替他起草一份遗诏,就说杨坚众望所归,让他来辅政。

        皇帝如果死在宫外,可是件非常危险的事情,关系着国家的稳定。这样一来,左右只好簇拥着病皇帝,火速回宫。回宫后,周宣帝已经进入弥留状态,赶紧召御正大夫刘昉和颜之仪进入卧室,承受遗诏。为什么要召见这两人呢?因为御正大夫相当于唐朝的中书舍人,专门替皇帝起草诏书,现在,他们要起草皇帝的最后一份诏书。

        先看第一个问题。刘昉他们为什么要伪造遗诏?因为他们是所谓的佞臣。

        杨坚一进去,刘昉和郑译马上向他摊牌。他们说:“太上皇快不行了,没留下什么政治安排。我们想要替他起草一份诏书,让你当小皇帝的辅政大臣!”听他们这么说,杨坚有何反应?

        怎么才能维护自己的荣华富贵?最好的方法就是拥立新的当权者。有了这样的想法,他们就要充分利用手中的权力。周宣帝不行了,他们负责起草遗诏,那就选一个他们满意的人好了。

        根据《通鉴》记载,杨坚“固辞,不敢当”。坚决推辞,说自己当不了。可能有人不明白,杨坚不是一直有野心吗?现在,天上掉馅饼,让他当辅政大臣,他为何推辞呢?是不是装样子,三让而后受之?

        那他为什么推辞?很简单,他没有心理准备。要知道,虽然杨坚一直觉得周宣帝活不长,但是,毕竟宣帝才二十二岁,他也没想到周宣帝会这么快就死。现在事起仓促,谁知道刘昉、郑译他们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杨坚是个老成持重的人,在情况不明的情况下,他决定先推辞一下。

        看见来和,杨坚像捞到救命稻草一样,赶紧问他:“我无灾障不?”我去会有灾难吗?来和刚从宫里出来,当然知道几分情况,微微一笑,说:“公骨法气色相应,天命已有付属。”从您的骨法气象上看来,您有当皇帝的样子,天命已有嘱托。听来和这么一说,杨坚这才稍稍放下心来,进宫了。

        但是,周宣帝为人疯狂,天杖放在那里,他说的话没人敢不听,所以,随行人员只能二话不说,一窝蜂地跟着他出去。没想到,刚出去一天,周宣帝就生病了,而且病势沉重。

        根据史书记载,这时,周宣帝已经“暗不复能言”,说不出话来了,所以,起草诏书的两名大臣地位一下子重要起来。大权在握,他们说是谁就是谁。在这两个人之中,刘昉起了主导作用。

        不是。要知道,古代所谓三让而后受之,一般出现在当权者胸有成竹的情况下,让与不让只是程序问题。但是,杨坚此刻没有这样的把握。周宣帝眼看不行了,各种政治力量都在激烈争夺权力,鹿死谁手还不一定,他怎么敢随便推辞呢?

        可能有人会问,就算太上皇已经无法表达自己的意志,北周皇室总还有别人,刘昉和郑译为什么不听听有关人士的意见,要自己伪造皇帝遗诏呢?还有,他们为什么会选择杨坚?

        当初,周宣帝为了提高皇权,拚命打压老臣、宗室,起用没什么背景的新人。刘昉和郑译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凭借东宫佞臣的身分,当上御正、内史等皇帝身边的侍从角色,成为周宣帝的心腹。

        第二、杨坚平时和他们关系不错,特别与郑译还是太学的同学,算是自己人。既然自己说了算,何不选自己人呢?

        五八○年,周宣帝突然暴病身亡。一个棘手的问题马上浮现:小皇帝年幼,谁来当辅政大臣?命运之神最终眷了杨坚。这是怎么回事?是谁帮助了杨坚?

        杨坚害怕周宣帝猜忌,主动要求外放,为此还请求周宣帝的宠臣郑译帮忙。但是,任命他为扬州总管的诏书下来后,他又眷恋好不容易取得的权力,犹豫起来。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966xs.com。966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wap.966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