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书友访问966小说
首页蒙曼说唐·唐玄宗迎战太平:李隆基以柔克刚,迎击太平公主

迎战太平:李隆基以柔克刚,迎击太平公主

        太平公主不是李隆基的政治盟友吗?怎么又拿李隆基开刀呢?英国政治家丘吉尔有一句话说得好:世界上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韦皇后倒台前,整个李唐宗室都受到威胁,太平公主和李隆基一起救亡图存,有共同的利益,所以能成为盟友;一旦政变成功,共同的威胁解除,两个人的关系马上微妙起来了。我们刚才不是讲太子风波吗?不知大家注意到没有,一言九鼎的太平公主在这个问题上并没有发表意见。为什么?表面上她和睿宗一样,觉得两个都是自己的侄子,各有优势,手心手背都是肉,无法选择,不好表态。但其实,她对英武的李隆基已经起了防范之心。但是,防范归防范,侄子当时毕竟没有对她构成任何威胁,可以留用察看,以观后效。而且,既然这个侄子不是嫡长子,先天不足,为了稳固自己的位置,恐怕也只有投靠她这个有权势的姑姑了。基于这样的想法,当然,也基于共同对敌时残存的情分,太平公主在立太子问题上并没有作梗。

        但是,一旦李隆基被立为太子,马上,双方的矛盾就凸显出来了。由于睿宗李旦自己并没有参加政变,是政变后被推举到皇帝位置上的,故而实力不强。皇帝弱势,那谁强势呢?太子和太平公主都强势。有一条记载特别经典:“每宰相奏事,上辄问:‘尝与太平议否?’又问:‘与三郎议否?’”政变之后,三郎李隆基和太平公主的势力都有了长足的增长,也都参与朝政。李旦贵为天子,也只能是每事咨询,少问了谁都不行。这可就麻烦了。太平公主本来就是个权力欲旺盛的女人,立此大功之后,更不甘心与人分享权力。可是,李隆基也不是吃素的呀!他既是功臣,又是太子,总体实力不在太平公主之下,也不可能每次都附和她的意见。这样一来,一个太平,一个太子,原本亲密的盟友渐行渐远,彼此明争暗斗起来。怎么解决这个姑侄争权的问题呢?在太平公主看来,对她最有利的做法就是谋划换一个太子了。换一个没有立过功的太子,不就没有资格和她叫板了吗?那么当时哪个人没有立过功,但是又有当太子的资格呢?当然是睿宗的嫡长子李成器了。这样一来,太平公主一下子大义凛然起来,摆出一副维护嫡长子继承制的姿态,而非嫡长子出身这个缺陷也就变成太平公主拿来进攻李隆基的一个利器。

        太平公主是怎么进攻的呢?第一个角度就是拿李隆基的身份说事,制造舆论,攻击李隆基不是嫡长子,不符合继承原则。在这个问题上,史书记载了三件事。第一件是制造流言。据记载,景云元年十月,也就是政变四个月之后,太平公主就开始派亲信煽风点火、传播流言了。他们到处说,现任的太子不是嫡长子,根本不该立为太子。流言的特点就是来无影、去无踪,散布面广,影响力大。太平公主这么干,看起来并没有针对任何具体的人进行宣传,但是,大家都议论纷纷,也就可以达到扰乱视听的效果了。第二件是策动大臣。同样还是根据记载,景云二年一月,太平公主估摸准了宰相下班时间,直接坐车等在他们的必经之路光范门那儿,见到宰相们走过来,太平公主款款地迎了上去,说:当今太子不是嫡长子,立得不合规矩,还请宰相们在陛下面前说一下,换个人吧!第三件是收买李成器。根据《册府元龟》记载,太平公主曾经私下找到李成器,对他说:“废太子,以尔代之。”这个作法直接针对具有竞争力的嫡长子,挑动他的私心杂念,应该说,更有杀伤力。经过太平公主这么几番各有针对性的舆论轰炸,一时间,长安城上上下下议论纷纷,都在议论太子的身份问题。唐睿宗没办法,只好下制书平息流言。

        第二个角度的进攻是针对李隆基的心术,说他有野心,想要提前夺位。也记载了两件事。第一件,太平公主在睿宗面前说:“朝廷皆倾心东宫。”朝廷里大臣都比较倾向于太子。言下之意就是说太子收买人心。她这么一说,唐睿宗当然不高兴了。中国古代讲究天无二日、国无二主,大臣只能对皇帝一个人忠诚。现在,太子居然在大臣之中收买人心,让大臣倾向于自己,这不就是想夺权吗?第二件,太平公主请术士报告唐睿宗,说五天之内会有大兵进宫。意思是说有人要搞政变。谁搞政变呢?术士没说,但是谁都知道,当然是太子了。太子有搞政变的传统,现在耐不住寂寞,想要提前抢班夺权!如果说前一个角度是挑动舆论的话,那么第二个角度就是撩拨唐睿宗敏感的神经了,你这个儿子功高难治,还是换一个吧!要知道,唐睿宗当皇帝本来就底气不足,这样一撩拨,当然神经紧张了,赶紧找大臣商议对策,所以这一招效果很明显。两个角度的进攻交替进行,太子的位置变得不安稳起来。

        在当时的唐代政坛上,太平公主不仅有特殊的功勋和地位,而且以“沉断有谋”、善弄权术着称。在改立太子的问题上,她表现出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决心。那么,面对太平公主咄咄逼人的态势,李隆基会如何出手应对呢?

        李隆基是个雄才大略的人,太平公主主动出击了,他绝不会坐以待毙。敌人既然从两个方面进攻,他的反判措施也就从两个方面下手。怎么做呢?

        首先,放低姿态,讨好兄弟,争取兄弟的支持。当时,真正能对他的太子身份构成威胁的,其实就是大哥李成器了。太平公主不是说他不是嫡长子,不应该当太子吗?其实就是拿李成器说事呢!对李隆基而言,只要大哥安于现状,他的威胁就能减小。为了争取大哥的支持,李隆基大张旗鼓地做了两件事。第一,屡次上表,提出让位给大哥。这当然是在政治上做姿态,并不是出于李隆基的本心。但是承认大哥的优势地位,这对李成器也是一个安慰。俗话说,人争一口气,佛争一炉香。世上人争来争去,有时候不就是争个说法吗?主动给大哥一个说法,大哥心里也就平衡多了。第二,研制长枕大被,敦睦兄弟感情。当时,太平公主不是整天挑拨李隆基和兄弟的关系吗?李隆基就让人缝了一个长长的枕头,一张大大的被子,都是五人份的。干什么呢?他的态度很清楚,我们兄弟关系好,亲密无间,形影不离,白天待在一起还不够,晚上我们也要彻夜长谈!这就叫以情动人。本来,相王的几个儿子从小就一起关禁闭、吃苦头,算是患难兄弟,特别是李成器和李隆基,虽然不是一母同胞,但是,他们的母亲在同一天被杀,彼此同病相怜,更有一份真感情在。这时候,李隆基再强化这种感情,让兄弟们都觉得,我们才是一家人,我们要肝胆相照,别让外人牵着鼻子走!这不就减少了内部矛盾了吗?这样看来,李隆基采用的是道家的柔术,以柔克刚。这一招在唐朝历史上谁用得最好?公认就是李隆基的父亲——唐睿宗李旦。所以,别看李隆基父子之间也有矛盾,在这个问题上,他可是深得父亲真传。那么,他这个以柔克刚之术有没有收到效果呢?当然收到效果了。刚才我们不是说太平公主曾经去挑唆李成器,许诺把李隆基废掉,让他当太子吗?可是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的秘密,外人是怎么知道的?就是李成器主动报告给李隆基的,好让他有所防范。这不就是李隆基攻心术成功的最好证明吗?表面上看,李隆基的这些措施只关乎亲情,没有明确的政治指向性,但是,有了大哥的支持,太平公主拿李隆基庶出三郎这个身份说事的力度就小多了。

        李隆基的第二个反措施是依靠大臣,对太平公主做正面回击。当时,有四位大臣为李隆基出力颇多。第一个是老臣宋璟。我们不是说太平公主在光范门拦住宰相,跟他们说太子应该换一换吗?宋璟可是个正直的大臣,一听此言,马上就发作了。他说:“东宫有大功于天下,真宗庙社稷之主,公主奈何忽有此议!”太子合法性不容置疑,指望我们宰相配合你的行动改换太子,没门!表态非常坚决。

        第二个是老臣韦安石。太平公主不是跟唐睿宗说,大臣们都倾向于太子吗?李旦很紧张,赶紧找来宰相韦安石人。唐中宗神龙、唐睿宗景云年间任宰相,为政清严,时人称曰“真宰相”。为人刚正不阿,不附张易之、太平公主等)。问他,是不是有这么回事啊?韦安石一听马上说:“陛下安得亡国之言!此必太平之谋耳。太子有功于社稷,仁明孝友,天下所知,愿陛下无惑谗言。”当时太平公主就在帘子后面偷听呢!听韦安石这么一说,真是差点没气死。第三个是老臣张说。太平公主不是派术士跟睿宗说,五天之内必有大兵入宫吗?这对睿宗更是心腹大患,他又把几个宰相找来,跟他们商量怎么防备。这时候,张说发话了,说防备什么呀?没有的事!“此必谗人欲离间东宫。愿陛下使太子监国,则流言自息矣。”不仅揭穿了太平公主的阴谋,甚至以攻为守,直接给太子争权力了。第四个是老臣姚崇。看到太子立足不稳,有一天姚崇就和宋璟一起找唐睿宗了,劝他说:“宋王陛下之元子,豳王高宗之长孙,太平公主交构其间,将使东宫不安。请出宋王及豳王皆为刺史,罢岐、薛二王左、右羽林,使为左、右率以事太子。太平公主请与武攸暨皆于东都安置。”

        这段话不长,可是内容丰富,至少包含了三层意思。第一层是针对身份比李隆基高的两个哥哥。当时李隆基的兄弟辈中,除了睿宗的嫡长子李成器身份比较高之外,还有一个人身份也比较高,那就是被武则天废掉的二儿子章怀太子李贤的儿子、唐高宗的长孙李守礼,当时封为豳王。由于武则天的缘故,李唐王朝的继承顺序在唐高宗以后就乱了。如果正本清源,从唐高宗那儿往下追的话,这个豳王李守礼的身份也不一般。这时候,姚崇提出来,让这两个身份敏感的哥哥到地方算了,在长安容易受人利用。第二层意思是针对李隆基的两个弟弟岐王和薛王。这两个弟弟虽然没有继承权,但是,他们现在是禁军羽林军的长官,手握重兵,也容易受人利用。所以,不如免去他们的禁军指挥官职务,让他们当太子左右卫率,改为左右卫率府,各设率一人、副率二人,掌兵仗仪卫,拱卫太子东宫),就是太子卫队的统帅。这样,不仅不会威胁太子,反而能加强太子的力量。第三层意思是针对太平公主的。姚崇的话说得很明白,现在之所以出了这么多事,关键就在于太平公主整天调唆。干脆,让太平公主到外地去吧!别在首都搅事了。整个来说,这番建议考虑到了威胁太子地位的全部因素,是个通观全局的一揽子解决方案。

        分析一下这几个大臣的言论,有两个问题值得注意。第一,这几个大臣都是老臣、重臣。说他们是老臣,是因为这几个人都在武则天时期就活跃在政治舞台上,资历很深,经验丰富。说他们是重臣,是因为他们当时都是宰相级别,位高权重。这使得他们的话都特别有份量。第二,这几个大臣之中,除了张说曾经当过李隆基的老师之外,其余的人跟李隆基都没有私交。他们都不是政变功臣,在李隆基当太子的问题上也没发挥过作用。既然并非太子一党,那他们为什么如此维护李隆基的利益呢?这是因为,在中国古代,太子被称为国本。一旦国本动摇,就会对政治产生全面的影响。因此,改易太子,绝不是皇帝爸爸喜欢谁的问题,而是属于国事的范畴,大臣有权参与。所以,这几位老大臣维护太子,绝不是出于个人交情,而是出于维护国家政治稳定、维护朝廷秩序的一片公心。清代著名政治家林则徐说过:“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一句无欲则刚,真是道破了世情真谛。正因为这些大臣没有私心,所以他们的态度才格外刚强。

        太平公主为了满足自己对权力和地位的渴望,兴风作浪。对此,李隆基施展柔术,攻心为上;老臣们则是立场鲜明,态度强硬。那么,李隆基和老臣们刚柔相济的斗争到底有无结果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966xs.com。966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wap.966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