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书友访问966小说
首页蒙曼说唐·唐玄宗三驾马车:玄宗打破以往标准,改任用三人为相的原因

三驾马车:玄宗打破以往标准,改任用三人为相的原因

        开元九年,张说通过艰苦的努力,当上宰相。按照以前惯例,新一任宰相上台,上一任的宰相班子,也就是张嘉贞和源乾曜肯定要让位。是不是这样呢?不是。张嘉贞继续当中书令,源乾曜继续当门下侍中,而张说则被任命为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这就不是换宰相了,而是又增加一位宰相。本来唐玄宗上台之后,一改以前多相制的做法,只设一主一辅两个宰相。为什么到张说这里就变成了三驾马车了呢?恐怕有三个原因不容忽视。

        第一,张嘉贞和源乾曜当宰相刚刚一年多,而且没有明显失误。此时卸任,不符合玄宗设定的任相周期。姚崇、宋璟都是当了三年多宰相才下去的,三年多也算是一个差不多合理的行政周期,足够让人有所成就。可是一年多的时间太短了,人家还没来得及把头三脚踢开呢!就被罢免,这不太合适。另外,这一年多的时间里,张嘉贞和源乾曜表现也还不错。张嘉贞是唐玄宗半夜睡不着觉钦点的宰相。之所以钦点他,是因为有一件事给唐玄宗留下深刻的印象。那是开元六年的时候,有人报告说张嘉贞在地方骄奢淫逸、贪污受贿。唐玄宗马上组织人调查。结果一查,根本没有这回事,纯粹是诬告。玄宗很生气,要治诬告者的罪。没想到,张嘉贞出面劝阻了。他说,陛下要知道“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广开言路,这才是国家兴旺的根本。现在陛下如果治这个人的罪,以后大家都觉得大臣惹不得,谁还敢说话啊!万马齐喑,这不是比告状不实更可怕吗?玄宗一听大为感慨,觉得张嘉贞很有全域观念,而且有度量,是个当宰相的料。当即就跟张嘉贞说:你好好干,我以后会重用你的。一般人听到皇帝这么说肯定会唯唯诺诺,表示会努力工作,争取再立新功。而张嘉贞的回答却与众不同。他说:“今志力方壮,是效命之秋,更三数年,即衰老无能为也。唯陛下早垂任使,死且不惮。”也就是说,我现在年富力强,正是工作的好时候,再过几年,我可就老了,想做也动不了。所以,您要是想重用我,麻烦您赶快重用,否则就来不及了。这一席话说得怎么样?有人可能觉得太性急了吧!没见过这么要官的。

        可是唐玄宗不这么想。他从这番话里听出张嘉贞卓越的口才、清楚的思路和建功立业的热情。难得一个人要官要得这么清楚明白,更难得一个人有这样的热情。有热情,工作起来才会有闯劲儿,这是好事。所以对张嘉贞的印象超好,这才提拔张嘉贞当宰相。

        提拔一年多以来,张嘉贞虽然没什么特别的建树,但也还称得上是精明强干。更难得的是他比较清廉。他虽然贵为宰相,但是没买过地。中国古代是农业社会,谁有钱都投资土地、当大地主,这和今天投资房地产是一个道理。可是张嘉贞坚持不买地,就靠工资吃饭。有人劝他别太傻,要为自己的将来打算。张嘉贞说了:我是宰相,只要不犯罪,再怎么也不会饿死。你们劝我买地,无非是说替儿孙打算。可是儿孙如果有本事,就不用靠我留下的财产生活;儿孙要是不学好,我留下的财产愈多就愈是害了他们,所以还不如不留。这话说起来大家肯定都认可,可是即便到今天,有几个人能做到?张嘉贞就做到了。既精明又廉洁,这也算是不错的宰相。

        张嘉贞不错,源乾曜也不错。源乾曜为人谨慎,最大的优点是以身作期。当时不是为了提高地方官员的素质,号召京官和外官互相调动吗?但是,一般京官还是不愿意到地方,阻力很大。在这种情况下,源乾曜主动提出来,我的儿子都在中央任职,现在既然国家号召京官下放锻链,那就从我这个宰相做起。我有三个儿子,就让两个到外地好了。一看宰相的儿子都到外地了,那其他官僚也没什么好说的,一下子,公卿子弟到外地当官的就有一百多名。宰相能这么率先垂范,唐玄宗也觉得非常满意。也就是在张嘉贞和源乾曜这一任上,玄宗开始推行宰相食实封的制度。就是在宰相的工资之外,另外给他们三百户的封户,这也表明玄宗对他们工作的肯定。这两位宰相既然干得不错,怎么能说罢免就罢免呢?

        第二,张说和张嘉贞有很多共同之处,所以,不存在互相替代的问题。拿姚崇和宋璟来说,姚崇善变,宋璟守正,所以,让宋璟代替姚崇,其实是根据时局发展的需要,以一种工作方法代替另外一种工作方法。但是张说和张嘉贞就不是这样了。他们俩不存在这样的替代关系,相反,倒是有很多共性。首先,从个性上讲,两个人都属于积极进取型。张说为了当宰相不断营求,张嘉贞听说皇帝要重用他不也急不可耐吗?这是个性相似。另外,两个人的个人素质也很相似。玄宗看中张说的是他的文治与武功,其实,在这两方面张嘉贞也不差。先说文治。张说是制举出身,得过第一名,张嘉贞虽然成绩没那么好,但也是制举出身。另外,张说以文采着称,号称一代文宗、燕许大手笔;张嘉贞名头没这么大,但是,他擅长写碑文。他曾经写过一篇定州恒岳庙的碑文,也是传诵一时。光是润笔费,张嘉贞就拿了几万钱。为什么张嘉贞这么不客气呢?因为他觉得自己的文章值这个价!更有趣的是,两个人欣赏的文人都一样。唐朝有一个大诗人叫王翰,写过著名的《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这个王翰诗写得好,但是为人太傲慢了,整天以为老子天下第一,一生经常遭别人忌恨。但是,有两个人不忌恨他,反倒赏识他、提拔他,谁呢?一个是张嘉贞,另一个就是张说。这件事在《旧唐书·王翰传》中记载得清清楚楚:“并州长史张嘉贞奇其才,礼接甚厚,翰感之,撰乐词以叙情,于席上自唱自舞,神气豪迈。张说镇并州,礼翰益至。”先后帮助同一位诗人,可以看出来,在文学方面,张嘉贞和张说品味是何等相似。再看武功。张说是从天兵军节度大使的身份上被提拔为宰相的,那天兵军是谁提议创立的呢?就是张嘉贞。张嘉贞也是第一任天兵军节度大使。换言之,张说之所以能担任天兵军节度大使,是因为前任大使张嘉贞当上宰相,这才腾出的岗位。这样看来,武功方面,两个人也是同道中人。因为两人有这么多的共性,所以玄宗觉得,即便任命张说,也不必罢免张嘉贞,两个人性情相仿,正好相互促进。换句话说,在玄宗的心目中,引进张说只是为了加强工作,而不是要改变什么工作作风,当然也就不必换宰相班子。

        第三,张说当上宰相不久,就被派到北方去兼任朔方军节度大使。所谓节度使,就是边疆地方的军区长官。朔方节度使的驻地在今天宁夏灵武。怎么宰相还要兼任节度使呢?因为朔方又出事了。

        上一回讲过,张说之所以拜相,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他协助朔方节度使平定河曲地区胡人的叛乱。可是,叛乱平定没多久,这个地方又乱起来了。怎么回事呢?当时的朔方节度使叫王晙,胡人叛乱,包括张说在内,好几个节度使都奉命协助他讨伐,王晙也都接受了。可是有一个节度使叫郭知运,平时跟他关系不好,这时候也接到协助讨伐的命令。王晙不喜欢他,就给中央打报告说,别让他来了。古代资讯传递慢,朝廷的批覆还没下来,郭知运已经带着兵来了。之后听说王晙居然打这样的报告,心里当然生气,他想:我都不计前嫌来帮你,你倒不领情。你不是不用我帮忙吗?我偏帮,我帮倒忙。怎么帮倒忙呢?本来胡人都已经向王晙投降了,他又带兵去打。胡人不明就里,还以为王晙言而无信,故意出卖他们,就又骚动起来。两个将军因为私人恩怨惹出这么大的麻烦,唐玄宗当然很生气,就罢免了王晙的职务。那谁去接替他呢?张说参与过平叛工作,了解当地情况,就让他去接手这个烂摊子。开元十年四月,张说离开长安,来到朔方。此时,胡人的骚动已经演变成一场规模不小的叛乱,直到这一年的十月份彻底平定,张说才得以返回长安。他离开这半年的时间,中央总得有人主持工作,所以,客观上也需要张嘉贞继续留任。

        正是主、客观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导致唐玄宗一改以往拜相的风格,同时让张说、张嘉贞和源乾曜三个人进入宰相班子,形成了独特的“三驾马车”格局。在这三个人中,源乾曜是一个甘当“绿叶”的宰相,所以问题不大,关键是张说和张嘉贞。这两个人个性十足,该如何相处呢?特别是身为文坛领袖的张说,是否会甘于忍受屈居人下的境遇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966xs.com。966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wap.966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