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九龄和李林甫都拜相了,那他们在玄宗心目中的地位到底孰轻孰重呢?张九龄重,这一点从官职上就能看出来。张九龄是中书令,名副其实的第一宰相;而李林甫只是礼部尚书同平章事,地位和人家差一截。唐玄宗为什么更看好张九龄呢?除了资历和人望之外,还有个重要原因,那就是他也是张九龄的粉丝。唐玄宗见过的文学家多了,唯独对张九龄佩服得五体投地,说:“张九龄文章自有唐名公皆弗如也。朕终身师之,不得其二,此人真文场之元帅也。”评价比当年的张说和苏頲还高。文章之外,唐玄宗更欣赏张九龄的风度。唐代有早朝制度,每天早晨五点多,大臣都要朝见皇帝,为了不迟到,好多官员半夜就得起床。起得太早难免犯困,所以大多数官员早朝的时候就不太有精神。但张九龄不是这样。他不管睡得多晚、起得多早,上早朝时都照样精神抖擞、意态纵横。要知道,人的精神是有传染性的,如果旁边的人都打呵欠,你也不免跟着犯困;相反,如果身边的人意气风发,你也跟着长精神。因此,为了给自己找个好榜样,唐玄宗每次早朝就看着张九龄。他说:“朕每见九龄,使我精神顿生。”唐玄宗可是个风流天子,张九龄这样风流儒雅的形象对他太有杀伤力,所以,唐玄宗满心巴望张九龄不仅能够引领风尚潮流,更能引领政治方向。至于李林甫,在兵部、吏部等要害部门都待过,行政能力不错,人又乖巧和气,正好给张九龄打下手。很显然,唐玄宗还是想走当年文学与吏治并用的老路,而且希望让文学统领吏治。
这样的安排好不好呢?刚开始运行起来的时候也真不错。张九龄一心想当个好宰相,在玄宗面前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李林甫呢?也确实像唐玄宗希望的那个样子,不声不响,努力做好日常行政工作。可能有人会说,开元中期的宰相不是整天打架吗?张九龄和李林甫这两个人差距那么大,能配合好吗?配合得还真不错。张九龄固然很自负,不大瞧得起李林甫,可是,李林甫能忍啊!他知道自己在皇帝心目中的份量远不及张九龄,就对张九龄毕恭毕敬、做小伏低,这样一来,张九龄不就没话说了吗?就连唐玄宗也觉得,自己这次真把宰相选对了。然而事实上,唐玄宗对张九龄的欣赏只保持了一段时间,就迅速降温了,这是怎么回事?到底是谁出了问题呢?
没过多久,唐玄宗就发现,两个宰相之间倒是没什么问题,可是,自己跟宰相之间有问题了。玄宗跟谁有问题了呢?张九龄。他觉得,张九龄这个人固然人品不错,写文章一流,但是,用起来真别扭。怎么个别扭法呢?张九龄有两大弱点,一个是矫情,一个是固执。先举个矫情的例子。开年十七年以后,唐玄宗不是把自己的生日订为千秋节了吗?按照惯例,这一天,王公大臣都得给玄宗送铜镜,当时号称金镜。这规矩也都行之好几年,谁也没说过什么。可是,到张九龄这里就不行了。他觉得,这多俗气、多奢侈腐化呀!一定得改一改。开元二十四年,唐玄宗的生日又到了,别的大臣还是照样送各式各样的铜镜,张九龄送什么呢?他送了一本自编的小册子,起名叫做《千秋金镜录》,说白了就是一本思想品德修养手册,里面全是过去的皇帝做好事就发达、做坏事就亡国的故事。张九龄说,照普通的铜镜只能看到自己的长相,照我这本《千秋金镜录》才能知道兴亡的道理。唐玄宗看见这个礼物什么反应呢?要知道,玄宗这时候已经五十多岁了,当皇帝当了二十多年,国家治理得也不错,早不是过去那个需要宰相耳提面命的年轻皇帝。看着张九龄这个礼物,唐玄宗心里真是郁闷,张九龄怎么这么矫情呢?虽然表面上他还是把张九龄大大地褒奖一番,但是心里真恨不得这个宰相别那么有文化。
再举一个固执的例子。当时有个将领叫张守珪人,长期镇守西北、东北边疆,战功显赫。后因罪被朝廷查处,贬为括州刺史。经过这次打击,张守珪心情沮丧,赴任不久病死),在东北战场屡立战功,唐玄宗很赏识他。唐朝不是有出将入相的传统吗?玄宗就想让他当宰相,也激励一下其他的将军。有了这个想法,玄宗就找张九龄商量。结果,被张九龄一口驳回,说:宰相是什么?宰相是百官之首,是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的,可不是赏功的闲职。陛下随随便便就让一个将军当宰相,他当得了吗?玄宗一听,赶紧说:张爱卿,你误会了。我就给他一个宰相的荣誉头衔,不是真让他做。他还是回东北边疆接着当他的将军。这该不成问题吧?没想到,张九龄还是不答应,说:这就更不行了,古人说得好:“唯名与器不可以假人,君之所司也。”名分就是君主手里的武器,您要是随随便便就把一个名分给人,那以后别人就既不尊重这个名分,也不尊重您。再说,这个张守珪刚刚打败契丹您就想让他当宰相,那如果有一天,他把东北少数民族都打败了,您还拿什么官来奖赏他呀?唐玄宗被他驳得哑口无言,只好作罢。可以看出,只要是张九龄认准的事,他绝不会妥协,一点儿也不给皇帝留面子。
表面看起来,张九龄在这两件事上都赢了,都让皇帝低头,但是,在皇权至上的体制下,要是宰相屡屡压倒皇帝,未必是件好事。慢慢地,张九龄在皇帝心中的地位就变了。本来,唐玄宗对张九龄充满好感、充满期待,但是,这时候,他逐渐不耐烦。没错,张九龄是个道德君子,但是,他怎么就那么固执、那么不通情理呢?皇帝有了这样的情绪,张九龄马上察觉到,他的心里非常失落。正好,开元二十四年七月,唐玄宗赐给宰相白羽毛做的扇子。中国古代不是一向有秋扇见捐的说法吗?张九龄拿到扇子,悲从中来,马上给玄宗写一篇《白羽扇赋》,上面写道:“当时而用,任物所长。彼鸿鹄之弱羽,出江湖之下方……苟效用之得所,虽杀身而何忌?肃肃白羽,穆如清风,纵秋气之移夺,终感恩于箧中。”什么意思呢?大意是说,为了做一把羽毛扇子,鸟儿付出自己的生命。可是,如果能对君主有用,付出生命又算得了什么?到了秋天,扇子就没用了,难免被扔在筐里。尽管如此,扇子仍然会感谢陛下曾经的知遇之恩。看起来像是说扇子,其实就是以扇自况!说我张九龄为陛下披肝沥胆,如今却和秋天的扇子一样,就要被陛下抛弃。写得跟怨妇似的。玄宗一看,这哪儿跟哪儿呀,赶紧安慰张九龄,说我不过是因为天热,才送你扇子的,你在我心目中非常有用、非常重要,怎么会想到被抛弃呢?话虽然这么说,但是,玄宗还是开始慢慢地冷落张九龄了。
玄宗的态度一变,马上有人暗中笑起来了。谁呢?当然是李林甫。别看李林甫平时对张九龄客客气气,心里早恨得牙痒痒。我们不是说过张九龄自负吗?因为自己是文章魁首,眼高于顶,最看不起李林甫这样不学无术的人了。唐玄宗想要任命李林甫之前,曾经征求过他的意见,当时张九龄就说,李林甫除了巴结还会什么呀?陛下要是任命这样的人当宰相,总有一天会乱了宗庙社稷。这话还是对着皇帝一个人说的,倒也罢了,更可气的是,张九龄居然在大庭广众之下说什么“李林甫议事如醉汉语也,不足言”。说李林甫说话像醉汉一样,稀里糊涂。这个评价传到李林甫耳朵里,可把他气坏了。可是,当时张九龄还正得宠啊!李林甫也只能是大丈夫能屈能伸,整天对张九龄赔笑脸。但是现在不一样了,眼看着张九龄和皇帝的关系愈来愈冷淡,李林甫的心里也在蠢蠢欲动。那么,李林甫会有怎样的举动呢?他和张九龄各自面临着怎样的前景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966xs.com。966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wap.966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