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我们就来分析一下,张九龄才华横溢,怎么就斗不过李林甫这么一个白字先生呢?第一个原因大家都清楚,李林甫的政治手腕比张九龄高明多了。你看,他跟张九龄斗法,其实也是三大战役,但是,始终没见两个人正面冲突。每次都是张九龄跳出来,在台前和唐玄宗争辩,而李林甫呢,就躲在幕后静观事态发展,关键时刻再出来帮皇帝一把,而且不是公开地帮,就是私下里说那么一句,表一个态度。这私下里的一个表态太讨人喜欢了。在唐玄宗看来,李林甫就是一个胆小的宰相、一个顺从的仆人、一个可靠的帮手,哪个专制皇帝不喜欢这样的大臣呢?唐玄宗觉得这样的大臣好用,其实,李林甫也把唐玄宗给利用了。本来,历史上常见的是大臣相争,皇帝渔利。这次却成了君臣相争,李林甫渔利。玄宗被李林甫当枪使,还觉得李林甫对自己好,你能说李林甫不高明吗?相反,张九龄虽然才学出众,但是在政治心机上和李林甫比就差远了。根据《新唐书·张九龄传》的记载,张九龄的性格自负、固执,而且急躁。自负就是永远觉得自己正确,固执就是非要让别人服从自己的意志,急躁则意味着一言不合就要争吵起来。而且是事无大小,想吵就吵。这样的性格当个自由职业者可以,但是,当宰相可就成问题了。和李林甫根本不是一个重量级的,你能怪李林甫以柔克刚吗?
第二个原因是李林甫比张九龄更务实。张九龄固然志向远大、为人清高,但是,他的才子气太重了。他自己是靠文才起家的,在他看来,文学才华高于一切,其他方面的才能都一钱不值。可是,开元中期,随着边疆形势和社会矛盾的发展,军功和实际行政能力愈来愈要了。而张九龄一类的才子们既不愿正视这些问题,也不善于解决这些问题。举个例子,张九龄刚当宰相的时候,唐朝正闹钱荒,也就是国家铸造出来的铜钱不够花。怎么办呢?张九龄说,那就干脆取消国家铸钱的禁令,让老百姓都来铸钱算了,大家都来铸钱,钱不就够花了吗?这个办法可不可行?当然不可行,而且简直是荒唐。要知道,铸钱的多少是要跟市场需求挂钩的,如果根本不考虑需求滥铸,那不是人为搞乱市场、搞乱通货吗?再说了,老百姓谁有能力铸钱?有能力的都是大商人、大地主。这些人本来就已经很有势力,如果再让他们铸钱,他们的势力就会更加膨胀,万一哪一天造反怎么办?张九龄提出这样的解决办法,说明他实际行政能力不强。其实,不光张九龄行政能力不强,他看好的那些才子也都有这个弱点。如果朝廷里全是这样的理想主义者,不也是一件很可怕的事吗?李林甫就不一样了,他本人也好,他赏识的人也好,都是从实际工作中崛起的能人。这些人可能文采不高,理想也不够远大,但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都比较强。本来,理想加实干才是最好的组合,但是既然彼此不能相容,最后唐玄宗还是选择实干家,毕竟,他要解决的现实问题太多了。
第三个原因是到开元中期,唐玄宗已经逐渐走向昏聩。本来,一个政权如果想要向前发展,是需要容忍不同见的。勇于纳谏也是开元盛世得以实现的重要原因。开元前期,宋璟给玄宗提意见,玄宗不是都放在御座旁边,随时提醒自己注意吗?甚至到了韩休当宰相的时候,玄宗还能大度地说出“吾貌虽瘦,天下必肥”这样的经典名句,可是,随着唐玄宗年龄愈来愈大,统治时间愈来愈长,他也愈来愈自满、愈来愈懈怠、愈来愈听不进不同意见了。在这种精神状态下,他看到耿直刚正的张九龄就厌烦,看到柔顺谨慎的李林甫就高兴,也就顺理成章了。
张九龄在《感遇》诗中写道:“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以孤高皎洁而又坚贞自守的兰桂自喻,张九龄真是一位理想主义者。理想主义可能有和现实脱节的地方,但是,政治也罢,社会也罢,要想良性发展,一定要有理想,要容得下理想主义。可是,到了张九龄罢相,我们悲哀地发现,唐玄宗对理想已经不那么感兴趣了。
就这样,随着开元二十四年张九龄的被罢相,随着唐玄宗政治理想的消磨,开元中期结束了。在总结开元年间政治的时候说过这样一段话:“上即位以来,所用之相,姚崇尚通,宋璟尚法,张嘉贞尚吏,张说尚文,李元紘、杜暹尚俭,韩休、张九龄尚直,各其所长也。”这些宰相虽然各有各的问题,但是,总体来说,都是正人君子,也都是有为的政治家。这些人在唐玄宗的精心安排下,扬长避短,功成身退,共同缔造开元盛世。
但是,开元二十五年以后,随着最后一位开元贤相的离去,再也不会看到宰相百花齐放的局面了,因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铁腕人物——李林甫已经登场。从此,他将担任首席宰相,时间长达十六年之久。那么,张九龄和李林甫的交替会引起怎样的政治后果?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966xs.com。966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wap.966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