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松说——历史上的今天》来到了3月18日,1926年的这一天,发生了“三一八”惨案。1871年的今天,著名的“巴黎公社”运动爆发了。1921年的今天,波苏战争结束,波兰跟苏俄签订了《里加条约》。1959年大导演吕克·贝松出生,生日快乐。
三一八惨案
1926年3月18日,北洋政府武力镇压北平游行示威的学生,造成47人死亡,史称“三一八惨案”。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讲的就是这件事。当年政府向青年学生开枪,在任何时候都是不能容忍的,学生虽然可能会因为被人挑动而冲动,但总的来说,不管哪一个国家的学生运动出发点都一定是爱国的,这是毋庸置疑的。“三一八”学生游行示威也确是如此。后来大家一直都把“三一八惨案”推到段祺瑞身上,段祺瑞当时虽然执掌北洋政府,但实际上并没有什么实权。直奉战争之后,直系军阀被打败了,由奉系以及背叛直系的冯玉祥的西北军共同统治着北平以及北方。当时由于张作霖和冯玉祥两人互相争执不下,两个人其实也都没有较高的政治威望,最后共同请出了北洋皖系军阀的首领段祺瑞。段祺瑞为人比较清廉,威望比较高,所以把他请来当北洋政府的头儿。但实际上段祺瑞就是个傀儡,他除了能控制卫队——卫队其实也不一定完全都听他的——并没有什么真正的实权。真正的实权掌握在张作霖跟冯玉祥手中,所以“三一八惨案”的这个账,应该记到那两位的头上。但是段祺瑞本人对这件事还是非常内疚,所以后来段祺瑞下野,去当了义工,终生都在为“三一八”事件赎罪忏悔。
巴黎公社的意义
1871年的今天,巴黎人民发动武装起义,建立了巴黎公社。实际上巴黎人民一直有战斗传统,在19世纪时就曾多次起来战斗,维克多·雨果的以及各种歌剧中都有关于战斗和街垒的描述。但是巴黎的很多次革命都是资产阶级起来革命,而这一次是第一次无产阶级起来革命,所以很有纪念意义。巴黎公社最后以被镇压告终,但这次起义是在《共产党宣言》发布之后无产阶级觉醒的第一次战斗,被载入史册。巴黎公社起义虽然失败了,但诞生了一首著名的歌曲,至今仍然被所有的社会主义国家传唱,就是《国际歌》,“英特纳雄耐尔”的意思就是共产国际的理想,英特纳雄耐尔一定会实现。
波苏战争与斯大林
1921年的这一天波苏战争结束,签订了《里加条约》。在大部分人印象中,波兰是一个弱国,多次被灭国,二战开始就亡国。苏俄给人的感觉就是一个庞然大物,红军战功无数,以军功耀天下。但是在这场战争中,苏俄红军失败了,而波兰胜利了,当然这里面有很多原因。
苏俄失败的一个原因是当时革命刚刚成功,俄国革命成功不像我们后来的革命成功是农村包围城市,俄国的革命直接是从大城市开始。俄国革命成功后广大的地区还都是白匪军控制,所以要用大量的军力来扫荡这些势力,在苏俄红军内部也没有形成特别强的战斗力,当时的红军的战斗力跟后来打败德国法西斯的苏联红军还是不能比的。当时的苏俄红军实际上一大部分是由几乎一仗没打胜过的部分沙俄军队和没有战斗经验的工人赤卫队组成的。当然他们的统帅还是很厉害的,当时年仅27岁的红军统帅图哈切夫斯基年轻有为。他出身于贵族家庭,1914年从亚历山大军事学院毕业后,一开始只是沙俄禁卫军里的一个低级军官,但在俄国革命中脱颖而出,28岁的他已经出任了工农军事学院的院长,指挥红军的主力部队围攻华沙。在波苏战争的时候,斯大林还不是苏联的领导人,是苏军西南方面军的政委,在军队的位置还没有图哈切夫斯基高,但年龄要比图哈切夫斯基大很多。当时斯大林和图哈切夫斯基之间发生了很多矛盾,由于互相不配合,本来苏军已经打到华沙城下了,最后却大败于华沙城下,不但被打回去,而且丧失了大片土地。斯大林因此遭到了图哈切夫斯基严厉的批评。
历史上波兰多次亡国,多次被瓜分,一战后在英法的帮助下,波兰复国。波兰东部有一条边界叫寇松线,是当时英国首相寇松画的一条线。这条寇松线在波苏战争结束以后,被大大地向东推进,苏俄由于战败,把这很大的一块土地割让给了波兰,所以波兰占领了苏俄大片土地,变成了一个很大的国家。这又导致了二战开始的时候苏联毫不犹豫地和德国一起,东西对进,瓜分波兰,其实瓜分的土地中一大部分都是原来苏俄的土地。到二战之后,这个边界又做了很多的改变,波兰又把布格河以东这一大块都割给了苏联,而德国的维斯瓦河以东的这一块地区又割让给了波兰,包括普鲁士最重要的发源地。
从这里可以看出,实际上欧洲的历史非常复杂,拿不同时期的欧洲地图来看,你会发现这个国家一会儿在这儿、一会儿在那儿,一会儿大、一会儿小,欧洲各个时期边界非常非常复杂。可是到今天,没听到过哪个欧洲国家提出领土要求,说历史上这块领土是我的。今天欧洲大家都达成了共识,就是与其翻旧账,还不如干脆一体化,成立欧洲共同体,现在叫欧盟,大家一体化去发展。现在欧盟已经有20多个国家,边界慢慢都没有了。所以欧洲作为世界文明最开始领先的地区,今天在边界问题上、在历史问题上的认知也是世界领先的,一体化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波苏战争还有一个后遗症,就是因为在这场战争中图哈切夫斯基曾经批评过斯大林,斯大林怀恨在心,于是当苏联开始肃反的时候,斯大林第一个就向图哈切夫斯基开刀。当时图哈切夫斯基已是元帅,率领苏军最大的一支方面军,就是向西准备防御德军的集团军。斯大林派人把图哈切夫斯基骗到了莫斯科,利用了他老婆的无知,对他老婆说:“你丈夫现在不稳定,可能犯了错误,要被批评,他可能会自杀的,你把他的枪偷走吧!”于是他老婆就在下火车之前把图哈切夫斯基身上的枪偷走了,以至于图哈切夫斯基下车的时候突然被捕,企图反抗但枪没有了。然后就被冠以间谍罪,最后被处决了。图哈切夫斯基作为红军最优秀的统帅之一,当时被誉为“红军中的拿破仑”,他主持军事学院期间确立的那些军事理论,到二战期间被广泛运用,是当时最先进的,包括装甲兵的运用、大兵团作战等。但他最后在国内的肃反中还是被斯大林处决了。
曾颠覆价值观的吕克·贝松
1959年的今天法国导演吕克·贝松出生,吕克·贝松生日快乐。我每当看到优秀的导演比我岁数大的时候,心里就特别安慰,吕克·贝松比我大十岁,所以我还有时间。可是再一看,吕克·贝松拍出著名影片《这个杀手不太冷》的时候,比我要年轻得多,看来我还要努力啊。
《这个杀手不太冷》算得上那个时代很难得的经典故事,就是坏人也有人性。那个时代拍出了一系列优秀影片,颠覆了很多人的基本价值观。这些电影对人性有了更多的思考,从坏人就是坏人、好人就是好人的两分法,让观众更加关注人性,有人文关怀。电影技术方面,今天再拿出来看也一点儿都不落后,一点儿都不像是那么多年前拍的电影,依然非常好看。
吕克·贝松是能在好莱坞成功的极少数法国导演之一。英国导演在好莱坞成功的例子很多,尤其是这几年,奥斯卡奖几乎都颁给了英国导演。这是因为英国和美国的文化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而法国的文化跟美国是完全不一样的,应该说法国人很看不起好莱坞这种商业文化,所以一般法国导演拍出的影片风格并不合奥斯卡的口味。法国导演跟法国其他艺术家一样,非常讲究艺术。我个人很喜欢法国电影那种法国式的传统的忧伤的小调式的影像,单机拍摄,非常讲究影像。而好莱坞的电影都是好多台机子一起拍,因为好莱坞电影的原则就是明星、明星,所以明星一出来好多台机子要同时捕捉到。至于光,好莱坞电影其实不太讲究光,因为用好多台机器一起拍的时候,经常没地儿放灯,只能吊着灯拍,所以都是大平光。而法国电影的影像就非常不一样,法国电影用单机拍,周围都可以有灯,有板挡着,所以光、人脸、墙等每一个地方都特别讲究。法国电影追求的就是这种细腻,而美国电影追求的是大明星表演。
吕克·贝松的电影都特别讲究艺术,但还不完全像传统法国电影的风格,他拍了许多到今天依然称得上经典的电影,算是法国导演中最商业化的一个,是好莱坞中极少数有能力的法国导演。吕克·贝松导演也非常热爱中国,还经常来中国。他曾经做过上海电影节的主席。
电影《这个杀手不太冷》里面的每一个演员都非常了得,演员让·雷诺就不说了,那时候成了法国第一大影星,后来去好莱坞演了很多电影。这部电影还诞生了后来的影后——娜塔丽·波特曼,当时还是个小女孩,演得很好,当时就出名了。如果按照一般的童星来说,这个女孩当时应该就不上学了,因为小小年纪已经成名,然后就会演好多戏,有很多这样的先例。但是娜塔丽·波特曼非常有理想,考上了哈佛大学攻读心理学,会讲好几国语言。可能因为她本身是犹太人,天资聪颖,总之这姑娘非常有才华。娜塔丽·波特曼后来在《黑天鹅》中跳芭蕾舞,大家知道让一个芭蕾舞演员去演戏不是特别难,但是让一个电影演员去跳芭蕾舞那简直不可想象,芭蕾舞那可是童子功,但是《黑天鹅》中娜塔丽·波特曼居然完美演绎了芭蕾舞,而且演得非常好,这也是一部英国电影。后来娜塔丽·波特曼凭借此片获得了奥斯卡影后,之后嫁给了著名的芭蕾舞演员、编剧本杰明·米派德老师。娜塔丽·波特曼确实是一个好姑娘。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966xs.com。966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wap.966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