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临从六岁当皇帝,到十三岁亲政,中间有七年的时间。这七年他从一个懵懂无知的小孩变成一个熟悉权力斗争的少年,开始对自己身处其中的这个环境有所了解。他没有成熟,但是他开始觉醒。
福临继承了皇太极和孝庄的基因,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孩子,可惜他没有机会接受皇太极那样的教育,很小的时候就被置身于风口浪尖之上,来不及按照生命本来的轨迹成长。特殊的环境加上天生的敏感,导致福临这孩子性情特别暴躁,喜怒无常。
这也不能怪他,换作是别人,结果可能也差不多。如果你头脑迟钝一点还好,偏偏福临很聪明很敏感,所以就很痛苦。
他的内心强烈地缺乏安全感,这导致了他的感情,无论是好的感情还是不良的感情都特别强烈。他无法理解自己的母亲,也看不惯自己的母亲;他很讨厌多尔衮,却又惧怕他的权威。他很愤怒,他很生气,但是他没有办法。终于等到多尔衮死掉,一切似乎可以重新开始。
狠狠地报复了多尔衮一通之后,顺治发现自己并不幸福,他还是那样喜怒无常,还是那样动辄生气。他发现环境依然很复杂,自己依然掌控不了很多东西,连自己的幸福和自由都无法掌控,他很压抑,情绪特别敏感,经常和母亲闹别扭、发脾气。
他发现自己是那么反感那个别人称之为太后的母亲。
在顺治短暂的一生中,充满了矛盾和痛苦,用时髦的话来说,他没法和谐。本来母子之间应该很和睦才对啊,精神分析大师弗洛伊德不是提出过什么恋母情结吗?母亲和儿子本来不应该有那么多矛盾的,顺治帝为啥这么恨自己的母亲,估计连他自己也搞不清楚,这中间可能有个过程:恋母——恨父——恨母。
母子关系不好,君臣关系也好不到哪里去,夫妻关系也一样。最后没办法,只好一头扎进佛教中,可惜就连出家都失败了,在内外交困身心俱疲的情况下,二十四岁的顺治患上天花,一命呜呼。
顺治帝有“痴情天子”的称号,那是基于他对董鄂妃的迷恋,其实董鄂妃还是他从他弟弟那儿抢过来的。为此,他弟弟受不了,自杀了。要说顺治纯情,真不太可能,根据洋鬼子汤若望的描写,顺治是个非常好色的皇帝。当然,这并不影响他对董鄂妃的痴情,好色跟痴情有时候并不矛盾。像他老爹皇太极,老婆一大堆,还是对海兰珠情有独钟。
顺治八年(1651)正月十二日,十三岁的顺治在太和殿举行了隆重的亲政大典,名义上是顺治掌权,但是背后仍然有一个挥之不去的阴影——孝庄。二月初十,顺治率领文武大臣给孝庄上尊号——昭圣慈寿皇太后。
皇太后随即也有所表示,亲自给顺治下了一篇《诰谕》,这份《诰谕》可以看作是教导小皇帝如何当皇帝的,我们不妨摘录下来,确实挺有道理,是封建社会里做好皇帝的指导性文件,凝聚了孝庄历经政治波涛后的大智慧。
为天子者,处于至尊,诚为不易。上承祖宗功德,益廓鸿图;下能兢兢业业,经国理民,斯可为天下主。
民者,国之本,治民必简任贤才,治国必亲忠远佞,用人必出于灼见真知,莅政必加以详审刚断,赏罚必得其平,服用必合乎则。毋作奢靡,务图远大,勤学好问,惩忿戒嬉。倘专事佚豫,则大业由兹替矣!凡几务至前,必综理勿倦。诚守此言,岂惟福泽及于万世,亦大孝之本也。
这番话说得非常漂亮,体现了孝庄的一片苦心。如果顺治帝能够将其谨记于心,即使赶不上儿子康熙,估计也是个不错的皇帝。可惜顺治非常叛逆,表面上谨遵母后教诲,背地却按着自己那套行事。
根据史书记载,福临亲政的第五天,他妈给他找来了一个皇后。这女人不是别人,正是孝庄亲哥哥吴克善的女儿,论理亲上加亲,在没有近亲不能结婚的意识的古代,绝对是美事一桩啊!就连福临也认为这女孩子不但容貌可以称得上是佳丽,而且心灵手巧称得上贤惠。但是当大臣们请求在二月内举行婚礼的时候,顺治帝却说这事得从长计议,暂且还不行,容我慢慢考虑。
顺治的表现让孝庄的老花镜都快掉下来了,儿子这是咋的,怎么变成这样了?
孝庄不理解的是,孩子长大了不由娘,以前你说啥是啥,现在你指东,他偏要往西。因为顺治帝正在长大,他的独立人格正在形成。
顺治从一出生就是皇太极的儿子,老爸死后,母亲为他打理一切。母亲跟多尔衮斗智斗勇,他是看在眼里的,他的江山是母亲给他的,现在母亲又给他安排了一个老婆,什么都是母后做主,母后英明,母后伟大。那么,顺治的自我呢?他的尊严呢?他的独立人格呢?
如果没有这些东西,多尔衮死后,顺治仍然还只是一个傀儡。不,他已经受够了做傀儡的日子。他要亲手构建自己的幸福,所以他不能接受母亲为自己安排的老婆。这可能就是青春期的叛逆,顺治发育得稍早一些,十三岁也不算太早熟,加上是古代,加上是在宫廷中,所以我们完全可以理解他的行为和心理。
这一沉寂就是八个月,中间发生了什么事我们不知道,我们只知道八个月后敲锣打鼓的,顺治拉长着脸娶了这个皇后。可以想象,母子之间发生过多少次争吵。婚礼的第二天就册封了吴克善的女儿为皇后,婚礼确实非常隆重,场面极其热闹。我们可以想象顺治的心情有多烦。
顺治与皇后博尔济吉特氏相处了两年的时间,就遇上了婚姻之痒,受不了啦,要闹离婚。
顺治十年(1653)八月下旬,顺治帝降旨命礼部讨论废后的事情。这道圣旨下来,群臣一片哗然,大学士冯铨、陈名夏、刘正宗等人联名上奏:“臣等不胜惶恐,窃以为皇后母仪天下,此事关系重大,希望皇上三思而行。”
顺治看了奏章,气不打一处,下了一道圣旨批评这些大臣:我也知道皇后母仪天下,关系重大,所以才要废后啊!不能让无能之人当皇后啊!你们好好反思吧,怎么替朕办事的?
还没等大臣们反思,第二天顺治就把皇后降为静妃。不久,顺治帝又增补了一条废后的理由:这桩婚姻是多尔衮在世的时候定下的,没有经过选择,从册立皇后开始,朕就觉得很不满意。
在中国古代的宫廷里,废后是一件非常重大的事情,顺治帝废后的理由实在不充足。皇后并没有什么重大失德的地方。
孝庄虽然知道自己这孩子脾气很怪,万万没有料到他会来这一招。孝庄是个聪明的女人,而且做事非常稳重,她知道孩子的举动非常奇怪,所以更加不能采取强硬手段,威胁孩子。事实上,当年顺治不愿结婚的时候,孝庄就让苏麻喇姑去做孩子的思想工作。那时候,顺治已经是个很有心计的人了,他隐瞒了自己的真实想法,他知道胳膊拧不过大腿,自己现在太嫩,不是母后的对手。
两年后,顺治觉得自己已经很拉风了,可以跟孝庄对着干了。顺治指责当年多尔衮和孝庄为自己指定亲事,在当时看来是毫无道理的,在现代当然体现了追求自由恋爱的精神。由于顺治不是一个艺术家,更不是思想家,所以没有理由这么离经叛道。别说你是皇帝,就是平常百姓,也得遵守父母之言啊!顺治的圣旨如此指责自己的母亲,显然表达了自己的不满。
也许顺治帝也知道自己闹得非常过分,为了让自己的要求看起来更合理,他又找了一个借口:我跟皇后相处三年(实际才两年)了,三年的时间居然从未和皇后做过夫妻之间应该做的事情,这样下去怎么了得,一旦后继无人,岂不是对不起江山社稷,我顺治可不想做这个罪人,大家说怎么办吧?
顺治这番话可不光是对母亲和大臣们说的,还是对普天下老百姓说的,多聪明的一个人,知道争取广大劳动人民的支持,把握住舆论的力量。那么小的年纪就追求自由的婚姻,有事没事还想着入佛教,感受宗教的温暖。顺治帝,真的是一个非常前卫的年轻人。
我们平常人思想前卫、行为叛逆都让老一辈的看不惯,更别说一国之君了。一些饱受儒家文化熏陶的汉臣们,以礼部尚书胡世安为首,经常在皇帝耳边唠叨,兹事体大,要小心小心再小心,谨慎谨慎再谨慎。
礼部员外郎孔允樾仗着自己是孔子的后代,逮住皇帝,大声质询:“皇上啊,你说这么大个事儿,你怎么可以轻易决断呢!老臣看到圣谕里说皇后是无能之人,当时没把老臣晕死。皇后在位三年,没看做啥错事啊!皇上怎么可以用无能来形容皇后呢,难道皇上不知道这很伤人啊!”
顺治沉默不语,脸上的肌肉绷得紧紧的。孔允樾一看不妙,便想替顺治打圆场:“我也知道皇后让皇上不是很满意,那皇上也可以模仿旧体制,设立东西二宫,分而治之吧!一国两后不也挺好的吗?”
顺治还是不说话,孔允樾吓坏了,哎呀,我的妈,今天是不是玩大了,会不会掉脑袋。想到这里孔允樾额头上汗水如注,壮着胆子说:“老臣既然是圣人后代,又担任礼官,碰到这种事情正是职责所在,如果我怕斧头的话,只怕也对不起皇上,对不起老祖宗了。皇上如果不高兴,就把我砍了吧!”
顺治帝冷冷说道:“我不会砍你的,你给我回家好好凉快去。”
“皇上圣明。”说完,孔允樾就匆匆走了。
有意思的是,顺治故意让整个朝廷讨论废后一事,朝廷里所有中级以上官员都要对这事发表看法。我们不禁要问,顺治帝到底在想什么?他究竟是想废后,还是另有目的?
废后一事有点吸人眼球的感觉,其实,顺治帝确实有这个意思。当然,他不光是要吸引眼球,还要通过这一事件测试自己手中的权力到底有多硬,达到收权的目的。换句话说,顺治帝把废后一事当成整风运动来玩。
废后一事针对的真正对象是孝庄,一切都是做给孝庄看的,你让不让我独立,不让我独立我跟你没完。什么叫独立,独立就是乾纲独断。大臣们为难了,一边是皇帝,一边是太后,怎么办呢?
当然是太后更重要,太后是实力派,所以大臣们纷纷联名上疏请求皇上收回成命。顺治心想,你们不买我的账,那好啊,不按照我说的做就要办人了。
朝廷顿时吵得沸沸扬扬,礼部尚书胡世安和员外郎孔允樾提出个折中方案,皇后已经立了,轻易废掉是很不好的。不妨保留皇后,仍正位中宫,另外再设立东西两宫。这样不就两全其美了吗?
应该说这个意见是非常不错的,可是对于青春叛逆期的顺治来说,这是无法容忍的。年轻人都是比较冲动极端的,顺治回道:“我也知道废后容易引起非议,但我实在受不了皇后,你们的意见不好,再好好想想。”
顺治的意思很明显,不废后我绝不善罢甘休,根本没有任何妥协的余地。顺治的态度是非常强硬的,甚至都不接见苏麻喇姑,他不想作出任何让步。
孝庄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女人,她应该能够看出儿子废后的真正动机,直到此时,孝庄才明白让儿子亲政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大清国从此他一个人说了算,自己的影响力正在逐步削弱。
如果说孝庄要阻止顺治的话,是绝对有能力做到的,不光是因为孝庄有这个权力,而且也因为顺治这个做法不合圣人之道。再加上废后势必影响大清和蒙古的关系,为了国家大局着想也不应该废后。蒙古一直都是大清的盟友,因小失大那是得不偿失的事。孝庄只要站出来,就可以把这件事叫停。
可她没有这样做,她选择了妥协。也许她太了解这个儿子,也许她有更深一层的考虑。
想当年,多尔衮入关的时候,顺治还只是一个黄毛小子,在多尔衮面前毫无安全感,皇位随时可能被人取代。多尔衮死后,儿子终于亲政。这几年,他一直努力学习,勤于国政,已经有了人君的气象。他迫切地想要建立自己的权威也是可以理解的,如果因为废后这事情挫了他的锐气,那对他的打击是非常大的,更要紧的是会降低皇帝的威信。这跟垂帘听政就没什么分别了,以后皇上还怎么治理国家,发号施令?
为了成全顺治的威权,孝庄再一次作出牺牲,牺牲了自己的侄女。孩子,别痛苦了,为了大清江山,别计较个人得失,我们女人只能在背后支男人,哪怕受伤也无怨无悔。孝庄主动出面,说服了以议政王济尔哈朗为首的王公大臣们,同意顺治帝废后。
孝庄这么做,等于是向天下人宣布:大清国皇帝顺治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任何人不得强迫他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大清国的权力掌握在他一人手中。
顺治终于达到了自己的目的,可是母子之间的感情就日渐淡薄了。随着时间的推移,母子之间的隔阂越来越大,彼此之间的伤害越来越深。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966xs.com。966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wap.966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