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书友访问966小说
首页爱的丰碑心理剧第十二章 书法丹青的情思

第十二章 书法丹青的情思

        一九九一年三月,淮阴市政协委员吴应宇在市政协会议上提出了“24324四号”提案;周恩来纪念馆应向海内外名人征集书画作品。“把纪念馆办成学习周总理的优秀品质、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的教育圣地。”

        提案反映的正是千千万万炎黄子孙的心声。

        于是绿色邮路载着一封封征集函奔向海内外书画名人;一幅幅书画作品,其中还不乏价值连城的精品又很快从天南海北汇集到淮安。

        一阵阵墨香、一片片真情,书画家们把自己心底对周恩来总理的崇敬和怀念凝聚于笔端,寄至于书法丹青。

        同时,纪念馆的同志也先后奔赴南京、镇江专门为纪念馆组织书画笔会。

        三月上旬,石城春寒料峭。南京市长江路江苏省美术馆画室,二十多位书画高手汇聚一室,他们一边倾诉着周恩来的丰功伟绩,品德人格,和十五年来对周总理的思念之情,一边展纸挥毫,把一腔热爱泼洒在墨彩之中。

        南京艺术学院的教授、已近杖朝之年的著名书法家陈大羽先生在助手们的帮助下,运足功底一气呵成,挥毫书写了“名垂青史,功盖千秋”八个篆书大字的中堂。人们围聚过来,夸赞他的字写得古朴,遒劲,可这位德高望重的老书法家自己品来赏去,总觉得“千”字韵味尚缺,于是他一把抓起书稿,当众毫不犹豫地揉掉。稍事休息后,干脆脱掉外衣,捋袖挥毫,重新写上一幅。助手见他累得慌,给他的印章饱蘸印泥后准备替他用章,大羽先生连忙制止了,低声但是虔诚地说:“我这是给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写的字。”他郑重地拿过图章,一枚一枚加盖上去。那鲜艳的印记像火一样红,那正是书法家们一片赤诚的象征。

        南京市的中年画家盖茂森收到周恩来纪念馆书法征集笔会的请柬时,父亲正病危在医院。是去医院还是去省美术馆?画家思考再三,嘱咐家人先去医院照看一下,自己蹬上自行车准时赶到美术馆。他略一构思,一幅《品茗图》不到半小时就在他的笔下画成。画面上那肥硕的芭蕉叶,那古色古香的提梁壶,那喝了茶得意地仰首评味的茶翁神态,令在场的行家们交口称绝。这幅画是周恩来纪念馆征集到的有价值的艺术品之一。

        南京市美术协会的中年画家洪维勤,听说为周恩来纪念馆举办书画笔会,心情难以平静。还在他上学读书的时候,就多次学习到周总理的模范事迹,心底充满着对敬爱的周总理的满腔景仰。他放下自己的工作,牺牲了属于艺术家的宝贵时间,挨家挨户地上门,恳请书画大师们为周总理留下墨迹丹青。他自己也不甘落后,独自画了一幅山水画不算,还和亚明等著名画家合作绘了一幅,留下了对周总理那永恒的怀念。

        一九九一年五月二十日,纪念馆收到寄自四川省内江市文联的一只大信封,随着一阵飘逸的墨香,一株盛开的马蹄莲花呈现在人们眼前。花知人情,草解人意。据说马蹄莲是周总理生前最喜欢的花种之一。一九六四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苏联赫鲁晓夫下台,周总理负命访苏,探讨改善中苏关系的可能性。在苏联,周恩来了解到苏共新领导把赫鲁晓夫赶下台只不过是换汤不换药而已。于是,他毅然登机回国。在首都机场,毛泽东、刘少奇、朱德等一起前往迎接,而欢迎人群献给他的那束珍贵的鲜花就是盛开的马蹄莲。缕缕幽香,沁人心脾。是谁这么熟悉周总理的喜好?画家叫邱笑秋,是四川省内江市文联副主席。征集函寄达他家时,他已出访新加坡。归国后,他赶紧作画,因为在他的心底,早已凝聚着对周总理的敬仰和《深深地怀念》了。

        上海著名的老书画家苏局仙,是晚清幸存仅有的秀才。由于他寿高一百一十一岁,曾被誉为上海“第一老人”。一九九一年底前,他从朋友那里得悉淮安正在建周恩来纪念馆,心情十分激动,十二月二十九日,他不顾天寒地冻,不顾年事已高,展纸挥毫,写下了“功名光日月,馆舍壮山河”的楹联。老人运笔潇洒,笔力浑厚。写好后就托朋友捎去淮安捐献给周恩来纪念馆。不料天气骤寒,老人小叶性肺炎复发,第二天即溘然长逝。然而,这位老寿星热爱周恩来的一片竭诚之心全都溶进在这幅珍贵的楹联之上,堪称稀世珍宝。

        扬州市的离休干部朱小平,和已故的“草圣”林散之先生是挚友,又酷爱收藏名家书画。一九七六年的一月十日,周恩来总理逝世的哀乐震撼着神州大地,“草圣”悲痛欲绝。他彻夜不眠,一边写诗一边落泪,泪水和着墨水,墨水牵扯着散之先生的心。他怀着一腔对四人帮的愤怒,对周总理的崇敬和爱戴。用墨水和泪水写下五言诗一首:“戾气延中夏……”写成后赠送给了他的好友朱小平。朱小平当着传世珍宝收藏了十五年。如今,“草圣”业已作古西去,这份由泪水和着墨水凝聚成的作品已是价值连城,十分珍贵难得。可是当朱小平同志得知淮安周恩来纪念馆将展出名人字画时,毅然献出这份林散之先生留下的遗墨。当人们问“您捐献出这么珍贵的书法作品不觉得可惜吗”时,朱小平同志平静地回答说:“我收在家里,只能在家人和朋友们之间观赏,送给周总理纪念馆,可以让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们观看,从中受到教育。”朱小平同志的回答正表达了炎黄子孙对周恩来的怀念、崇敬和对周恩来纪念馆的期望。

        周恩来总理生前致力于祖国的统一大业,直到他临终前;还要人找来负责统战工作的罗青长部长,询问台湾方面的情况,未说两句。病体实难支撑,只好说:“我太累了,让我休息一会吧。”说完他就昏了过去。过了一会儿,他醒来了,望着守候在旁边的罗青长同志又说:“我们千万不能忘记现在仍健在的台湾的朋友,哪怕他们只做过一件好事,只帮过我们一次忙……”话未说完,又再次昏睡过去。他逝世以后,邓颖超同志最了解他的心愿,特地将他的骨灰从劳动人民文化宫转到人民大会堂的台湾厅,在那里存放一夜,以弥补周恩来生前未能看到仍在台湾的朋友和未能看到祖国统一的缺憾。他惦记着台湾骨肉同胞,念念不忘在台湾的朋友,台胞们又何尝把他忘记?一九九一年夏天,周恩来纪念馆收到了客居台湾的著名画家王攀元先生的一幅《山鹰图》。画面上,大海上孤岛高山,一只海鹰昂首展翅。在观赏者的心目中,那孤岛高山多像祖国的宝岛台湾!那昂首展翅的海鹰在往那儿飞?寓意不言自明。深刻的画意给人们以无尽的联想。王先生是江苏涟水人,丹青的缕缕幽香中渗透着先生的一片桑梓深情,也渗透着对周恩来人格的敬仰,更体现着先生盼望祖国统一富强的心愿。

        短短几个月时间,海内外三百多位书画名家向这位伟人的纪念馆奉献了三百多幅优秀作品,凝进了他们的一腔挚爱,在伟大的中华艺术宝库里增添了不少新的珍品。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966xs.com。966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wap.966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