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书友访问966小说
首页百家讲坛长恨歌蒙曼mp3再谋政变:太平自缢而死,太上皇完全释权,二元政治局面结束

再谋政变:太平自缢而死,太上皇完全释权,二元政治局面结束

        大约在先天二年的六月左右,有三位谋士先后给李隆基出谋划策了。第一个是王琚,就是那个在李隆基面前说当今天下只有太平公主,有战国策士风范的人。自从那次事情之后,他就成了李隆基的密友。王琚对李隆基说:“事迫矣,不可不速发!”没多久,因为倾向李隆基而被贬到东都洛阳的尚书左丞张说也表态了。他派人从东都千里迢迢给李隆基送来一把佩刀,意思很明白,赶快武力了断!第三位劝李隆基的是诛杀韦皇后时立功的大臣崔日用。他从荆州到长安汇报工作,趁这个机会也劝说李隆基赶快政变。

        大家可能会想,太上皇不是已经把巡边的日子推迟了吗?这算是太上皇退了一步。按照情理,皇帝也该退一步才是。怎么不退反进,还要政变呢?其实,这些谋臣劝李隆基准备政变是对的。首先,人心易变。太上皇此时推迟巡边日期,看起来对李隆基有利。但是,人心难测,他也完全可能再做相反的安排。其次,即使太上皇的舐犊之情可以依恃,但是,太上皇与皇帝之间二元权力核心的格局仍然不会打破,双方的矛盾依然存在。只要这个矛盾没解决,双方迟早得有一拼!迟拼不如早拼。

        怎么拼呢?崔日用马上勾勒了一个政变方案。他说:“太平谋逆有日,陛下往在东宫,犹为臣子,若欲讨之,须用谋力。今既光临大宝,但下一制书,谁敢不从?万一奸宄得志,悔之何及!请先定北军,后收逆党,则不惊动上皇矣。”大体的意思是说,第一,政变必须针对太平公主及其党羽,这才师出有名;第二,太平公主是臣,李隆基是君,具有身份上的优势,这个优势要用好;第三,先解决军队问题,再解决政治问题。这是行动顺序。这三个元素,基本算是把政变的轮廓勾画出来,不愧是政变老手!这让李隆基觉得非常信服。李隆基是个英武果断的人,眼看八月份一天天临近,他最终决定,听从谋臣的意见,拼一场!铲除太平公主的势力,同时逼太上皇彻底放权!

        谋臣们帮李隆基下了政变的决心,可是,政变总得需要一个理由,这样才能师出有名。这时,有个人出来给李隆基帮忙了。谁呢?魏知古。我们在提到太平公主势力的时候,说当时是“七位宰相,五出其门。”那也就意味着,还有两个人不是她的势力。这两个人一个叫魏知古,另一个叫郭元振。魏知古是何许人呢?他本来是唐睿宗李旦当相王时的故吏,李旦当了皇帝,才把他提拔为宰相,因此算是太上皇的人,无论对太平公主还是对李隆基,他都处于中立地位。他的中立地位使其对两方面的情况都知道一点。这时候,魏知古探听到,太平公主那边似乎也在搞阴谋。什么阴谋呢?根据《旧唐书》等史书的记载,魏知古探听到一个惊天秘密,太平公主打算在先天二年七月四日政变。探听到这个情报怎么办呢?要知道,魏知古貌似中立,其实政治态度更倾向于李隆基,与李隆基早有私下交往了。这时候,紧要关头,他把这件事汇报给李隆基。听完魏知古的汇报,李隆基当机立断,就把这件事当作政变的导火线。政变的决心已下,导火线也准备好了,下一步就是具体执行。谁来和李隆基一起政变呢?这一次,李隆基可是吸取上次泄密的教训了,和他一起谋划政变的全是最亲密的人。《旧唐书·玄宗本纪》开列了一个参与者的名单。我们可以把他们划分为三类。

        第一类,亲戚。包括李隆基的两个弟弟岐王范和薛王业,还有李隆基的大舅子王守一。很显然,李隆基敦睦兄弟的举动结出丰硕的成果,现在关键时刻,两个弟弟都成了他的政治盟友。俗话说,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两个弟弟加盟,对李隆基自然是莫大的支持。

        第二类,奴仆。包括我们早就提到过的王毛仲、李宜德,还有宦官高力士酋长之子,少年时因家被抄而入宫为宦官。分别在唐隆元年和先天元年协助李隆基发动唐隆政变、先天政变。一生对玄宗忠心耿耿,又有胆识才干。死后陪葬泰陵)。这高力士又是何许人呢?他可是唐朝历史上最著名的宦官,一生经历非常传奇。他原本姓冯,出身于岭南的世袭酋长之家,岭南历史上著名的女政治家冼夫人就是他的六代祖母。冯家在岭南赫赫扬扬已近百年,但是,到武则天时期却遭到大难。武则天为了称帝,大肆诛杀政治对手,雄踞岭南的冯家也被卷入谋反案中,成年男子全被杀了。只有十岁的高力士因为年幼被从轻发落,惨遭阉割,改名力士,进宫当宦官。唐朝的宦官流行认干儿子,有一个姓高的宦官看中小力士,收养了他,从此,岭南冯酋长家飞扬跋扈的小公子也就成了长安宫廷里屈身侍人的高力士。虽然遭遇这么大的变故和挫折,虽然身居贱位,可是,也许冯家家族的遗传基因太优秀了吧!高力士在政治方面还是非常敏锐。中宗一朝,他冷眼旁观,看出临淄王李隆基非同凡俗,于是主动和他倾心相交,也算是慧眼识英雄。李隆基当上皇帝后,他也就被提拔为内给事,成为一个五品的中级宦官。现在,在历史的转折时刻,他再一次决定追随唐玄宗。

        第三类,亲信。包括刚刚提到过的王琚,还有姜皎、李令问等等,这都是玄宗的好哥们儿,政治上也非常可靠。

        此时的李隆基虽然贵为天子,但是最重要的权力仍然掌握在太上皇李旦的手中,而太平公主也有一大批强有力的支持者。面对这样的政治敌手,李隆基能够夺取权力吗?太上皇李旦和太平公主,会让李隆基彻底翻身吗?

        先天二年七月三日,也就是所谓的太平公主预谋政变前一天,李隆基和王毛仲、王琚等人率领着三百骑兵大大方方地走出平时办公的武德殿,进入禁军驻地虔化门,以皇帝名义召见追随太平公主的两名羽林将军。两人不知有变,马上晋见。可是,才刚来到李隆基面前,只见寒光一闪,两位将军的脑袋就滚落在地。解决了两名禁军将领,整个禁军也就被李隆基控制了。解决了禁军问题,李隆基马上率领人马来到朝堂。剑锋所指,萧至忠等几位宰相也当场毙命。这样一来,政府也被控制了。整个政变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完成得干净利落,体现李隆基的果决风格。到此为止,太平公主安插在军政系统的党羽就算是被铲除了。

        我们曾说过,当时政坛的主要矛盾已经从李隆基和太平公主的矛盾变为李隆基和太上皇李旦的矛盾。因此,铲除太平公主的党羽还不够,关键还要解决太上皇的问题。李隆基从北到南一路厮杀过来,当然早有人给太上皇李旦报信去了。大敌当前,容不得多想,既然皇帝从北边打来,那太上皇只能是向南逃了。逃到哪里呢?逃到承天门城楼上。这承天门是唐朝宫城的正南门,也算易守难攻。所以李旦选择在那里避难。

        那么,太上皇是不是就一个人逃跑呢?当然不是。谁跟着他呢?郭元振,后病逝于赴饶州司马任途中)。他是宰相集团中第二位不依附太平公主的宰相。说起郭元振,可是唐朝历史上的一个奇人。他是武则天时期踏上仕途的,先是一个小小的县尉,属于父母官。但是,这个父母官不仅不爱护百姓,反倒四处掠夺自己的子民,甚至绑起来送给自己的朋友当奴隶。这可太离奇了。有人告到武则天那里,武则天也很好奇,召见郭元振,想问个究竟。和郭元振谈了一阵子,武则天发现,郭元振是个落拓不羁的奇男子,讲义气,有胆量,让他当县尉,既糟蹋县尉这个职务,也糟蹋郭元振这个人才。他真正的岗位应该在战场上。干脆,让他当将军,带兵打仗吧!于是,就因为武则天知人善任,郭元振成了赫赫有名的大将军,在西北和北方边陲屡立战功。唐睿宗李旦当上皇帝之后,把他也提拔为宰相,同时兼任兵部尚书。所以说,郭元振和魏知古一样,也是太上皇的人。但是,郭元振虽然是太上皇提拔的,但是在政治大节上可并不糊涂。在朝廷待一阵子后,他早就看清形势,在太上皇和皇帝之间,还是皇帝代表着政治的希望。因此,他也倾向于李隆基。

        那么,郭元振这时候追随太上皇左右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我想,首先得承认,他是在保护太上皇。太上皇对郭元振不薄,混乱中保护睿宗,也算是知恩图报。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也说过,从政治立场上讲,郭元振认可李隆基。在这种情况下,保护其实就带有胁迫的色彩。眼看着李隆基的部队已经把承天门楼包围起来,郭元振对太上皇李旦说:皇帝是奉您的命令诛杀逆臣窦怀贞等人,您不用害怕!一句话,既给李隆基一个台阶;另一方面,也点醒太上皇李旦,事情已经到了这个地步,只能承认既成事实!听了郭元振的话,李旦长叹一声,不再抵抗。

        第二天,太上皇李旦下诰:“自今军国政刑,一皆取皇帝处分。朕方无为养志,以遂素心。”宣布彻底退休放权。到此为止,太上皇与皇帝之间的巅峰对决,以李隆基的胜利而告终。

        三天之后,逃亡的太平公主也自缢而死,整个政变大功告成。随着这场惊心动魄的先天政变的结束,唐朝的二元政治局面终于结束。李隆基摆脱有名无实的尴尬地位,成为名副其实的真皇帝,这就是日后大名鼎鼎的唐玄宗。这一年,距离武则天退位已经过去八年,距离李隆基诛杀韦后已经整整过去三年,距离他当皇帝也有一年半之久了。

        那么,我们回首从武则天以来的动荡历程,回首李隆基曲折的权力之路,会得出什么结论呢?

        我想,应该说,李隆基的皇帝之路,和三位女性的政治成败紧密相连。李隆基能够当上皇帝,是三个政治女性的功劳。第一位是武则天。没有武则天的横空出世,唐高宗的皇位无论如何也不会轮到最小的儿子李旦继承。因为武则天的女皇梦,李旦意外地当了三年皇帝,又当了十几年的皇嗣,这种经历成为他日后的政治资本,而这种资本也正是李隆基成功的基础。第二位是韦皇后。本来,武则天退位后,皇统已经转入唐中宗李显一系。李显死后,如果韦皇后没有政治野心,一心扶持李显的儿子,那就不会有唐隆政变,也就不会有皇统从中宗一系向睿宗一系的嬗替。第三位是太平公主,没有太平公主,李隆基单凭自己的力量不可能取得诛杀韦皇后政变的胜利,也就不可能当上太子。所以说,是三位政治女性和她们的政治企图成就了唐玄宗。

        但是,李隆基当皇帝又是以这三个女人的失败为代价的。只有武则天失败,皇统才能从武周重新回到李唐的轨道上;只有韦皇后失败,大唐皇统才能从中宗一系转到睿宗一系;也只有太平公主失败,李隆基才能最终摆脱父亲的控制,成为货真价实的天子。

        那么,这些政坛女性,以及这个纷纭复杂的时代,又给了李隆基什么样的影响呢?

        第一,它让李隆基产生强烈的拨乱反正的冲动。李隆基是在血雨腥风中长大的。从小母亲被杀,长大后,自己又杀死了伯母、堂妹,逼死姑姑、表兄弟。这些人伦惨剧让他触目惊心。自从武则天时代以来,持续的政治斗争不仅制造了无数的人伦惨剧,也让整个国家陷于动荡之中。这是唐玄宗从小亲身经历的事情。他深知,国家不能再折腾,必须要让政治走上正轨。

        第二,它促使李隆基深入思考政坛变乱的原因。为什么武则天后期以来国家如此动荡呢?表面看起来是因为女人,但其实关键因素在于皇权不振。有道是,山有猛虎,兽不敢窥。正因为皇权软弱,所以,女后、宗室、外戚乃至功臣才能够骄横跋扈。而女后、宗室、外戚、功臣们的参与又使得皇权更加软弱,这是一个恶性循环。现在他当皇帝了,到底要怎么处理这些关系呢?这是李隆基必须要深入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第三,这些政坛女性塑造了李隆基对女性的态度。李隆基究竟喜欢什么样的女性呢?他喜欢两类女性。第一类是富有政治智慧的人。这不难理解。李隆基从小和政治女性打交道,他深深地佩服女性的政治智慧,也乐于欣赏有政治智慧的女性。以后,一个继承前辈政治智慧的女强人会走进唐玄宗的生活,她就是武惠妃。第二类是有才华,但是没有政治野心的女性。残酷的政治斗争让李隆基在赞叹女性政治才华的同时,也深知女性政治才华所带来的问题。这使得他在和这类女性打交道时难免有防范之心。如果能够保留才华,剔除政治野心,将是多么完美的事情啊!日后,也确实会有这样的女性迷住唐玄宗,那就是杨贵妃。

        不管以后如何,这时候的李隆基,年纪刚刚二十九岁,正是精力充沛、壮志凌云;同时,长期的政治磨砺又使得他心思缜密、头脑冷静。李隆基就是带着这些经验、思考和雄心,开始他的统治时代。他想要拨乱反正、想要重振皇权、想要开创太平盛世。那么,他的第一步该怎么走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966xs.com。966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wap.966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