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书友访问966小说
首页百家讲坛蒙曼《长恨歌》初谋政变:无实权的李隆基,预谋铲除太平公主势力

初谋政变:无实权的李隆基,预谋铲除太平公主势力

        上一回我们讲到,在李隆基和太平公主斗法的过程中,唐睿宗李旦为了维护政治的稳定,做出自我牺牲,主动传位,让李隆基当了皇帝。为此,我们还特别表彰一下唐睿宗的一颗公心。但是,我们也要知道,人性是非常复杂的。做出传位的决定之后,唐睿宗又觉得失落了。毕竟他这个皇帝才当了两年,就这样把权力交出去,无论如何有些不甘心。怎么办呢?李旦私心一动,干脆,退位不退休,保留一部份权力吧!保留什么权力呢?李旦提出来了,太上皇和皇帝得分工,三品以上官员的任免和重大的政治军事问题都归太上皇管,其余的事情才由皇帝决定。

        自己收回不少权力,李旦还替妹妹觉得委屈。本来是儿子和妹妹斗,他把帝位传给儿子,对不起妹妹啊!另外,如果妹妹有势力,儿子李隆基也会受到制约,自己仍然可以居中找平衡,退休生活也就更加精采。就在这种微妙的心理支配之下,唐睿京开始加大对妹妹的扶持力度。自己不是掌握着三品大员的任免权吗?以后妹妹有什么人事要求,就尽量满足吧!李旦有这种想法,太平公主自然是当仁不让,加紧往重要岗位上安插人手。没过多久,政府里宰相的位置大部份都被太平公主的党羽占据。李隆基虽然贵为皇帝,其实权力有限,谁也指挥不动。

        出现了这种情况,李隆基是什么感想呢?本来,李隆基受夹板气也不是一天两天,整个太子阶段就是这样度过的。那时候,他的策略一向都是隐忍。但是,这时候,他觉得受不了了。因为他当皇帝了。中国古代讲名至实归,有了名,人就会追求名背后的实;而且,名头大了,人的胆子也会变大。所以,李隆基的忍耐度一下子就达到极限。

        不光李隆基的忍耐度达到了极限,他手下人的忍耐度也达到了极限。当初提着脑袋参加政变,为的就是功名富贵,本来以为李隆基当了皇帝,他们也能跟着鸡犬升天,没想到皇帝自己都受制于人,他们这些跟班的就更得不到什么实惠了。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这让功臣们很失落。尤其是最具政治头脑的军师刘幽求,不仅是李隆基的高参,而且在唐睿宗当皇帝的过程中也立了大功,对两代皇帝都有功,所以,自视甚高,每每以首席功臣自居。现在李隆基当了皇帝,他这个首席功臣理应直接晋升为首席宰相吧?可是没想到人事安排一出来,他是当了宰相,可是位置并不靠前。前面的位置全让太平公主的人占了。这让刘幽求非常失望。怎么办呢?刘幽求不是政变起家吗?在他看来,政变是最简单可行的办法了。不如再搞一场政变,把太平公主搞掉算了,否则,皇帝的人马永无出头之日!

        有了想法,就要考虑具体的谋划。怎么政变呢?这个刘幽求轻车熟路。政变需要军队的支持,而此时北衙禁军羽林军的将军就是玄宗李隆基在潞州结交的豪杰张暐。张暐当羽林将军,这是李隆基当皇帝之后的人事任命。让自己的故人控制禁军,也可以看出李隆基维护统治的一番苦心。现在既然要谋划政变,刘幽求便找到张暐,跟他如此这般说了一通。张暐新近受到皇帝的提拔,立功心切,当即慨然允诺。

        两个人商量好之后,张暐就来找李隆基。跟他说:“窦怀贞、崔湜、岑羲皆因公主得进,日夜为谋不轨。若不早图,一旦事起,太上皇何以得安!请速诛之。臣已与幽求定计,惟俟陛下之命。”那么,李隆基听了他的政变主张,会怎么反应呢?我们刚说过,李隆基此刻毕竟已经是皇帝,身份一变,底气也足了不少,不由得就有点冒进。想也没想,就立刻认可了他们的想法。但是,让他们回去从长计议,好好商量方案。李隆基这次出手会改变大唐王朝的政治面貌吗?

        李隆基君臣谋划的这场政变成功了吗?没有。不仅没成功,而且没等发动,就流产了。怎么回事呢?张暐泄密了。张暐此前没有政变的经验,对于保密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没过两天,他就把这件事泄露给侍御史邓光宾。眼看事情败露,李隆基大惊失色,因为他的准备工作还没有做好呢!无奈之下,他赶紧先发制人,上奏说刘幽求和张暐离间骨肉,把这两个人都流放到岭南。刘幽求和张暐的位子一空出来,太平公主马上派人来“填空”了。就在刘幽求走后,太平公主在政府里的势力达到“七位宰相,五出其门”的程度。在军队这边,张暐一走,两个羽林将军也都投靠太平公主。军政大权在握,太平公主的势力简直如日中天。

        那么,我们怎么评价这次流产的政变呢?表面看来,这场政变还是此前李隆基和太平公主矛盾的延续,演对手戏的也还是这两个人。但事实上,这场政变的性质已经变了,变成太上皇李旦与皇帝李隆基之间的矛盾。因为李隆基想要通过政变对付的固然是太平公主的党羽,但他们同时也都是太上皇李旦任命的宰相。换言之,李隆基真正想要推翻的,不是具体的哪个宰相,而是太上皇李旦把持的最高权力!这样一来,这场未遂政变的意义可就重大了。首先,它揭示了当时最深刻的矛盾,那就是皇帝和太上皇对最高权力的争夺。在中国古代,皇权具有独尊性,也只有皇权独尊,才能有稳定的政治秩序。而当时,皇权被太上皇和皇帝两支力量分割,由此造成了一种二元权力结构。这种二元结构实际上是一种不稳定的政治结构。它具有先天的缺陷,必然不能长久。所以,李隆基的政变,其实就是一场争夺最高权力的巅峰对决。

        第二,它意味着大唐王朝政治矛盾的双方已经置换。本来,李隆基当太子的时候,矛盾的双方是李隆基和太平公主,睿宗李旦起到仲裁调节的作用;但是,一旦李隆基当上皇帝,矛盾的双方就变成皇帝李隆基和太上皇李旦,变成他们之间争夺权力的斗争了。而太平公主,只是太上皇与皇帝博弈的一个筹码而已!第三,这次政变真正考验着太上皇李旦和皇帝李隆基的关系。本来,在此前很长一段时间里,李旦和儿子虽然有矛盾,但还是儿子的保护者。可是,李隆基这场流产的政变让他明白,他和李隆基之间,只能有一个至高无上的真皇帝!现在,为了当这个真皇帝,李隆基已经出手了,那么,他作为太上皇应该怎么应对呢?先天元年十一月,李旦抛出一纸诰命:命皇帝离开京城,出巡边疆!这道诰命的意义太重大了。它说明李旦真的动怒了。一旦离开京城,李隆基就有可能被废黜,这可是他人生中最大的一次危机!那么,李隆基是否会陷入一场灭顶之灾呢?没有。

        两个月之后,也就是先天二年的一月,李旦又宣布皇帝巡边改在八月份进行。为什么改期?因为李旦犹豫了。废黜皇帝,那将是多大的一场政治波澜呀!李旦是一个对唐朝有责任感的政治家,他不想让唐朝再次陷入动荡。正因为如此,他才提前退位,让儿子李隆基接班的。可是如果废黜皇帝,自己原来的苦心不就白费了吗?再说,李旦是一个重感情的人,在此前长达几十年的政治斗争中,他已经失去太多亲人,现在,他不想置儿子于死地。想到这些问题,李旦又犹豫了。他没有取消巡边的安排,但是,把巡边的日期推迟,算是以观后效。这个决定既不是进,也不是退,而是一个优柔寡断的决定。可是,优柔寡断是政治家的大敌。那么,李旦优柔寡断,会引起什么样的后果呢?后果非常残酷,由于李旦的这次犹豫,李隆基准备进行第二次政变了!怎么回事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966xs.com。966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wap.966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