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书友访问966小说
首页百家讲坛蒙曼全集完整版文坛领袖张九龄:历经几任宰相争斗的风波,玄宗起用张说生前推荐的人

文坛领袖张九龄:历经几任宰相争斗的风波,玄宗起用张说生前推荐的人

        先看张九龄。张九龄这个人有三个特征。第一,他是个少年天才、文坛领袖。张九龄是韶州曲江人,韶州就是现在广东的韶关,虽然现在经济发达,在唐朝可是个蛮荒之地,在张九龄之前从来没出过什么人物。按说这样的文化荒漠对孩子的成长不利吧?但是,天才是不受环境限制的。张九龄七岁就能写文章。他十三岁的时候,大书法家王方庆到广州担任刺史,张九龄平时难得见到高明人士,赶紧跑了很远的路,把自己的一篇习作献给王方庆,请求指点。王方庆一看边疆地区能有这样的好学少年,大为赞赏,说:“此子必能致远。”有了王方庆的激励,张九龄学习更有信心。到了二十岁那年,张九龄一举考上进士。唐朝不是有“五十少进士”的说法吗?二十岁能考中进士,真是一鸣惊人。这样的天才谁不愿意栽培呀!大诗人张说一见张九龄,就赞叹不已,说“后来词人称首也”。以前我是天下第一,以后他就是天下第一了。那么,张九龄在文学方面到底厉害到什么程度呢?大家知道,一般文学选本都把最有水准的诗文放在最前面,而我们熟知的《唐诗三百首》开篇两首就是张九龄的《感遇》,这还不说明问题吗?当然,张九龄在普通人心目中更出名的还不是《感遇》,而是《望月怀远》。头一句是“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意境开阔而感情深沉,直到今天,年年中秋节我们都得复习一遍,可见我们今天的文学想像力还没超过张九龄呢!

        第二个特征是风度翩翩。别看张九龄出身寒门,但是,举手投足都有派,比贵族还贵族。举个例子,中国古代官员不是有一种随身装备叫笏囊,就是张九龄发明的,而且也就是张九龄贵族气质的产物。张九龄怎么想起发明笏囊呢?这得从他的小身板说起。在唐朝崇尚丰满健壮,偏偏张九龄长得玉树临风。人太瘦了,难免体力不足。当时官员上朝都拿着笏板,退朝之后,这笏板就别在腰带上,然后骑马回家。一般官员长得壮实,把笏板往腰上一别,再跨上马,没有任何问题。可是九龄身体弱,如果把笏板别在腰带上,他就上不去马。怎么办呢?张九龄想了一个办法,把笏板装在袋子里,让仆人捧着,等他上马之后再递给他。

        有一次这一幕被唐玄宗看见了,唐玄宗一下子觉得这种做法太有贵族范儿了,再看看那些往腰带上插笏板的官员,怎么感觉那么粗鲁呢!第二天就下令,每位官员都得准备一个袋子盛笏,让仆人拿着,谁也别再往腰里别了。从此,古代官员就多了笏囊这么一个装备,类似于今天的公事包。张九龄引领一代潮流,这叫什么?潮男!

        第三个特征是性格自负。有人可能问,出身那么低选自负呀?这说起来并不难理解。唐朝号称诗的国度,诗人是全社会的宠儿,张九龄又是大诗人、又是翩翩公子,当然也就成了大众偶像。因此,张九龄虽然出身寒微,但是,仕途一直很顺利,包括皇帝在内,几乎所有的人都哄着他、捧着他。这样的经历让张九龄非常自信,凡事都觉得自己正确。另外,既然人生历练不足,张九龄也就格外理想主义,眼里不揉沙子,凡事坚持原则,不肯妥协。张说不是张九龄的政治保护人吗?可是,在封禅泰山这个问题上,张九龄就和张说意见相左,一副当仁不让其师的派头。

        别看张九龄并不总顺着张说,张说对他的扶植可真是不遗余力。当宰相的时候,张说就一直把张九龄视为心腹。即使在下台以后,张说也仍然利用自己和唐玄宗的私交力荐张九龄,说他的水准足够当集贤院学士,希望皇帝重用他。开元十八年张说去世,当时朝廷里宰相间的斗争正是风生水起,激烈得不得了。看着宰相们斗来斗去,玄宗心里烦透了,回想这些年来的风雨历程,他觉得还是张说时代最好,登泰山封禅,那是何等豪迈!跟集贤院的学士一起饮酒赋诗,又是何等的风雅啊!张说能辅佐我达到极盛,想来张说推荐的人也不会错吧!就真的让张九龄当了集贤院学士,而且还担任集贤院副知院事,基本算是让他接了张说的班。几年下来,张九龄完全胜任,特别是在起草诏书方面,简直出神入化。当时,重要的文诰都是张九龄起草,只有他的文章,才能体现出华丽庄严的大国风范。以玄宗那样的风雅爱才,能不欣赏这样的人吗?现在,宰相的岗位空出来了,就让张九龄接着做吧!希望他能够打造出风流儒雅的文治形象,重现张说当年的辉煌。

        张九龄虽然出身草根,但身上充满贵族气,是一个才子型的宰相,唐玄宗也是风流皇帝,自然喜欢这样的人物,选择张九龄当宰相不难理解。但问题是,与张九龄比起来,李林甫可不是什么才子,那么,为什么唐玄宗也选择李林甫呢?李林甫这个人有什么特点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966xs.com。966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wap.966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