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书友访问966小说
首页《茶经》全文翻译茶文化篇-一、茶与文化-1

茶文化篇-一、茶与文化-1

        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茶不但对经济起了很好的作用,成了人们生活的必需品,而且逐渐形成了灿烂夺目的茶文化,成为社会精神文明的一颗明珠。

        茶文化的出现,把人类的精神和智慧带到了更高的境界。

        茶与文化关系至深,涉及面很广,内容也很丰富。这里既有精神文明的体现,又有意识形态的延伸。无疑,它有益提高人们的文化修养和艺术欣赏水平。

        我国悠久的茶业历史为人类创造了茶业科学技术,也为世界积累了最丰富的茶业历史文献。在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中,不但有专门论述茶叶的书,而且在史籍、方志、笔记、杂考和字书类古书中,也都记有大量关于茶事、茶史、茶法及茶叶生产技术的内容。据唐代陆羽《茶经》所载,我国唐代以前已出现了不少茶业文献。到了唐代陆羽《茶经》问世以后,茶业专着更不断出现,直至近代,不下近200种。其中唐代至清末,茶业书籍已发现的就有100余部,既有综合类的如《茶经》、《茶谱》、《大观茶论》等,内容涉及茶树栽培、茶叶采制、茶叶审评、制茶工具等多方面;也有就茶事中一项或几项内容进行专门论述的专着,如讲述烹茶用水的《煎茶水记》,介绍制茶、饮茶器具的《茶具图赞》等;还有一类是专门论述某一地区、某种名茶的历史、生产情况和茶叶特色的地方性茶书,如《东溪试茶录》,专门记述福建建安茶叶,以及专门介绍岕茶的《罗岕茶记》、《岕茶笺》等。

        历史上记载的茶书失散较多,如唐代7部有关茶业专着,现在比较完整地保存下来的只剩《茶经》和《煎茶水记》2部。

        现按成书年代的先后,将历代茶书择要介绍如下:

        《茶经》唐·陆羽撰,成书于公元758年前后。内容分3卷10节。上卷3节:“一之源”,论述茶的起源、名称、品质,介绍茶树的形态特征、茶叶品质与土壤环境的关系,指出宜茶的土壤、茶地方位、地形,品种与鲜叶品质的关系,以及栽培方法,饮茶对人体的生理保健功能。还提到湖北巴东和四川东南发现的大茶树。“二之具”谈有关采制茶叶的用具。

        详细介绍制作饼茶所需的19种工具名称、规格和使用方法。

        “三之造”讲茶叶种类和采制方法。指出采茶的重要性和采茶551茶文化篇要求,提出了适时采茶的理论。叙述了制造饼茶的6道工序:

        蒸熟、捣碎、入模拍压成形、焙干、穿成串、封装,并将饼茶按外形的匀整和色泽分为8个等级。中卷1节:“四之器”

        写煮茶饮茶之器皿。详细叙述了28种烹茶、饮茶用具的名称、形状、用材、规格、制作方法、用途,以及器具对茶汤品质的影响,还论述了各地茶具的好坏及使用规则。下卷6节:

        “五之煮”写烹茶的方法和各地水质的优劣,叙述饼茶茶汤的调制,着重讲述烤茶的方法,烤炙、煮茶的燃料,泡茶用水和煮茶火候,煮沸程度和方法对茶汤色香味的影响。提出茶汤显现雪白而浓厚的泡沫是其精英所在。“六之饮”讲饮茶风俗,叙述饮茶风尚的起源、传播和饮茶习俗,提出饮茶的方式方法。“七之事”叙述古今有关茶的故事、产地和药效。记述了唐代以前与茶有关的历史资料、传说、掌故、诗词、杂文、药方等。“八之出”评各地所产茶之优劣。叙说唐代茶叶的产地和品质,将唐代全国茶叶生产区域划分成八大茶区,每一茶区出产的茶叶按品质分上、中、下、又下四级。“九之略”谈哪些茶具茶器可省略,以及在何种情况下可以省略哪些制茶过程、工具或煮茶、饮茶的器皿。如到深山茶地采制茶叶,随采随制,可简化7种工具。“十之图”提出把《茶经》所述内容写在素绢上挂在座旁,《茶经》内容就可一目了然。

        《茶经》是中国第一部系统地总结唐代及唐代以前有关茶事的综合性茶业着作,也是世界上第一部茶书。作者详细搜集历代茶叶史料,记述亲身调查和实践的经验,对唐代及唐以前的茶叶历史、产地,茶的功效、栽培、采制、煎煮、饮用的知识技术都作了阐述,是中国古代最完备的一部茶书,使茶叶生产从此有了比较完整的科学依据,对茶叶生产的发展起过一定的推动作用。

        《茶经》除唐代陆羽最早撰写以外,明代徐渭(公元1575年前后)、张谦德(公元1596年)和黄钦(公元1635年前后)等三人也均撰有《茶经》。此外,宋代周绛于1012年前后曾撰《补茶经》1卷。明代孙大绶于1588年辑《茶经水辨》和《茶经外集》两书。清代陆廷灿于1734年曾撰《续茶经》3卷、附录1卷(见后)。潘思齐撰有《续茶经》20卷。

        《煎茶水记》唐·张又新撰,公元825年前后问世,1卷。《太平广记》原称其为《水经》,后因怕与北魏郦道元所着《水经注》相混,改成《煎茶水记》。全书约900字,前列刘伯刍所评宜茶水品7等,次列陆羽所评宜茶水20等。主要叙述茶汤品质与宜茶用水的关系,着重于品水。作者认为山水、江水、河水、井水性质不同会影响茶汤的色、香、味,曾亲乘舟汲水加以比较,认为浙江桐庐江严子滩水和永嘉仙岩瀑布水均比刘伯刍所评长江南零水(一等水)好。并认为陆羽煮茶之水用山水者上等,用江水、井水者下等的说法不够考究。作者将各水重新品评为20等级。并认为用产茶地的水烹茶都好,茶汤品质不完全受水的影响,善烹、洁器也很重要。

        《采茶录》唐·温庭筠撰于公元860年前后,约失传于北宋,仅存辨、嗜、易、苦、致五类六则,记事不足400字。

        辨:叙述陆羽辨别南零水;嗜:讲陆龟蒙嗜茶,写品茶诗一首;易:讲述刘禹锡与白乐天易茶醒酒;苦:叙述士大夫苦751茶文化篇于王蒙请喝茶;致:刘琨与弟群书要真茶。一则:讲煎茶要用活火(有焰之火),烹茶有三沸,始、中、终之沸,声音不同,知声能知茶沸。

        《十六汤品》唐·苏廙撰,具体成书年代不详,约在900年前后。原文佚,引自《清异录》第四卷茗荈部。原书为《仙芽传》第九卷中的“作汤十六法”,由后人专作一书另题。

        书中叙述煎茶汤的时间要适中,根据开水滚沸情况可分3品;由倒注茶汤的缓急来分也有3品,倒注茶汤缓慢断续浓度不匀,快注直泻浓度不够,不快不慢为好。以贮茶汤的盛器种类不同可分5品,茶汤品质与盛器有关,以金银为盛器,虽好不能广用;铜、铁、铅、锡盛器腥苦且涩;以磁瓶作盛器为佳。以烹茶燃料分有5品,以净炭为好,有烟燃料茶味不佳。一共16品,并均给予一个美称,如称第一品为“得一汤”;第三品为“百寿汤”,第七品为“富贵汤”,等等。《十六汤品》与《煎茶水记》在唐、宋时颇流行。从全书文字看,似一篇游戏文字,但对烹茶方法、茶具、茶汤审评仍有一定参考价值。

        《茶录》宋·蔡襄着,1051年撰成。蔡襄自序:因陆羽《茶经》没有记载福建建安之茶,丁谓《茶图》独论采制之事,至于茶的烹试未曾有闻,遂写《茶录》。分上下两篇,全书不足800字。上篇论茶:谈及茶的色、香、味,茶叶的贮藏方法,炙制、碾茶、筛茶方法,汤之增减及温茶盏的方法和点茶方法等10条。论述茶汤品质和烹饮方法,认为茶色贵白,青白胜黄白;茶要真香,不能掺其他香草珍果,恐夺其真;候汤最难,未熟沫浮,过熟则茶沉。下篇论茶器:分茶焙、茶笼、砧椎(打台和槌)、茶钤(茶挟)、茶碾、茶罗、茶盏、茶匙、汤瓶等九条。论述烹茶所用之器具,为保持茶所特有的色、香、味,对焙茶和品茶用具十分讲究。

        古茶书中用《茶录》名称的尚有4部,都是明代着作。张源于1595年前后撰写;程用宾于1600年前后撰写;程用宾于1604年撰写;冯时可于1609年前后撰写。其中程用宾撰写的《茶录》,内容较详,共分四集。首集12则,摹仿宋代审安老人的《茶具图赞》。正集14则,分原种、采候、选制、封置、酌泉、积水、器具、分用、煮汤、治壶、洁盏、投交、酬啜、品真等,约1500字。末集12则,拟茶具图说,有图11幅。附集载陆羽《六羡歌》、卢仝《茶歌》等7首。

        《东溪试茶录》宋·宋子安撰,1064年前后写成。作者因丁谓、蔡襄写的建安茶事尚有未尽,因此写成此书。全书约3000字,首为序论,次分总叙、焙名、茶病等8目。东溪是福建建安的一个地名。书中首先对该地茶园及其历史沿革作了总述,对北苑、沙溪等诸茶园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条件和特点,以及所产茶的品质,作了详细介绍。其次介绍了7个茶种的产地、性状和区别。还论述了采、制茶的要求与品质的关系,提出采叶的时间和方法。阐述了采茶时间要根据气候情况来定。最后论述由于采制不当带来的茶疵,如鲜叶带进鳞片、鱼叶会使茶味苦涩,色泽黄黑;制茶时若蒸芽不熟会有青臭苦涩味。书中不仅记述了茶树品种的特性和分类标准,还介绍了品种的形成及其演化过程,并指出即使品种优良,若栽培条件低劣也会劣变,强调了栽培条件的重要性。

        《品茶要录》宋·黄儒撰,成书于1075年前后,全书951茶文化篇约1900字。作者对于茶叶采制不当对品质的影响及如何鉴别审评茶的品质,提出了十说:一说采造过时,则茶汤色泽不鲜白,水脚微红,及时采制的佳品茶汤色鲜白;二说白合盗叶,茶叶中掺入了鳞片、鱼叶而使茶味涩淡;三说入杂,讲如何鉴别掺入的其他叶片;四至九说叙述适时采制的重要性及制作饼茶不当时出现的弊病和如何审评鉴别;十说辨,谈壑源、沙溪两块茶园,其地相比虽只隔一岭,相距无数里,但茶叶品质相差很大,说明自然环境对茶叶品质的影响。最后指出芽细如麦,鳞片未开,阳山砂地之茶为佳品。本书细究茶叶采制得失对品质的影响,提出对茶叶欣赏鉴别的标准,对审评茶叶仍有一定参考价值。

        《大观茶论》宋·徽宗赵佶撰,成书于1107年。大观是徽宗的年号,大观初年徽宗着《茶论》,后人于是名为《大观茶论》。全书约3000字,内容包括茶树的种植方法,采茶的时期、方法、蒸茶、榨茶、制茶方法,以及鉴别茶品方法,并根据陆羽《茶经》为立论基点,再结合宋朝的变革而详加讨论。首为绪论,谈当时太平盛世饮茶为时代所尚,龙团凤饼名冠天下,品评之胜、烹点之妙莫不盛造其极,茶叶生产有很大发展。后分二十篇,论述种茶须注意自然生态环境。列举外焙茶虽精工制作,外形与正焙北苑茶相仿,但其形虽同而无风格,味虽重而乏馨香之美,总不及正焙(北苑茶园)所产的茶,指出生态条件对茶叶品质的重要性。对茶叶提出要视气候情况及时采制,以增加产量,提高品质,并强调制茶技术对品质的影响。另外,对茶的评比鉴别、烹茶冲饮、用水用具也都有较详细的叙述。

        《宣和北苑贡茶录》宋·熊蕃撰,成书于1121~1125年。宣和是宋徽宗年号,表明了这本书的着作时期。熊蕃之子熊克于1158年增补。正文约1700余字,旧注约1000字。

        清·汪继濠按语有2000余字。北苑是福建省建安县东面凤凰山山麓一个宫廷专用茶园的园名。本书介绍了北宋帝室御用茶园的历史、制茶概略、进贡经过。宋朝于976年初在北苑制团茶,以与民间茶相区别,龙凤茶就始于此。龙茶供天子,余按皇亲国戚廷臣等级分赐。后又创制白茶、龙园胜雪等。书末附御苑采茶歌10首及图38幅。图上并附有贡茶的大小尺寸。可以考见当时各种贡茶的形制,对研究贡茶很有参考价值。

        《北苑别录》宋·赵汝砺撰于1186年,全书约2800余字。清代汪继壕增注(约1800年)约2000余字。作者为补充熊蕃的《宣和北苑贡茶录》而作此书。前为诸论:概述北苑情况,然后分列12条,即御园、开焙、采茶、拣茶、蒸茶、榨茶、研茶、造茶、过黄(干燥过程)、纲次(每次运送贡茶的顺序名称)、开畲(茶园管理)、外焙(北苑附属的茶园)。

        详细叙述了46处御园的位置名称,然后介绍茶叶采制方法,采摘必须在太阳升起前至午前八时结束,可使茶汤鲜明。采回的芽叶要进行分拣后加工,制成的饼茶用箬叶包裹放入绫罗制的小箱内运往宫中。至七月进行茶园培土管理等工作。本书对贡茶的种类、数量、采制、包装运输,以及茶园管理等均作了详细而切要的介绍。

        《茶具图赞》宋·审安老人撰于1269年。此书记录了宋代12种茶具的大小、形状、尺寸并均有图。对12种茶具161茶文化篇还分别冠以官职名。可供研究古代茶具形制参考。

        《茶谱》明·朱权编,成书于1440年前后。全书约2000余字,内容侧重于茶叶品评和煮茶用具方面。序言叙述了茶有醒睡消酒、利大肠、化痰等功效。茶有五名:茶、槚、蔎、茗、荈。并认为茶叶杂以诸香会失茶之真味。赞成物遂其自然之性,反对团茶碾末,提出以叶茶烹饮。全书分16则:品茶、收茶(贮藏)、点茶、熏香茶法、茶炉、茶灶、茶磨、茶碾、茶罗、茶架、茶匙、茶筅、茶瓯、茶瓶、煎汤法、品水。

        详细介绍蒸青叶茶之烹点方法,独创以叶茶烹饮。

        以《茶谱》命名的古茶书,尚有五代·蜀毛文锡于公元935年前后编写的《茶谱》,此书已失传。从各省区地方志所引的《茶谱》来看,该书系论述当时各地茶树品种、茶叶质量概况的,其内容有的很详备,可供参考。还有宋代王端礼于1100年编写的《茶谱》,朱佑槟于1529年前后编写的《茶谱》;明代钱椿年于1539年前后编,顾元庆于1541年删校的《茶谱》,以及陈荣1592年前后编写的《茶谱》。此外,还有宋代蔡宗颜(1150年以前)编写的《茶谱遗事》,庄茹芝于1223年前编写的《续茶谱》;明代赵之履于1535年前后编写的《茶谱续编》,以及孙大绶1588年辑的《茶谱外集》等。

        《茶寮记》明·陆树声撰于1570年前后。全书约500字。前有引言性质的漫记一篇,次分人品、品泉、烹点、尝茶、茶候、茶侣、茶勋等7条,统称“煎茶七类”。全书主要叙述烹茶方法及饮茶人品和兴致。

        《茶寮记》共有6个版本,其中“古今图书集成”本与其他各版本的上述内容不同。它所载陆树声的《茶寮记》前为总叙,行“漫记”文字相同,次分16条,每条数语,多系抄录前人的文句,似不像《茶寮记》的原文。

        《茶疏》明·许次纾撰于1597年。全书约4700字,分36则。作者根据自己的经验心得写成,是一部综合性的茶叶着作。对茶叶的采摘、炒制、收藏、烹煮、用水等均有较深的论述,对几种茶提出了适当的采摘时期,并指出秋茶品质甚佳,七、八月可重摘一番。论述杀青有两种方法,提出粗茶用蒸,细茶用炒,最先记载论述炒制绿茶的方法。反对茶叶混入香料,以免丧失茶的真味。在“宜节”一则中指出:

        “茶宜长饮,不宜多饮。常饮则心肺清凉,烦郁顿释;多饮则微伤脾肾,或泄或寒”。论述了饮茶与人体健康的关系。《茶疏》是明代茶书中较着名的一本。

        《罗岕茶记》明·熊明遇撰于1608年前后。罗岕茶产于今浙江长兴县境内的罗岕山,故名。罗岕山距宜兴80~90公里。罗岕茶亦作岕茶。全文共7条约500字,叙述罗岕茶的品质及其采摘、贮藏方法等。认为岕茶品质与产地和采摘有关。并提出茶之色重、味重、香重者俱非上品。论述颇切实。

        以岕茶为内容撰写的茶书,尚有明代周高起于1640年撰的《洞山岕茶系》,全书约1500字,对岕茶的历史、产地、品类、采制、泡饮等均有较切实的论述。明代冯可宾1642年前后撰写的《岕茶笺》,全书约1000字,分12则,首序岕名,次论岕茶的采制、贮藏、辨真伪、烹饮、茶具、禁忌等。此外,还有清代冒襄于1683年前后撰成的《岕茶汇钞》,记述岕茶产地、采制、鉴别、烹饮和故事等。其中内容,大约有361茶文化篇一半是从《茶疏》、《罗岕茶记》、《岕茶笺》中抄录的。

        《茶解》明·罗廪撰于1609年。

        本书根据作者亲身体验和实践经验写成。全书约3000余字,前为总论,下分10目:原(产地)、品(茶的色香味)、艺(栽培方法)、采、制、藏、烹、水(饮茶用水)、禁(采制茶叶禁忌事项)、器。对茶的种植、采种、选种、茶园管理、茶叶采制等均有论述。认为茶地南向为佳,与桂、梅、松等间植可覆霜掩秋阳,其下植芳兰,最忌菜畦。说明茶园方向和间作对茶叶品质有影响。提出贮茶器不能移作别用,采制茶时要干净,不能与有味之物接触,说明茶有吸收异味的特性。

        《茶书全集》明·喻政编于1613年。它是根据中国古茶书辑录而成的一部茶叶丛书。

        《茶书全集》的书目如下:

        仁部《茶经》唐竞陵陆羽鸿渐撰《茶录》宋蒲阳蔡襄君谟撰《东溪试茶录》宋建安宋子安撰《宣和北苑贡茶录》宋建阳熊蕃叔茂着《北苑别录》宋赵汝励撰《品茶要录》宋建安黄儒道父着义部《茶谱》明吴郡顾元庆辑《茶具图赞》宋审安老人撰《茶寮记》明华亭陆树声着《荈茗录》宋豳国陶谷清臣撰《煎茶水记》唐江州刺史张又新撰《水品》明云间徐献忠着《汤品》唐苏廙元明着《茶话》明云间陈继儒着礼部《茗笈》上、下明甬东屠本畯叟着《茗笈品藻》(王嗣、范汝梓、陈锳、屠玉衡)《煮泉小品》明钱塘田艺蘅撰智部《茶录》明包山张源伯渊撰《茶考》明钱塘陈师思贞着《茶说》明东海屠隆着《茶疏》明钱塘许次纾然明着《茶解》明慈溪罗廪高君着《蒙史》上、下明武陵龙膺君御着《别记》明三山徐兴公辑《茗谭》明东海徐兴公着信部《茶集》明南昌喻政选辑附《烹茶图集》

        《虎邱茶经注补》清·陈鉴撰于1655年。此书专为虎邱茶而写,全书约3600字,仿陆羽《茶经》分为10目。每目摘录有关的《茶经》原文,在其下加注虎丘茶事,性质类似而超出《茶经》原文范围的就作为补,接续在《.99lib?茶经》相561茶文化篇关目的原文后。

        《茶史》清·刘源长撰于1669年前后。全书约33000字,分2卷30目。篇首载各着述家和陆羽、卢仝事迹。第一卷分茶之原始,茶之名产,茶之分产、近品,陆羽品茶之出,唐宋诸名家品茶,袁宏道《龙井记》,茶的采、制、藏。第二卷分品水,名泉,古今名家品水,欧阳修《大明水记》、《浮槎山水记》,叶清臣《述煮茶小品》,贮水、候汤,《十六汤品》,茶具、茶事,茶之鉴赏辨别,茶效,以及名家茶咏、杂录等,大多引前人着作内容,多而杂。

        《续茶经》清·陆廷灿撰于1734年。全书分3卷,附录1卷,约7万字。按陆羽《茶经》结构同样分为10目。另以历代茶法作为“附录”。作者从各种古书中摘录有关茶的资料,按目摘要录入。自唐至清代,茶的产地和采制烹饮方法及其用具,已和陆羽《茶经》所说大不相同,内容丰富而切实,便于聚观。

        《茶树病虫防治》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编,1974年出版,100千字。

        本书以图文对照形式介绍我国茶区主要茶树病虫种类及其防治方法。全书介绍了49种主要茶树害虫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和主要防治技术,16种主要茶树病害的症状、病原菌、发病过程、发病条件和主要防治技术,以及27种常见农药,并用附录介绍有关资料。全书有65幅病虫彩图。是我国有关茶树病虫方面较早而全面的着作。

        《茶树栽培学》浙江农业大学主编,1979年出版,276千字。

        该书系全国高等农业院校茶叶专业教材之一。全书除绪论外,共分12章,第1、2章阐明中国茶叶栽培简史和当前生产区域及现状;第3章着重于茶树的生物学特性的描述,使学生能掌握茶树的基本特征特性;第4章到第10章主要分别论述栽培管理上的各项技术关键和理论(包括繁殖、修剪、施肥、土壤、水分、耕作、保护、采摘等);第11章论述茶叶高产优质综合因子的分析,概括上述各章的关系,加强学生分析能力;第12章是茶叶生产基地建设,包括了基地内茶园的开辟和改造的技术问题。

        《茶叶审评与检验》湖南农学院主编,1979年出版,275千字。

        系全国高等农业院校茶叶专业教材之一。全书在绪论之外,共设8章,内容包括茶叶审评基本知识、茶叶品质形成和品质特征的论述,茶叶标准样的制订方法和茶叶检验标准的内容;介绍毛茶和精茶等的审评项目、茶叶的检验方法以及茶叶理化审评方法等。

        《制茶学》安徽农学院主编,1979年出版,532千字。

        系全国高等农业院校茶叶专业教材之一。全书除绪论外,共分14章。绪论论述了发展制茶工业的意义、我国制茶技术的发展概况和制茶学的任务与内容。第1章为茶叶分类的依据和方法,第2章为茶叶产销概况,第3章论述了鲜叶的主要化学成分、质量及适制性;第4、5两章是制茶技术理论和再加工的技术理论,第6章至第14章,分别论述了绿、黄、黑、白、青、红、花茶及萃取茶的制作方法。

        《茶叶生物化学》安徽农学院主编,1980年出版,387761茶文化篇千字。

        系全国高等农业院校茶叶专业教材之一。除绪论之外,全书分为9章,第1章总论茶树的物质代谢,其中概述了茶叶的主要化学成分和主要物质代谢的相互关系等;第2章至第6章,分别论述了多酚类物质、氨基酸、嘌呤碱、芳香物质、色素的代谢;第7、8两章,分别论述了红茶和绿茶制造的生化变化;第9章为茶叶主要成分的药理功能的概述。

        《茶树育种学》湖南农学院主编,1980出版,352千字。

        系全国高等农业院校茶叶专业教材之一。该书除绪论外,共分10章,并附有茶树育种实验指导。首先介绍了茶树育种的作用、任务和目标,国内外茶树育种的成就和经验,茶树遗传、变异和育种,以及茶树品种资源、分类和利用;其次着重阐述系统选种、引种、杂交育种以及倍数体育种和辐射育种,同时还介绍了激光育种和高光效育种等新技术;最后是茶树良种繁育和茶树育种程序。

        《茶树病虫害》安徽农学院主编,1980年出版,480千字。

        系全国高等农业院校茶叶专业教材之一。全书除绪言外,分为6章。第1、2章分别为昆虫学基础知识和植物病理学基础知识,阐述了病与虫两方面必要的理论知识;第3章为病虫害防治原理和方法,综合阐述了病虫害防治的共同理论和应用技术;第4章和第5章分别是茶树害虫和茶树病害,论述了国内主要茶树害虫和病害的识别、发生规律和防治方法。

        第6章为科学实验法,包括病虫害标本的采集、处理和昆虫的饲养、病原菌的分离培养与接种,以及农药药效试验等方法。

        《茶叶机械基础》浙江农业大学主编,1982年出版,389千字。

        系全国高等农业院校茶叶专业教材之一。该书以阐述基础理论为主,结合茶叶生产机械化的特点,对一些基本的机械工作原理和设计方法作了适当的叙述。全书分为三篇共12章。第一篇为机械制图部分,共5章,包括视图、表达机件的常用方法、零件图、装配图和展开图等内容;第二篇为材料部分,共3章,包括材料的力学性质、金属材料、非金属材料等内容;第三篇为常用机构及零件,共4章,包括常用机构、连接、传动、轴、轴承等内容。

        各篇最后均有附录,介绍有关的标准、参数等。

        《茶树生理及茶叶生化实验手册》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编,1983年出版,188千字。

        该书根据茶树生理和茶叶生化的研究和测定方法及性质的不同,以分类编排的方式汇集了茶树生理研究的基本方法6种、茶叶生化研究的基本方法6种、茶叶常规分析方法9种,以及7种茶叶理化审评技术。另有附录一章,包括常用试剂的规格、各种浓度的表示方法和计算,特殊试剂的配制方法等9项内容。该手册是茶叶生理生化研究的常用工具书。

        《中国茶树栽培学》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主编,1986年出版,706千字。

        全书除绪论外共分14章,内容着重在总结中国传统的茶树栽培经验,介绍50年代以来茶树栽培方面所取得的各项研究成果,以及关于中国茶树栽培适生区域划分,花药培育茶961茶文化篇树植株等最近的研究进展。书中除对各项栽培技术进行详细叙述,并运用电镜技术描述茶树器官的解剖结果,强调栽培的生物学基础。同时还对优质高产技术进行综合性分析,探讨各项技术措施的经济效益。并介绍了茶树栽培的世界发展水平。

        《中国农业百科全书(茶业卷)》王泽农主编,1988年出版,900千字。

        本书共有728条,409幅图片,其中彩图184幅。从10个方面介绍了中国茶业历史,现代中国茶业状况,茶业科学家,教育、科研机构,茶树生物学,茶树栽培,茶树育种,茶树病虫害,茶叶生物化学,制茶,茶叶审评和检验,茶业机械,茶业经济贸易等知识。并列出了世界产茶国的主要茶树品种、世界各国茶叶产销和消费状况等。为了便于检索,条目按音序编排,一条一文自成一篇,并列有分类目录和汉字笔画索引,以及英文索引和内容索引,可从不同角度查找所需条目。是介绍现代中国茶业科学技术知识的大型工具书。

        (孟庆恩、于良子)

        茶刊是指有固定名称,用卷、期或年、月顺序编号、成册的连续性茶叶专业出版物。据不完全统计,经整顿后的我国茶叶期刊共有22种,其数量之多是其他产茶国家所无法比拟的。

        这些茶刊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正式茶刊,即经新闻出版行政管理部门审核批准,履行登记注册手续,领取“报刊登记证”,编入“国内统一刊号”的期刊。属于这类茶刊的有:《茶叶科学》、《中国茶叶》、《茶叶文摘》、《茶叶》、《福建茶叶》、《茶叶科学简报》、《茶叶通讯》、《广西茶叶》、《蚕桑茶叶通讯》(综合性期刊)、《茶业通报》、《广东茶叶》,以及台湾省出版的《茶讯》和《茶艺月刊》,共13种。另一类则是非正式茶刊,即持有“内部报刊准印证”,用于本系统、本单位指导工作,交流经验,交换信息,并在行业内部进行交换的资料性、非商品性的内部期刊。属于这类茶刊的有:《中国茶叶加工》(内部报刊准印证:浙字第01—055号)、《云南茶叶》(内部报刊准印证:云刊字第138号)、《贵州茶叶》

        (内部报刊准印证:黔字第01—K154号),《茶叶科技》(内部报刊准印证:重庆字第260号)、《安徽茶叶科技》(安徽省内部报刊准印证第172号)、《茶叶机械》(安徽省内部报刊准印证第114号)、《茶机设计与研究》(内部报刊准印证:浙字第02—2016号)、《茶人之家》(内部报刊准印证:浙字第01—104号)、《茶报》(上海市内部报刊准印证:沪期字第171号),共9种。

        正式茶刊按其发行范围又可分为“公开发行”和“内部发行”两种。公开发行的正式茶刊,如《茶叶科学》、《中国茶叶》和《茶叶文摘》等,可以在国内外公开征订、销售;而内部发行的正式茶刊,如《茶业通报》和《广东茶叶》,只能在国内按指定范围征订、发行,不得在社会上公开征订、陈列和销售,禁止向国外发行。至于一些非正式茶刊,则不编入“国内统一刊号”,不得公开发行、陈列,不准销售,不得171茶文化篇进行任何经营活动。

        现将我国公开发行的正式茶刊简介于后。

        1.《茶叶科学》

        主办单位:中国茶叶学会、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主编:程启坤国内统一刊号:33—1115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1000—369X开本:16开刊期:半年刊发行范围:公开发行地址:杭州市云栖路1号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邮政编码:310008)《茶叶科学》属学术性刊物,于1964年8月创刊,1966年7月停刊,1984年12月正式复刊,现已出版10卷共20期。每期原为64页,现因增加英文版面,增至80页以上。该刊的宗旨是,针对我国茶业现代化建设中当前急需解决和今后必须解决的问题,开展学术交流和学术争鸣,以促进茶叶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茶叶生产的发展。该刊着重刊载有关茶树栽培、育种、保护、生理生化和茶叶制造、机械、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学术论文、研究报告、科研简报和学术动态等。

        学术性强,理论水平高,属一次性文献,反映我国茶叶科学技术研究的最高水平。适合高中级科技人员和高等院校教师及研究生阅读。该刊于1988年获得加拿大国际发展研究中心的赞助,实行中英文联版,并先后与12个国家建立了文献交换、订阅关系,受到了国外读者的欢迎。

        2.《中国茶叶》

        主办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主编:俞永明国内统一刊号:33—1117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1000—3150广告营业许可证:杭工商广字0066号开本:16开刊期:双月刊发行范围:公开发行地址:杭州市云栖路1号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邮政编码:310008)《中国茶叶》属技术性刊物,于1979年5月创刊,现已出版67期,每期40页。该刊以“普及与提高相结合,讲究服务效果”为办刊方针,专业性、技术性、实用性强,与实际结合紧密,且版面活泼,图文并茂。该刊设有固定栏目,即栽培与制茶、遗传育种、生理生化、茶树保护、茶叶机械、茶叶史话和茶事消息等。除文字报道外,还登载与茶有关的各种广告。每期重要文章都附有英文篇名,以利国外读者查阅。

        该刊自创办以来一直受到全国各种层次读者的欢迎,是我国众多茶叶期刊中发行量最大的一种。

        3.《茶叶文摘》

        主办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主编:陈宗懋国内统一刊号:33—1116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1001—3652371茶文化篇开本:16开刊期:双月刊发行范围:公开发行地址:杭州市云栖路1号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邮政编码:310008)《茶叶文摘》属检索类刊物,于1987年2月创刊,现已出版4卷共22期,每期48页左右。该刊以“文献覆盖面广,报道准确、及时和方便读者查找”为宗旨,设有比较齐全的栏目,即一般性问题,生理、生化及生态,栽培及采摘,品种、育种及繁育,病虫害和其他灾害及其防治,制茶物理学及化学,加工、包装及贮藏,机械、机具及能源,经济、贸易及检验,综合利用等。其一次文献主要来源于500余种国内外茶叶期刊和综合性期刊,20余种检索工具,以及会议录、汇编、科技报告、专着、专利等连续性和非连续性出版物。年报道量1000条文摘、5篇综述性文献,最后一期编制出版年度主题索引。该刊报道的文献类型全,涉及的学科面广。检索方便,且多数为报道性文摘,因此既可起检索作用,又具有报道功能。1988年该刊获得加拿大国际发展研究中心的赞助,除面向全国服务外,还为国外一些读者提供文献服务。

        4.《茶叶》

        主办单位:浙江省茶叶学会主编:刘祖生国内统一刊号:33—1096开本:16开刊期:季刊发行范围:公开发行地址:杭州市华家池浙江农业大学茶学系(邮政编码:310029)浙江《茶叶》属技术性刊物,1957年2月创刊,1960年6月并入《浙江农业科学》,1979年2月复刊,现已出版16卷共61期,每期56页左右。在《茶叶》复刊之前的1975年3月至1978年10月,杭州茶叶试验场和浙江农业大学茶学系联合创办了《茶叶季刊》,它的创办为《茶叶》复刊提供了必要的条件。该刊本着“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选题原则,着重介绍有关茶树栽培、育种、植保、加工、机械、生理生化、经济贸易、品质检验,以及茶叶历史、文化和保健等方面的先进经验、实用技术和研究成果,同时还承接茶叶广告。该刊面向全省读者,兼顾全国读者,是全国办得比较好的几个省级茶叶刊物之一。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966xs.com。966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wap.966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