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书友访问966小说
首页茶文化十大基础知识第三章 茶圣陆羽上-2

第三章 茶圣陆羽上-2

        十一、邑吏召子为伶正之师陆羽在人生的岐路上,以他的诚实品德与勤奋好学的精神,苦苦求索未来的命运时,他的第一次机遇终于来临了。陆羽在《自传》里这样写道:“天宝中。郢人①酺②于沧浪道③。邑吏④召子为伶正之师。”

        这段话的大意是说,在玄宗天宝年间时为天宝五载,有一天,他所在的小剧团里能歌善舞的演员们,正在沧浪道地方的一家小酒馆里兴高采烈地聚饮之时,地方行政长官派来一名官员会见陆羽,并当众宣布任命他为剧团的“伶正之师”相当于今之编剧兼导演。

        〔笺注〕①郢人:《梦溪笔谈》:“世称善歌者,皆曰郢人。郢人指郢州唐时属山南东道,今湖北钟祥县人。郢州古时有白云楼。战国辞赋家宋玉曾登此楼问曰:‘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次为阳阿、薤露;又为阳春、白雪。’遂为郢人善歌。”

        ②酺:群聚饮酒之谓。《师古》曰:“而今聚饮酒为酺。”《汉书》记载,汉律规定:“三人以上无故群饮酒,罚金四两。”

        ③沧浪道:地名。在唐代复州东。

        ④邑吏:指本郡长官署里的小官。

        十二、李太守慧眼识奇才陆羽于天宝五载746由邑吏召为“伶正之师”,是其人生道路上的转折点。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际遇呢?陆羽在《自传》里说:“时河南尹李公齐物①出守见异。捉手拊背,亲授诗集。于是汉沔②之俗亦异焉。后负书于火门山③邹夫子别墅。”陆羽是说,当时正逢原河南府尹李齐物出守竟陵郡④。他是由李太守召为“伶正之师”的,并随即被引见李公。李公慧眼识才,见陆羽是一个聪慧异常的少年,他日必将成为有用之材。所以,李公决定将陆羽留在郡府里,扶手搭肩亲自教授其诗文。为使陆羽能得深造的机会,之后又介绍他去火门山邹老夫子别墅读书。

        李太守到任之后,移风易俗,励精图治,仅数年之间,就使陆羽家乡竟陵社会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就连流淌了千万年的汉沔之水,似乎都变得清亮甘甜了。

        陆羽《自传》里关于他少年时期这一段重要经历的记载,曾引起一些误解。近年来出版的某些茶文化书刊上,有的说“陆羽见到河南太守李齐物”或“见到河南尹李齐物”时,受到赏识器重。这个判断是同陆羽的实际经历与史实不相符合的。因为在唐代地方行政建制中,只设有“河南道”与“河南府”,从未设“河南州或郡”的建制,所以根本不存在“河南太守”这一职衔。而河南府是在都畿道区划内,其府治在洛阳,时称东都。陆羽亦没有到过京畿腹地洛阳。

        据《唐会要》载:“天宝三载744十一月李齐物除河南尹。”“天宝五载746七月,河南尹李齐物贬竟陵太守。”

        这就清楚的说明了陆羽知遇李齐物时,恰是被贬到竟陵当太守刚刚上任之时。故陆羽在《自传》里写了:“时河南尹李公齐物出守见异。”这句话容易引起误解的是在“出守”二字之后省略了“竟陵郡”三字。在直观上导致了理解上的易地之误。陆羽之所以这样写,不仅为文字精练,而且是不愿在他的传记里,直书对他有知遇之恩的李齐物曾遭贬谪;其次是,唐人在诗文里往往习惯以某人曾任的最高官职作称谓,以示尊敬。

        陆羽这段富有戏剧性与传奇色采的经历,在唐代书圣颜真卿⑤撰写的《金紫光禄大夫⑥太子太傅⑦兼宗正卿⑧上柱国⑨陇西郡⑩开国公李公神道碑hI铭》中记载了李齐物被贬守竟陵时陆羽随其郡中的史实。《碑铭》记载:“属左相李公适之hJ与公为飞语所中。公遂贬竟陵郡太守。

        ·时·陆·羽·鸿·渐·随·师·郡·中。说下车,召人吏告之曰:‘官吏有簠簋hK不修者;僧道有戒律不精者;百姓有泛驾hL蹶弛hM者,未至之前一无所问,而今而后,义不相容。’数年间一境丕变。熙然若羲皇hN之代矣。

        哀孤重老,有隐好道者,常骑马于里巷之中,亲自恤问,量移安康。”并记载了李公离任时竟陵人民“老幼遮拥,不得发者三辰”的动人情景。这可以说是对陆羽《自传》所说“于是汉沔之俗亦异焉”的最明确的注释。

        颜真卿在唐代宗大历七年至十二年772—777在湖州任刺史期间,与陆羽交往甚厚,对陆羽的茶学事业与茶文化活动给予很大支持。他在《碑铭》所写李齐物守竟陵一节,显然是从陆羽处获得的第一手资料。特别是《碑铭》中所载:

        “时陆羽鸿渐随师郡中。”这十分珍贵的一笔,不仅澄清了陆羽是在何地知遇李齐物的,而且对研究陆羽生平也提供了非常宝贵的史料。

        在人生岐路上徘徊的陆鸿渐知遇李太守,使他从此才真正开始了学子生涯,这段生活大约有五至六年时间。无论在学习和生活方面,孤苦无依的陆羽,都得到了李公的亲切关怀和照顾。特别是送他赴火门山邹老夫子处读书,致使这位当过童僧与伶人的社会弃儿,后来成为唐代着名文人和茶叶科学家,是有其不可估量的意义的。

        〔笺注〕①李齐物:生年未详,卒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五月。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西北,后徙居长安今陕西西安。为唐室宗支淮南王李神通之子。开元二十四年736后,历任怀、陕二州刺史。

        于天宝初开砥柱之险,以通流运,于石中得铁犁铧,有“平陆”二字,因改河北县为平陆县,加齐物银青禄大夫,为鸿胪卿、河南尹。齐物与左相李适之善,适之为李林甫所陷贬官,齐物坐谪竟陵太守。入为司农、鸿胪卿。至德初,拜太子宾客,迁刑部尚书、凤翔尹、太常卿、京兆尹。晚年任太子太傅、兼宗正卿。李齐物为官严整,以清廉独断,刚毅不群着称于世。

        ②汉沔:指流经楚地的汉沔之水。其源出今陕西省宁强县。初出时曰漾水,流经沔县今改称勉县时称沔水,流经汉中始称汉水。而流经陆羽家乡竟陵县今湖北天门县城南的天门河,则是汉水支流。

        ③火门山:即天门山。在今天门县西。相传,本名火门山,因汉光武帝行兵举火夜渡此山,故名。后因俗忌“火”字,遂改今名。邹夫子经历不详。

        ④竟陵郡:唐代在全国行政区上,曾有三次大的变动:将隋朝的郡改州——州改郡——又改郡为州。陆羽家乡竟陵县,隋时属沔阳郡。

        唐高祖武德五年622改为复州,州治设竟陵县;唐太宗贞观七年633将州治移沔阳县;唐玄宗天宝元年742改为竟陵郡,郡治设竟陵县;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复为复州,于肃宗宝应二年763移州治于竟陵县。

        ⑤颜真卿709—784:字清臣。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开元二十二年734进士及第。唐代着名书法家。天宝元年742中文词秀逸科,历任秘书省校书郎、醴泉尉、监察御史。复迁殿中侍御史。杨国忠怒其不附己,出为原平太守。安史之乱初,起义兵抵抗。肃宗至德元载756拜宪部尚书、御史大夫,出为同、蒲、饶、升州刺史。代宗广德二年764迁刑部尚书,封鲁郡公,世称颜鲁公。大历三年后,累迁抚、湖州刺史,十二年777召为刑部侍郎。德宗建中三年,改太子太师,充淮宁军宣慰使。兴元元年784为叛将李希烈缢死。赠司徒,谥文忠。

        ⑥金紫光禄大夫:官职或曰官爵名。光禄大夫原为光禄寺之官职名。始于汉代,唐代置光禄寺卿,为从三品。皇帝对功臣或已故大臣,在实职之外加封的“青光禄大夫”、“银光禄大夫”、“金光禄大夫”,都是爵位荣誉职衔。

        ⑦太子太傅:官名。汉代有太子太傅、少傅,为辅导太子之任。隋唐以后,则太子三傅皆以他官任之,如皇太子侍读等。皇帝对德高望重的老臣诏拜为太子大傅,实际上仍属荣誉之衔。

        ⑧宗正卿:官名。掌握皇室亲族事务。秦始设,汉代沿设,为九卿之一。汉魏以后都用皇族担任。唐以其机构称宗正寺,长官则称宗正卿,佐官称宗正少卿。

        ⑨上柱国:官名。战国时楚国始设,原为保卫国都之官,后为楚国的最高武官,也称上柱国。其地位仅次于令尹。隋设上柱国及柱国,以酬功勋。唐沿用,作勋官的称号。

        ⑩陇西郡:秦始置陇西郡,在今甘肃省东南之地,治狄道,在今临洮县东北。李齐物祖籍为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西北。

        hI神道碑:立在墓道上的碑。上面记载着死者的生平事迹。在封建时代,只有达官显贵才有资格在死后树碑于墓道。神道即墓道。古代戡舆家认为墓道的东南是神道,故名。碑铭大多虽为歌功颂德之文,但因其为最原始的资料,可以用来核订史实,补正史书的阙漏,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唐宋以后多收入作者文集内,是研究历史人物和社会情况不可忽视的资料。

        hJ李适之?—747:原名昌。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西北人。

        亦属唐室宗支。中宗神龙初705擢左卫郎将。玄宗开元中,累官通州刺史、秦州都督、河南尹、御史大夫。天宝元年742为左相。天宝五载746,被李林甫构陷,后贬宜春太守。天宝六载747,李林甫杀李邕、裴敦复,朝野震惊,适之忧惧而自尽。

        hK簠簋〔fǔguǐ〕:为古代盛稻粮和食物的两种方圆形状的器皿。

        簠簋不修,谓法纪不整之意,是一种婉词。旧时弹劾贪官常用此语。

        hL泛驾:谓覆马也。《汉书·武帝纪》:“泛驾之马。”注:泛,覆也。覆马者,言马有逸气,而不循轨辙也。

        hM蹶弛:蹶〔jué〕,谓马跳后蹄,俗称尥蹶子。是谓民之懒惰不勤于耕作,不听从国家法令者也。

        hN羲皇:上古三皇之一,即上古帝太昊。

        十三、鸿志凌云以古代四太才子自况陆羽是如何看待自身的生理缺陷的呢?他在《自传》里这样写道:“有仲宣、孟阳之貌陋,相如、子云之口吃。为人才辩笃信。”

        仲宣、孟阳,是两位相貌虽都有些丑陋,但确有才华的历史人物。仲宣,名王粲177—217,字仲宣。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县人。汉末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在魏曹操幕下为丞相掾,赐爵关内侯。魏文帝曹丕时期,官历侍中。

        王粲在年青时即颇有才名,深得前辈学者蔡邕的赏识。以其博学多才着称,尤以诗赋见长。在“建安七子”中文学成就最高。

        孟阳,名张载。生卒年不详。安平今属河北人。西晋文学家。官至中书侍郎。张载以作《剑阁铭》闻名于世。在晋武帝太康280—289时,张载曾往蜀地探视其任蜀郡太守的父亲。他在赴蜀途中,经过剑阁时作《剑阁铭》。这篇铭文为武帝所赏识,并派人将铭文镌刻在剑阁山上。《文选》收有其名世之作《剑阁铭》及《七哀诗》、《四哀诗》、《四悲诗》等作品。陆羽在安禄山叛乱后,亦曾作《四悲诗》。

        张载还是陆羽所景仰的对茶事、茶文化有贡献的历史人物之一。他在《茶经》里曾引张载《登成都白菟楼》中十六句诗。因其有两句向为人们所传诵的咏茶诗句:“芳茶冠六清,溢味播九区。”

        相如、子云,是西汉鼎鼎有名的两位大才子。他们虽有口吃,但善着书,以文章名世,且有雄辩的口才,为世所称奇。相如,即司马相如前178—前117字长卿。蜀郡成都今属四川人。西汉着名辞赋家。年轻时好读书、击剑,虽口吃,而善着文。青年时代路过临邛今四川邛崃县与才女卓文君相恋,而引出一段“当炉卖酒”的故事,传为千古佳话。其所作《子虚赋》受到汉武帝赏识,于是被召进宫,又作《上林赋》等。曾任中郎将、孝文园令等职。晚年不羡官爵,称疾闲居至卒。司马相如在《凡将篇》里关于茗事的记载,亦被陆羽载入《茶经》。

        子云,即扬雄前53—后18一作杨雄,字子云。蜀郡成都今属四川人。西汉文学家、哲学家、语言学家。年少好学,博览群书。四十岁后始出川游长安,以文被汉成帝所召,任给事黄门郎。为人口吃,不宜作激烈辩论,而尽力着书,以文章着称于世。除着有辞赋十二篇外,还着有学术着作《法文》、《方言》等。《方言》是我国第一部记载汉语方言的着作,在我国语言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扬雄亦同样被陆羽列入同茗事相关的历史名人之中。

        我们通过对上述四位自身虽有某些生理缺陷,但其才华超群的汉魏晋文学家、辞赋家经历的介绍,一定会令读者强烈地感受到,这位幼年曾遭遗弃的陆羽,是如何看待自身的生理缺陷与身世的。他有着十分强烈的自尊心,他不仅以才华文章名世的四大才子自况、自励,而且他还自信,他虽亦有口吃,但要超过司马相如和扬雄的口才。

        陆羽的雄辩之才,在他同其恩师关于佛儒两道的大辩论中,已得到了一次充分的展现。试想,当时年仅十岁左右的小陆羽,在寺院禅堂之中,面对满腹禅学的智积恩师向他宣示释学要旨,令其放弃世情尘缘之念,皈依佛门的关键时刻,他在智积大师佛面威严,又含期望的目光审视之下,手持儒学经典,从容地申辩他不能遵从恩师严命,削发染衣,终身为僧的充分理由。师徒佛儒之辩,虽以“两个不屈”结束了,但在某种意义上说是智积大师失败了,而小陆羽却表现出了他确有超越古人的非凡的雄辩之才。

        十四、陆羽何以成为唐代楚狂人陆羽,坎坷不平的人生经历,确有许多磨难,也有不少际遇;但更有其常人所没有的,也是不易为人理解的孤独、凄苦和郁郁不得志的愤懑情绪。这在他去江南之前,在其家乡竟陵度过的最后一段生活里,表现得尤为异常。

        陆羽在《自传》里这样写道:“往往独行野中,诵佛经,吟古诗;杖击林木,手弄流水。夷犹徘徊,自曙达暮,至日黑兴尽,号泣而归。故楚人相谓:陆子盖今之接舆也。”陆羽家乡的人们为什么说他是“今之接舆”呢?接舆又是什么人?

        接舆,姓陆名通,字接舆。春秋时楚狂人。生卒年不详。

        陆通与孔子为同一时代人。据此推断他约于公元前551年孔子诞辰之年至公元前476年春秋末期间在世。楚昭王时,因政令无常,陆通披发佯狂不仕,时人称其为楚狂。相传,适孔子游楚,而楚狂接舆至其门前高声讽喻:“凤凰啊,凤凰啊!德才名重的孔子,如今为什么也不得志呢?”孔子欲与辩论时,陆通已走开了。后来楚王闻其贤名,遣使持金百镒按:二十两为一镒,百镒为二千两、车马二驷按:以八匹马驾车前往骋之,陆通仍辞不就。遂偕妻子潜隐于峨嵋山中。相传年逾百岁方卒。亦有传说,其已成为仙人云云。

        故自春秋以来,后人便以“楚狂”为佯狂者之通称。“今之接舆”,就是“当唐代楚狂人”的同义语。人事间的事情,也真是无独有偶,奇妙异常。在春秋时出了一个名叫陆通的楚狂人,而在一千二百年之后的大唐帝国玄宗朝,又出了一个名叫陆羽的楚狂人。

        由于人们看到陆羽从清晨到日暮,独自在山野林泉之间或诵佛经,或吟诗歌;或手弄流水,或发狂地以木棍狠击林木,并常常在天黑之时号啕大哭而归的异常表现。于是,其家乡的人们就纷纷传说,我们这里又出了一个当今楚狂人。

        陆羽的凄苦悲愤之情,是缘何而来的呢?他的这种充满着孤独、凄苦、彷徨,极其复杂的内心世界,是常人所没有的,有其与生俱来的个性特征。他曾以生理上有缺陷的汉魏晋四大才子自喻,以激励自己的进取奋发精神,企求达到心理上的平衡。但他的理智与抑制力是有一定限度的,亦往往难以控制住其内心世界那种巨大冲击力的情感波涛;似乎只有把自己的凄苦、抑郁的情绪排遣出来,才能暂时取得心理上的平衡。

        一个有抱负、有志向的人,要在政治、经济、文化高度发展和人才辈出的大唐帝国的社会里,获得地位、荣誉和受到社会的尊重,赢得人们的同情,往往是与其出身门第、才华学衔、仪容风度,或有异能特技,或善于交际等等紧密相关的。陆羽,可谓是一位抱道潜修,欲“锻羽翼于云天”的人。他童年在龙盖寺期间,曾对未来的生活,抱有美好的憧憬。然而,他又是孑然一身,清贫如洗;不仅相貌有些丑陋,兼有口吃,且还有一个社会弃儿、十年童僧和充当过“伶人”的经历。就以一般的世俗观念来看待陆羽,也难免不遭到社会的冷遇。他的凄楚与悲愤之情,就是由于他的人生美好理想,同自身的诸多条件与社会世俗观念之间的矛盾在他心灵上造成的创伤难以愈合。陆羽的这种心理状态,一直延续到他于吴兴苕溪结庐,在茶学及文坛上取得成就之后仍时有流露。

        十五、陆鸿渐与崔司马交游三载陆羽在《自传》里,对这段不寻常的经历作了这样的记载:“属礼部郎中①崔公国辅②出守竟陵郡。与之游处凡三年。

        赠白驴、乌犎牛③各一头。文槐书函④一枚。‘白驴、乌犎牛襄阳太守李憕⑤见遗。文槐书函故卢黄门侍郎⑥所与。此物皆己所惜也。宜野人⑦乘蓄,故特以相赠。’”而在《唐才子传·崔国辅传》记载这段经历,除崔国辅在将离开竟陵时赠陆羽珍兽、文槐书函相同之外,尚有如下记载:“初至竟陵与处士陆鸿渐游三岁。交谊至厚,谑笑永日。

        ·又·与·较·定·茶·水·之·品。

        雅意高情,一时所尚。”

        崔国辅老夫子,是陆羽在坎坷的人生旅途中,继李齐物太守之后,又一位知遇者,崔国辅于天宝十一载752夏因“坐王鉷⑧近亲贬竟陵司马”。《新唐书·艺文志四》《崔国辅集》注。至天宝十四载755离竟陵。崔国辅来竟陵与李齐物奉命他任,在时间上或有衔接,或比较接近。

        陆羽与崔公往来三载,较水品茶,宴谈永日,临别时又有珍畜异兽相赠,足见他们之间情深谊厚,确非一般。从年龄上看,崔公比陆羽年龄大四十六岁,在竟陵时已逾花甲之期,也可以说他们是“忘年之交”。这说明陆羽的才华、品德和崭露头角的烹茶技艺,深得崔公的赏识。也定然会在学业和经济生活上给陆羽以相应的帮助。

        崔国辅是对陆羽前半生经历有重大影响的四个两僧:智积和皎然;两吏:李齐物和崔国辅重要人物之一。陆羽在其前半生的《自传》里仅载入了上述四人大名,也可以说,这是陆羽为四公立传之笔。陆羽的这些际遇却被“史官”写进了诸公的传记之中,成为千古美谈。

        关于陆羽在《自传》里说崔“出守竟陵郡”与有关历史文献所载崔是因受王鉷案牵连贬为竟陵司马一节之差异,《唐刺史考》江苏古籍版虽将崔国辅列入竟陵刺史名单之中,但未予肯定“未知孰是”。

        据等文献所载:唐玄宗的宠臣,身领御史大夫、京兆尹、殿中监等二十个职衔的王鉷,是因庇护、放纵其弟王焊参与谋反一案,在杨国忠、陈希烈固争当以同党治罪的情况下,玄宗无奈只好下诏“赐王鉷自尽”。王鉷、王焊于天宝十一载752四月十二日被杖杀于朝堂,王鉷二子流放岭南,随被杀掉,其家属亲友被流放、贬官者达数十人之多。

        崔国辅因王鉷案,从礼部郎中贬为竟陵司马,似当可确立无疑的。那么,陆羽在《自传》中为什么写了“出守”指崔任竟陵太守二字呢?有一种可能性是不能排除的:那就是崔国辅初时确实贬竟陵司马;之后,由于竟陵太守在李齐物奉召调离后位缺,崔国辅复被任命竟陵太守。这在实际上,至少在逻辑推理上,是可以成立的。

        作这一推论的历史背景是,据记载,天宝十二载753,在李林甫刚死之际,唐玄宗听信了杨国忠、安禄山诬告李林甫与啊布思谋反一案,玄宗于二月十一日,下诏书削去李林甫的官爵,抄没家产,开棺从口中取出所含珍珠,换成小棺,按一般小官吏草草埋葬。其子孙、亲戚、党羽被流放和贬官者多达五十余人。而李齐物天宝中被贬出守竟陵,是因李林甫罗织罪名所致,李林甫案发后李齐物自然会很快被召回长安,复任重职“入为司农”。据此推断李齐物当在是年春夏之交离开竟陵回京。如崔国辅继任竟陵太守,亦当在此时。

        〔笺注〕①礼部郎中:礼部属司的长官。

        ②崔国辅687—755:吴郡今江苏苏州,一说为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开元十四年726进士及第。累迁集贤直学士、礼部郎中。天宝间,因是王鉷近亲,贬竟陵司马。善诗文。深宜讽咏。乐府短章,古人有不能过也。初至竟陵与处士陆鸿渐交游三载,宴谈永日,交情至厚。

        ③白驴、乌犎牛:是两头珍奇畜兽。白驴,谓其毛皮纯粹白色,为世所罕见。乌犎牛为体大健行的黑色野牛,亦称封牛。《雅尔·释畜》

        注:封牛,高二尺许,状如橐驼。健行者,日行三百余里。

        ④文槐书函:谓绘有精美图案的古线装书木质书匣。

        ⑤李憕?—755: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人。明经及第。开元九年721任长安尉。曾官监察御史,仓部、兵部、吏部郎中。天宝间曾出任襄阳太守、东京留守等职。天空十四载755十二月安禄山叛军攻陷洛阳时遇难,谥忠烈,赠司徒。

        ⑥卢黄门侍郎:黄门侍郎,是随侍皇帝的近臣。卢,或当是卢藏用,生卒年不详。字子潜。幽州范阳今河北省涿州市人。武则天执政时召授左拾遗。中宗时,历任中书舍人、吏部侍郎、黄门侍郎。玄宗先天元年712或开元元年713春,迁尚书右丞。旋因附太平公主,流配岭南。五十余岁卒于始兴今广东始兴县。

        ⑦野人:喻指隐士或身无官职者。此指陆羽。野,对朝而言。

        ⑧王鉷?—752:唐太原祁县今属山西人。初为鄠县今陕西户县尉,复迁监察御史、户部郎中。受到玄宗信任,又令其兼领天下户籍钱粮及内廷长春宫管理等职。王鉷凭借手中权势,横征暴敛,收刮民脂民膏,岁进钱亿万,以供内廷挥霍。玄宗以“鉷有富国术”对其益加宠信。至案发前王鉷已身兼御史大夫、京兆尹、殿中监等二十余职衔。权势熏天。“亚林甫、杨国忠不如也。”于天宝十一载752四月十二日,因包庇、纵容其弟王焊时任户部郎中参与谋反一案,由玄宗下诏“赐王鉷自尽”。同其弟焊,集众被杖杀于朝堂。

        鉷二子在流放岭南后亦被杀掉。其家属亲友被流放、贬官者多达五十余人。

        十六、对茶人江南足迹之寻踪陆羽,这位一生志在翰墨茶泉,浪迹天涯的竟陵子,降生于荆楚大地,终老在水乡江南。对茶人一生坎坷而漫长的生活经历,可以划分为两个大的阶段:即楚地与江南;或前半生与后半生。第一种划分是以陆羽降生至唐肃宗至德元载756渡过长江分段;第二种划分是以陆羽于肃宗上元二年761公布他的《陆文学自传》起始划线。看来还是以第一种划分更为可取些。

        总之,在茶人七十二年的生命旅程中,有二十四年733—756是在荆楚大地,在巴山蜀水之中度过的。其中三年襁褓,十年童僧,一年伶人约,五年学子约,五年访茶品泉。

        而其余的四十八年757—804中,大部分时间是在江南度过,并且终老,长眠于他的第二故乡——湖州。在这四十八年中,茶人虽常往来于大江南北的名山大川、古寺茶园,常常飘忽不定,但仍有不少相对稳定的寓居之地。依然可以沿着唐人的文笔墨迹,去追寻陆羽在江南的行踪。较系统地考察清楚陆羽后大半生的经历,对于较全面了解陆羽生平业迹,哲学思想,才华情性是惑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陆羽游江南之前的二十四年生活经历,除他对茶园名泉的考察,将在其他章节里记述之外,已在前若干章节里作了较详细的考证。以下将对茶人来江南至长眠于杼山之麓,苕霅之滨的主要经历作较为系统的论述。

        十七、竟陵子游江南初结皇甫冉陆羽在《自传》里对他来江南的时间作了明确记载:“洎〔jì,及〕至德初,秦人过江,子亦过江。”当时的历史背景是,安禄山于天宝十四载755十一月于范阳今河北省涿州市起三镇平卢、范阳、河东之兵叛乱,于天宝十五载756正月于洛阳潜称大燕雄武皇帝,年号圣武。同年五月相继破潼关、陷长安。之前,唐玄宗奔蜀途中发生了历史上着名的“马嵬驿之变”。七月太子李亨于灵武即皇帝位,是为肃宗,改年号为至德元载。这就是说,陆羽随着从陕西涌来的大批难民,渡过长江的时间,当在至德元载756秋冬之际。

        陆羽在渡江之后,沿着长江南岸对唐江南西、东两道即包括今之湖北、江西、江苏、浙江部分地区的江河山川、风物特产,尤其是茶园、名泉进行了实地考察。陆羽约于至德二载757春,来到了太湖之滨,对无锡的山水作了考察。

        之后,曾作《惠山寺记》,对惠山泉进行了品鉴,被其评为“天下第二泉”的惠山泉,从此闻名遐迩,成为天下最负盛名的名泉胜迹。

        陆羽初来江南,结识了时任无锡尉的皇甫冉。皇甫冉是一位多才多艺,怜才重友之士。当年才子,悉愿结交,推为宗伯。这是竟陵子初来江南结交的第一位挚友。两人一见如故,友谊殊深。陆羽在皇甫冉寓所逗留期间,还经常到异地茶山进行考察,皇甫冉《送陆鸿渐栖霞寺采茶》等诗章,记述了陆羽的采茶活动和他们之间的友谊。如有一次皇甫冉在病中,陆羽从某地前来探望,皇甫感到十分喜悦,为纪重逢作有《送陆鸿渐赴越①并序》:

        君自数百里访予羁病,牵力迎门,握手心喜。宜涉旬日始至焉。究孔释②之名理,穷歌诗之丽则③,远墅孤岛④,通舟必行。鱼梁钓矶⑤,随意而往。余兴未尽,告去遐征,夫越地称山水之乡,辕门当节铖⑥之重。进可以自荐求试,退可以闲居保和。吾子所行,盖不在此。尚书郎鲍侯⑦,知子爱子者。将推食解衣⑧,以拯其极。讲德游艺,以凌其深。岂徒尝镜水⑨之鱼,宿耶溪⑩之月而已?吾是以无间,劝其晨装。

        同赋《送远客》一绝:

        行随新树深hI,梦隔重江远hJ。

        迢递hK风日间,苍茫洲渚hL晚。

        皇甫冉这首送行诗,尤其是《序》,写得文词清丽,意切情深,娓婉动人。鸿渐的来访,给皇甫带来了欢乐,当时他病弱的身体连开门都觉得吃力,可是好友重逢,精神顿觉振奋,感到无限喜悦。在十数日的相聚期间,宴谈永日,交流学问。陆羽不仅精通歌赋的韵律之学,还深明儒学之要旨,佛学之真谛。他的渊博学识,颇令皇甫感佩。正当雅兴未尽,却分手在即,两人颇有相依不舍之情。

        从《序》文的词意来看,当时陆羽对赴越投依鲍侯有些心存疑虑。他似向皇甫表露了心迹:往依鲍侯者颇多,我今赴越若遭冷遇又奈何?那岂不是只有去镜水湖畔钓鱼,在耶溪之滨望月兴叹吗?所以,皇甫在《序》中才说了那些情辞恳切的劝勉之言。劝慰陆羽应束装前往——那里是别具一重山水风情、历史文化的古越繁华胜地。并风趣地相约说:我虽在远离你的孤岛之上,但太湖行舟方便,若想念时,可随时前往;那时真的去镜湖或耶溪之滨,当当渔翁,垂竿相钓,亦不失为一种风雅吧?

        皇甫一绝《送远客》,二十言,集中体现了一个“情”字——古代君子之谊的真情、纯情。此诗颇有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的意境。皇甫在诗中抒发了难以抑制的离情别绪——当陆羽所乘的小舟从北往南,渐渐消逝在那烟波浩渺的湖水和迷茫的天际之时,皇甫仍贮立于暮色之中,遥望南方,久久不忍离去。皇甫冉是陆羽游历江南遇到的第一位虽非兄长却胜似兄长的挚友,一位真正的知己。

        此诗约于唐肃宗宝应二年763至唐代宗大历初766—769某年春作于太湖之滨的某岛屿别墅。

        〔笺注〕①越:指越州会稽郡。今浙江省绍兴市。

        ②孔释:孔子与释迦牟尼。为儒学与佛教的创始人。

        ③丽则:语出扬雄“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句。

        ④远墅孤岛:指皇甫冉当时养病之寓所。相传,皇甫冉在太湖之滨西北顾渚山里有别墅一所。

        ⑤鱼梁:罍石于水,状如堤坝的捕鱼装置。钓矶:为临水可供垂钓的岩石,俗称钓鱼台。

        ⑥辕门:指统兵将帅的军营之门,或都抚官府的外门。节钺:

        符节和斧钺,由皇帝授予,作为象征权力的标志。有重大仪式时,由军士执列,以壮军营之威严。

        ⑦鲍侯:即鲍防723—790,字子慎。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善词章,笃志于学。天宝十二载753进士及第。官至河东节度使、江西、福建观察使、礼部侍郎、京兆尹、工部尚书等职。763—769年在越,时任浙东节度使薛兼训从事。鲍防是一位赏识贤才之士,江南文士往依者甚多。陆羽赴越,即前往拜谒鲍防。

        ⑧推食解衣:喻惠爱于人。本《史记·淮阴侯列传》韩信称颂汉高祖刘邦之语。

        ⑨镜水:即指镜湖,今称鉴湖。在浙江省绍兴市南,湖区风光秀丽,水亭曲桥,渔舟时现,远山四周,水清如镜,是江南水乡胜境之一。

        ⑩耶溪:若耶溪。源出耶溪山,在绍兴市南,北流入运河。

        hI树深:春深之谓。是说为陆羽送行时值初春,随着时间的推移,树色由淡变深了。

        hJ江远:谓江天难渡,只有梦魂才能不时飞越远隔的江湖,同友人相见。

        hK迢递:远貌。《文选》左思《吴都赋》:“旷瞻迢递,迥眺冥蒙。”

        hL洲渚:《文选》左思《吴都赋》注:“水中可居曰洲,小洲曰渚。”

        苍茫:旷远迷茫之状。孟浩然诗:“迢递秦京道,苍茫岁幕天。”

        十八、与皎然、灵彻同居妙喜寺元代西域人辛文房①《唐才子传·皎然②传》记载:“初入道,肄业杼山③,与灵彻④、陆羽同居妙喜寺⑤。”陆羽在《自传》里亦说:“洎至德初,秦人过江,子亦过江。与吴兴释皎然为缁素⑥忘年之交⑦。”

        陆羽约于唐肃宗至德二载757来到了吴兴,同乌程县杼山妙喜寺皎然上人相织结谊。陆羽之所以能够重新进住僧院,除他十年童僧生活,同释教结下了佛缘之外,是因他抱道潜修,志在翰墨、茶泉的平生夙志,正直的人品和渊博的学识都受到了皎然的赏识与钦佩,与之结成了“缁素忘年之交”。但陆羽与人相处时,往往表现急躁,“多自用意与人宴处,意有所适不言而去”。“朋友规谏,豁然不惑。”陆羽《自传》语这说明了,既使是真正相知,若长期同陆羽共处,亦会有“难相处”之虞,而富有恻隐之心的皎然上人,不忍看着曾有不幸童年的挚友陆羽再过着那种孤寂而凄苦的生活,于是就请陆羽住进了妙喜寺,同皎然、灵彻等朝夕相处,尝试了一种新的客居寺院的处士生活。

        皎然在唐代诗僧中,“诗名尤大。他出身在没落世族中,幼年出家按:有曰幼年信仰佛教,专心学诗,作诗式五卷。

        特别推祟他十世祖谢灵运南朝宋诗人,以写山水诗着称于世。中年参谒诸禅师,得心地法门。他具备门第、诗篇、禅学三个条件,与朝中卿相及地方长官交游。”引自《中国通史简编·第三编·诗僧》陆羽与皎然上人的相识与结谊,是颇不寻常的。也可以说是陆羽在人生旅途中新的知遇者,使其越过艰难坎坷,走向生命和事业全盛时期始终如一的支持者。陆羽同皎然大师从至德初结谊以来,直到他们相继辞世,凡四十余年,友谊一往笃深,情义始终不渝。真可谓是达到了生相知,死相随,佛缘高情,生死超然的境界。此情此谊,堪称千古珍闻。

        在《全唐诗》皎然卷中,除有若干首是同陆羽等人联句之外,还有若干首诗是吟咏同陆羽品茶、相聚、寻访的诗章。

        其中《九日与陆处士羽饮茶》即是作于陆羽隐居妙喜寺期间某年重阳节:

        九日山僧院,东篱⑧菊也黄。

        俗人多泛酒,谁解助茶⑨香。

        〔笺注〕①辛文房:元代西域人,字良史。其生平不见史传。好治唐诗。慕刘长卿字文房之为诗,因以其字为名;慕于良史之为人,遂以其名为字。辛能以汉语为诗,他自己的诗集名《披沙诗集》,惜已失传。

        其所着《唐才子传》是一部生动的传记文学,它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唐代文坛盛况,诗人、作家的思想情感和生活情趣,以及唐代从全盛走向衰败的历史背景,它补阙了不见于正史的唐代诗人事迹。

        ②皎然720—约800:字清昼一作昼,俗姓谢,湖州长城今浙江长兴县人。南朝宋诗人谢灵运十世孙。早年信仰佛教。天宝后期在杭州灵隐寺受戒出家。肃宗至德初居湖州乌程县杼山妙喜寺。

        皎然精通佛典,又博涉经史诸子;文章清丽,尤擅于诗。与颜真卿、刘长卿、韦应物、李阳冰、顾况、皇甫曾、陆羽、灵彻等交往。《全唐诗》存诗七卷。

        ③杼山:在唐湖州吴兴郡乌程县今属浙江省湖州市境。据颜真卿在《湖州乌程县杼山妙喜寺碑铭》所载:“山高三百尺,周回一千二百步。盖昔夏杼按:夏朝第七代国君南巡之所其山胜绝,游者忘归。”

        ④灵彻746或749—816:一名灵澈。唐代着名诗僧。俗姓杨,字源澄。会稽今浙江绍兴市人。长于律学,尤善诗文。灵彻以善诗而擅名江南达数十年之久。在吴兴曾同皎然、陆羽同居妙喜寺。

        ⑤妙喜寺:在乌程杼山之阳。为南朝梁武帝502—557时所建,于梁大同七年541五月武帝于寿光阁会所司奏请置寺额。萧衍帝以东方有妙喜佛国,因以命之。旧置于湖州西金牛山。于唐高宗时将妙喜寺移建于杼山。

        ⑥缁素:缁,黑衣,僧众之服;素,白衣,常人之服。此喻指僧俗。

        ⑦忘年之交:是谓对于其人之才品,钦重器赏,忘其行辈年龄而与之为友也。

        ⑧东篱句:寓指晋末诗人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嗜酒作诗的典故。陶渊明在九江庐山脚下隐居时,因郁郁不得志,常以酒浇愁。一天诗人正在东篱下赏菊,时逢友人送酒至。他便就地痛饮,大醉而归。传云,每酒醉,常得佳句。

        ⑨助茶:助字,在古汉语里作虚词或代词解。故“助茶”二字并非指某一种茶品,而是泛指茶茗。是“泛酒”的对应词。

        十九、上元初结庐于苕溪之滨陆羽对这段经历,在《自传》里说:“上元初结庐于苕溪之滨,闭门对书,不杂非类,名僧高士,宴谈永日,常扁舟往来山寺。”这里陆羽对其隐居苕溪的时间说得非常明确:上元,为唐肃宗年号,此年号只用二年即改元宝应。“上元初”

        即上元元年760。

        陆羽的《自传》同时说明了,他在寺院里同皎然、灵彻一起住了约三年时间,即在临近妙喜寺的苕溪之滨建了一所草庐,开始了他有生以来一种全新的隐居生活。

        古文献上所载几份陆羽小传包括陆羽《自传》和古今一些茶书上都提到了陆羽“结庐于苕溪之滨”,但对这一令人神往的所在,往往只是点到为止。给读者布下了一层神秘的疑云,难以一见蓬莱真境。苕溪之源头究竟在那里?是一个什么样的所在?陆羽的结庐之所,又在何处?这些或许都是令人十分感兴趣的问题吧?

        几许崇情托远迹无边清况惬幽襟此联为北京颐和园宝云阁前牌坊楹联。其译意是:多少崇高的情感寄托于古人踪迹;无限天然的美景满足我清幽心境。现在,不妨让我们去探索一下这副联语所蕴含的深邃意境——我们对一代茶人陆羽怀着景仰之情,沿着古人的足迹,去寻访他曾结庐而居的苕溪仙苑,也许会使我们获得一种游历世外桃源,陶情怡性,舒展胸襟的乐趣吧?

        苕溪,一名苕水。因秋时两岸苕花漂浮水面,其白如雪,苕溪之名得于此。苕溪的源头,出自浙江省唐时为江南东道西北部临安县北境的天目山一名浮玉山,又名西峰。

        这苕溪的源头,就是一个令人神往的所在。那里山峰灵秀,花树幽奇,溪水流泉,怪石嵯峨。这天目山,又分东西两脉,同耸云表,双峰雄峙。相传,古时峰巅之上,各有一池,左右相望,犹如天目,故名。这大自然界亦真是无独有偶,奇妙异常,不仅山有双峰,峰有双目,这苕溪也有双源:一源出自山南东天目,东流经临安,徐杭等地折而北,流经德清县为馀石溪,至吴兴,是为东苕溪;另一源出山之北西天目,曲折东北流经孝丰、安吉、长兴诸县境,至吴兴,是为西苕溪。二溪汇合之后称为霅zhà溪,经小梅、大浅一作钱两湖口,总汇入烟波浩渺的万顷太湖之中。

        这苕霅二溪是浙江的着名山水,霅溪又是吴兴的别名,素有“苕霅溪山吴苑画”吴苑:为春秋时吴兴着名古园林,风景如画——桃源妙境之名。也是古代高人隐士隐居之所。

        那么,陆羽在苕溪隐居之所,究竟在何处呢?这当然也要从陆羽一生中同佛教素有不解之缘去追寻他的踪迹了。陆羽在童年时,虽然由于不愿终生落发为僧,毅然离开了竟陵龙盖寺,但他始终同寺院和僧侣们保持着密切的往来。他与皎然、灵彻在妙喜寺同住三年,自然又使他回到了当童僧时曾经历过的那种佛法气息浓重的宗教氛围之中;可是,陆羽作为一个已浪迹天涯多年的异乡游子,又具有我行我素,狂放不羁,“今之接舆”的气质,恐怕同佛门中那些清规戒律,在缁素之间总会有诸多不便之处吧?所以这是陆羽必然要离开妙喜寺,另寻住所的情由所在。但要在苕溪之滨建造草庐,当然会得到寺院的帮助。于是,他的“缁素忘年之交”皎然上人,就在临近妙喜寺的苕溪之滨选了一处幽静的所在,为陆羽建造了一所草庐,以便于他们保持密切往来。

        皎然在《周谏别业》诗小注云:“予寺与周生所居,俱临苕水。”这说明妙喜寺是一处背依夏杼之山,面临苕溪之水的庄严胜境所在。据时任湖州刺史的颜真卿于唐大历九年774所撰《湖州乌程县杼山妙喜寺碑铭》记载:陆羽当年在苕溪隐居的“草堂”的具体地址是:“妙喜寺东偏有招隐院。其前堂西厦谓之温阁。从草堂东南屈曲有悬岩。径行百步,至吴兴太守何楷钓台。”真卿的“史公”妙笔,在这里点明了陆隐士的:“草堂”是在妙喜寺偏东的招隐院与东南的晋代吴兴太守何楷钓台古迹之间,在悬岩峭壁之下,苕水之滨。皎然在《周谏别业》有诗云:“若访禅斋遥可见,竹窗书幌共烟波。”看来亦未尝不可把这句诗用来“题陆羽草堂”呢?

        现在,让我们再继续探寻一番茶圣陆羽在一千二百年之前的隐士生涯和他那旷达而又有些郁结的心境吧。鸿渐当年,在苕溪之滨所结草堂,不难令人想象,一方面仅可以避风遮雨,简陋异常;另一方面,环境却十分清幽,亦不啻是一处世外仙苑——仰观东张杼山之别名风景“胜绝”真卿《妙喜寺碑铭》有:“其山胜绝,游者忘归”之句,妙喜佛国庄严;俯临苕溪浮花如雪,碧波白帆点点;青山作屏风,翠竹为侣伴;蕈席生凉意,逸士心常暖;细写《茶经》煮香雪,为留清香驻人间。

        当隐逸欲静时,便闭门着书,不杂非类;诗人若有雅兴时,便邀请名僧高士,品茗吟诗,纵论清谈;当游子欲动时,惟纱巾随身,短衣藤鞋,乘一叶扁舟往来于山寺之间,去饱览一番那别具南国水乡幽韵的苕霅溪山,吴苑风情;当更深云静时,可凭栏望月吟咏,听流水清音;当晨曦微明时,亦可下临深清步百步去何楷钓台,垂竿相钓;当这一切仍难排遣“今之接舆”那似乎是与生俱来的郁闷之情时,也只能是如一副联语下联所云“长歌自胜酌,请君置酒扶醉怪石看飞泉”了。

        二十、《陆文学自传》与书目清单陆羽在苕溪结庐之初,即开始了他的“闭门对书,不杂非类”的创作生涯。他一方面继续游历名山大川,访问名泉、茶园,广泛搜集资料;另一方面亦同名僧高士往来,寻求知音,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他到吴兴之初就和诗僧皎然等一批高人名士结识与交往,并以此为开端,开创了他茶学事业的光辉鼎盛之期。

        在苕溪结庐的第二年,即上元二年761秋,陆羽撰写了《陆文学自传》。在这份《自传》里较概括地写了他的“前半生”经历,公布了他自“安史之乱”起五年间撰写的书稿目录清单:

        自禄山①乱中原,为《四悲诗》,刘展②窥江淮,作《天之未明赋》,皆见感激当时,行哭涕泗。着《君臣契》三卷、《源解》三十卷、《江表四姓谱》八卷、《南北人物志》十卷、《吴兴历官记》三卷、《湖州刺史记》一卷、《·茶·经》

        ·三·卷、《占梦·上中下》三卷。

        陆羽《自传》里的这份书目清单,令人信服地说明了陆羽确实具有非同寻常的才华,他撰写书稿速度之快,也是令人惊奇的。他在短短的五年时间里实际上“闭门着书”的时间只有一年,其余大部分时间,是在躲避战乱,对茶事进行实地考察中度过的,就撰写了六十三卷篇书稿。尽管有的作品篇幅可能不甚长,但是其中也不乏大部头的系列之作。特别令人注目的是这份书目清单中还包括了他的茶叶科学巨着——传世千载的三卷《茶经》。这说明陆羽在肃宗上元二年761秋,已完成了《茶经》初稿。对于研究陆羽《茶经》是在什么时间问世的,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陆羽为什么在这时公布他的《自传》呢?他在列举上述书目清单之前有一段话是这样写的:“少好一作九岁属文。

        多所讽喻。见人为善,若己有之;见人不善,若己羞之。苦言逆耳,无所回避。由是俗人多忌之。”这是陆羽对其自身的品德和他的才能作出的自我鉴定。是否可以这样说:陆羽的《自传》不仅是他对自己前半生坎坷奇异经历的小结,也是一份令人景慕、颇具魅力的自荐书。古代的文人作品,包括传略体裁的文学作品,最初时首先是在友人及景慕者中间传阅。

        陆羽的《自传》及其书稿也同样是首先在同他往来的名僧高士中间传阅。其目的就是希望能有更多的人了解自己颇具传奇色彩的经历,非凡的才能,高雅的志趣,和对茶学事业的抱负以求得到各方面的帮助和支持。从陆羽后来在湖州推行他的茶学事业,开展社会交往等诸多方面取得的显着成就看,都证明了陆羽在结庐苕溪之初,为进取而自荐的尝试,已经取得了成功。

        〔笺注〕①禄山:即安禄山?—757,唐营州柳城今辽宁朝阳市一带奚族人。本姓康,字轧荦山,又作阿荦山。母改嫁突厥人安延偃,改姓安,更名禄山。为人忮忍多智,通晓诸族语言。唐玄宗时授其为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天宝十四载十一月在范阳起兵叛乱,先后攻陷洛阳、长安,僭称大燕雄武皇帝,年号圣武。唐肃宗至德二载757春,为其子庆绪所杀。

        ②刘展?—761:乡里未详。曾任唐陈留参军,宋州刺史兼淮西节度副使等职。刘展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十一月举宋州兵七千人起事,曾一度先后攻陷了扬州、润州、苏州、湖州等数十州县。反唐作乱仅数月,遂于上元二年761初,为平庐兵马使田神功等部所讨灭。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966xs.com。966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wap.966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