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书友访问966小说
首页成人如何报考道教学院第五节 唐代著名道教人物

第五节 唐代著名道教人物

        唐代是道教鼎盛的时代,出了很多有名的道教人物。

        初唐时期著名的道教学者和医学家孙思邈,华原(今陕西耀县东南)人。关于他的生卒年代,有一种说法是公元581年至公元682年。孙思邈自小就开始研读老庄著作和医学书籍,隋朝灭亡,他隐居于终南山,专心道教修炼和医学研究。唐太宗和唐高宗都曾召见过他,并要给他官做,但被他再三谢绝。孙思邈相信道教服丹成仙的说法,在炼丹上面下了很大工夫。他在《太清丹经要诀·序》中说:“我遍读古代流传下来的方书,上面都说,那些身体长了羽毛和翅膀能够在天空轻快飞行的人,都是吃了金丹的缘故。每当我诵读这些故事,心中真是羡慕。”因此,为了炼丹,他不辞辛苦,“虽艰远而必造,纵小道而亦求,不惮始终之劳,讵〔ju巨〕辞朝夕之倦”,成为当时著名的炼丹家。初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卢照邻,曾拜他为师。卢照邻在东龙门山精舍专志学道,吃了很多丹砂方药,因药物中毒,差点丢了性命,也是一位对服丹成仙笃信不疑的人物。

        孙思邈在医学和养生方面成就很高,留下了大量著作,如《千金要方》、《千金翼方》、《摄养枕中方》、《保生铭》、《存神炼气铭》、《摄生论》等等。他精通内科,在妇产科、小儿科和外科方面也有造诣。至于他渊博的药物学知识,应该说与他对炼丹术的钻研也有关系。孙思邈具有道士和医学家的双重身份,而以其重要成就成为道教史和科技史上的重要人物。后代尊他为“药王”。药王信仰是中国十分普遍的俗神信仰之一。从前遍布中国大地,香火旺盛的药王庙,供奉的就是他,还有传说中的神医扁鹊。

        初唐时期还有一位名道士叫成玄英,字子实,陕州(今河南陕县)人。关于他的生平事迹,《新唐书·艺文志》中有十分简略的记载。只知道在贞观五年(公元631年),唐太宗李世民曾召他到京师长安;但高宗时不知什么事得罪皇帝,被流放到郁州(约在今江苏省连云港一带)。他有不少关于和的著作,如《道德真经义疏》、《南华真经注疏》等。太宗曾赐他西华法师的封号。

        老子中有一句话:“玄之又玄”,形容“道”的深奥难测。后世一些道士借题发挥,将“玄”解释为排遣错误念头和破除思维偏执的意思,提出所谓“重玄之道”。成玄英按照这一思路,花了很大力气用所谓“重玄”的思想去注解。魏晋时期一些人喜欢谈“有”和“无”这个话题,说世间万物的本原就是这个无形无象的“无”,无就是“万物之本”,所以它是至高无上的。另外一部分人反对这种“以无为本”的所谓“贵无”哲学,认为宇宙间有形有象,林林总总的万物自身,也就是所谓“有”,才是应该重视的。特别是当时维持社会人心的,称之为纲常名教的这一套道德规范,都有它们存在的道理,没有必要另找一个什么无来作它们的本原。这样,就发生了“贵无”和“崇有”两派的争论。魏晋时期这场关于有和无的讨论,对后代知识分子影响很大。成玄英认为,无论有或无都不能用来规定“道”这个概念,因为道是“非有非无”,“亦有亦无”的。他主张破除有无“二偏之病”,全面而正确地认识道。他注疏时说:

        有欲之人,唯滞于“有”;无欲之士,又滞于“无”。故说一“玄”,以遣双执。又恐学者,滞于此“玄”,今说“又玄”,更祛后病。既而非但不滞于“滞”,亦乃不滞于“不滞”。此则遣之又遣,故曰“玄之又玄”。

        意思是说,那些欲望强烈的人拼命强调“有”;清心寡欲的人执著地谈论“无”,其实他们都犯了片面看问题的毛病。现在我讲这番“玄”的道理,纠正他们。考虑到有些人也许会死抠字眼,在这个字上面纠缠不清,所以我再讲一番“又玄”的道理,进行纠正。使他们不仅不死抠原来的有和无,也不死抠这个玄。这番纠偏再纠偏,也就是双重纠偏的道理,就叫作“玄之又玄”。这就是所谓“重玄之道”。成玄英着力宣扬重玄学说,认为只有通过“重玄之道”,才能达到修道所要达到的虚静澄寂的境界。

        在唐代,喜欢谈论“重玄”而较有名的还有成玄英的弟子李荣等人。从根本上看,所谓“重玄之道”,可以说是一种体道修性,达到精神解脱的方法。成玄英等人的重玄学说带有浓厚哲学思辨的色彩,也杂有佛教思想成分。道教宣扬通过修炼以求得道成仙,所以葛洪、孙思邈等备受尊崇,但对于成玄英这些人,后世各种道书和神仙传记作品却很少提及。

        活跃于唐玄宗至肃宗时代的李筌,号达观子,陇西(今甘肃境内)人。他早年曾隐居于嵩山的少室山学道,也曾担任过荆南节度判官、邓州刺史等官职。他的著作,据唐宋人的记载,有《太白阴经》、《中台志》和《黄帝阴符经疏》等篇目,其中最重要的是《黄帝阴符经疏》。《阴符经》这部书,道教传说是由骊山老母传给李筌的,也有人说是李筌自己假托黄帝之名造作的。但唐初大书法家欧阳询和褚遂良都书写过《阴符经》帖,说明它不可能出自李筌之手。现在一般认为它是南北朝时期的作品。《阴符经》传世有两种版本,一是李筌作注的本子,全书300字;另一种是张果作注的本子,在300字之后又多出100余字。《阴符经》是一本高度概括精练,内容很深刻的著作,富含兵家韬略和医学养生见识。自李筌和张果为它作注之后,便在社会上广为传播,并成为道教重要经典之一。

        在唐代,以传授上清经法为主的茅山宗一派,出了很多名道士,如王远知、潘师正、司马承祯、吴筠和李含光等等。这些人大都出身于名门望族,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并懂得利用封建统治者的支持。通过他们的活动,茅山宗逐渐成为在全国具有最高地位的道派。其中,王远知是茅山宗第10代宗师,为茅山宗进入唐代以后的兴盛,打下了重要基础。王远知出身于官宦之家,因有在李渊起兵之前密传符命的功劳,极得唐高祖和太宗的重视。贞观九年(公元635年)死后,在高宗调露二年(公元680年)被追赠为大中大夫,谥号升贞先生。四年后又获赠紫金光禄大夫称号。吴筠虽说可能并非出身名门高第,但他颇有才气,文章诗赋在当时都有佳评,得到唐玄宗的欣赏。玄宗曾问他关于道法的事,他回答说:“道法之精,无如《五千言》,其诸枝词蔓说,徒非纸札耳。”照他的说法,道法的精华都在《老子》这本书中,其他的全是白费笔墨,用不着看。玄宗又问他神仙修炼的事,他说,那是山野人的事情,要耗费很多时间,要有很多道德功行才行,不是当皇帝的人所合适做的。吴筠著有《玄纲论》、《神仙可学论》、《形神可固论》等,对道教炼养义理学说有很大贡献。

        第13代宗师李含光,也是世家大族子弟,广陵江都(今江苏扬州)人。中宗神龙元年(公元705年)入道,开元年间从司马承祯学道于王屋山,在嵩阳生活了20多年。玄宗对他极为敬重,在《命李含光建茅山坛宇敕》中称他“道高紫府,学总黄庭”。天宝年间,李含光得到玄宗所赐的玄静先生称号。晚年他居住在茅山紫阳观,一心一意写作,但他的著作大多没有能够流传下来。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966xs.com。966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wap.966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