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书友访问966小说
首页陈景润证明1加1等于2陈景润--第五章 风雷激荡

陈景润--第五章 风雷激荡

        毛泽东下令“抢救”陈景润

        北京。中南海。菊香书屋。古老的皇家园林。万木葱茏,碧波荡漾。飞檐吊角仪态万方的大屋顶式的建筑,恰似不动声色的历史见证人,阅尽春光秋色,也阅尽系着中华大地的史诗。

        毛泽东日理万机。这位来自湖南韶山冲的农民的儿子,才华横溢的教书先生,挥动那如椽巨笔,将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开辟了中国革命胜利的道路,结束了自鸦片战争以来100多年中国屈辱的历史。“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一撼天动地的肺腑之言,恢复了有着数千年文明史的中国的尊严。毛泽东不愧是继列宁之后又一个把马克思主义变为实际的领袖,不愧是世界上最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他改变了历史的进程,改变了世界格局,改变了时代的走向。他的伟大之处,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的:如果没有毛泽东同志,中国人民还不知要在黑暗中摸索多久。

        伟人也会有失误之处的。他在晚年,由于对中国形势的错误估计,错误地提出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发动了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给中国革命和建设造成了严重危害。但毛泽东在党和国家生死存亡关头所表现出来的决断精神以及大无畏的气概,仍然闪烁着一个伟大领袖的夺目光辉。

        毛泽东崇尚科学,十分尊重和爱护那些为国家做出了重大贡献的科学家,“文革”大乱,他亲自保护了钱学森等一批卓有成就的知名人士。陈景润攻克哥德巴赫猜想(1+2)之后,1973年4月6日,中国科学院《科研工作简报》第7期发表了题为《数学基础理论研究的一项成就》,客观地说,因为当时的政治氛围,科研工作尚未提到应有的地位,这份简报中对陈景润的成就评价是一般的,它只是概括性地介绍了陈景润的工作,并指出,此项成就将会在世界产生较大的影响。接着,新华社据此发表了一条消息,调子有了提高,认为是“一项被认为在国际上是领先的新成就”,“是20世纪数学的最大成就之一”。中央领导同志看到这份“简报”后,要求科学院“写一份较为详细的摘要”,并将陈景润的论文放大样一并送往中央。4月16日,数学所将有关材料备齐,20日送到中央有关部门。这一期间,新华社发表了一条陈景润患严重腹膜结核,病情危险,急需抢救的消息。时刻注视着中国的方方面面,为中国命运而日夜操劳的毛泽东,看到了这些材料,目光锐利的他,毫不犹豫地在文件“要抢救”三个字上,画了一个圆圈,并退给当时负责科研文教的姚文元办。

        一介寒儒似的陈景润,此时,仍然屈居在那间六平方米的小屋中,电灯当然是用上了,他对这些复杂的政治背景,一无所知。长期的伏案劳作,超负荷的科研攻关,加上严重缺乏营养,他的健康状况很差。青年时代,他就患了肺结核、腹膜结核等多种疾病。数学所的人们都知道,陈景润穿衣服,整整要比别人提前一个季节。9月,北京正是金秋,不少人还穿衬衫,而陈景润已经套上棉衣了。经过这场冲击哥德巴赫猜想的苦战,他更是疲惫不堪,极端怕冷,脸上时常浮起阵阵潮红,大概是病久了,也苦久了,他丝毫没有把这些放在心上。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贯彻毛泽东同志的批示是不能过夜的,毛泽东画圈“要抢救”陈景润,犹如一声令下,从中南海到各个有关部门,全部行动起来,这是陈景润远远没有料到的事。

        北京的4月下旬,天气还冷,尤其是夜晚。陈景润关住门,像往常一样,埋头在数学的研究中。暖气已经停了,他穿着棉衣,头戴护耳的布棉帽,还是觉得凉意沁人。

        突然,门外传来一阵杂乱的脚步声,接着便是有人擂门。陈景润心惊肉跳,他一看表,已是深夜二点钟,莫非,又是来抓他这个“白专典型”么?

        他不开门,守在门口。一次次地遭受凌辱,他也长进了,决心反抗,万一不行,无非是再跳一次楼。“士可杀不可辱”,他颇有文人的骨气。

        人们万万不会想到,这支队伍的领头人,便是当时红得发紫的大“左派”迟群。他这种场面见多了,看到擂不开,便在门外高声喊道:

        “我们是毛主席他老人家派来看你的人!”

        小屋里面没有动静,迟群又放开嗓门,大声喊了一遍。

        夜深人静,陈景润听清楚了,毛主席深夜派人来看他?!难道,这是做梦么?毛主席怎么会知道我陈景润呢?莫非,是有人故意骗他开门么?

        他战战兢兢地把门开了一条缝,人们一涌而入,奉“最高指示”来抢救他的人们,见他脸色苍白,一脸病容,在传达了毛泽东的批示之后,架起他就要走!惊喜交加。瞬间降临的喜讯,如汹涌澎湃的大潮,几乎要席卷他而去,一阵晕眩过后,定神一看,所有的目光都闪烁着无限的关切、焦虑,甚至爱抚,红太阳的光辉,终于幸福地沐浴在命运多舛的陈景润身上了。

        他想说:“谢谢毛主席。”又觉得太普通,想喊一声“毛主席万岁!”的口号,喉咙里仿佛被什么东西哽住了,人到最激动的时候,真的会不知说什么才好。陈景润眼眶红了、热了,泪水夺眶而出,这个极少流泪的汉子,真想大哭一场,倾吐积压在胸中无尽的悲欢。

        连让他哭一回的时间也没有了,既然是“抢救”,那就必须分秒必争。迟群向陈景润讲述了贯彻毛主席批示的重要性和严肃性,毫不迟疑地把陈景润请出了那间寒窑式的小宅。门外的轿车早已发动起来了,载着陈景润直往清华大学方向驰去。

        陈景润的命运有时就这么奇,陈景润被这一从天而降的喜讯弄得手足无措,他从来没有坐过此等豪华的轿车,更没有奢望过被这么多人前呼后拥,像抢救稀世珍宝一样,小心翼翼地弄到一个神秘的地方。他怀疑自己是否变成濒临绝灭的国宝“大熊猫”了。

        将近凌晨时分,陈景润被送到设备一流的清华大学医院,特地奉命从北京协和医院赶来的结核病专家张孝骞教授,带着助手已在那里等候。他们对陈景润进行了全面的检查,发现他患有结核病,健康状况虽不像新华社记者所写的那么严重,“已是垂危状态”,但体质很差,必须立即住院治疗,然后休养一段时间,陈景润害怕住院,嚷着要回家,迟群严肃地告诉他:这是毛主席的指示。陈景润终于安静下来。

        他还是一直挂念着他的小屋。深夜时分,那么多人来“抢救”他,弄得他手忙脚乱,什么东西也没有整理好,草稿、手稿、还有他那点赖以生存的存蓄,都在他的小屋里,数学所并不十分安全,失窃的事情,时有发生。1958年,全所绝大多数人去十三陵水库参加劳动,连毛主席、周恩来、朱德等中央领导人都去了。因病在家留守的陈景润,仅是到图书馆去看了一会儿资料,他的财物就被梁上君子洗劫一空。这一次,兴师动众,毛主席下令“抢救”他的特大喜讯传遍了中关村,并很快演义成无数生动曲折的故事,有鼻子有眼地传遍了北京城,万一不测,不是太让人遗憾了么?

        孩子气十足的陈景润终于从医院中偷跑了出来。他的“失踪”立即又险些变成新闻,奉命“抢救”他的人们怕把事情闹大,悄悄地四处寻找,终于在一个不被人注意的地方发现了他,问及他偷跑的原因,陈景润嗫嚅了许久,才说出了他的心病。

        “我担心房子被撬了”。数学家的观念是务实的,人们理解了他。

        为了让陈景润安心住院治疗,有关部门搬来了一个保险柜,放在病房里,陈景润贵重的东西,牢牢地锁在里面。他感到从未有过的释然和轻松,所有付出的艰辛和劳碌仿佛都得到补偿了。

        窗外,已是柳绿花红,踏着蹒跚脚步的春天,终于向陈景润绽出美丽动人的微笑。

        1周恩来:请陈景润当全国四届人大代表

        好事成双。

        毛主席派人来“抢救”陈景润的消息,在中关村,在“文革”中饱受折磨的科学家中间,激起一阵阵波涛,那些对陈景润抱有成见,尤其是整过陈景润的人们,颇为惊慌。然而,那是一个“造反有理”的时代,他们在稍为平静之后,立即放出风声:“有人夸大歪曲事实,欺骗了毛主席。”富有正义感的人们,也毫不相让,责问他们:你们天天高喊要解放普天下三分之二劳苦大众,连陈景润都解放不了,算是什么?陈景润成了争议不休的焦点人物。

        陈景润反而很平静,仿佛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仿佛人们议论的不是他,而是其他人。从医院出院回来,他显得精神多了,原来白中带青的脸上漾出了健康的红润,眉宇间透出宁静、恬淡的神韵。他一头钻进了那间久违了的六平方米的小屋,关起门,仿佛要把一切关于他的传闻、非议统统关在门外。

        毕竟是毛主席他老人家发话了,陈景润幸运地得到伟大领袖的保护,那些总不安分的人们,暂时不敢轻易干扰他。1973年以后,中国的政治形势还处于动荡之中,“四人帮”利用林彪反革命集团的垮台,借批林批孔之机,矛头指向周恩来总理,妄想利用召开四届人大的机会,抢班夺权。

        已是身患癌症的周恩来总理,早已洞察了“四人帮”的险恶用心,在“组阁”问题上,针锋相对而又机敏过人,终于粉碎了这伙祸国殃民的恶魔的阴谋。周总理是很细心的,1974年,他南下广州,得知了陈景润的情况,立即从广州给有关部门打电话,请陈景润当四届人大代表。

        消息传来,中关村再一次刮起了飓风,几乎所有人的目光都注视着陈景润。

        这同样是始料不及的事情。周恩来是极富远见卓识的。“文革”动乱8年之久,整个科技界都瘫痪了,极“左”思潮一阵强似一阵,冲垮了正常的国家秩序,冲垮了全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部门,整个国家处于临近崩溃的状态。更让他担心的是,处于第一生产力重要地位的科学技术,已经多年无人问津了,而拭目世界,西方国家、日本、东南亚诸国正利用相对稳定的世界秩序,大步向前发展,甚至腾飞。内忧外患,落后就要挨打,甚至可能被开除球籍。

        肯定陈景润的不懈的科学攻关精神,等于在滚滚寒流中呼唤万木争荣的春天,在漫天飞雪中高唱一支昂首九霄进军未来的壮歌。

        树起陈景润便是树起一面耀眼的旗帜:科学落后的中国,需要有千千万万的陈景润。正如被毛泽东同志高度赞扬过的清代诗人龚自珍的诗:“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人才难得,到哪里去寻觅像陈景润这样可以在20世纪遥遥领先于世界科学前列的人才?然而,并非所有的人都可以当伯乐,都可以识别千里马,都可以理解时刻关注着党和国家命运的周恩来总理的宽广胸襟和放眼未来的目光。

        有人激烈地反对陈景润当四届人大代表,并企图以组织的名义,抵制周恩来总理的决定。中国有句古话:利令智昏,而一些人,当手上掌管了某一部分权力的时候,头脑也会发昏的。他们到有关部门去反映陈景润的所谓“不问政治,只走白专道路”的情况,结果,受到了严厉的批评,所有阻止陈景润当四届人大代表的企图都破灭了。

        党和国家了解陈景润,相信、信任陈景润,他作为科技界的代表,参加全国四届人大,当之无愧。

        陈景润是位老实人,在关于他是否适宜当选四届人大代表问题上,外界争论得热火朝天,他始终泰然处之,不闻不问,他的兴趣在于科研,在于数学。对于政治上的大是大非问题,他是界线分明的,他热爱党,热爱祖国,公私分明,从不做损人利己的事情,他的心地纯洁得如同一个孩子。在他成名之后,有感于党和国家的关心,曾萌发过要求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心愿,并把这种心愿和他熟悉的书记李尚杰同志谈过,这位来自二野的老战士,热情地鼓励陈景润的上进之心,但也语重心长而又中肯地告诉陈景润,当一个共产党人需要有高度的政治觉悟和崇高的共产主义精神,需要做出无私的奉献和牺牲。他沉缅于数学研究,从他的感觉分析,还是当一个科学家为好。质朴的书记这样启发他:你倘若入了党,会连最基本的交党费的事都会忘记了的。陈景润很快就听懂并理解了。对于国家大事,他是认真的,当接到去参加全国四届人大的会议通知时,一种从未体验过的庄严之情从胸中弥漫开去,他早早就起床,整理好自己的行李,包括被子、脸盆、洗刷用具,一应全部带齐。他认为凡去开会,都是需要自己带家伙去的。

        当大名鼎鼎的陈景润带着他的全部装备出现在北京一家高级豪华宾馆面前的时候,负责担任接待任务的工作人员全部忍不住笑了,他们细心地告诉他:开会不必带行李。陈景润惊愕地瞪大了眼睛,心里迟疑:那睡什么,用什么?这不能怪他,因为他从来没有上过宾馆。

        我们的陈景润,第一次出现在政治舞台上的时候,就是这么幼稚,这么天真,这么可爱!

        1975年1月13日,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举行。雄伟庄严的人民大会堂,灯火辉煌,掌声雷动。经过多次手术身体尚未恢复的周恩来总理,以惊人的毅力,健步登上主席台,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

        陈景润目不转睛地凝视着周总理,那是挺拔的山峰,那是兀立波涛汹涌大海中不屈的礁石;那是耸立在亿万中国人民心中独立支撑的不凋的大树。总理瘦了,英俊的脸庞上,浓眉如剑,目光亲切而犀利,缓缓地巡视着台下几千名代表。仿佛,要把他们一一记在心坎里。

        轻易不动情的陈景润,怎么也压抑不住心头的激动。这是他一生中第一次亲眼看到敬爱的周总理,他心里一直思忖,日夜万事缠身的周总理,怎么会记得住他呢?在数学所,他是最卑微的最被人看不起的。他的人格、尊严,常受到莫须有的伤害,他对世界上绝大多数人关起那扇心灵之窗,他怎么也不会想到,共和国的总理,竟然挂念着他,亲自提议他担任光荣的人民代表,让他坐在这亿万人民瞩目的地方,商议国家大事。他不善言辞,但多么想走上前去,向周总理说一声:谢谢!再说一句:请总理保重。

        掌声如涛,一阵阵席卷过饱经忧患的祖国大地。周恩来总理以他生命的最后力量,号召全国人民把中国建设成为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现代国防、现代科技文化事业的社会主义强国,重申“四化”的蓝图和坚定不移的奋斗目标,犹如春雷震天,强烈地震撼着渴望国家安定富强、人民安居乐业的亿万老百姓的心。陈景润把周总理的话牢牢地记在心里,连同那镌刻在史册上的一幕。

        走出人民大会堂,陈景润的脚步更坚实有力了。

        世纪伟人的目光

        1975年,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的邓小平在全国开始了“全面整顿”。被毛泽东誉为“绵里藏针”的一代伟人,力排众议,面对着经过九年“文革”大乱的中国,大刀阔斧地开始了强有力的“收拾金瓯一片”的伟业。

        以江青为首的“四人帮”始终把邓小平看做是眼中钉,欲置之于死地而后快,短兵交接多次,充满着浓郁的火药味。其时,毛泽东尚相信邓平,并严厉地批评了江青为首的“四人帮”。中国的政治天空,绽出一片难得的短暂的蔚蓝色。胡耀邦由邓小平亲自点将,到中科院来了。邓小平当面嘱咐:“要整顿中国科学院,加强领导。”胡耀邦一到中科院,就着手建立科学院党的核心小组,准备向中共中央和国务院的汇报提纲,并着手编制科技工作长远规划。百废待兴,滞后的国民经济急需借科研的雄风,重展昔日高速发展的丰姿。

        胡耀邦来到了数学所。历经劫难,科研人员余悸未消。不少人还对整顿工作持观望态度。另外,业务生疏多年,派仗不息,人心一时还很难凝聚到真正的科研工作上。胡耀邦特地询问到陈景润的近况。他关心着陈景润的健康状况,关心着如何改善陈景润的生活、科研条件,让这位数学奇才为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

        尽管,陈景润此时已是声名远扬,多数人不得不赞叹他的战绩和刻苦攻关的精神,但争论并未停止。他的生活条件并没有什么改变,仍然住在那间六平方米的小屋中,仍然过着苦行僧似的生活。哥德巴赫猜想(1+2)被攻克了,距离(1+1)只是一步之遥。熟悉数论的人们都清楚,那好比是攀登珠穆朗玛峰,越是接近峰顶,便越是艰难,每跨出一步,都要付出沉重的代价。陈景润原来用的改进后的筛法,已不适宜用于来攻克(1+1),要夺取最后的胜利,必须另辟蹊径。敢问路在何方?陈景润正沉浸在深深的思索之中。

        胡耀邦到中科院不久,就为每个家庭弄到一个液化石油气瓶,并在中关村设立了一个液化石油气瓶交换站,让每个家庭都可以用上液化气,而免去了推车买煤的劳碌。他的目光,很快就注意到陈景润的住房,能否给陈景润调换一套比较好的住房,让他可以更好地生活,更好地从事科研呢?

        这实在是一个不难解决的问题,然而,在论资排辈等思想观念和对陈景润的认识问题尚未真正解决的时候,这件事并非那么顺利。按照数学所的规定,陈景润是个单身汉,职称也低,又没有行政职务,只能住集体宿舍,且四个人一间。陈景润为了可以顺利地从事研究,宁可一个人住在那间简陋的小屋里。

        人才,一个出类拔萃的领先于世界数论研究的杰出人才,在一些人的口头上,可以给予廉价的褒扬、赞美,而一旦牵涉到具体问题,就情不自禁地落入旧俗、世俗之中。他们只在口头上承认千里马,并不准备真正给千里马以应有的条件。胡耀邦的关心落空了。

        他实在没有想到在数学所落实这么一件小事还会碰到那么多麻烦,当他又一次来到数学所,询问起解决陈景润的住房情况时,这位党的高级领导人皱着眉头,问有关部门的负责人:

        “为什么不能给陈景润解决一间稍好一点的房子?”

        “可以,但只能搬进四人一间的单身汉宿舍。”

        “那就暂时搬进去吧!”

        “不过,要缴四个人的住宿费。不知陈景润同意不?”管住房的人了解陈景润的节俭,担心他不肯交住宿费,或者,因住宿费过高他不肯搬房子。

        这一回,胡耀邦真的生气了,他在数学所的会议室里激动地走来走去,对有关部门的负责人大声地说:

        “你不收陈景润的房租费不就得了么?”

        在相当一部分的目光中,并不真正理解陈景润的价值,更不懂得保护陈景润健康的重要意义,甚至对中央领导同志一次次褒扬陈景润持不解的态度,说来令人深思,陈景润的住房问题,最后是由邓小平同志亲自抓才解决的。

        苦惯了的陈景润,当然知道胡耀邦亲自为他解决住房而未能如愿的消息,他深深地感激胡耀邦,感激一直关心着他的李尚杰书记。他的思维与众不同,“文革”尚未结束,不少知名学者仍处于逆境之中,上纲上线,轻易被戴上吓人的政治帽子,这种状况,依然严重窒息着许多善良正直人们的心灵,陈景润不止一次地对向他伸来支持之手的同事、朋友说:“不要过多来关心我,今后,我变成反动学术权威,会连累你们的。”多事之秋的岁月,把这位曾是孩子气十足的数学家也磨炼得成熟了。

        此时仍是深居陋室的陈景润或许还不完全明白,他的命运、遭遇已完全超出了其本人的范畴,而成为一代知识分子的缩影,并有幸系着国家的大政方针。他是幸运的,处于高屋建瓴地位的党和国家领导人,伸出了坚实有力的臂膀呵护着他,关心着他,支持着他。历史和时代是公正的,那些为党和国家真正做出了杰出贡献的人,付出的是超乎常人的艰辛、劳累甚至是生命的代价,收获的同样是饮誉社会的光荣、幸福甚至是价值的永恒。人生的真正意义在于拼搏、奉献,在于无私无畏的开拓奋进和创造。

        四届人大以后,周总理病重,毛泽东同志把重担交给了邓小平,由邓小平代总理主持国务院工作,并任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央政治局常委,实际上主持中央日常工作。受命于危难之中,邓小平开始了以“全面整顿”为中心的挽救党和国家命运的生死搏斗。

        “全面整顿”是一场非常时期的硬仗、恶仗,邓小平以大无畏的无产阶级领袖的气魄,挽狂澜于既倒,它的实质是:全面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军事等重要领域清除“文革”造成的恶劣影响,重新恢复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本来面貌,让被颠倒了的历史和社会重新走上正轨。

        陈景润的事迹终于传到关注知识分子命运遭遇的邓小平同志那里了。当时不少人认为陈景润走“白专道路”!“白专道路”是射向陈景润的一支毒箭,也是长期以来强加在许多业务精深的学者、专家头上的沉重的枷锁,“文革”时期,更是成了那些自己不学无术而专门去整别人的极“左”派的“紧箍咒”。邓小平目睹这股极“左”思潮给我们国家造成的深重灾难,一提起来就怒火中烧:“什么白专道路,总比占着茅坑不拉屎强!”

        为了攻克哥德巴赫猜想,完成一个科学工作者应尽的神圣职责,陈景润长期以来,废寝忘食,不计名利、地位、条件,以超乎常人的毅力奋力攻关,几乎耗尽了自己的生命,何罪之有?

        鲁迅先生有一句名言:“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牛奶和血。”陈景润的精神和品格,就是鲁迅先生所赞颂的高尚的人生。是感叹陈景润在长期身处逆境之中不屈的奋斗精神,还是寄希望于中国千千万万的知识分子呢?邓小平意味深长地告诉人们:像陈景润那样的科学家“中国有一千个就了不得”。

        一个陈景润,已是在数论中领先世界于20世纪,令全世界的有识之士对中国刮目相看,倘若有一千个陈景润,我们就是在科学的绝大多数领域,真正矗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科学,主宰近代和未来之神,当中国尚处于“万马齐喑”非常岁月的日子,邓小平就预见了它振兴中华的非凡力量。

        我们可以这样说,邓小平是真正走近陈景润的党和国家的领导人。当时,他面对重重压力,能够如此鲜明地响亮地振臂一呼,何其不易,世纪伟人的目光,系着千钧雷霆,也系着世说纷纭的陈景润,这是陈景润的幸运和光荣,也是中国知识分子的自豪和骄傲。

        邓小平是重国情而又务实的。“四害”既除海碧天青之日,邓小平第三次走进中南海,领导全党全国开始了以改革开放为中心的新的长征。此时的陈景润,当然也“解放”了,邓小平仍关心着陈景润的各方面情况,并且,在得知陈景润有具体的困难而他本人又无法解决时,下达过一个这样的指示:一周之内,请给陈景润解决三个问题:住房、爱人的调动和配备一个秘书。

        一个肩负国家命运的领袖,亲自去为陈景润解决这些凡人琐事,是传奇?佳话?还是声震云天的呼唤?陈景润因此而住进了四房二厅的居室,分居的爱人由昆也由武汉调入北京,李小凝同志当了陈景润的秘书。来自中南海的春风,吹进陈景润的心里,也吹遍了祖国的神州大地。

        陈景润是一面旗帜。他是邓小平同志亲自树起来的。

        陈景润是一部传奇。他浓缩了整整一个时代知识分子的悲欢。

        陈景润是一首史诗。他展现的瑰丽雄奇,令中华大地熠熠生辉。

        陈景润是一座丰碑。他激励着亿万人民去谱写更为壮丽的篇章。

        不过,陈景润仍是如以往一样,终日伏案操劳,他仍在数论之海中遨游,搏击风浪、云天。他要把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研究得更为完美,要向那更为诱人的(1+1)发起最后的冲击。

        陈景润走进世纪伟人的目光里,世纪伟人也带着亲切的微笑,走进陈景润的生活中。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966xs.com。966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wap.966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