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书友访问966小说
首页传奇私服电脑版二十二、天子召见

二十二、天子召见

        唐太宗又叹道:“朕十分惊叹法师孤身一人,却能行程五万里,历时十七年,从中国往返天竺,实属超前壮举。法师太了不起啦,朕很想听听法师是怎样战胜险恶的。”

        玄奘运回长安后十五天(公元645年2月23日),在洛阳被大唐天子唐太宗召见。

        洛阳宫太极殿里,唐太宗李世民正在批阅奏文,这位天子与佛教僧人从来就有着不解之缘。据说,隋末,李世民与洛阳王世充激战兵败后,李世民被敌兵追到少林寺,被少林寺十三名棍僧相救,后来身为秦王的李世民还曾借助少林寺武僧平定内乱。

        唐太宗李世民是唐高宗李渊的次子。隋末隋炀帝时期多次爆发农民起义,隋王朝已是风雨之烛。隋炀帝荒淫暴政,对下猜忌,李渊父子见隋朝大势已去,便举兵灭了隋朝,隋炀帝被杀,李渊即了皇位,改国号为唐,从此,中国进入了大唐时代。

        李渊封长子李建成为太子,次子李世民为秦王,四子元吉为齐王。秦王李世民在开国创业中南征北战,统一了全国,其军功远远胜过太子李建成。李世民在随父消灭诸霸统一大唐的过程中,转战千里,在马背上屡建大业,功高盖过诸兄弟。

        父亲李渊在打江山时,曾许愿若能平定天下,当以世民为太子。然而,李渊当上皇帝后,自食其言,立长子李建成为太子。李世民于是耿耿于怀。太子自知李世民的雄心,将来必不肯在一人之下,便对他猜忌有加。

        于是三个王子各自暗结死党以争高下。李建成与四弟李元吉联合陷害世民,他们曾以发动政变、献烈马、下酒毒等招,欲将李世民置于死地,李世民几次大难不死,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先发制人谋划了玄武门之变。

        唐高祖武德九年三月四日(公元626年)这一天早晨,李建成和李元吉兄弟俩,在毫无戒备的情况下骑马来到玄武门,准备朝见父皇。将至城门时,忽然发现异常,二人正想转身返回,李建成忽然听见李世民在身后唤他“兄长”便回头看,不想被李世民一箭射中后心窝,当场身死。李元吉见状拨马欲逃,也被李世民的部下赶上当场乱箭射死。之后,李渊被迫让位,李世民即了皇位,改元贞观是为太宗。

        因即位不光彩,所以他当了皇帝后拼命勤政,包括实施了一系列政治改革。平定东突厥、高昌国,平定了边患,又送文成公主和吐蕃的松赞干布和亲,开创了西域的相平,促进了汉藏文化的交流,终于使唐朝进入了贞观盛世,也证实了唐太宗李世民确是一位英主。但太宗立功心重,不顾重臣的劝阻,又举兵准备东征高丽,现已集数十万大军于洛阳,正准备御驾亲征高丽(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

        也许是因为唐太宗与佛家有着一段特殊的关系,所以玄奘法师的到来使皇帝十分兴奋。唐太宗在隋末打江山时,曾得少林寺僧侣相助,所以唐太宗与佛学颇有感情。更重要的是,唐太宗又常借助佛僧巩固权位及收拢人心。因此,可以说在某种意义上唐太宗的皇位是借助佛僧的阶梯而上的,所以唐太宗对佛学有着特殊的干系就不奇怪了。

        侍吏来报:

        “启禀万岁,太子李治求见。”

        “宣。”

        “父皇,玄奘已快到洛阳宫了。”太子跪拜后禀道。

        唐太宗眼睛一亮,说:“很好,太子代父出宫迎接。”

        “是。”

        唐太宗又说:“须用僧侣最高礼节,不得慢待。此人虽是出家人,但志向远大,胆识非凡,若以之治国必为良相,我将于紫宸殿接见,通知重臣陪见。”

        “是,父皇。”太子应着退下。

        玄奘在弘福寺稍作安顿之后,便急匆匆启程赴东都洛阳,他一心要赶在唐太宗东征之前能得到拜谒。玄奘所以要急于见到皇帝,并非功利誉使然,而是要译经工作得到皇上的支持。

        是啊!历经千幸万苦求来的佛经全是梵文,怎能不译为华文?否则自己十七年的辛苦不是都付之东流了吗?

        玄奘风尘仆仆地从西京长安骑马多日,方来到东都洛阳。

        洛阳,自西周宰相周公营建为东都始,至大唐已是有七个王朝在此建都的千年古都了。

        美丽富饶的洛阳,一直是历代帝王控制中原的要都。洛阳两面环山,中有洛水穿过,全城方圆二十里,主街多达八条,城中分内宫城、外官城及外郭城。远远望去宫殿金碧辉煌,尚未入街市即已见车水马龙,热闹非凡,可以想象城内的繁华景象。

        快到洛阳了,就要被皇帝召见了,玄奘心里忐忑不安,他惟恐皇上支持译经的愿望不能实现。是啊,城郊到处是军营帐篷,如今皇帝要亲征高丽,千军万马调集洛阳正整装待命,皇帝还顾得上吗?万一皇上说,译经之事,待朕出征回来再说,可就糟了,要知道出征讨辽可不是短期的战事。

        玄奘正想着不觉已到了洛阳城下。

        在城门外恭迎玄奘的地方官吏,一面差人向皇宫通报,一面恭迎玄奘入城。

        洛阳是玄奘的故里,离别二十多年了,洛阳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玄奘兴奋地看着繁荣的街市及金碧辉煌的宫殿,心里万分激动。

        玄奘被官吏们带领至洛阳官门外,太子早已率群臣等候在金水桥。

        太子上前对玄奘施礼道:

        “李治奉父皇旨恭请法师人宫。”

        玄奘含掌澍礼道:“承蒙太子殿下亲迎,玄奘不胜荣幸。”

        “法师请进宫!”

        “谢皇上!”

        玄奘在太子及众臣的陪同下登上九阶台,便见唐太宗笑着在殿门外亲迎。玄奘忙上前一步跪拜下去,说:

        “佛僧玄奘参见皇上,愿皇上万岁,万万岁!”

        皇帝笑着说:“法师免礼!”并亲切地扶起了玄奘。

        唐太宗被玄奘的仪表震住了,叹道:

        “都说法师相貌奇伟,今日得见,果然仪表超凡。”

        唐太宗指了指御座旁的坐椅,请玄奘落座后,自己也归坐。太监在一旁忙着侍茶。

        唐太宗指了指李治说:“这是太子,就不用介绍了,你们已经认识。”

        唐太宗又指了指立在右侧的长孙无忌,向玄奘介绍说:

        “这是右宰相长孙无忌。”

        玄奘忙合掌道:“贫僧见过宰相大人。”

        长孙无忌忙还礼道:“法师免礼,臣今日得见谒法师实老身万幸之至。”

        长孙无忌是唐太宗、唐高宗两朝宰相,又是国舅,其妹是唐太宗最钟爱的长孙皇后。长孙无忌年轻时与唐太宗是知交,曾跟当年的秦王李世民起兵太原,征战诸霸,建立大唐,又为李世民谋划玄武门之变。李世民当上皇帝后,他与房玄龄并列为宰相。唐太宗的太子承乾被废后又拥立长孙皇后的儿子李治为太子,他与房玄龄共为唐太宗的左右臂,同样权倾朝野。

        唐太宗又介绍了几位大臣后一摆手,太子和群臣归坐。

        唐太宗请玄奘喝茶,自己也呷了一口,然后若有所思地问道:

        “法师当年出去为何不报?”

        玄奘忙起立请罪道:“玄奘当年去时,已再三表奏,但未蒙允许,无奈求法心切,只好私行。专擅之罪,现深感惭惧,恳请陛下降罪!”

        太宗听了哈哈笑道:

        “好啦,好啦,都过去十七年了,不提了,坐下吧!那时所以禁关是因为边寇突厥侵扰,现已被归伏,边境安宁,边关自然也就开放了。听说法师过关时险些丧生,后来又九死一生,历经艰险方到达天竺?”

        玄奘点了点头说:“是。”

        太宗又赞道:“法师是出家人,按理也已脱离尘俗,但听说法师一路上舍命求法、广济苍生,朕十分钦佩。”

        玄奘谦恭地说:“万岁过奖了。”

        太宗又叹道:“朕十分惊叹法师孤身一人,却能行程五万里,历时十七年,从中国往返天竺,实属超前壮举。法师太了不起,朕很想听听法师是怎样战胜险恶的。”

        玄奘忙答道:“我听说能乘疾风的人,就能无所不往。自从陛下统御天下后,陛下的仁德感化八方,陛下的威名传遍四海,大唐的名气也早已侍遍西域。我之所以受到各国君主的礼遇,无非得仰于陛下您的天威,我之所以往来无阻,难道不是得利于陛下您的神助?”

        天子听了龙心大悦,笑着说道:“法师过言了,朕哪里有如此天威。”

        唐太宗又问道:“法师,这次到天竺取到的真经是什么?”

        玄奘回答道:“贫僧这次在印度听戒贤大法藏讲《瑜伽师地论》,强调了‘万法(物)唯识’,即世界上一切都是‘识’变的。”

        “噢,原来是强调‘识’。”唐太宗接过宫女送来的茶,饮了一口饶有兴趣地问:

        “‘识’是什么意思?”

        玄奘认真地说:“识,就是心识。识,好比种子,尤其阿赖耶识就是发生三世生死轮回的根本。我们创立唯识宗,就是承认涅槃境界是存在,否则一切都虚幻了,修持就将失去意义。”

        “噢,是这样。”唐太宗点了点头。

        玄奘又说:“贫僧所以要到天竺取经,就是为了寻求涅粲境界是否存在。戒贤法师通过《瑜伽师地论》的讲解,使我顿悟,佛学并非四大皆空,而是有识的存在,识好比种子,这就是唯识宗的种子理论。”

        “哦,种子论……”皇帝在仔细地揣摩着。

        “那么说,种子论就是法师取回来的真经?”

        “对,《瑜伽师地论》就是讲唯识论的真经。贫僧准备首先将此佛经翻译出来。”

        “好,朕一定拜读。”唐太宗兴奋地表示。

        唐太宗又问:“请法师再讲一下,真经主要能解决什么根本问题?”

        玄奘听了暗叹皇帝的学识,他欠了欠身说:

        “皇上问得真好,真经解决了我西行取经的目的。十七年前我对佛学界的严重分歧感到万分困惑,包括我和哥哥长捷法师的分歧。他们认为万物皆空,不仅涅槃境界不存在,佛经也不存在,也是空的。总之,一切都是虚幻的。如此下去,修佛将失去任何意义。”

        唐太宗频频点着头,此时,不仅太子专心听着,武媚娘也站在唐太宗身后听了起来。

        武媚娘就是大唐宫中的少女时的武则天。她以貌美出名而被唐太宗召入宫内封为才人,又由于她有一双妩媚的眼睛,唐太宗又赐予她媚娘之称。那时因唐太宗最钟爱的长孙皇后中年去世,倍感孤独的皇帝终于被武媚娘迷住了,武媚娘因而得以经常侍陪唐太宗于左右。

        可是正当媚娘即将飞黄腾达的时候,宫中却传出恶言:唐三代后,武氏将代天下。唐太宗听了将信将疑,武媚娘的命运也难卜吉凶。武才人深感宫廷的险恶。从此,她渐渐变得狠毒了起来,她下定决心,不再去依附哪个男人,啷怕他是皇帝,她要让自己当皇帝。

        玄奘又说道:“……那么,涅槃究竟存在不存在?佛究竟是不是空的?对此,真经作了很好的解答。真经讲唯识论,强调了识的存在,世间一切法都只是识,即‘万法皆识’,所谓‘唯识境空’(主观存在,客观空有),这就为涅架的存在、佛性的存在、生死轮回的存在提供了佛学依据,所以真经对空宗和有宗的分歧缘由作了解答。(小乘佛教认为主客观皆有,大乘空宗认为主客观皆空,大乘有宗则主张主有客空。)”

        “噢,是这样。”太宗点了点头。

        太子李治问道:

        “法师,我想请你解答几个问题。”

        “太子殿下请讲。”

        “释迦牟尼为什么要出家?”

        玄奘未加思索即回答道:“回太子殿下,因为当时佛祖想替人们解脱生老病死的痛苦。”

        “那……”太子想了想说,“那他在菩提树下七天七夜悟道成佛,他悟出了什么?”

        玄奘答道:“佛祖觉悟到人生无常,都是轮转于生死轮回之中。人人都有佛性,只是被烦恼缠绕住了。于是他决心救苦救难,普度众生,便到伽耶去初转法论(说法)去了。”

        太子听了谢道:“法师讲的真透彻,我还想再问什么叫佛性?为什么人人皆有佛性?”

        玄奘答道:“佛性,就是修佛的最高境界。人人皆有佛性,就是指人人都可以成佛。”

        唐太宗说:“法师,朕想先听听天竺国的历史文化。请法师先讲讲,为什么叫天竺国?”

        “哦,天竺,以前叫身毒,也叫贤豆,其实正确发音应该叫印度。”

        太宗饶有兴趣地说:“印度?好,比叫天竺好。那……印度是什么意思?”

        “芝,就是月亮。”

        “月亮?太有意思啦!那……为什么要叫月亮?”

        玄奘说:“月亮,是晚上的太阳,起名月亮,那就意味着万事万物生生不死,轮回不息,好比晚上没了太阳,但仍有月亮照临。”

        唐太宗点了点头道:“噢,解释得很好。以后我们就管天竺叫印度吧。”

        “皇上圣明。”玄奘合十道。

        唐太宗又说:“法师,我想听听印度的历史。”

        玄奘说:“好。印度是一个古老的国家,历史上影响最大的是释迦牟尼十六国时期,相当于我国孔子春秋时期。那时除了诞生了伟大的佛学之外,还诞生了印度最早的文史哲融为一体的诗集巨著——《吠陀》。《吠陀》相当于我国伟大的。”

        “噢,《吠陀》相当于,太好了,法师带来了吗?”

        “带来了。”

        “朕一定要拜读。那第二个时期呢?”太宗急切地问。

        玄奘又接着说道:“第二个时期是阿育王时期,英勇盖世的阿育王统一了十六国,建立了孔雀王时期。印度终于实现了统一,并开始强盛起来,可是后来又陷入了分裂。”

        唐太宗插道:“阿育王时期相当于我国的秦始皇时期,因为秦始皇统一了六国。”

        “啊!皇上真是太圣明了。不错,是相当于我国的战国到秦代。”

        “第三个时期就是我在印度的时候,叫戒日王时期。名震九州的戒日王统一了五印度,使印度又获得了统一。”

        太宗叹道:“没想到外国也跟中国一样,也是分分合合,合合分分的。”

        玄奘又说:“印度戒日王时期,就相当于皇上您统一天下的时期,跟大唐一样,佛学、文学都空前发达,还产生了两大诗集《摩呵婆罗多》及《罗摩衍那》。”

        唐太宗听了饶有兴致地问:“哦,法师讲讲,这两部史诗都是什么内容,能跟我们的唐诗相比吗?”

        玄奘回答道:“贫僧不大懂诗,只是在少年时代跟父亲学过,不过依贫僧所见,水平是很高的。”

        武媚娘很有兴趣地问:“法师请介绍一下那两部史诗的内容。”

        玄奘便说:“这两部史诗在印度可以说达到了家喻户晓的程度。其中,《摩呵婆罗多》,‘摩呵’即伟大,‘婆罗多’即一个部族的名称,意思就是伟大的婆罗多……”

        太监端来了点心。

        太宗请玄奘用点心。

        玄奘合十谢过,又接着说:“《摩呵婆罗多》是讲婆罗多国的一对堂兄弟及其后代为争夺王位发生的故事。其中,长兄名叫难敌,生性阴险而残忍,他虽然夺得了王位却仍不放过他的五个堂兄弟。于是为了置五个堂兄弟于死地,他想出了一条条毒计,但那五个堂兄弟都大难不死。最后,他与五个堂兄弟展开了激战,战争十分悲惨、壮烈,最终五个堂兄弟获胜,可是他们都不愿争当国王,而把王位让给了孙子。老大坚阵最后和他的爱犬升了天国。而堂兄难敌也受到了应有的惩罚。”

        唐太宗说:“哦,故事确实很悲壮。”

        玄奘回答:“这部史诗主要体现了印度强调善终必胜恶的佛家道德。”

        “那另一部呢?”武媚娘问。

        玄奘便说:“印度另一部史诗《罗摩衍那》更有名,可以说妇孺皆知。‘罗摩’是印度古代的一位英雄,‘衍那’指故事,意即罗摩的故事。故事讲恒河上游有一个国家名叫阿瑜陀。国王有三个王后,共生有四个儿子。老国王想把王位传给长子罗摩,可是他最宠爱的小王后想让她自己生的儿子婆罗多继位。于是她开始陷害罗摩兄弟,不得已罗摩带着妻子悉多及弟弟逃到了大森林。老国王悲伤而死。小王后的儿子继了位。罗摩兄弗逃到森林后又惨遭恶魔的百般陷害,并劫走了他美丽的妻子,关在了海岛上。罗摩兄弟英勇地与恶魔作斗争,后来在大大小小的神猴,以及曾被他们救活的金翅鸟的帮助下,终于战胜了恶魔,救出了妻子悉多。他们为人民除了害,被阿瑜陀百姓迎回了故土,弟弟婆罗多感动至极便把王位还给了哥哥罗摩,后来罗摩成为了印度敢与邪恶作斗争的英雄形象的化身。”

        唐太宗听了叹道:“印度也跟中国一样,人民欢迎的是扶正驱邪的英雄。”

        玄奘叹道:“皇上圣明。”

        唐太宗又说:“听说法师到过西域一百多个国家,朕很想知道各国状况,请法师简介一下。”

        玄奘便将西域几个主要大国的皇帝作了介绍,包括佛寺、山川地理、气候、物产、风俗等,不时还穿插了一些传奇故事,唐太宗听得津津有味。

        玄奘还给唐太宗讲了印度西海岸的女儿国,唐太宗听了哈哈大笑。

        玄奘还讲了于阗国从前有一个国王娶了东国(指中国)人为王妃。王妃出塞时,把桑蚕种缝在帽子里躲过了边卡的检查,把桑蚕带到了他们的国家。

        唐太宗听了笑道:“自西域通后,我们丝绸桑蚕技术早已传到了他们那里,不用再缝在帽子里了。以后我们还要多与西域交流。”

        玄奘点头道:“皇上圣明。”

        玄奘又说:“皇上知道印度为什么叫郁金吗?”

        太宗想了想说:“没听说过,愿听,请讲。”

        玄奘于是说:“贫僧在印度参观菩提树院时,在菩提树西北有一座塔,叫郁金塔,高四丈,是漕矩吒国的大商人所建。后来,有一次,大商人遇海难时与同船人齐诵观自在菩萨后获救。他们回来后便去瞻仰佛圣迹,并用郁金香和泥涂抹塔身,从此塔馥香四溢,以后人们就都往佛塔上涂郁金香,所以现在印度又称为郁金国。”

        太宗点头:“哦,是这样。”

        唐太宗又饶有兴致地问那些国家的国情、兵力及王朝,玄奘都一一作了精辟的描述。唐太宗听了十分满意,深被玄奘的学识及口才所折服。

        唐太宗叹道:“法师不仅学识渊博,而且才思敏捷,难怪在天竺国无遮大法会上十八天无人敢向法师挑战。”

        玄奘自谦道:“陛下过奖了,法师不过是熟读佛经而已。”

        唐太宗本是个爱才敬贤的君主,见玄奘不仅毅力坚忍而且才华出众,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便想把他留在身边。而更重要的原因是,唐太宗是一位有雄才大略的天子,在他即位期间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实现了历史上有名的贞观之治。而且他还有彻底扫除西边突厥隐患的决心,所以对西域情况急需了解,这就是他宁可延缓出征日期,也要接见玄奘的缘由。

        唐太宗又说:“法师所谠都是汉代张骞、班超所不知的,因为他们没有到过天竺,司马迁,班固《汉书》也没有记载,所以朕建议法师应写一部书,把西域各国的所闻所见总结录入,法师以为如何?”

        玄奘听说要叫他写书,虽然心里怕影响译经工程,但又不敢拒绝,只得躬身说道:

        “玄奘遵旨。”

        唐太宗见玄奘答应写书,心中更悦,因见玄奘有治国之才,又想到今后征讨西域不能缺他,如果让他去做西域的外交使节,必然对大唐征讨或安宁西域都有利,于是便说:

        “法师博学善辩,又谙熟西域,如能为大唐外交,出使西域,必功德超前。”

        玄奘听了心里一惊:要我还俗从政,断然不可!把带回来的经卷译为华文,让佛学得以弘扬光大才是我的意志。他担心皇上下旨,便坚定地禀道:

        “陛下,玄奘自幼皈依佛门,已虔心于佛学,并不谙熟孔学。若要我还俗,那无异于让舟船离开河道而到陆地行走,那么非但不能走一步,舟船本身也必将被损坏。所以玄奘但求毕生行道以报国恩。”

        唐太宗见玄奘不愿还俗的态度坚决,只得作罢。

        当时太宗正准备东征,大批军士聚集在洛阳,军务十分繁忙,原打算只作短暂会见,岂料竟从卯时(早晨七时)谈到酉时,(下午七时),长孙无忌忙提醒皇帝:

        “陛下,法师在鸿胪寺住宿,天晚恐怕赶不回去。”

        可是唐太宗兴致正浓,不管长孙无忌的提醒,又说道:

        “法师既不愿还俗从政,那何不与朕一起东征,一方面可以领略东域风俗,一方面也可在战斗之余,与我聊聊。”

        玄奘听了又是一惊:天哪!如真的去陪侍皇上辗转沙场,那我的译经任务岂不落了空?这是绝对不行的。于是急忙说道:

        “请陛下原谅,贫僧实不敢从命。贫僧是出家人,最忌杀生,再说按佛门规矩也是不忍观看战争的。望陛下谅解。”

        唐太宗听了点了点头,表示理解。玄奘悬着的心才像一块石头落了下来。

        玄奘抓紧接见结束前赶快向皇帝提出他的心愿,恳请皇帝支持他的译经工作,便禀道:

        “陛下,贫僧从天竺带回佛经六百多部,想到嵩山少林寺翻译经文。那里远离尘世,可以专心翻译。少林寺是魏孝文帝所造,寺院环境不错,昔日菩提留支三藏,曾在那里译经。故玄奘请求在那里为国家翻译佛经,特请陛下恩准。”

        太宗说:“少林寺太远了,联在长安为太后兴建了一座弘福寺,寺中的禅院十分安静,你们到那里去译经不是很好嘛。”

        “谢陛下,只是弘福寺近日百姓都涌去看热闹,有点妨碍法事,请派人防守,以免出什么乱子。”

        唐太宗见玄奘答应在弘福寺住持,这样可以加大该寺的知名度,心中大悦,便满口答应道:

        “甚好,朕即告之房玄龄安排,法师今后如有什么要求可直接找他亦理。”

        “是,谢陛下。那玄奘就告辞了。”

        “好。”唐太宗起身送玄奘至殿堂门,到门口,唐太宗又叮嘱道:

        “写西域各国见闻的书,请法师尽快完成。”

        “玄奘遵旨。”

        “法师走好,太子代送。”

        “是,父皇。”

        玄奘朝皇帝施了大礼后退出殿门。

        于是太子李治、宰相长孙无忌等将玄奘一直送至官门。

        玄奘这次拜谒唐太宗,是他佛道旅途的一个重要里程碑,由于得到了皇帝的支持,他要翻译六百多卷梵文佛经的愿望终于得到了实现。从此,玄奘进行了长达十九年直至他生命结束的翻译佛经工作。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966xs.com。966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wap.966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