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书友访问966小说
首页慈禧墓被盗后的照片第二十四章

第二十四章

        这是庚子年七月二十五的早晨,皇家行列呆头呆脑地出了怀来县城的西关,经宣化,过怀安县,八月初匆匆进入山西境地。

        八月初十的清晨,这一凄凄惨惨的皇家行列来到了晋北重地雁门关。这些天慈禧的心情看来不那么紧张了。八国联军往南到了保定府,就没有再行进,也没有进山西;往北到了张家口,也是和巡哨一样,驻两天就撤回京城了,始终没有进山西界。最重要的是荣禄来了,他给慈禧出谋划策,他是慈禧的心腹,慈禧心里有了依靠,比前一阵儿踏实多了。

        如今走到雁门关下,慈禧心情舒畅,提出巡幸雁门。

        前面有几匹马,尹福、李瑞东、崔玉贵夹杂在内。后面四乘轿子,是太后、皇上、皇后、大阿哥。轿子的颜色在太阳暴晒下都褪了色了,雨痕污渍,很明显地留在轿帷子上。

        皇家行列行进在崎岖的雁门古道中,这晋北的天气,说晴就晴,说雨就雨,就是平常好天,也是早晚冷飕飕,中午热死牛。行进中,时有大雾袭来,瞬息间,天光、山色融为一体,混混沌沌,不知所至。大雾迷迷蒙蒙,如入仙境。忽然,山风呼啸,大雾被翻卷成缕缕云带,飘落在山凹,卧地枕石,悠然而歇了。峰峦又沐浴在阳光下,那珠光水气,斑斓夺目,闪闪烁烁,有如金盔银甲,此情此景,使人神驰意往,浮想联翩。

        慈禧喜笑颜开,吟道:“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光绪喜道:“这是唐代诗人李贺的《雁门太守行》。我也吟一首唐诗:‘黄云雁门郡,日暮风沙里。千骑黑貂裘,皆称羽林子。金笳吹朔雪,铁马嘶云水……’”

        隆裕笑道:“你们吟的都是古人之作,看我吟一首自己作的诗。”说罢,仰望山峦雾气,清清喉咙,吟道:

        雁门仰立俯云中,真气冥冥仙座通。

        一柱当天撑斗极,千山落地镇华戎。

        雁衔秋影山腰渡,风弄松涛涧底空。

        抬首问天天不语,龙盘虎踞为谁雄。

        光绪笑道:“我来和你一首。”说罢,拂袖吟道:

        缥缈神仙云雾中,紫芝生处泽滑通。

        山腰双涌碧瑶水,关顶飞驰赤紫戎。

        浩浩平沙崔嵬劲,莽莽塞野徘徊空。

        流云画壁开灵府,日永棋台拱立雄。

        小主瑾妃近日也恢复常态,现见皇上、皇后欣然吟诗,也说道:“我也和一首,有句话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瞎溜。”她用脉脉双眸望着云气缭绕的雁门关,吟道:

        神游关镇古松中,徒倚流云仙气通。

        幽径当通西世路,古关何曾领戈戎。

        崖悬丹篆佛家字,关锁天书宫阙空。

        却忆前朝出征乐,山灵当日有谁雄。

        慈禧叹道:“小主瑾丫头做的这首诗不错,比起皇上、皇后做的诗有气势,不过诗到唐代是做绝了,清诗还是不如唐诗有气势。”

        皇家行列跨过淙淙的山溪,踏上峻峭的石磴,步履艰难地登上了门关。但见滹沱河,波光粼粼;勾注山,峦映朝晖。真是天下九塞,雁门为首,雄关依山傍险,高踞勾注山上。东西两翼,山峦起伏。山脊长城,其势蜿蜒,东走平型关、紫荆关、倒马关,直抵幽燕,连接瀚海;西去轩岗口、宁武关、偏头关,至晋右严疆黄河边。观其形势,确是外壮大同之藩卫,内固太原之锁阴,根抵三关,咽喉全晋,势控中原。

        关有东西两门,皆以巨砖叠砌,过雁穿云,气度轩昂,门额分别雕嵌“天险”、“地利”二匾。东西二门上建有城楼,巍然凌空,内塑杨家将群像,在东城门外,有李牧祠。

        慈禧、光绪等人站在东城门外,见有古松数株,傲然苍穹,松下丰碑巨碣,有的挺然龟跌,有的杂陈荒草,石狮子怒目睨视,石旗杆比肩争高。凭高远望,群峰纷沓,烟树苍茫,那如丝的白练滹沱河,似带的黄绢桑干水;俯瞰山谷,山坡上浮动的是白云般的羊群……

        慈禧兴致勃勃地往前走,出了关,喃喃地说:“这可能就是书上说的塞外了吧。”只见一片空旷,满地荒草,只有塞北的风夹着小沙子,打在人的脸上,麻酥酥的有些发疼。众人不敢正面向北看,只能侧着身子,如果张着嘴面对北方,风能噎死人。折回头来,又回到关里,往西侧走,轿子只能抬到半山腰,山上根本没长什么草,只有灰黑色的石头。靠山的东南角上,有一块平坦的地方,方圆有几十丈开外,中间有块扁平的石头,差不多有五六间房子大。

        李莲英凑过来说:“这块大磐石就是传说中的佘太君的点将台。”

        慈禧领着众人上了点将台,往天上看,瓦蓝瓦蓝的,像靛染了似的深蓝色。往西看,山峦起伏,绵延不断,如万头猛兽在窜动。两边的烽火台,年久失修,已经塌毁了,呈现出一片荒凉的景象。

        慈禧喟然叹道:“想当年佘太君擂鼓点将,三关排宴的英雄豪气,现在是一点也没有了。”

        李莲英劝道:“到哪说哪,别替古人忧乐了。”

        慈禧环顾一下四周,说:“本打算在这点将台上排午宴,可是风大,旋风刮起来,黄土、烂树叶子全起来了,还是回去吃饭吧。”此时,她见大阿哥正一蹦一跳地逮蚂蚱。塞外的蚂蚱个头大,深绿色,两只脚上带刺儿,嘴上能流黑油。

        这个大阿哥是己亥年十二月进宫的,当时只有十四岁,他是端王爷载漪的儿子。端王载漪是有名的花花公子,声色犬马,吹拉弹唱,无一不好。他有一个好福晋,能说会道,八面玲珑,让人处处满意,常进宫侍候慈禧,很是得宠,说她夫以妻贵,一点也不过分。乘着戊戌变法失败以后,光绪帝不得志之际,她把儿子举荐进宫。大阿哥绝顶聪明,学谭鑫培、汪大头,一张口学谁像谁,打武场面,腕子一甩,把蛋皮打得又爆又脆。对精巧的玩具能拆能穿,手艺十分精巧。可是他对人情一概不知,稍不遂意,便对天长嚎,谁哄也不听。一个十五六岁的孩子,在宫里使奴唤婢,娇生惯养,要星星不敢给月亮。现在他闷在驮轿里,除去吃饭睡觉以外,一连几天下不了地,怎能忍受得了,于是千方百计找消遣的东西。大阿哥驮轿里有手鼓、唢呐,驮轿后还添了一辆车,专为给他装玩物的,笼子里装着两只黄色野兔子,车内有两只大黄狗,还有油葫芦、蛐蛐等。在大阿哥的眼里,珍珠、翡翠、玛瑙,那些冰凉梆硬的东西,吃不得,玩不得,算不得什么宝物,真正的小动物,能玩,逗人喜欢,才算宝物。在怀来县城时,小太监从外面弄来几只野鸽子,大阿哥欢喜得连饭都不吃了。

        慈禧看着大阿哥一心一意捕捉蚂蚱的情景,叹了口气,她对光绪早有不满之心,光绪闹变法,使她伤透心,下决心除掉光绪,可是表面上还装出关心这个外甥的样子。她一时找不到合适的继承人,端王和福晋举荐溥隽,正中她的心意,可是相处两年,她开始讨厌这个不懂礼数、没有出息的大阿哥,觉得他成不了什么气候,一路上,这个小子还不知趣地吹唢呐。自己在前面坐轿走,后头跟着个吹唢呐的,这不是成送殡的了吗?慈禧气得发抖,还是李莲英懂得老太后的心思,慌忙找到大阿哥,劝他不要再吹唢呐了。可是这位候补皇帝哪里肯听这个大太监的话,李莲英无奈,只得去找端王载,端王听说后吃惊不小,立即来到大阿哥面前,劝他不要再吹,如果要吹,就把唢呐筒子塞上手绢,免得声音飘到太后耳朵里。这位大阿哥见父亲真的动了气,才住了声音。

        大阿哥不怕太后,在他眼里,当不当皇帝无所谓,玩蛐蛐、大蚂蚱、油葫芦,其乐无穷。

        可是慈禧已痛下决心,回京后就取消他大阿哥的名义,赶出宫去。

        慈禧看到大阿哥,猛地想到光绪,她用眼睛望着随行的人,忽然发觉不见了光绪。

        光绪到哪里去了?

        听到慈禧发问,人们才发现光绪不见了。

        尹福等人离开佘太君点将台,又来到关上,可是哪里有光绪的影子。

        “你看!”李瑞东指着北山脚,尹福望去,只见一个红点点迅疾地动着,一颤一悠。

        尹福叫道:“一定在那里!皇上被贼人掠去了。”

        李瑞东道:“何人大胆,竟敢在光天化日之下劫皇上?”

        尹福道:“你去禀报太后,我去追!”说着,飞也似下了山。

        尹福追到北山脚,那红点点已进了翠林之中,尹福又追进翠林,远远看到有一个红衣女子背着光绪飞快疾跑。

        尹福大叫:“快把皇上放下!”

        那红衣女子不听,依旧疾奔。

        尹福使出浑身气力,快步疾追。眼看快要追上,忽见树上“噗噗”跳下两个翠衣少女,各挥鸳鸯剑一齐朝他劈来。

        尹福一闪身,抽出判官笔,慌忙架住那两个少女的宝剑。

        那两个少女,一个穿一件翠色辉肩贴背,水红里子,西湖色夹衣,露出半截子腿裤儿,脚下穿一双过桥高底儿大红缎子小鞋儿;手腕子底下还搭拉着一条桃红绣花儿手巾,斜尖儿拴在镯子上。清水脸儿,嘴上点一点儿棉花胭脂。她有一双乌黑的大眼睛,一张樱桃小口。另一个少女身穿湖绿色布衫,双乌布鞋,头戴一顶白边紫花的小草帽,一头漂亮的黑发从草帽下面溜出来。布衫下面一对丰满的乳房高高隆起,像两颗洋白菜。她肩部和臀部较宽,体态轻盈灵活,活像一只母鹿。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966xs.com。966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wap.966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