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辽宁省喀左县境内有一座大阳山,其海拔仅八百多米,但却给人以高耸入天的感觉,这是因为其周边一带地势不高,映衬出它的奇伟高大。山上有一个白石砬子,砬子是方言,也就是大石头。这块大石头样子像一只羊,也像一只狼,所以在汉代,这座山也叫白狼山。
春秋时伯夷和叔齐二人因为不食周粟而隐居于首阳山,最后饿死在那里。据学者们考证,这个首阳山即白狼山。白狼山下有白狼水流过,也就是现在的大凌河,河岸有一处军事重镇叫白狼城。
越过白檀、平冈,曹操率军接近了白狼城,距此东北方向二百里就是乌桓人的大本营柳城了。这时乌桓人才发现曹军主力已经到了跟前,立即疾告蹋顿。
蹋顿大吃一惊,仓促间集合兵马,迅速赶往白狼城迎敌。一块来的,还有袁熙、袁尚,以及辽西郡乌桓单于楼班、右北平郡乌桓单于能臣抵之等部,总兵力多达数万人,基本上都是骑兵。
建安十二年(207年)八月,曹军快速纵队与乌桓联军相遇,曹操亲率先头部队抢先占领了白狼山,占据了有利地形。
这时,数万乌桓骑兵也杀到了,气势很强大。曹军的后续部队还没有跟上,曹操身边只有张辽所部和曹纯率领的虎豹骑,由于是急行军而来,大部分人都没有披戴铠甲(披甲者少)。面对数倍于己的乌桓骑兵,有些人感到有点害怕。
曹操让大家不要惊慌,他登上白狼山远望,发现敌人阵形不整,曹操看出他们也是远道而来,疲惫不堪,如果此时发起攻击正是时候。
多年以后,蜀汉将领马谡奉诸葛亮之命扼守军事要地街亭,面对曹魏名将张的进攻,为了保险起见马谡下令退守至两侧的山上,试图凭险据守形成对峙,达到阻拦曹魏军队的目的。因为马谡接到的任务是把敌人拦住就行,为诸葛亮在陇右一带的军事行动争取时间。马谡拒险而守,敌人要经过必须仰攻,难度可想而知。
但张很老练,他没有硬攻,而是找到了山上蜀汉军队的弱点:水源。山上断水,逼得马谡主动进攻,结果往下冲的蜀军成了曹魏弓箭手的移动靶,蜀军大败。
曹操如果此时不下令出击,结局必然会跟马谡一样,甚至还不如马谡,因为他们已深入乌桓腹地,后续部队即使到达,加在一起的人数也仅是正面之敌的几分之一,随着时间的推移,乌桓的大部队还会源源不断地到达。现在若有迟疑,错过了稍纵即逝的取胜机会,待敌人整顿好队形,摆好阵式,一部分人围住白狼山,一部分人设伏打援,曹军就只能坐以待毙了。
曹军来得很急,没有带多少水和粮食,在白狼山上难以坚持太久,其命运跟街亭的蜀军估计差不多。
曹军没有成为街亭的蜀军,因为曹操不是马谡。
站在白狼山上的曹操只向山下的乌桓人看了几眼,就断然决定不待后续部队赶到,趁敌人阵形未稳之机立即发起猛攻。
曹操的想法与张辽不谋而合,张辽意气风发,主动请战。曹操把手里的指挥旗授予张辽(太祖壮之,自以所持麾授辽),命他全权指挥曹军,组织对敌人的进攻。
据《傅子》一书记载,当初曹操决定北征乌桓,张辽也是反对者之一。张辽劝曹操说许县是天下要地,绝不能轻易丢掉,应该防备刘表的偷袭。曹操最后还是决定北征。张辽不因自己的意见未被领导采纳就闹情绪,作为北征的先头部队,他坚决执行命令,面对危险来临时,他敢打敢上,这正是作为大将应有的素质。
张辽整顿所部人马在前,曹纯督率虎豹骑在后,直冲乌桓骑兵,结果乌桓人大败。曹军以悬殊的兵力获得大胜,曹纯率领的虎豹骑更是露足了脸:将蹋顿斩于马下!
其实乌桓人是挺有战斗力的,如果认为他们本来就不堪一击那就大错特错了,乌桓人能长期驰骋于北方,绝不是靠吹出来的,尤其是蹋顿,有勇有谋,在乌桓人中很有号召力。
乌桓人之所以大败,一方面是张辽、曹纯所部尽是曹军中最能打的精锐,他们作战勇敢,誓死一搏。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是曹操抓住了战机,敌人远道而来,人困马乏,阵形不整,互相联络不畅,本想停下来扎驻营寨,再跟曹军真刀真枪地过过招,没想到曹军没给他们这样的机会,一上来就打了个冲锋,让他们措手不及。
曹军能大获全胜,还得益于虎豹骑确实太生猛。这支在南皮城外立斩袁谭的劲旅,此番又找到了疆场扬名的机会,他们杀了蹋顿,使乌桓人的抵抗迅速瓦解。乌桓人没有统一的指挥,很快四分五散。
曹操高兴异常,据《英雄记》记载,曹操把蹋顿的首级系到马鞍上,就像上次斩杀袁谭之后那样,又手舞足蹈地在马上舞了起来(系马鞍于马舞)。
楼班、能臣抵之以及袁熙、袁尚等人不敢恋战,纠合在一起约有数千人,他们没有退回柳城,而是向南方向逃去,投奔辽东太守公孙康去了。曹操率军趁势直捣柳城,在此未遇到大的抵抗,但却又留下了一个关于屠城的争论。
《三国志武帝纪》里有一句话:“斩蹋顿及名王以下胡汉降者二十余万口。”古人写文章是没有标点符号的,问题于是出现,这一句话可以联起来读,意思是:斩杀蹋顿以及有名号的乌桓各王以下投降的胡人、汉人共计二十多万人。
对于北方草原上生活的民族来讲,二十万绝对是一个极大的数字,意味着数座乃至数十座聚居地的毁灭或一个部族的灭绝。
但是,这句话也有另一解,就是在中间加一个标点符号,变成:“斩蹋顿及名王以下,胡汉降者二十余万口。”意思是:斩杀蹋顿以及有名号的乌桓各王以下,投降的胡人、汉人共计二十多万人。
只杀了一小部分部族首领而已,二十多万胡人、汉人投降了。胡人,是对当时乌桓、鲜卑、匈奴等北方各族的统称。
有没有这个逗号看来差别很大,意味着二十多万条生命是死还是活,也意味着曹操有没有屠城。翻开现在出版的大部分版本的《三国志》,中间都有这个逗号,也就是说大部分倾向于曹操没有在这里干屠城的事。
但也有人认为中间不该有这个逗号,曹操在柳城又杀了二十多万人。在各种史论中,“屠柳城”的记载仍然经常可见。
曹操手下有个文人叫缪袭,由于出生较晚没有列入建安七子之列,但与建安七子齐名。曹丕称帝后,缪袭用汉代短箫铙歌之乐的旧曲十二支,改成新名字重新填词谱曲,其中有《楚之平》、《战荥阳》、《获吕布》、《克官渡》、《定武功》、《屠柳城》、《平南荆》等,以记曹魏之功。
《屠柳城》一曲唱道:屠柳城,功诚难,度越陇塞路漫漫。北逾平冈,但闻北风正酸。蹋顿授首,遂登白狼山。神武海外,永无北顾患。
连自己人都不避讳屠过柳城,更增加了屠柳城的真实性。
其实,这是误解。对曹操而言利用乌桓人比灭绝乌桓人更符合自身的战略利益。《三国志乌桓传》记载得很清楚,白狼山之战后,曹操命在乌桓人中有一定影响的阎柔整合乌桓各部,阎柔将幽州、并州一带的乌桓部落统领起来,多达一万多个部落。曹操命阎柔逐步把他们内迁,并抽调青壮年组成少数民族兵团,仍由乌桓各级部族首领统率,随同曹操南征北战,乌桓军队打出了名气,成为曹军中的一支劲旅(由是三郡乌桓为天下名骑)。
假如曹操下令屠柳城,就与他后来的政策严重不符。而且,假如他平白无故欠下了乌桓二十多万条人命,即使阎柔再能干,想把一万多个乌桓部落整合起来,还心甘情愿地跟随曹操打仗,那也是不可能的事。
至于缪袭的曲子,除非他脑子进了水,敢拿大屠杀当丰功伟绩唱,否则不可能取名叫做《屠柳城》。看他写的这首诗,主要内容也是表达北征的艰难,以及取得的功业,没有渲染屠杀的意思。
所以只有一种可能是,这首曲子被人篡改过。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966xs.com。966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wap.966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