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书友访问966小说
首页大明第一能臣青史尽成灰第二十八章 百家争鸣的另类——农家

第二十八章 百家争鸣的另类——农家

        比起战国时期风光一时的墨家来,另一支被遗忘的学派农家,在战国百家争鸣时代,也同样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农家的主要思想,在今天大部分已经失传,主要是因为秦始皇焚书坑儒,农家的经典著作大部分都被焚烧了。但从现在留存下来的资料看,农家的基本思想,就是农业平等,即要求统治者要和农民一起劳动,一起分配劳动果实,反对统治者对农民的过分压迫。农家的另一个贡献是在农业科学上,他们对农业生产的研究,特别是提高农田产量、改进农耕技术方面的研究,对于中国农业的发展,都有重要的影响。

        而这个学派的来源,在当时就众说纷纭,由于诸多有关资料的被焚毁,农家学派的身份、源起,至今有很多不同的说法。比较流行的说法有两种,一种是农家学派的成员,是上古时代神农氏的后裔,另一种说法,是古代周族后谡氏的后裔。而事实上,农家在战国时代的勃兴,正是战国时代自耕农群体增加,传统井田制制度瓦解的表现。农家的许多成员,本身就是从事农业生产的农人,他们与农民阶层之间的关系,可谓血脉相连。

        

        说到农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最有名的就是许行。

        和墨子一样,许行也是一个非常神秘的人。按照有关资料的记载,他是楚国人,应该是生活在楚宣王至楚怀王在位的时期,和儒家学派的大儒孟子是同时代人,对于许行最详细的记录,也正是出自孟子的《孟子·滕文公》。

        许行人生里最主要的活动,就是带领着弟子们在江汉平原上开荒种地。他的主张是“贤者与民并耕而食”,也就是说,即使是国君,也应该和老百姓一起劳动,一起吃饭。像地主们那样凭借着租税过日子,是一种可耻的不劳而获。孟子去腾国宣传儒家学说时,正好看到许行带领弟子们来拜见滕文公。他请求滕文公给他一块土地做试验田,他在这里劳动示范,并且希望滕文公能参加他们的劳动,滕文公答应了他的请求,给予了他一块土地。此后,许行带领着弟子们,在滕国辛勤劳动,很快获得了非常好的收成,他们的所作所为,也因此引起了许多学问家的关注,其中也包括儒家学派的宗师孟子。

        孟子虽然赞叹农家的刻苦耐劳,但对农家学派的主张却不敢苟同,当许行的弟子陈相和孟子交谈时,就农家学派的许多问题,两人发生了激烈的争吵,比如说到滕文公,陈相感慨说,滕文公终究不是圣君。孟子问为什么?陈相说,滕文公自己不劳动,他的仓库里堆满了粮食,不是他的粮食他却享用,这是一种可耻的不劳而获。对此观点,孟子当然不能苟同,他和陈相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孟子拿许行带着的帽子做比喻说,你许行戴着的帽子,是用粮食换来的,也就是用你的劳动换来的,那么国君所吃的粮食,也是用他的脑力劳动换来的。一番话说完,陈相哪里是孟子的对手,立刻张口结舌,孟子反而又抛出了他的观点: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虽然如此,农家学派却一直初衷不改,在农家学派的观念里,劳动是光荣的,不劳而获是可耻的。他们反对政府设立仓库,储存粮食,反对那些城市中人不参加农业生产却获得粮食吃,在农家学派眼里,这也是一种可耻的不劳而获。这种新学派的出现,在当时却不是偶然的,这个时代正是战国封建化形成的时期,普通自耕农地位提高,学术方面,也需要出现属于他们的代言人。而土地所有制的转换,也使农业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出来,在这种局面下,普通的自耕农迫切希望能够改善自己的生活,减少加在自己身上的赋税,希望所有的人都能为农民的身份感到骄傲。农家,就成了他们的代言人。

        农家的核心思想,主要的一句话就是“劝农桑,以足衣食”,即希望建立一个大家一起种地,一起吃饭,全民务农的农业社会,最好能够不出现城市。农家学派的成员们,把农业视作属于他们自己的生命、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他们以自己是一个农民为荣,以自己从事农业生产为傲,并且热情地劝说诸多思想界的人物以及政治界的精英们,加入到他们的派别里来。但是在当时的条件下,农家的市场还太小,真正理解他们的人并不多。在后来西汉刘向编纂《后汉书》的时候,农家被放在了九流之中,俨然一个重要派别。

        但是在当时的社会上,农家对于各路诸侯来说,却也是有利用价值的。因为礼遇农家,就意味着可以笼络住农家背后的农民,特别是自耕农们,如果给予农家适当的尊重,那么也势必能够对稳固统治有所帮助。抱着这样的目的,许多当时的诸侯对农家非常礼遇,当然这是表面上的礼遇,农家所宣传的取消仓库、取消城市的主张,是各路诸侯们万万不能接受的。对于诸侯国们来说,农家思想是一个很好的招牌,但是其主流的内容,是坚决不能用的。

        

        农家的思想内容,在战国时期,以许行为主,却也化成不同的派别。而在整个战国时代,农家思想开始系统整理出来,却是拜吕不韦所赐。

        吕不韦担任秦国相国期间,开始组织人手编纂著名的《吕氏春秋》,在这本春秋思想集大成的书中,也少不了农家学派的身影。《吕氏春秋》中的《上农》《任地》《辩土》《审时》四篇,鲜明提出了重农的理论。在《上农》中,农家思想家提出了要尊重农民、优先发展农业的理论。《任地》一篇,则细致讲述了农业耕作之中,怎样提高土地的肥力,辨别土地的肥沃程度,怎样改良土壤的质量。对土壤的软硬、瘦肥,都做了非常细致的阐述。《吕氏春秋》中的农家理论,是农家主体思想以及农业理念的浓缩。特别是《审时》之中,对于农业生产的农时,做了非常细致的划分,对种子的品种质量,也做了非常细致的讲解,在当时的中国,简单的四篇文章,却可以成为中国农业生产的宝典。

        而另一本对农家思想记录非常详细的著作,就是齐国稷下学宫编纂的《管子》,其中《地员》一篇就是纯粹的农家著作,而在《五辅》《牧民》《八章》等章节之中,也详细阐述了农家思想的各类内容。《管子》对于农家思想的重要意义是,农家思想的主要内容,被放在了其中有关“以民为本”的章节中,因为在当时的中国,农民是平民老百姓的主体,农家所宣传的重农思想,其实也和以民为本的思想一脉相承。重农和重民思想,本身就是一对孪生兄弟。正是这样的一种联系,使得《管子》中的农家思想,具有了许多超越农业本身的进步意义。

        《管子》中的农家思想,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体现出了古代中国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在《管子》的文章中,曾有这样的片段:“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这一思想,鲜明地把民心放在了“政”的高度上,和孟子同时期宣传的“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相比,农家思想显然对民更加重视,民在农家思想家眼里,成了政权存废的关键,这个比儒家思想中的“民为贵”,显得要更加大胆。

        除了提出了民为本的思想之外,农家还体现出强烈的忧患意识,这一点应该和中国农业长期以来靠天吃饭的局面分不开。在亲身耕作中尽尝了靠天吃饭辛酸的农家学者们,其身上的忧患意识是很强的。在《管子》中,农家学者鲜明提出了“修饥谨,赈灾荒”的主张,认为一个国家农业要发展,就必须做好对自然灾害的预警和提高抗风险能力。

        而战国时期农家的最核心思想,在《管子》中也体现得很生动——重农抑商。农家学派认为,农业是国民经济的根本,老百姓要吃饭,军队保卫国家,也要靠军粮供应,因此农业的发展,是一个国家国民经济的重中之重。而商人们本身并不创造财富,只是拿着别人的财富贱买贵卖,因此,商业活动其实是对国民经济的一种破坏。所以,一个国家要想长治久安,就必须要坚决贯彻“重农抑商”的政策。在农家学者的重农抑商政策中,他们并不主张取缔商业活动,而是希望政府采取强有力的打压手段,限制商业活动的发展,将商业活动的利润大小范围,都能缩小到最小的规模,给予农业充足的发展空间。

        如果对照后面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农家学者们的美好愿望,在经过秦末动荡之后,最终由汉王朝确立下来。此后重农抑商政策,就成为了中国两千年封建社会的基本国策。在春秋战国时期并非作为主流学派出现的农家,他们“民以食为天”的主张,却最终成为了中国封建经济发展的根基。

        

        而农家学派的英杰们更想不到的是,他们一生为之奔走的学问,在两千多年后,竟然会影响到另一个他们根本不知道的地方:欧洲。

        在17世纪的东西方文化交流中,大量的中国传统文化典籍被翻译到西方去,其中包括中国先秦诸子百家的经典著作,尤其是记录了农家思想的《管子》,被当时的传教士利玛窦翻译成拉丁文。中国农家学派在西方社会,很快掀起了不小的波动,17世纪时期兴起的法国重农学派,大力引进农家里有关商业活动的论述,抨击西方的重商主义。重商主义与重农主义之间的这场论战,其结果几乎决定了最终欧洲资本主义化的发展方向。产生于中国封建化早期的学说,对于启蒙世纪的欧洲,依然可以起到振聋发聩的效果。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966xs.com。966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wap.966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