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书友访问966小说
首页大清风云第三部遗民与贰臣

遗民与贰臣

        清军入关之后,遭难的是全天下的百姓,但在这期间,最纠结的还是知识分子。他们深受儒家文化的浸染,面临着一场关系名誉和生死的抉择。

        根据儒家的传统思想,忠臣不事二主,为人臣者要舍生取义。苟活还是殉国成为摆在明朝遗民面前最迫切的选择,明朝灭亡之后,大批知识分子自杀殉国,从容赴死。根据史料记载,有大批的遗民虽然没有选择死,但是也没有选择在清朝的眼皮底下过日子,而是选择了远涉重洋,到台湾地区、南洋或者日本去。据学者统计,明朝遗民的数目不下万人。

        有遗民,有殉国者,就有贰臣。贰臣当然不是一个褒义词,贰臣是那些背叛明朝投降清朝的人,在当时,贰臣是非常受鄙视的。当然,用今天的眼光来看,贰臣也没有什么,都是为了生存。人首先要活着,然后才有其他。

        清政府也非常不地道,对于那些投降的贰臣,他们可以贬低,极尽嘲笑,搞得这些贰臣们非常难堪。相比遗民,贰臣们虽然衣食不愁,依旧过着富贵生活,但是人格就要低贱得多。

        清初最有名的遗民当数顾炎武,顾炎武是苏州昆山人。明朝灭亡后,他开始了漂泊生活。身负奇学,名满天下。弘光政权建立后,顾炎武担任兵部司务,企图一展抱负,完成反清复明的大业。可惜,弘光是个扶不起的阿斗,政权又为马士英、阮大钺等人把持。不久,弘光就被清军灭掉。顾炎武于是投笔从戎,在苏州参加了反清斗争。失败后,回到老家。

        没过多久,剃发令又来了,顾炎武的一些好友又参加了反剃发斗争,但顾炎武因为老母有病,只好在家照顾。顺治二年七月,昆山被清军攻陷,顾炎武两个弟弟被杀害,老母虽然侥幸活了下来,但落了个终身残废。

        七月十四日,顾炎武的母亲绝食而死,临终给他留了遗训:“勿为异国臣子。”

        从此,顾炎武蓄发明志,表示与清朝统治者对抗到底。为了表示自己的决心,顾炎武写下诗句:“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此后五年,顾炎武辗转于太湖沿岸,和各地反清复明的志士秘密往来。

        顺治七年,顾炎武以前的一个仇家叶方恒告发了顾炎武。为了免遭迫害,顾炎武剃去头发,装扮成商人,继续在江南江北一带和反清复明的人士交往。顺治十二年,叶方恒和顾炎武家里的仆人陆恩勾结,以组织反清武装的罪名告发顾炎武。顾炎武得知这个消息,悄悄地潜回昆山,秘密处死陆恩。但顾炎武也因此被抓进监牢里,后来在友人的帮助下才得以逃出狱。叶方恒派遣刺客在南京太平门外刺伤了顾炎武,并洗劫了顾炎武的老宅。

        至此,顾炎武决定离开故土,远走中原。

        顺治十四年,顾炎武变卖家产,开始了游学生涯,足迹踏遍山东、江苏、浙江、河南、陕西、山西等地。正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顾炎武以其精湛的学术造诣名闻天下。在游历名山大川的同时,顾炎武也不忘关注时局的发展,一直密切地关注反清复明斗争。顺治十六年,顾炎武到了山海关,怀想当年山海关一战,对清军入主中原一事悲愤不已,吟诵了一首《山海关》:长城古堞俯沧瀛,百二河山拥上京。银海仙槎来汉使,玉关秋草戍秦兵。星临尾部双龙合,月照平沙万马明。闻道辽阳飞羽急,书生急欲请长缨。

        这首诗,怀想明朝边事,对吴三桂引清军入关一事深恶痛绝。这一年夏秋之交,郑成功、张煌言率军挺进长江,一路战果辉煌,直逼南京。顾炎武听到这个消息,非常振奋,也跟着南下,希望能够有一番作为。可惜,还没走到扬州,就传来郑成功失败的消息,顾炎武只好怅然而归。顺治十八年,郑成功退到台湾地区,永历政权宣告瓦解。顾炎武满腔热血瞬时成空,一时心灰意冷,准备一辈子隐居,做一个学者。

        顾炎武选择做一个遗民就意味着选择生活的艰难,因为封建社会士大夫基本不从事生产,换句话说,经济来源成了问题。

        除了经济问题之外,顾炎武面临着最大的危险是政治迫害。在康熙二年,发生了一桩震惊朝野的文字狱一庄氏史狱,金庸就以这桩文字狱开始。事件的经过是庄氏编了一本明史,书中有许多“犯禁”的地方,特别是纪年都是用明朝皇帝的年号。庄廷鑨曾经邀请顾炎武也来编写这本书,不过顾炎武委婉地拒绝了,因此逃脱了这场文字狱。这场文字狱牵连非常广泛,遇难的人达到七十多人,其中有不少是顾炎武的好友。

        康熙五年,顾炎武又遇到了一次灾难。山东莱州人姜元衡告发黄培收藏“逆诗”,并且指控顾炎武与黄培过从甚密,曾经到黄培家中搜罗《忠节录》。听到这个消息,顾炎武非常震撼,那时他已经感受到清政府可怕的力量。为了澄清事实,顾炎武从北京到济南自首。结果,被关进了大牢。在牢里度过了十个月,顾炎武才在友人的救助下出狱。

        尽管生活如此窘迫,生命和财产没有保障,顾炎武仍然没有动摇自己的立场,坚持要做明朝遗民,拒绝清政府的征聘。

        清廷修《明史》时曾经重金礼聘顾炎武,但顾炎武誓死不从,在回复信中,他郑重声明:“人人可出,而炎武必不可出。七十老翁何所求,正欠一死,若必相逼,则一身殉之。”

        直到康熙二十一年,顾炎武才病逝。

        清初有名的遗民还有屈大均,屈大均是广东番禺人,广州沦陷后,屈大均的父亲命令他:“一定要洁身自好,不要在清廷当官。”屈大均谨遵父亲的教诲,为了保持对明朝的忠诚,他选择在家务农。

        清军剃发令来了之后,屈大均和老师陈邦彦一起参加反清斗争,立志反清复明。斗争失败后,屈大均的老师陈邦彦殉国,屈大均无路可走,选择了出家。出家之后,屈大均没有戴僧帽,而是戴明朝士人常戴的青纱头巾。屈大均虽然皈依了佛门,但实际心理上还不是一个僧人,始终牵挂着明朝故国。

        复国无望之后,屈大均在晚年以文字遣怀,书写了大量的作品。由于屈大均的立场是反清复明的,所以毫无疑问他的书在当时是禁书。屈大均六十七岁时死去,死后,清廷掘起他的尸体屠戮,并将他的两个孙子斩首。生前无难,死后遭灾,一生也算是可悲。

        钱谦益和吴梅村都是被列入《贰臣传》的,钱谦益前面我们提到,他为了保命投降清朝。投降清朝后,他的人生仍然充满了坎坷和危险,在清廷的政治生涯中,钱谦益几次被牵连入狱。几次政治迫害的经历让钱谦益对清廷感到失望,返回常熟后,他暗中与反清复明的势力联络。

        康熙三年,钱谦益病逝,他的一生充满坎坷,背负了贰臣的罪名,最后又反叛清朝,以明朝遗民自居,可以说非常尴尬,又非常无奈。

        吴梅村也是一个明朝遗民,他刚开始的时候立场非常坚定,坚决不与清廷合作。后来,禁不住顺治的再三征聘和家人的怂恿,进入清廷当了几年的官。晚年,他深深为这段经历忏悔。他非常痛苦,他并不想当官,但是又担心拒绝清廷的征聘会给家族带来灾难。选择出仕后,又很不甘心,总之,进退维谷,最后选择隐居度过此生。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966xs.com。966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wap.966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