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书友访问966小说
首页大宋洗冤录全文阅读包公故事

包公故事

        

包公解州破命案



        北宋庆历六年(公元1046年),河东盐池主理盐政的太常博士范祥变盐法,推行“钞引法”,亦称“盐钞法”。废除旧盐务管理体制,改革利益分配办法,使坐商与行商分家,这就意味着产、硝趋向专业分工方向发展,后来竟成为全国通行的钞法。“钞引法”的推行得罪了旧时盐务官吏和当地的豪商列绅、巨商富贾。他们把范祥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妄想置范祥死地而后快。

        黄庆霖是范祥的左膀右臂得力助手。积极倡导和推行“钞引法”,在潞盐行商销售方面肩负着重要任务。旧官吏和商人暗中勾结,沆瀣一气,软磨硬抗,阻碍推行“钞引法”的落实,受到黄庆霖的指责。他们一计不成又生一计,认为只有杀死黄庆霖,才能保住他们的利益不受损失,范祥就无能为力,“钞引法”就会半路夭折。

        河东盐池盐务当时由陕西转运使兼管,黄庆霖到陕西巡视潞盐行销情况后,返回河东盐场,路过解州被一伙不明身份的人团团围住,砍刀置死,抛尸在解州黑龙潭旁边,其状惨不忍睹。

        此案一出,朝野震惊。宋仁宗接到范祥的奏折后,立即派三司户部使包公从陕西路(今西安市)昼夜赶赴解州,从破案入手,给破坏推行“钞引法”的旧盐务官吏,豪商列绅以置命打击。解盐事,主盐政,强行推行“钞引法”。

        著名的耿介大臣包公来到解州后,不顾旅途辛劳,马不停蹄,察勘了现场。认定黄庆霖是被人用绢带勒死之后,由凶手移尸荒郊野外,用砍刀戮尸而成的。浑身被砍有12刀之多,最长最深一刀是用侧刀砍伤的(当地老百姓铡草的一种长刀),手段惨忍,动机险恶,明显是一场有组织、有计划、有预谋的政治谋杀案。“此案不破,我誓不为官”,包公立下誓言。

        第二天一大早,包公和几个随从人员轻车简从到解州周围的北门滩、硝池滩、七郎埝、黑龙潭和附近村庄的几户农家进行了察勘和访问,确定了一些线索和疑点。下午包公等人乘小船从伍姓湖顺姚暹渠逆水而上,继续寻找线索。行至三里桥旁,看见一老妪正在拆洗一新棉被。包公产生了疑虑“即不逢年又不过节,崭新的棉被,为何拆洗。”马上命人从水中把棉被的表里一起拿上船来共同看过。只见棉被里子上血迹斑班,虽经大水冲洗,还隐隐约约的能看见血印。包公问老妪道:“棉被上的血迹怎样来的?”老妪惊慌失措,支支唔唔,前言不搭后语。包公命手下等将老妪带回潞村衙门询问,老妪方供出她的小儿子受人诱惑,参与移尸,方分得一床新棉被。

        包公等人连夜到解州将老妪的小儿子缉拿归案,并供认参与移尸戮尸的无赖毛二、畦户赵荃和提供侧刀的刘擅园。

        顺藤摸瓜,根据绢带的出处,查出了杀死黄庆霖的主谋是盐务旧官吏潭荣培,他不甘“钞引法”推行之后,已归他盘剥的车费被夺走,遂勾结原官运车队贴头阮大成,乘黄庆霖回盐场途中不备之机,用绢带勒死,又收买无赖毛二等几人移尸戮尸荒郊野外等犯罪事实。

        畦户铲盐完场和农户的收秋种麦完毕之后,包公在解州东门口召开所有坐商、行商和农户参加的宣判大会,对几名罪犯做了应有处分。又重申了推行“钞引法”的决定。

        后来包公当了监察御史兼任河东盐池盐务转运使,主理盐政。“解州盐法率病民,拯往经度之,请一切通商贩”。由于他的调理,颇有成效,后人感其政绩,在解州东门外给他立了一座石碑,以示纪念。

        

包公收礼



        清官包拯,坐镇解州主管盐政,真是爱民如子,深得人心。他快要到生日这一天了,皇帝念他功劳之重,非要叫他过过不可,他一面谢绝,皇帝不依,只好遵命,但他吩咐家人包兴,一概不收礼,执意要送者,需要说明理由,如有说不通的就禀告于他。

        生日前几天,包兴一直在堂门口上拒礼。送礼的头一家是当今皇上,来人是六宫司礼太监远道而来。这可把包兴难住了,万岁爷送的礼敢不收吗?包兴无奈,只好把包公的话讲了出来,并拿出红纸让六宫司礼太监写理由,那太监写道“功劳于国管盐政,日夜精诚无私情。今日皇上把礼送,拒之门外理不通。”包兴派人将红纸送给包公,包公在下边添了四句“铁面无私丹心忠,做官最怕念叨功。操心本是份内事,拒礼为开廉洁风。”包兴递给六宫司礼太监一看,他摇摇头无奈捧着礼返回去了。

        太监刚走后不久,包公好友在京做官的同乡张奎前来送礼,包兴说明包公的吩咐,张奎说:“别人的礼可以不收,我送的礼得收下。”张奎在包兴递过的红纸上写了四句“同窗同师同乡人,同科同榜同殿臣。无话不谈肝胆照,怎能把礼拒堂门。”包公接到红纸,也在下面写下四句:“你我本是知音人,肝胆相照心相印。生日薄酒促膝谈,胜似送礼染俗尘”。张奎一看无话可言,只好笑着让人把礼带回去。

        接着又来了一个送礼人,那人一身盐味,双手抱着一盆花繁叶茂,精精神神,人称月月红的月季,包兴问尊姓大名,那人说叫赵钱孙李张王陈。包兴笑道那有叫这样的名字,那人说:“我姓赵、左邻姓钱、右舍姓孙、对门姓李、巷头姓张、巷中姓王、巷底姓陈,包老爷生日,大家让我送月月红。”包兴一听就明白盐工的心意,本想收,但包公的忠告难违,只好叫他说出理由,那人想了片刻,冲口说了四句“盐花生来自带咸,多铲好盐最相关。但愿老爷铁面在,勤为百姓除赃官。”包兴代笔把他写在纸上送给包公。不一会包公亲自出来了,双手接过那盆月月红,说了四句“赵钱孙李张王陈,好一盆见民情,一日三餐扪心问,报国忠心月月红”,这月月红大礼,饱含着民意,包公怎能拒绝呢?

        

包公不持一砚归



        宋仁宗康定元年,清官包拯(人称包公)被调来端州做地方官。他到任不久,便听说历任地方长官借进贡端砚为名,盘剥百姓,砚工苦不堪言的事。为了弄个究竟,有一日包公特意穿上便服,约了当地一名开明绅士徐乐天,一起前往砚工最集中的黄岗村,了解砚工的生活情况。他们进了村,就听到从一间小茅棚里传来叮叮当当的声音。走近一看,只见砚工们三三两两,正在聚精会神地凿砚坯、刻图纹。包公瞥了一眼,只见茅棚破破烂烂,不堪风雨,砚工们个个衣衫褴褛,面黄肌瘦。这时一个老艺人边雕刻边叹气,埋怨官府要砚多而付钱少。有的年轻艺人还大骂官府没良心,不管砚工死活。他们的话,包公一一记在心里。回到衙门,包公立即派包兴去找经办贡砚的书吏张考文。这个张考文做了10年书吏,专用端砚孝敬上司,博取主子的欢心。他一听包公问起端砚的事,顿时眉飞色舞,以为包公同他的前任是一样货色,便阿谀奉承地奉上一个优质砚台,并讨好他说:“今年上边要的贡砚我已准备好了,大人交往需用的,我也心中有数。这块砚请大人收下,其余的我将陆续送上。”包公一听,心里全明白了。本来上面规定,端州每年只送十块贡砚(据宋元丰王存著《九域志》称,“端州岁贡砚十”),而地方官吏层层加码,扩大贡砚数目。这沉重的压榨剥削,害苦了砚工,中饱了私囊。他越想越气,脸色铁青,把张考文送上的端砚“砰”的一声摔在地上,吓得张考文顿时出了一身冷汗,才知道包青天果然铁面无私,于是跪地叩头求饶。包公让张考文把历年经办贡砚的情况作个说明。张考文不敢隐瞒,便一五一十地把贪官、劣绅借进贡端砚为名贪污勒索、加重砚工负担的实情招认出来。包公针对这种弊病,专门出了一份告示,儆戒官员、士绅不得任意扩大贡砚数目,不准向砚工摊分工钱。这份告示,反映了群众的心愿,开明士绅也表示拥护。经此一事,“包青天”的威名便传之百里以外。

        据传,包公离任时,端城男女老幼都来码头送行。一些名流、士绅纷纷携物相赠,都被包公一一谢绝了。官船在一片赞扬声中解缆沿西江而下,不久就到了羚羊峡。本来风和日丽,天色晴朗。但船过羚羊峡却风云突变,乌云翻滚,浊浪排空。

        包公感到事有蹊跷,心想莫非手下人背着自己私受贿赂,藏于船上?他马上命家人包兴把随行人员叫来身边查问。他的随从书僮忽然跪下:“大人,有一事我忘了禀告,我们离开端州之前,绅士徐乐天特地送给大人端砚一个,因小的认为是小事,没有启禀,私下替大人收了,现放在船上。”

        包公一听,当即命令书僮从速将砚取出。这块端砚,外包黄布袱,砚身雕龙刻凤,鸲鹆眼碧绿晶莹,果然是方好砚。但包公一拿到手,连看也没看一眼,随手将端砚抛到江里。

        说也奇怪,砚一落江,顿时风平浪静,云开日出。船开行不久,就在端砚下沉的地方隆起一片沙洲。包裹端砚的黄布,掉进水里,顺流而下,一片黄光,后来也成为沙滩。

        据说现在广利镇的“砚洲”和沙浦镇的“黄布沙”就是这样形成。砚洲和黄布沙离羚羊峡不远,在广州至肇庆必经水路上。

        包公“不持一砚归”之说,在《宋史·包拯传》中确有记载,包公的清廉耿介、正直无私,为群众所赞颂,连端砚也增添了身价。

        

包公审石头



        从前有个小孩,爸爸死了,妈妈病了,日子可不好过了。小孩每天一早起来,提着一篮油条,一边跑,一边嚷:“卖油条咯,卖油条咯:又香又脆的油条,两个铜钱买一根。”有一天,他把油条全卖完了,坐在路边一块石头上,把篮子里的铜钱一个一个的数了一遍,正好一百个。他卖油条,把一双手弄得油乎乎的,用手数铜钱,把铜钱也弄得油乎乎的。他瞧着这些油乎乎亮闪闪的铜钱,可高兴了,心想:“今天卖了一百个钱,可以给妈妈买药了。”

        小孩跑了一个上午,可累坏了,他把头一歪,靠在石头上,就呼呼地睡着了,睡了好一会儿才醒来。“哎呀,我得赶快给妈妈买药去了。”小孩站起来一看,糟了,篮子里的铜钱一个也没有了。小孩又着急,又伤心,呜呜地哭了起来。这时候,正好包公带了人马打这儿走过。包公是什么人呀?包公是个官,黑脸黑胡子,人家叫他“包老黑”,又叫他“黑包公”,他办事公道,又很聪明。包公看见小孩哭得很伤心,就问他:“小孩,你为什么哭呀?”

        “我卖油条得的钱不见了,呜——呜。”

        “谁偷了你的钱?”

        “不知道。我靠在这块石头上睡着了,醒来一看,钱就不见了。呜——呜。”

        包公想了一想说:“我知道了,一定是这块石头偷了你的钱,我来审问这块石头,叫它把钱还给你。”人们听说包公要审问石头,觉得很奇怪,都跑来看热闹。包公对那块石头说:“石头,石头,小孩的铜钱,是不是你偷的?”石头会说话吗?不会。包公又问了:“石头,石头,小孩的铜钱,是不是你偷的?快说,快说!”石头还是一声不响,它不会说话呀。包公发火了:“石头,石头,你不说实话,打烂你的头。”手下的人听包公这么一说,就拿起棍子,劈里啪啦地打起石头来,一边打,一边喊:“快说,快说!”

        看热闹的人哄的笑起来了,唧唧喳喳地说:“石头怎么会偷钱?”

        “石头怎么会说话?”

        “人家都说包公聪明,原来是个胡涂蛋!”包公听了很生气,就说:“我在审问石头,你们怎么说我的坏话。哼,你们每个人都得罚一个铜钱!”包公叫手下的人借来一只盆子,倒上水,让看热闹的人往盆子里丢一个铜钱。看热闹的人没办法,只好排着队每人往盆子里丢一个铜钱,“扑通,扑通,扑通……”有一个人刚把铜钱丢进盆子里去,就给包公叫手下的人抓住了。

        包公指着这个人说:“你是小偷,你偷了小孩卖油条得来的铜钱!”大家都觉得很奇怪,这是怎么回事呀?包公说:“你们瞧,只有他丢下的铜钱,水面上浮起了一层油,他的铜钱一定是趁小孩睡觉的时候偷来的。”

        那个小偷没办法,只好把一百个铜钱还给小孩。大家都说,包公真聪明。

        

包公巧断赖银案



        包公管理河东盐政,事事躬行,一点也不含糊,断案如神,很受解州的百姓普遍爱戴,他巧断赖银案的故事,至今还在盐湖周边的百姓口中流传着。

        那天一早,敲过升堂鼓之后,包公来到大堂办公,不一会儿,就有一位皓首长髯的老者,气喘吁吁进了大堂,双膝慢慢跪下来连喊“包大人,我真好冤枉啊”包公抬头一看,下跪的老者六十开外,福眉善眼,穿戴整齐,便问道:“老人家状告什么人,请站起来,喝点水,慢慢地讲。”老者叩头站起说:“我叫胡明礼,是十里铺盐店的掌柜。今年三月初八,我胞弟连襟邱家坡的邱贵,他要去陕西耀州城贩瓷碗,没有本钱,向我借纹银三百两,说好用三个月即还,我念他是拐弯亲戚,便应诺解急。次日一早让我店里学徒娃湖诚信送三百两银子给他,也没有拿回收据,眼看就八月底,还不见邱贵还银,虽然已愈期近两个月,念沾亲带故,不愿上门催讨。前几天,街头相遇,提及借银一事,邱贵说他已还多月,并说是同解州铁家巷张小能相伴来还的,我听此话,简直活见鬼了,犹如五雷轰顶,还银不还银不是大事,借银再受讹诈,我受不起这个罪,今兴讼公堂,请包老爷公断。”说罢从袖筒里拿出诉状呈上。

        包公细把诉状过目一遍,看胡掌柜也不是胡说之人,就立发传票,传邱贵张小能上堂,公差将邱张二人带上堂来令两边跪定。包公审视二人一阵后觉得不是善茬,就问那年约四十的胖子“你可是邱贵?”胖子爬跪半步答道:“正是小人。”

        “今春三月可曾向胡明礼借过白银?”

        “借过纹银三百两”

        “有无借据”

        “因是亲戚未立借据”

        “有无用期?”

        “原说三个月。”

        “可曾归还?”

        “上月十五一次还清。”

        “还银以何为证?”

        “我约解州张小能一起送银给胡掌柜的。”包公沉思片刻,将诉状再翻一遍,转脸问张小能“你是张小能?”

        “是”。“张小能,你可知,作伪证要受重罚?”

        “小的明白。”

        “何时谁约你?送银给谁?”

        “七月十五,邱贵约我携银送给十里铺胡记盐店胡掌柜。”

        “送银给胡,交银时可有什么见证人?”

        “别无他人。”包公追问“张小能,还银约你作伴,你可知是何人送银子给邱贵的?”张小能迟疑一下才回答“是胡记小学徒娃胡诚信”

        “你怎么知道的?”

        “是邱贵说的”

        “你们送银,胡诚信可在?”张小能稍忧虑,邱贵接答“未见胡诚信。”包公惊堂木一拍“本职不曾问你,休要插话”看了冒虚汗张小能一眼“我再问你,你真的相伴邱贵还银给胡掌柜”

        “真的”包公再问“还银多少?”

        “足色三百两。”包公转向邱贵“是足色三百两?”邱贵答“是”。

        包公问胡明礼“胡掌柜,你一把年纪,怎不念亲戚关系,兴讼公堂,他们口口声声相伴还银给你,这难道有假不成?”胡明礼听了连喊“冤枉”就要下跪,包公示意阻止,胡明礼肯定地说“青天大老爷,他们确实没有还银给我。”邱张二人偷偷暗笑。

        包公说:“原告被告,你们说的都是实话?”三人一一说是。

        包公当堂令手下人取来两张席,一筐萝卜,两把刀子,把邱贵张小能分别围在堂下左右,各给几条萝卜一把刀子,大声宣布“邱贵,张小能,你二人各将还胡三百两的银子实数,按所还时的重量、数目,用萝卜切割成形,以供老爷核对。”

        半个时辰过后,两人各从席筒里出来,捧出各自削成的萝卜元宝,包公让摆在公堂上,让人观看,邱贵的是十两的二十个、五两的二十个。张小能的是十两重的十五个,五两重的三十个,都是三百两。包公当众质问“即是两人同去还银,为何数目和重量都不一样?”回到座位,把惊堂木一拍怒声而喝:“贵,张小能,本案已明,还不从实招来”

        邱贵到这个时候把案情全讲出来。原来是张小能给邱贵出的赖银主意,企图从中渔利若干。事情大白,各责四十大板当堂判决,邱贵立即还清借银三百两,追加利息五十两,张小能教唆犯罪,罚白银一百两交官,另罚劳役一年。

        审理完毕包公退堂,此案审得明白,判得公正,后人有顺口溜称赞:赖银不想还,受罚又挨板。

        包公巧断案,清名世代传。

        

智断牛舌案



        宋仁宗景佑四年(公元1037年)春,这年包拯三十九岁,赴京听调,进京前写了一首明志诗。诗曰:“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仓充鼠雀喜,草尽狐兔愁。史册有遗训,无贻来者羞。”这就是包拯出仕做官的座右铭。到京后不去拜权贵,立志廉洁奉公,正身立朝,立志做国家的栋梁。上报国家,下安黎民的清官。包拯接诏命,便立即天长县上任。刚到任,有个农民哭着到县衙告状,诉说坏人割了他家的的牛舌头,请求捉拿凶手,给他申冤。这就是史书称的“牛舌案”。这虽是一个小案,但影响农耕生产,保证详细询问后,认定是一件仇人报复性案件,思虑后,想出个“金钩钓鱼计”,对告状的农民说:“牛舌被割,这头牛必死,你回去杀掉卖肉赚钱吧。只是不要声张,更不能说是本县叫您杀的牛,案不难破。”那位农民一听,吓了一跳说:“包大人牛舌虽无,牛还未死杀耕牛是违法的。”包拯说:“本县给你做主。”他只杀牛买肉。果然包拯神算,犯人见仇人宰杀耕牛,认为有机可乘,立即到县衙告状了。

        包大人升堂,一拍惊堂木,猛然怒喝道:“大胆狂徒,为何先割牛舌,又来告人家私宰耕牛?如此可恶还不从实招供。”罪犯一听,以为事已败露,十分惊恐,又怕刑杖之苦,只好招供认罪。这就是包拯断的第一个案件。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966xs.com。966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wap.966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