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书友访问966小说
首页大隋皇帝全本368章一、开河原因

一、开河原因

        年纪大一点的人都知道,过去老人家吓唬不听话的小孩子,常常会说:马虎子来了。小孩听大人说得如此严肃,也会安静上一阵子。这吓人的“马虎子”到底是何方神圣呢?其实,马虎子真正的读法应该是麻胡子,大名叫麻叔谋。而说起麻叔谋的可怕之处,又涉及隋炀帝时期一个最著名的工程——开凿大运河了。

        隋炀帝修大运河在中国历史上非常有名。有名的程度和秦始皇修长城属于同一个重量级别。基本上,人们只要想到秦始皇,就会想到修长城;想到隋炀帝,也一定会想到开凿大运河。如果隋炀帝的一生,只允许探讨一件事,那么,没有任何其他选择,要探讨的一定就是大运河。既然大运河如此重要,那么就要了解一下,隋炀帝为什么要开凿大运河?大运河究竟是怎么修成的?还有,大运河对隋炀帝、对中国历史,又意味着什么?

        就在大业元年(605)三月二十一日,隋炀帝刚刚下令营建东都洛阳之后四天,他又下了一道新的命令,征集百万男丁,开挖一条水道,把黄河和淮河连接在一起,这条水道就是大运河最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后来叫通济渠。

        营建东都本来就是一项重大工程,既然一项重大工程刚刚开展,应该是国家的人力、物力、财力都比较紧缺的时候,为什么隋炀帝非要在这个时候再上马一项新的大工程?关于隋炀帝开凿运河的原因,有两个流传最久的解释,一个是游江都,另一个则是压王气。

        这两个解释,其实都出自一本唐朝的笔记小说《炀帝开河记》。根据《炀帝开河记》的记载,隋炀帝有一次看到一幅《广陵图》,立马就呆住了,眼睛盯着画一动不动,好久都不愿意离开。萧皇后很奇怪,就问他:这画怎么那么好,陛下都看呆了?隋炀帝说:“朕不爱此画,只为思旧游之处。”我不是爱这幅画,只是怀念以前游览过的地方。

        于是左手搭在萧皇后肩膀上,右手指着图上的山水、村落、寺宇,一一讲给萧皇后听。萧皇后明白,隋炀帝这是思念扬州了,就提议:既然想念扬州,何不前往游幸呢?

        隋炀帝一听,很是动心,第二天就召见大臣,说要坐大船,走水路,下扬州。

        这条水路怎么走?隋炀帝说,可以先进入黄河的支流汴河,从汴河到黄河,再进入东海,然后再从海路到淮河,再到扬州。可是,他这个想法刚一提出来,就有大臣表示反对,说这样走必然经过孟津,那个地方水流湍急,不安全。

        怎么办呢?萧皇后的弟弟萧怀静提议道:最近有术士说睢阳(今属河南商丘)有王气,这个说法不能小觑。如今既然陛下想走水路,天然水路又不安全,还不如人工挖一条水路,从汴河一直挖到淮河,这条水路肯定经过睢阳,这样一来,不光是交通安全问题解决了,顺便也把睢阳的王气给挖断了,这不是一举两得吗?

        隋炀帝觉得很有道理,马上下令执行,这才有了大运河。

        按照这种说法,开凿运河就是隋炀帝怀旧和迷信的产物。这样的解释可信不可信?当然不可信。它有两大问题。

        第一,《炀帝开河记》作为笔记小说,硬伤太多了。比如,它说隋炀帝在当皇帝之前是陈王,这当然不对,众所周知,他的封爵是晋王。还有,说萧皇后的弟弟叫萧怀静也不对,遍查史书,萧皇后的兄弟都是单名,而且排斜玉旁,比如萧琮、萧瑀等,兄弟们的表字都带一个“文”字,如萧琮字温文,萧瑀字时文,绝对没有一个叫萧怀静的兄弟。连这么基本的问题都搞不清,这本小说的整体可信度也就大打折扣了。

        第二,这部笔记小说把隋炀帝说得过于迷信了。听说睢阳有王气,就兴师动众地挖一条大运河去厌胜,这完全不符合隋炀帝的性格。此前提到过,隋炀帝改元大业,有人说大业的“业”字(繁体字作“業”),可以拆成一个“苦”字和一个“末”字。所以,“大业(業)”就是“大苦末”,不吉利,隋炀帝不为所动,照样用大业做年号,可见隋炀帝是个相当理性的人,并不迷信。既然如此,他怎么会因为一个荒唐的王气之说,就启动这么一项大工程?这实在太贬低隋炀帝了。

        读者朋友们可能会觉得,就算如此,说隋炀帝开凿大运河是为了下扬州总没有错吧?这个说法其实半对半错。

        先说半对。可以肯定,开凿大运河确实和隋炀帝游江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大业元年(605)三月二十一日,隋炀帝下令开挖通济渠。而在三天之前的三月十八日,隋炀帝已经下诏,宣布要游历淮海。而且,当年八月通济渠和邗沟开通,隋炀帝马上就沿着运河下扬州了。这说明隋炀帝挖运河与下扬州确实息息相关。说开凿大运河是为了下扬州,并没有错。

        那为什么又说半错呢?因为隋炀帝开凿大运河也好,下扬州也好,都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情感或者喜好问题,而是有着复杂和深刻的背景,其中有两方面最为重要。

        第一,南方的政治稳定。

        第二,南方的经济发展。

        先看南方的政治稳定。隋朝是由西边的北周、东边的北齐和南边的陈朝三部分构成的。隋文帝虽然用军事手段把三部分整合在一起,但是,作为被征服地区,东边和南边一直不太稳定。开皇十年(590),南方不是曾经全境皆反吗?南方一旦发生叛乱,就需要隋朝做出反应。可是,隋朝的都城大兴城远在西北,山遥路远,信息不畅。另外,即使信息通了,如何从北方调集兵力、财力到南方,也是一件麻烦事。

        要知道,在人类发明铁路之前,人员也好,物资也好,只要是大宗的运输,就数走水路最方便,因为水力比人力、畜力都强大多了。可是,中国的地形西高东低,一江春水向东流,除了西北的额尔齐斯河和西南的澜沧江,鲜有南北走向的水道。这样一来,如果想把北方的士兵运到南边,就会相当不便。

        杨广是当年平陈战争的统帅,又亲自参与南方平叛,此后坐镇扬州十年,对这个问题有比较深入的认识。怎么解决呢?他一上台,先营建东都洛阳,要在东部地区建立政治中心,目的就是及时对东边和南边的事态做出反应。

        与此同时,他还要开凿大运河,利用人工水道把北边和南边联系起来,这样也好解决战争状态下运兵的问题。换句话说,在当时,开凿大运河首先是江南维稳的需要,也是维护统一的需要,是一个政治举措。只有考虑到这个因素,才能解释为什么隋炀帝刚刚下令营建东都,随即就下令开凿大运河,然后马上巡游扬州。因为在隋炀帝看来,这三件事本来就是三位一体的关系。

        再来看第二个背景,南方的经济发展问题。开凿大运河,可不是单向的政治考虑。它除了能把北方的军队运到南方之外,还能把南方的粮食运到北方。这就涉及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大的问题:江南开发。

        在更早的秦汉时期,江南地区还一片荒芜,人烟稀少,非常落后,在整个国家中的经济地位甚至可以忽略不计。当时的政治中心在关西,经济中心在关东,都属于黄河流域,所以,跟一江春水向东流并没有什么关系。但是,经过魏晋南北朝的大动荡,很多北方人都到了南方,南方逐渐被开发,成了物产丰富的鱼米之乡。

        到隋朝的时候,南方在全国经济中的比重已经超过了百分之四十,而且发展后劲十足,俨然是成长最快的经济区,这就不能忽略不计了。经济中心逐渐南移,而政治中心还在北方,两个中心无法沟通,这样一来,原来的一江春水向东流就成了问题。隋炀帝镇守江都十年,对这种形势的改变认识得非常清楚,所以,从经济的角度来讲,也有必要开凿大运河,沟通南北。

        这样看来,大运河的开凿有着非常严肃的政治、经济目的,是隋炀帝判断形势、高瞻远瞩的结果,绝不是帝王享乐或者是迷信这样肤浅的理由所能概括的。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966xs.com。966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wap.966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