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书友访问966小说
首页大隋兴衰四十年全集一、矛盾的王朝

一、矛盾的王朝

        说起隋朝,大家都不陌生。不仅不陌生,可能还会有三个关键词立刻出现在脑海之中。

        第一,短命。隋朝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短命王朝,581年建立,618年灭亡,一共才存在了三十八年。如果不算隋末的几个傀儡小皇帝,这三十八年其实就只有两代皇帝,开国皇帝隋文帝后面紧接着就是亡国皇帝隋炀帝。二世而亡,恐怕只有秦朝可以“媲美”了。

        第二,暴虐。隋朝暴虐的名声主要是隋炀帝制造的。很多史书都说隋炀帝是杀死了父亲隋文帝才当上的皇帝。弑父当然暴虐,但是也会有人说,权力是人性的腐蚀剂,皇家自古多冷血,一代圣君李世民还残杀兄弟呢,也没比隋炀帝强多少。真正让人不能原谅的是,隋炀帝治国比治家更暴虐。

        隋炀帝当政十三年,修长城、建东都、开运河、游江南、巡张掖,再加上三征高句丽,大工程连着大战争,搞得国无宁日、民无宁时。当时,全国三分之一的丁男都被征发参加各种劳役、兵役,甚至出现了“丁男不供,始以妇人供役”的局面,这在古代可是超出常理的暴行。

        可能有人要说,不是说妇女能顶半边天吗?让妇女服劳役,说明隋朝女性很强悍啊!话可不能这样讲。古代受生产力水平的限制,妇女以家务劳动为主,男主外、女主内并非纯然是对妇女的压迫,更多的倒是对妇女的体恤。在这种情况下,哪个政权如果敢让妇女走出家门,走上工地,那可真是滥用民力,骇人听闻了。百姓为了不去远方送死,干脆咬咬牙,自己把一只手或者一只脚砍掉,人工致残,还美其名曰“福手福足”。这样的人间惨景全是拜隋炀帝所赐。

        所以,隋末就出现了一篇檄文,讨伐隋炀帝,说:“罄南山之竹,书罪无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把南山上的竹子用完,都写不完他的罪行;用尽东海的水,也洗不尽他的罪恶。以后就演变成一个成语——罄竹难书,意为坏事多得数不过来。

        第三,造反。皇帝如此暴虐,老百姓当然难以承受,最后只能揭竿而起了。隋朝末年,豪杰蜂起。号称十八路反王,挥着三板斧的程咬金、卖马的秦琼、打遍天下无敌手的李元霸,都是老百姓耳熟能详的英雄。瓦岗寨、高鸡泊也和水泊梁山一样,成为中国人心目中英雄聚义的圣地。当然,这些英雄不免有戏说的成分,但是,戏说的背后,是天下大乱的社会现实。事实上,就连唐高祖李渊也是造反的英雄之一,后来修成正果,建立大唐,那是后话了。

        虽然短命、暴虐和造反给人的印象深刻,但是,仅仅这三个词,绝不是隋朝的全部形象。要说到隋朝的历史地位,还有另外三个关键词同样重要,甚至更重要。哪三个词?统一、富强、文明。

        先说统一。这可是隋朝对中国历史的一个非常伟大的贡献。这个贡献大到什么程度?和秦始皇统一六国一样,甚至比秦始皇统一六国还不容易。

        有人可能会质疑,秦统一六国,而隋朝只是平定江南,为什么说隋朝统一比秦朝还不容易?

        这是因为,虽说秦灭六国,但是总的说来,齐、楚、燕、韩、赵、魏、秦这七国还都属于华夏民族,所以秦朝建立的主要还是华夏民族的统一。但是隋朝统一就不一样了,它把很多少数民族都整合进了中原政权,是真正建立在大范围民族融合基础上的大统一。

        西晋末年,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纷纷进入中原,他们建立政权,号称十六国,把西晋王室赶往江南。后来,鲜卑族在群雄混战中崛起,统一北方,建立了北魏,再后来,北魏又分裂成东魏和西魏,东魏和西魏又演化成北齐和北周,与逃往南方的汉族政权对峙。这就是中国历史上最混乱的两晋南北朝时期。

        在这将近三百年的时间里,民族矛盾非常尖锐。汉人和少数民族互为仇敌,南方人和北方人也互相瞧不起。南方人管北方人叫索虏,嘲笑他们脑袋后面拖着的辫子;北方人管南方人叫岛夷,嘲笑他们困居小岛,施展不开。有个带有民族歧视的词语甚至一直沿用到现在。什么词?汉子。现在管男人又叫汉子,比如说西北汉子、红脸汉子,是中性词,甚至略带褒义。其实,这个词最早出现就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当时可是北方少数民族对汉人的蔑称,也是二等公民的代号。

        北方是少数民族的天下,南方是汉人的天下,当时好多人都以为,这两部分可能就这么永远分开了。可是,隋朝就有本事把这两个部分捏在一起,也只有把北方少数民族和汉人整合在了一起,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统一多民族国家。这样的统一,当然在深度和广度上都超过秦朝了。

        再说富强。什么叫富强?通观今天的世界就知道,所谓富强,至少包含两个指标。

        第一,经济富。

        第二,军事强。

        这其实是古今通则,隋朝也不例外。

        先看经济实力。说到古代的经济状况,人们通常考虑两个指标:第一是人口;第二是粮食。隋朝的人口有多少?将近五千万,接近西汉末年的水平。有人说,过了好几百年,还没达到汉朝的数字,这说明隋朝不行啊!

        要知道,从西汉后期开始,中国的人口数量可就开始走下坡路了。到了西晋,更是衰落到一千六百万的最低值。西晋之后,五胡入华,战乱不已,大量人口被迫寻求豪门庇护,成了世家大族和豪强的私有财产,国家能够控制的人口没有多少。即使到南北朝末期,北周、北齐和陈朝三国人口相加也不过三千多万,而隋朝仅用三十年的时间就让国家可控人口重新达到了五千万,这是何等了不起的成就!

        干活的人多了,隋朝又实行均田制,耕者有其田,耕者缴其税,不仅使人们的劳动热情空前高涨,政府的税收也有了保障。在这样的情况下,隋朝存粮量无与伦比。

        隋朝一共有六大粮仓。粮仓大到什么程度?举一个例子,河南巩义的洛口仓,周长二十余里,粮窖三千个,每个粮窖储存粮食八千石,整个仓库储米二千四百万石。唐太宗李世民曾经感慨,他说“计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

        储存的粮食够政府吃用五六十年,这恐怕是中国历史上存粮量的最高值了。这样看来,隋朝被称为中国历史上最富裕的时代,当之无愧。

        除了粮食储备量大、人口规模大之外,隋朝的物资流通也很便利。这就有赖于一个重点工程——大运河。大运河北起涿郡(今北京),南到余杭(今浙江杭州),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这条水路一通,北方的政治中心和南方的经济文化中心就牢牢地拴在了一起。大运河经过修修补补,一用就是一千多年,有的河段甚至今天还在使用。唐朝的皮日休有一首诗《汴河怀古》说得好:“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一代暴君隋炀帝,在唐朝人眼里甚至可以和大禹相提并论,就是因为唐人深受其惠了。

        再看军事实力。隋朝实行府兵制,府兵都是均田的农民,农忙种田,农闲练兵,有战争则随时奔赴战场。只要杀敌立功,就可以享受各项优惠政策,分得更多的田地。因为生活有保障,又有良好的激励机制,府兵作战非常英勇。再加上隋朝统一后国内战争结束,枪口一致对外,隋朝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很快就变了。

        本来,隋朝建立以前,整个东亚的霸主是突厥。当时,北方北齐和北周并列,两个政权都争着向突厥进贡,搞得突厥非常傲慢,甚至大言不惭地说:“我在南两儿(指北齐、北周皇帝)常孝顺,何患贫也!”

        隋朝建立以后,两代皇帝励精图治,南北关系就逐渐颠倒过来了。隋朝越来越强,突厥反而分裂成东、西两部。没过多久,东突厥在隋朝的军事压力下投降了隋朝。

        大业三年(607),隋炀帝率领五十万大军,北巡蒙古草原,东突厥的启民可汗率领本部和附属民族恭恭敬敬地跪迎隋炀帝,为了表示臣服,启民可汗甚至要求放弃本民族的服装,改穿汉家衣冠,当大隋王朝的百姓,这真让隋炀帝喜出望外。慑于大隋皇帝的威风,西突厥和它控制的西域胡人也都纷纷前来朝贡。

        北方的威胁彻底解决了,这可是西汉以来从未有过的盛事。

        唐太宗李世民号称“天可汗”,意思是说,他不仅是大唐的皇帝,还是北方少数民族的最高首领。其实,这个称号还是从隋朝开始的。当时,东突厥的启民可汗感动于隋文帝的扶助之恩,给隋文帝上了一个尊号,叫“圣人可汗”,和天可汗是一个意思。就在圣人可汗的领导下,以隋朝为中心的东亚秩序重新构建起来了。这就是强盛。

        最后说文明。要知道,从五胡十六国开始,中原地区就弥漫着重武轻文的风气。少数民族统治者或者本身就非常轻蔑文化,或者心有余而力不足,整个社会粗野凶暴、无法无天,这对于文明的成长当然不利。隋朝皇帝虽然也是军人出身,但难得的是,隋文帝和隋炀帝父子两代都知道,马上打天下,不能马上治天下。那到底怎样治天下?他们实施的方案是文治。

        统一战争刚刚结束,隋文帝就颁布命令:“武力之子,乃可学文。”铸剑为犁,让将士们放下武器,学习文化去了。他还创立了大名鼎鼎的科举制,通过考试选拔人才。虽然这时候科举制还很不完善,但是,既不是凭老子,也不是凭拳头,而是凭借文化素质来谋求自身社会地位的方向一旦确立,就会显示出极为强大的生命力。

        科举制在中国一直实行到清朝末年,而且还极大地影响了西方文官制度的形成,可谓隋朝对全世界的伟大贡献!

        除了科举制之外,隋朝在制度方面另一个重要的贡献就是三省六部制。所谓三省六部,是中央政务机构的总称。其精髓就是三省之间相互分权与制衡,共同对皇帝负责。这个制度使得皇帝的权力大大加强,皇帝专制下的宰相集体议政的制度也正式形成,这可是中国传统行政体制的一大变革。三省六部制经过一些变革,也一直沿用到清末,用了一千多年,当然可以称为万世之良法。

        统一、富强和文明让隋朝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可是,这也就和前面所说的短命、暴虐和造反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一个王朝怎么会有如此截然不同的两面?这真让人百思不得其解。事实上,后世不仅对隋朝的评价反差强烈,对隋朝皇帝的评价也同样反差强烈。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966xs.com。966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wap.966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