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书友访问966小说
首页电影《抗日战争片》第二十六章 我们总算赢了

第二十六章 我们总算赢了

        太平洋海域腹地。

        清晨,被湛蓝海水环绕的瓦胡岛曙光初照。

        岛上的珍珠港内,停泊着美国海军太平洋舰队的九十四艘各类战舰。

        昨天晚上,这一年最后一个月的第一个周末,战舰相继返港后,海军军官和水兵们都上岸开心去了。整个夜晚,瓦胡岛上的军官倶乐部、水兵酒吧以及电影院和咖啡馆灯火通明,欢愉的喧闹声直至凌晨时分才平息下来,瓦胡岛和它环抱的军港在海浪细碎的抚慰声中入睡了。

        这是珍珠港再平常不过的一个周日的清晨。

        那些昨晚没有喝醉的水兵起床了,一边懒散地洗漱刮脸,一边盘算着这天该到哪里去消磨明媚却无聊的时光。

        突然,晨光中传来刺耳的马达声。

        东方天际,炫目的日光从云层的裂隙中倾泻而出。

        但是,近在眼前的却是黑色的烟云。

        接着,炸弹从天而降。

        这一刻,是东京时间昭和十六年十二月八日,夏威夷时间一九四一年十二月七日,早晨七点五十五分。

        此时,位于太平洋西海岸的中国大陆尚处在黎明前的暗色中。第二次长沙会战刚刚结束,中国正面战场上一片寂静,日军与中国军队在广阔的地域内对峙着;在敌后战场,共产党抗日武装和支持他们的广大民众一起,坚守在牵制着日军的根据地里;在日本占领区内,中国百姓醒来的第一件事,便是解决吃饭问题,配给的面粉里谷糠等杂物越来越多,且配给的份额越来越少;而在中国的抗战中心重庆,虽然整个城市已被炸得满目疮痍,但城门上“拥护蒋委员长把抗战进行到底”的标语依旧十分醒目。没有任何一个中国人知道,发生在数千公里外的太平洋上的事件,将与他们的命运息息相关。

        日本海军以偷袭的方式重创了美国海军的太平洋舰队。

        日本向美国开战了。

        这正是爆发于欧洲的第二次世界大战进入空前混战的时刻。

        德军正在一路狂飙冲向整个欧洲。

        四月,德国和意大利集结了八十多个师、两千多辆坦克和两千多架作战飞机,发动了针对南斯拉夫和希腊的巴尔干战争。四月五日夜,德意两国战机对南斯拉夫所有机场和首都贝尔格莱德实施了猛烈轰炸,德军第十二集团军从三个地段越过保加利亚和南斯拉夫边境,在坦克集群的支持下向纵深实施迅猛的向心突击。只有二十八个步兵师、三个骑兵师、三十二个独立团以及一百一十辆坦克和四百一十六架陈旧战机的南斯拉夫军队根本无法抵抗。三天之内,德军的坦克部队突进二百多公里,十三日攻占贝尔格莱德,十五日南斯拉夫军队无条件投降。

        五月,德军出动空降第七师、山的步兵第五师以及若干独立部队,在两个军的航空兵和七十多艘海军舰船的支持下,攻击由英军和希腊军队防守的地中海东侧门户克里特岛。岛上只有六辆坦克,没有作战飞机,还有三万人的英军和一万四千人的希腊部队。德军伞兵在航空兵密集轰炸后实施空降,但遭到岛上守军的顽强抵抗。德军用飞机和滑翔机把山的步兵第五师空投下来,彻底扭转了战局,英军在防守崩溃后撤往埃及。此战,德军损失四千余人和两百多架战机;英军伤亡近一万五千人,海军损失了一艘航母、三艘战列舰、六艘巡洋舰和七艘雷击舰;而希腊军队伤亡与被俘一万人以上。德国控制了地中海东部航线,英国丧失了地中海内的重要战略据点。

        入侵苏联的规模庞大的德军自西向东挺进,目标是莫斯科。六月,德军第一坦克集群与苏军西南方面军的机械化军展开了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坦克战——这种战争样式,与中国军队以刺刀、步枪、手榴弹和迫击炮为主要武器的作战相比,仿佛不是在一个星球上。交战双方数千辆坦克猛烈地撞击在一起,苏联广袤无垠的大平原顿时变成骇人的“炼钢工地”:烈焰冲腾,钢铁熔化,人为蝼蚁。二十六日,苏军机械化第九、第十九、第八、第十五军抵达战场,向德军第一坦克集群的两翼发动突击,两军你退我进你进我退,拉锯战持续数天之久。尽管苏军没能彻底击退德军,但严重迟滞了德军的推进速度。在制造了一望无际的钢铁废墟后,双方僵持在斯特尔河与戈伦河之间的罗夫诺、杜布诺地区。七月,德军的坦克集群突破了苏军防线,以两昼夜推进一百一十公里的速度,抵近基辅以西二十公里处,长达一个多月的基辅战役开始了。苏军的五个集团军围绕着基辅与德军苦苦鏖战到九月,德军在基辅以南强渡第聂伯河,坦克第一集群和第二集群在苏拉河西岸的洛赫维察地区会合,苏军西南方面军陷入重围。苏军被迫放弃基辅,重围中的六十六万人被歼。苏军退守第聂伯河地域后,黑海沿岸的敖德萨成为后方堡垒。苏军的黑海舰队和独立步兵部队顽强固守,而德军必须切断苏军的黑海运输通道,双方在激烈的争夺中不断地向敖德萨增援,直到苏军南方面军作战区域出现危机,德军南方集团军群向顿巴斯突击时,苏联最高统帅部才决定放弃敖德萨。在德军的疯狂进攻和狂轰滥炸中,黑海舰队不但撤出了全部部队,还撤出了一万五千居民、五百门火炮、一千多辆汽车、一百六十三辆拖拉机以及近三万吨的各类物资。在这座城市的边缘,最后阻击德军的是苏联游击队队员,他们宁死不退,直到身后的敖德萨成为一座空城。

        德军逼近了莫斯科。

        希特勒认为,占领莫斯科具有全局性的军事意义和历史意义。为此,德国统帅部策划了代号“台风”的大规模进攻计划:以坦克集团军群实施强大突击,从北面和南面包围莫斯科。德军拟动用的兵力为:步兵一百八十万人、坦克一千七百辆、火炮一万四千门以及战机一千三百九十架。为了保卫莫斯科,苏联最高统帅部计划依托有利地形,建立纵深梯形配置阵地,尽可能地消灭德军的有生力量,为组织大规模反击争取时间。在这个方向上,苏军部署了一百二十五万步兵、九百九十辆坦克、七千六百门火炮和六百七十七架战机。九月三十日,德军开始了全线大规模进攻,一周之内便突破了苏军的第一道防线,苏军的两个方面军陷入合围,被围部队坚持作战至损失殆尽。此时,沿着莫斯科河一直到南面的卡卢加,二百三十多公里的莫斯科外围防线上,苏军的四个集团军只剩下不足十万人。苏联最高统帅部将西方面军和预备方面军合编,任命朱可夫为新编西方面军司令员。在朱可夫的指挥下,苏军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发动了一系列防御和攻势作战。十一月七日,在德军重兵进逼莫斯科的形势下,苏军在红场举行了隆重阅兵式,斯大林号召苏联人民不惜一切代价保卫莫斯科。受阅的苏军官兵直接从红场开赴前沿作战。德军的前锋距离莫斯科只剩下三十公里,德国各报已经预留了版面,准备刊登德军占领莫斯科的消息。但是,一个口号响彻莫斯科周围前沿阵地的上空:苏联国土虽大,但已无处可退,身后就是莫斯科!

        同样在与德国人苦战的还有英国人。

        五月,德国最大的战列舰“俾斯麦”号率队进入北大西洋,英国派出最大的战列舰“胡德”号和新型战列舰“威尔士亲王”号率队前往迎战。五月二十二日,两支舰队交火,“威尔士亲王”号中弹,“胡德”号被击沉。英国海军当即再派“英王乔治五世”号、“却敌”号战列舰和“胜利”号航空母舰率队参战,仍未击溃德国海军舰队。顽强的英国海军又派出了“声威”号战列舰、“皇家方舟”号航空母舰以及“谢菲尔德”号巡洋舰组成的舰队。终于,英国海军成功拦截了“俾斯麦”号。二十七日,当时世界上装甲最厚、样式最新、威力最大的“俾斯麦”号战列舰,被难以计数的鱼雷击中沉没。英国空军与德国空军在海峡上空的格斗也同时进行着。尽管英伦本土遭受到持续不断、疯狂至极的轰炸,但英国人表现出空前的团结与坚强。英国首相丘吉尔站在德军轰炸后的伦敦废墟中,只向英国民众重复着一句话:只要英伦三岛不沉没,英国就不会屈服!但是,英国是一个岛国,它没有巨大的国土可供战略周旋。一旦英国空军和海军在与德军的血拼中消耗殆尽,德军的步兵和坦克冲上英国本土之时,就是整个英国沦陷之日。在这样一个历史时刻,全世界没有比英国更盼望它可靠的盟友美国参战的了,尽管美国在物质上已倾尽全力支持英国。

        英国人对美国人感到既恼怒又无奈。

        丘吉尔甚至万般无奈地设想过,如果还有一个办法让美国卷入战争,那就是德国或者日本直接攻击了美国本土。但是,德国外交部部长里宾特洛甫说:“德国不希望与美国打仗,也不想刺激美国。”

        八月,英美之间签订了著名的《大西洋宪章》。

        《大西洋宪章》的签订是丘吉尔焦虑之后的精心策划。

        德军大举入侵苏联,丘吉尔的判断是:希特勒打垮苏联后,欧洲大陆尽收囊中,德军就将转而进攻英伦三岛。换句话说,如果苏联垮了,英国也就完了。而只要斯大林坚持作战,就等于在为英国赢得准备战争的时间。所以,德军入侵苏联的当晚,丘吉尔即在广播演说中宣布,英国将给予苏联一切经济和技术援助。与此同时,美国人也意识到,当希特勒征服了欧洲后,法西斯德国绝不会就此止步,下一个危险之地难保不是美洲。促使希特勒灭亡,也符合美国的利益。因此,罗斯福也在苏德战争爆发后宣布向苏联提供援助。

        希特勒使原本对立的苏联与英美成为同盟。

        此时此刻,从地理上看,这个星球除了美洲、大洋洲和南极洲外,亚洲、欧洲、非洲、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都已卷入了战争。那么,必须有一个国际组织出现以联合所有的反法西斯国家。在这种渴求的促使下,一九四一年八月九日至十二日,美国总统罗斯福和英国首相丘吉尔,在停泊于大西洋北部纽芬兰附近阿根夏湾的英国战列舰“威尔士亲王”号和美国巡洋舰“奥古斯塔”号上进行了会谈。会谈涉及三个核心问题:如何制止日本在太平洋发动新的进攻、如何援助依旧与德军苦战的苏联,以及是否有必要发表一个联合宣言。在对苏联的援助上,英美之间没有分歧,为了“让俄国保持一条活跃的战线”,两国都表示将全力支持斯大林。但是在对日本的态度上,丘吉尔希望坚决遏制日本,罗斯福只同意对日本发出警告。最后,英美两国签订了《美国总统和英国首相的联合宣言》。这个通称为《大西洋宪章》的联合宣言,最终文本涉及的竟然是世界秩序问题,甚至是“摧毁德国纳粹暴政后”的世界秩序问题——战争才刚刚开始,便规定战后秩序,其前瞻性令人惊愕,或许只有充当“世界领导人”的感觉最为良好的英美两国才能如此。《大西洋宪章》规定:两国不谋求领土扩张;反对未经有关民族同意的领土变更;尊重各国人民有自由选择政府形式的权利;在尊重现有义务的同时,使一切国家在平等条件下进行贸易和获得原料;促进一切国家之间的经济合作;在世界范围内摧毁纳粹暴政后,保障国际和平与安居乐业;放弃使用武力,实行裁军;在“建立更广泛和更持久的普遍安全体系以前”,解除侵略国家的武装,等等。

        《大西洋宪章》立即得到苏联的支持和加入,英美苏三国为此秘密签订了协议,这标志着国际性的反法西斯联盟初步形成。《大西洋宪章》也得到了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的高度评价。中国驻美大使胡适拜见美国国务卿赫尔,表达了中国政府赞同《宪章》的立场;中国共产党人也认为,《宪章》表明了打倒法西斯主义的决心,对中国和世界都有利。但是,无论是中国国民党还是中国共产党,都认为《宪章》存在着严重缺陷,因为它没有明确涉及日本对中国的侵略问题。——中国与日本侵略者作战已有四年,世界仍没认识到中国战场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息息相关。英美只是警告日本,如果继续向南扩张,就有爆发全面战争的危险。

        《大西洋宪章》签订后,丘吉尔依然忧心忡忡:没人知道斯大林是否能够守住莫斯科,苏联与英国都已危在旦夕,如何才能让置身战火之外的世界上最大的工业强国美国参战呢?

        从十二月一日到十二月七日这一个星期内,太平洋上是一种不堪忍受的寂静。我们都知道日本已经决定了他的行动,但是他将向何处进攻,我们却还不知道。我们为日本打算:最好是只进攻英属马来亚与荷属东印度,而不惊动美国。那时候,英国与荷兰非向日本宣战不可,美国却不必对日宣战。英国添加了一个对日战争,在远东方面,自认无法招架日本,却仍然不能获得美国的参战,这难道不是日本的上策?美国如果不直接被日本攻击,美国国会是否愿意参战,大有问题。几个月前,美国延长强迫兵役法,国会下议院,仅以一票的多数通过。这个间不能容发的关头,令人咋舌!假若这个法案不以一票多数通过,美国岂不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进行得很猛烈的时候,却要解散他的陆军?在十二月一日到十二月七日这一个星期内,英国所最恐惧的,也就是这一点。

        历史已处于被丘吉尔形容为“间不能容发”的危急时刻。

        丘吉尔甚至要为大洋彼岸的国会表决提心吊胆。

        但是,十二月七日,在丘吉尔“最恐惧”的这一周的最后一天,日本既没有攻击英属马来亚,也没有向南冲进荷属东印度,而是偷袭了太平洋上瓦胡岛上的珍珠港。

        太平洋腹地的瓦胡岛不是美国领土吗?

        岛上的珍珠港不是美国海军太平洋舰队的基地吗?

        难道美国领土夏威夷也在日本人划定的“大东亚共荣圈”里?

        美国不想卷入战争。

        美国人不认为他们有理由卷入战争。

        或许正如丘吉尔所说,美国人的判断是:如果日本南下太平洋,只会对别人的殖民地下手,日本人还没有胆量招惹美国。只是,如果据此认为美国对日本的扩张野心没有警惕,也有失公允。

        日美之间的谈判旷日持久。

        日本人与美国谈判的动机,依旧出自复杂的矛盾心理:既要攫取太平洋上的利益,又要避免在太平洋与美国交战。——“就眼前的现实问题来说,我国也迫不得已必须选择在大东亚圈内走自给自足的道路。对君临西半球,进而向大西洋、太平洋扩张的美国来说,上述日本的理想和欲望能说是没有道理吗?难道允许日本做这种程度的事情都不可以吗?”

        四月十六日,日美低级别会谈代表共同拟定了《日美谅解方案》。方案认为,两国都不愿意看到关系恶化的局面,且都认为长期谈判而没有结果有害无益。两国彼此承认是关系对等的太平洋强国,应互相保持各自传统的国家观念以及作为国家生活基础的道义准则。关于正在进行的欧战,日本政府认为,以德国为首的轴心国发动战争的目的是防御性的,日本和德国的结盟只限于德国受到攻击时才会履行;而美国政府申明,对于欧洲战争,不会为攻击性的同盟所左右,决定的依据只能是保卫美国的利益和安全。关于中国问题,日本方面提出,美国须承认蒋、汪政权合并,承认“满洲国”等基本条件,日本方面愿意与美国达成协议,再与中国达成协议,然后从中国领土上撤军。美国重申了四项原则:尊重中国领土和主权完整,维护不干涉他国内政的原则,维护通商机会均等的原则,不得扰乱太平洋地区现状。毫无疑问,太平洋问题,是日美两国此刻最为关注的,也是彼此最需要提防明枪暗箭的。然而,《日美谅解方案》中竟然拟就了这样的条款:“日美两国为维持太平洋和平起见,彼此不得部署威胁对方的海军兵力和航空兵力”;“日美两国政府不容许欧洲各国将来在东亚和西南太平洋接受领土割让或合并现有的国家”。

        尽管《日美谅解方案》不是正式的外交文档,却依旧让日本的政客们“高兴得不得了”。日本人认为,只要美国承认日方的基本条件,就能暂时避免日美之间发生冲突。“今日我们国力的消耗很大,亟需迅速解决事变,以便恢复并培养国力。虽有一部分人主张南进,但统帅部现在既无此准备也没有信心。所以就培养国力来说,实有暂时与美国提携,充实物资,以图将来之需要。”——日本人的思路是:由于被中国战场拖累得国力和军力消耗太大,必须暂时与美国合作,设法利用美国对蒋介石政权的影响,迅速解决中国问题。只要能从中国战争的泥潭中摆脱出来,养精蓄锐、扩大军备、培养战力,到时候再与美国翻脸去争夺太平洋利益为时不晚。

        但是,日美会谈始终未能上升级别,因此也就无法获得正式的外交成果。

        日本人逐渐感到,美国人似乎也在利用谈判拖延时间以备战。特别是对于中国问题,美国人明显倾向于中国的抗日力量——美国国会正式批准了对中国的援助计划,通过《租借法案》不但向重庆提供贷款、汽车、飞机等,还向中国派出了志愿航空队和军官顾问团。更有甚者,就在日美拟定《谅解方案》的同一时间,中、美、英、荷四国的军事人员在新加坡召开参谋会议,决定一旦日军进入南太平洋,将联合对日采取“对抗手段”,并建议在中国部署美国空军以直接威胁日本本土。——尽管四国参谋会议的建议尚未得到美国政府的首肯,但着实让日本人吓出一身冷汗。

        六月二十四日,日本陆军部和海军部共同拟定了《适应形势演变的帝国国策纲要》。其方针是:

        一、无论世界形势如何演变,帝国将坚持建设大东亚共荣圈,为确立世界和平做出贡献的方针。

        二、帝国仍坚持为解决中国事变而努力;并为确立自存自卫的基础继续向南方扩张;另外,根据形势的演变解决北方问题。

        三、为达上述目的,帝国决心排除一切障碍。

        日本人为这一国策拟定的要领包括:

        “为促使蒋政权早日屈服,进一步从南方各地加强压力”;

        为保证帝国的“自存自卫”,“加强向南方的扩张态势”,为达此目的“不惜对英美一战”;

        “如苏德战争的进展情况对帝国极为有利,就行使武力解决北方问题”;

        “根据既定方针极力防止美国参战”,万一美国参战,帝国“行使武力的实际和方法,应自主的决定之”;

        “迅速向彻底加强国内战时体制过渡,尤其努力加强国土防御”。

        七月,罗斯福的远东事务助理柯里访问中国后,向总统提出了一系列支持中国的建议,包括为恢复中国的空军力量,向中国提供五百架战机并配备技术人员。柯里的理由是:“中国人正在勇敢地对抗日军,问题只在于没有足够的武器把日本军扔进海里。”美国财政部部长摩根索也对总统说:“让中国牵制住日本,美国才好有更多的时间武装起来,当然合乎美国的利益。”罗斯福很快批准了援助中国计划。为了简化程序和渠道,更好地“综理对华租借法案作业”,总统甚至让他的老舅舅德拉诺以及蒋介石的小舅子宋子文联合挂名董事长,登记了一家由美国财政部出资的“国防供应公司”——这家公司从没在“正常的有竞争的市场营运,它唯一的客户就是中国政府”。

        更令日本人心惊的是,皖南事变后,美国不断向重庆方面施加压力,特别是何应钦于七月五日到西安召开军事会议,决定对共产党中枢所在地陕甘宁地区进行武力进攻后,美国人提醒蒋介石,美国援助中国的目的是打击日本,因此不会漠视运往中国的武器被用来助长内战。如果国共不能实现具体的军事合作,将严重影响美国的援华政策。七月十九日,蒋介石召开紧急会议,决定调整与共产党的关系,中止对陕甘宁边区的攻击。总之,决不能因为美国人的不放心,导致国民政府最大的外援中断。

        美国是世界上反共的核心国家。此刻,他之所以制止蒋介石对中国共产党的进攻,原因只有一个:中国人必须一致抗日,在美国的援助下,将日军主力死死拖在中国战场上。至于中国国内的政治或军事纷争,只要会导致抗日力量削弱,统统不符合美国的利益。这也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在整个抗战期间,美国人与中国共产党人极其友好。美国人始终认为,在抵抗日本侵略的意志上,中国共产党要比蒋介石的国民党坚定得多也坚强得多——无论是汪精卫的伪政权,还是助纣为虐的伪军,都是从国民党阵营中分裂出去的,而中国共产党人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团结民众,顽强作战,纪律如铁,意志如钢。

        美国人从来极其推崇实用主义。

        日本人觉得他们上了美国的当。

        日本人得到的情报显示,美国国务卿赫尔的立场是:“鉴于日美两国的政策背道而驰,日美谈判从开始的那天起,圆满达成协议连百分之一的希望也没有。”而美国“之所以答应举行谈判,只是打算为了和平解决太平洋地区的局势尽最大努力,同时也是为了赢得美国军事当局所需要的进行防御准备的充裕时间”。在谈判中,美国始终坚持日本必须从中国撤军,而美国的真实愿望是日军被牢牢地钉在中国战场上。美国人知道,这一条日本人肯定不会答应。日本人既不能答应撤军,又渴望与美国达成协定,只好持续不断地谈了又谈,美国人以此作为与日本不断周旋的巧妙策略。果然,当日本内阁的政客提出,实在迫不得已时,为让美国影响蒋介石政权妥协,为保证日军集中兵力顺利南进,或许可以答应撤军的条件。陆军大臣东条英机听闻勃然大怒,说出了日本军国主义者的真心话:

        撤兵是个要害。关于撤兵问题,陆军极为重视。如果应允美国主张,则中国事变的成果将完全丧尽,进而危及满洲国的存在,并动摇对朝鲜的统治。帝国圣战的目的并非吞并、无赔偿。自中国事变以来,我死亡数十万人(一九四一年十月八日即大东亚战争开始时,因中国事变陆军战死约十八万四千人),遗族更数倍于此,而且负伤数十万人,更有几百万军队及一亿的国民在战场及后方含辛茹苦,另外所费国币已达数百亿。当然与其这样,不如模仿各国先例要求割让领土。然而帝国以宽容态度,理所当然地以驻兵来保持事变的成果,不必对世界有什么顾虑,不必服从美国的巧妙压迫。如果对于巩固华北蒙疆的态势,稍存客气之念,则将危及满洲建设的基础,贻将来祸患无穷,更将再引起战争。绝对不能答应再回复到满洲事变以前的小日本。

        接着,美国人就得到了日军突进法属印度支那南部的消息。

        美国人立刻宣布了一系列制裁日本的手段,包括冻结日本在美国的资产以及对日本实行石油禁运。同日,美国宣布在菲律宾成立远东军区,任命麦克阿瑟中将为司令。

        对于资源完全依赖进口的日本,全面禁运是致命的打击。

        罗斯福总统非常清楚,一旦切断了日本的石油进口,美日之间距离战争也就不远了。他在华盛顿的讲演中说:

        现在这里有个叫日本的国家。先不说这个国家、这个帝国这时是否怀有向南方扩张的侵略目的,反正他们在北方是没有一点点他们所需要的石油的。所以,如果我们切断了石油,日本也许一年前就已经到荷属东印度去了。而且我们也许已经进行了战争。

        日军突进法属印度支那南部,重要目的是取得国内奇缺的资源。美国一宣布对日本实行禁运,法属印度支那国家立即响应。之前,日本每年从那里进口九百万石以上的大米,以维持国内需求的最低限度。当法属印度支那国家宣布将出口日本的大米减少一半,然后又宣布在减少一半的基础上再减少一半时,日本人认为,这种不合作态度是由美、英、法以及当地华侨策动的。同时,日本人用美元购买一万五千吨橡胶以及锡、锰等战略物资的合同,也面临着被法属印度支那国家废止的危险。而冻结日本的海外资产,就等于全面断绝了日本与世界的经济往来,日本与日元集团以外的所有贸易都将戛然而止。最为严重的是石油,石油对于正在进行战争的日本绝对不可或缺,美国的石油禁运引起日本朝野的巨大恐慌。自一九一八年以来,日本花费二十多年的努力,主要通过海外掠夺的手段,好不容易储存了约六百万吨的石油,但这点储备不要说支持长期战争,仅日军待命一天就要消耗一万两千吨石油,而日本本土的石油产量不足此数的十分之一。那么,如果进行大规模作战,在断绝石油进口的前提下,用不了两年的时间,日本目前的石油储备就将点滴无存。届时,海军所有的舰船、空军的所有战机以及陆军所有的战车和坦克,都将是一堆废铁。——“所谓一天天穷下去的局面是在所难免的,对日本来说,断绝经济来往的确比行使武力更为痛苦。”苦不堪言的日本人转而开始了与荷属东印度的经济谈判,“就战略物资对日出口份额问题反复进行交涉”。可是,荷属东印度也响应美国人的立场,坚持将出口日本的石油、橡胶、锡等物资“限定在日本的实际需要量以下”,甚至还要参考日本已从法属印度支那获得的数量“来酌减自己的出口量”。日本人很是愤懑,认为荷属东印度也“充当了美英对日经济战略的帮凶”。

        日本人面前只剩下一条路了:不但要维持对中国的占领,还要不顾一切地挺进东南亚,夺取那里的石油、橡胶、锡和大米,直到占领荷属东印度群岛,使日本人构想的“大东亚共荣圈”成为一个“自给自足的经济集团”。

        日本人认为,横在他们面前的对手只有一个:美国。

        所以,必须在开战之初,用突然袭击的手段,给予美国的太平洋舰队以毁灭性打击,要使它两年之内无法在太平洋上有任何举动。那时候日本的“大东亚共荣圈”已经建立起来了,日本人在资源问题上就无需再看美国人的脸色了。

        只有一个人反对这样做,即时任日本外相松冈洋右。

        此前,日本不断谋求不与美国发生冲突,而美国针对日本提出的谈判建议,提出了他们十分强硬的反建议:满洲应该归还中国,无条件从中国撤军,中国必须享有无差别待遇,日美贸易须固定在事变前的额度上。美国人明明知道日本无法接受,可就是照着日本人的痛处来。对此,松冈洋右的形容是:蛮不讲理,骇人听闻,自日本有外交以来“还没碰到过这样的事情”。——美国人的“蛮不讲理”令松同洋右体会深切。他认为,如果日本没有做好对英美同时开战的准备,就不能进驻法属印度支那;如果硬要南进法属印度支那,就一定会导致与英美发生不可收拾的冲突。

        然而,七月十六日夜,首相近卫文麿以内阁总辞职的方式,令松冈洋右下台了。一天后,在近卫文麿重新组阁的政府中,出任外相的是海军大将丰田贞次郎。

        九月,经过政界和军界的反复磋商,日本制订出如下决策:“帝国为了确保自存自卫,在不惜对美(英、荷)一战的决心之下,大致以十月下旬为目标,完成战争准备。”依此,日本向美国提出了更为苛刻的谈判条件:“美英不得干涉或妨害帝国处理中国事变”;“封闭滇缅公路,不得军事、政治和经济上援助蒋政权”;“美英在远东不得采取威胁帝国国防的行为”;“恢复同帝国的通商,并自西南太平洋的两国领土供应帝国生存上所必需的物资”;“对帝国同泰国和荷属东印度之间的经济合作须予以友好的协助”等等。

        日本人知道这些条件美国人绝不会答应。

        日美之间似乎只剩下战争这一条路了。

        日本军方建议开战的理由是:“帝国目前已处在石油和其他重要军需资材日趋枯竭以至国防力量逐渐减弱的状况。如果这种现状继续下去,经过若干时间,难免要减低国家的活动能力,终将陷于瘫痪困境。与此同时,英美和其他国家在远东的军事设施和要地的防卫,以及这些国家特别是美国的军备却在极其迅速地增强,到明年下半年就将面临美国军备有了极大的进展而难以对付的局面。因此,现在无所作为,拖延时日,对于目前的帝国来说是非常危险的。因此,在外交谈判中,如果对方不承认帝国自存自卫上最起码的要求,以致战争终于不可避免,那么帝国就必须采取死里求生的办法,先妥善地做好准备,不失时机地下定决心,以毅然决然的态度走向积极作战。”

        九月五日,日本天皇召见了陆军参谋总长杉山元和海军军令部总长永野修身,君臣开始了这样的对话:

        天皇:日美开战,陆军能在多少时期内结束战争?

        杉山:仅南洋方面,预定三个月内结束。

        天皇:当中国事变发生之时,你以陆军大臣身份,曾说过在一个月内结束事变,可是现在已过了四年,仍然未获解决。

        杉山:中国内的广大,以致未能按预定获得结束,实不胜惶恐之至。

        天皇:中国内的广大,早该知道。因为广大而四年未获解决,那么太平洋岂不比中国更为广大?不知有何根据,相信在三个月内可以结束?

        永野修身是这样解释的:“现在日本现状,如同需要开刀手术的病人,如不开刀,即将衰弱下去,终至死亡;如实施手术,虽有危险,也许有救。统帅部希望外交成功,但不能成功,则必须断然实施手术。”

        十月,中国战场上的第二次长沙会战已接近尾声,日美谈判也临近了日本军方限定的最后期限。首相近卫文麿不想让谈判失败,向军方再次提出,可否应允美国人的条件从中国撤兵?以陆军大臣东条英机为代表的军方立场强硬,决不让步,最终导致近卫文麿辞职。出于必须能够控制势力强大的陆军部的考虑,天皇下达敕令由东条英机出任首相并负责组阁。东条英机随即提出了三个方案供阁僚和军方思考:一是向美国妥协,极力避免战争;二是决心开战,且在政略和战略上立即实施;三是外交和战争准备同时进行。日本人思考之后的结论是:外交可以继续进行,开战已经不可避免,时间预定在十二月初。

        一旦日美开战,中国战场将会怎样?

        东条英机对历史走向的判断是:

        一、日本对美、英、荷开战后,将使蒋介石愈益坚决地依靠美、英、中、荷联合阵线,以进行长期抗战的决心。一开始即将激扬其抗战意志,促使其与美英等国的合作越发巩固,将抗日战争进行到底,至少要延迟到整个战争完结之时,才能实现日华全面和平。

        二、上海、香港等援蒋据点将丧失,随着帝国向南发展,滇缅援蒋路线将被切断;由于我方保持南方作战的成果,南洋华侨对蒋的援助将中断。这些将促使其财政经济紧迫,实际抗战力量逐渐降低。随着战力的递减,一般民众固不待言,即使重庆政权的主流,其继续抗战的意志也将受到重大影响。骑墙的将领将投降到南京方面,其数量将逐渐增多,最终将造成重庆方面统一战线的分裂,蒋政权更加衰弱。

        十一月五日,在御前会议上,日本人制订出与美国摊牌的最后条件:一、必须坚持在中国驻军;二、维持日本在东南亚的权益。为了给美国施压,日本众议院发表了一个充满日式狂妄的声明,可以视为对美国的最后通牒:

        日本与中国大规模作战已四年。而中国之能继续抗战,实由以美国为中心之敌性国家群的支持。美英等国,不仅利用中国妨害日本圣战;且干涉泰国内政,压迫缅甸及荷属东印度拒绝供应必要物资。更不当强化新加坡、关岛、菲律宾及夏威夷等地的防备,而做无益的威胁,以致#造成一触即发的危机。

        日本欲藉民族自给自足,大东亚共荣圈的确立,以谋贡献于世界和平的正当主张,并无侵略意图,而美国竟敢加以妨害。吾人并非好战,尤其不愿与美、英作战。倘有谈判余地,必将尽其最大努力。至若蹂躏我正义;威胁我独立;拦阻我进路;且更向我侮辱,迫我屈服,则吾人的正义感,吾人的爱国心,绝对不能容许!吾等国民均认为若不继续战争,则惟有自取灭亡!吾人将忍受任何艰难困苦,以求战胜……须知我所畏惧者,亦即对方所畏惧。一旦发生战争,人民的伤亡、物资的消耗,不仅我方而已。

        日本人的声明被刊登在美国的报刊上。

        美国舆论大哗。

        面对日本的强硬,美国于十一月二十六日提出了著名的“赫尔照会”。美国国务卿赫尔召见日本驻美大使野村吉三郎,提出了基于之前日美双方所提建议的新的调节方案,即“赫尔照会”。方案共列十项条款,其中最为重要的四条是:

        一、日本政府自中华民国及法属安南,撤退一切陆、海、空军兵力及警察。

        二、美国政府与日本政府,除对以重庆为临时首都的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外,不得对中国其他任何政府或政权,作军事、政治及经济的支持。

        三、美日两国政府,关于在中国的外国租界与居留地及其他有关的各种权益,包括一九〇一年义和团事件议定书所载各种权利,如在中国的治外法权等,均须放弃。

        四、美日两国政府,关于任何一方国与第三国缔结的任何协议,均同意该国不得作与本协议的根本目的,即太平洋地区全般和平的确定及保持,有矛盾的解释。

        美国提出的每一条,都让日本人感到彻骨的疼痛。

        无论哪一条付诸实施,都意味着日本要放弃所有的“扩张成果”。

        日美谈判不可避免地彻底破裂了。

        日军大本营和内阁联席会议一致认为:“没有讨论的余地,唯有开战而已”。

        此时,日军已为南进太平洋编成南方军,总司令官为寺内寿一大将。南方军下辖:

        第十四军,司令官本间雅晴中将,下辖第十六、第四十八师团以及第六十五旅团,在菲律宾方面作战;

        第十五军,司令官饭田祥二郎中将,下辖第三十三师团和第五十五师团(缺一部),在泰国和缅甸方面作战;

        第十六军,司令官今村均中将,下辖第二师团和第五十六混成步兵旅团,在荷属东印度方面作战;

        第二十五军,司令官山下奉文中将,下辖近卫师团以及第五、第十八师团,在马来方面作战;

        直属部队:第二十一师团,第二十一独立混成旅团,第四独立混成联队,以及第三、第五飞行集团和第二十一独立飞行队。

        南海支队,以第五十五步兵团为骨干,支队长堀井富太郎少将,在关岛、俾斯麦群岛等地区作战。

        接替西尾寿造出任中国派遣军总司令的畑俊六上将,接到日本即将对美国开战的消息时犹如“晴天霹雳一般”。他认为:“光是一个中国,日本的力量已经跟不上,不止现地军要依靠中国大陆以图生存,日本的总动员资源也要取自中国”,这是日本人不得不承认的严酷现实。为此,畑俊六向大本营建议:如果从中国抽调兵力去太平洋打仗,派遣军就要从华中、华南,至少从武汉地区撤退。在确保华北和华中三角洲的局面下,重庆政府压力减小,或许会愿意进行对话。尽管畑俊六强调他的建议关系到“日本民族的生存问题”,但是东京似乎认为他的意见“不足挂齿”。

        十二月一日下午二时,御前会议在日本皇宫东面的一个房间里召开。

        东条英机首先阐述了日本不能接受美国开列的条件以及必须开战的理由:“如果帝国屈服于美国压力,将不仅丧失帝国的威信,不能完成结束中国事变的使命,而且结果势将使帝国的生存和独立也陷入危险境地。因此,十分明显,依靠外交手段已经完全不能贯彻帝国的主张。另一方面,美英荷中等国愈发加强其对我国的经济、军事压迫,无论从我国国力的角度讲,还是从作战的重点来看,都绝不能允许这种状态继续发展下去。尤其作战方面的要求,更不允许再拖延时间。事已至此,为了打开目前危局,以求生存和独立,帝国已到了不得不对美英荷开战的地步了。”

        接着,枢密院议长阐述了议员们的立场,表示日美谈判已进行七个月,其间日本对美国再三让步。然而,美国从始至终高谈“理想主义的陈词滥调”,对日本的态度可谓“唯我独尊,冥顽无礼”,已到了“绝对不能容忍的”程度:

        如果忍辱屈从,则不仅会葬送日清、日俄两战役的成果,而且也不得不放弃满洲事变的成果。是可忍,孰不可忍!让整整克服了四年多的中国事变的苦难的国民再去忍受更大的苦难,实在于心不忍。然而很明显,目前帝国的生存已经受到威胁,明治天皇的勋业也将完全丧失,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再想办法也无济于事。因此我认为,遵照先前御前会议的决定而开战也是迫不得已的……

        “就这样,天皇终于作出了对美、英、荷开战的决定。大本营陆海军立即请求皇上批准发布开始进攻的命令,开战的第一天是十二月八日。”

        日本敢于向美国开战,是衡量过力量对比的。

        开战前夕,日美两国军力,综合地看,大致相当。

        陆军:日本拥有训练良好的兵员约二百四十万,完成预备训练的后备兵员约三百万;美国拥有兵员约一百五十万,但其中的一百万尚未完成训练。

        空军:日本陆军和海军航空兵共有各类作战飞机七千五百架,储备作战飞行员六千人,每年还可以新训二千七百五十人;美国陆军和海军用于海上作战的飞机约五千五百架,其中的二千六百架可用于对日正面作战。但是,一旦开战,美国的飞机制造能力和速度至少是日本的十倍以上,随着战争的进程,美军空军力量将会迅速压倒日本占据绝对优势。

        海军:日本海军拥有军舰二百三十五艘,总吨位约九十七万五千七百九十三吨,其中航空母舰十艘;美国拥有军舰三百四十五艘,总吨位一百三十八万二千零二十六吨,其中航空母舰八艘。虽然美国的航母比日本少两艘,但其每一艘的吨位都比日本大。同时,美国的军舰制造能力比日本大三备至五倍,仅一九四一年底美国正在建造和计划建造的军舰总吨位就达一百九十万吨。另外,美国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工业国家,一旦进入战争状态,各类民用商船都可征召参战,这一数字会大得惊人。因此,如果日本不能在短时间内用非常手段击垮美国海军,只要美国能够稳住阵脚,其海军力量也势必在随后的战争进程中占据压倒性优势。

        至少在工业能力和综合国力上日本没法与美国相比。

        战争武器是要用钢铁支撑的,美国每年的钢铁产能是日本的十二倍以上,汽车产能是日本的一百零五倍。

        至于支持战争的其它物资,日本人如同强盗动手前一样,仔细开列了他们将从东南亚抢夺的物资清单:

        大米:战争初期可能从东南亚掠夺的大米会减少,国内考虑用大豆、杂粮和甘薯为替代品;一旦战争告一段落,就可以从东南亚将大量的大米输入日本。

        石油:战争第一年,特别是占领荷属东印度后,每月可以掠夺三十万千升;战争进行到第三年,每月得到的石油可达四百五十千升以上。

        战略贵金属镍,每月可得六千吨;

        用于耐磨合金的锡,每月可得一千二百吨;

        铝原料铁矾土,每月可得一万七千吨;

        橡胶,每月可得一万七千吨;

        酒精生产的原料糖浆,每月可得五千吨;

        机械润滑油生产原料棕榈油和椰子油,每月可得一万三千吨;

        工业用盐,每月可得七千吨。

        美国不是对日本实行运吗?

        日本可以用武力得到。

        在太平洋上,美国海军主力是太平洋舰队,共有战列舰九艘、航空母舰三艘、重巡洋舰两艘、轻巡洋舰十八艘、驱逐舰五十四艘以及各类潜艇二十二艘。护卫珍珠港海军基地的陆军兵力约五万九千人。再加上夏威夷以西同盟国的地面部队,总兵力约三十八万余人。只是,日本人根本看不起同盟国的部队,认为那就是一群由义勇兵、雇佣兵和当地人组成的大杂烩。

        日本人认为他们不会失败。

        首先他们占据着地理上的优势。日本在太平洋上有不少“托管”岛屿,是发动战争的良好前沿基地。从这些岛屿出发,向北和向东可以攻击夏威夷、关岛和威克岛;向西可以攻击菲律宾;向南可以攻击新几内亚、所罗门群岛乃至澳大利亚。日本千岛群岛的港口和机场,向北可以直接威胁阿留申群岛;日本从中国夺取的海南岛以及南部沿海地区的空军基地,可以掩护日本海军向南的攻势。特别是日军占领安南后,其前进基地接近了马来西亚,能够非常便捷的支援针对马来半岛以及英国最重要的海军基地新加坡的作战。

        日本人认为,在战略上他们已经把太平洋南部包围了。

        而在兵力上,日本人认为他们将在太平洋局部战场上占据绝对优势。因为美国本土距离战场很远,兵力调动要横跨太平洋,费尽周折不说,关键是要花费时间。所以,只要采取突然袭击的手段,首先打垮美国的太平洋舰队,然后速战速决,最多用五个月的时间横扫南太平洋各国。——“速战速决”也是日本入侵中国时的设想,但战争至今已持续四年尚未终结。现在,他们的对手不是贫弱的中国而是强盛的美国。“速战”日本人也许可以做到,但是“速决”如果指的是把美国彻底打垮,日本人自己能确信吗?

        日本人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韪,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甚至可以说是一个重要的赌注,那就是德国绝对不会战败,欧洲的战事将会越演越烈。

        东条英机内阁对欧洲战局作出过如下判断:

        德军已逼近莫斯科,苏联在欧洲的野战军已遭受了沉重打击。这次苏德之战将以德军的作战成功告一段落。不过,对于斯大林政权来说,向德国屈服就有导致自己政权崩溃的危险。因此,他现在必将依靠其较为巩固的政治基础和不很充裕的伏尔加河以东的资源,与美英的援助,做消极的抵抗。另一方面,鉴于德苏之战事,事实上正呈现出民族战争的局面,苏联民族的抗战意志一时还不会很快衰减下去。在德国方面,据德国首脑人物以前透露,德国想要彻底打垮共产主义,若不把苏联打到再也不能起来反击的地步,那就失去了这次对苏开战的意义。因此不妨说,德国以宽大的条件进行媾和的可能性是很小的。

        ……

        德国已经占有乌克兰宝库,今后必将掌握高加索油田,进而攻占近东和苏伊士运河,从而称霸欧洲大陆,树立不败的态势,确立欧洲新秩序第一阶段。因而没有必要一举击溃英国,更没有必要进一步扩大地盘。德国如果着手进攻英国本土,或登陆成功,或对英反封锁奏效,势将动摇英国的决心,再加苏联势力日趋困窘,难保欧洲不出现媾和局面。另外有人说,如果德国对英国本土登陆成功,英国舰队可能逃往太平洋方面。但是鉴于德国所表示的态度:对英国国民不负责提供给养。那种置四千七百万祖国同胞于不顾的作法,从道义上来讲也不会发生。

        以上判断表明,从确信德国不败的观点出发,大本营和政府对欧洲战局最关心的,主要是德、英、苏能否单独媾和的问题。因为日本担心对美、英、荷开战后,一旦欧洲出现和平,将造成只剩下日本一国以美英等国为对手在太平洋上作战的最坏局面。

        只有德军在欧洲战场极大的牵制苏军以及英美的军事力量,日本才有可能在太平洋战场上向强大的美国开战。

        一九四一年十二月一日,日军大本营陆军部和海军部联合发布作战命令:下达给南方军的“大陆命第五六九号”,下达给南海支队的“大陆命第五七〇号”,下达给中国派遣军的“大陆命第五七二号”以及下达给联合舰队的“大海令第九号”。所有命令的核心内容是:“帝国决定对美国、英国和荷兰开战”,南方军进入泰国,南海支队攻占关岛和俾斯麦群岛,中国派遣军攻占香港,联合舰队“攻占美国、英国、荷兰在东南亚的主要根据地”。

        二日下午二时,日军参谋总长杉山元致电南方军总司令官寺内寿一:

        一、大陆命第五六九号命令(鹫)业已发布。

        二、“日出”定为“山形”。

        三、在皇威之下预祝成功。

        四、受到本电后望仅就第二项回复。

        “鹫”是“大陆命第五六九号”的代号,“日出”是开始作战日的代号,“山形”是作战开始日期的代号,即“八日”。

        三日晚八时十五分,寺内寿一复电杉山元:

        谨拜受“鹫”的敕命——“日出”为“山形”。

        全军将士士气愈益旺盛,在皇威之下誓死完成任务,以慰圣怀。

        “将发动武力的时机预定为十二月八日,其理由主要是根据月龄和星期的关系。为使陆海军的第一次空袭都能顺利进行并取得效果,利用午夜至日出前有月亮的阴历二十日左右的月夜是合适的。另外,海军机动部队对夏威夷的空袭,应以停泊在珍珠港的美军舰艇较多,且为美军休息日的星期日较为有利,所以选定了夏威夷方面的星期日,即阴历十九日的十二月八日。”

        美国人卷入战争的历史命运已经不可逆转。

        按照一般国际惯例,两国进入战争状态,应事先宣布中止谈判。但是,当外相东乡茂德提出,既然已经决定开战,为了日本的国家信义,开始军事行动之前须向美国提出最后备忘录,并通告停止外交交涉。但是,日本军方却坚决反对。理由是:对珍珠港的进攻属于偷袭性质,偷袭是否成功关乎日本国家命运,命运和信誉相比前者更为重要,绝对不能让美国对日本的行动有丝毫察觉。最后,内阁与军方商定的结果是:向美国提交最后备忘录的时间定在华盛顿时间七日下午一点。

        这一时间,离日本偷袭珍珠港不足一小时。

        负责向美国递交备忘录的,是日本驻美国大使野村吉三郎。他事后表示因为翻译和誊写电文,七日下午一时五十分才从大使馆出发,走进美国国务卿赫尔办公室已是下午二时二十分。而在此之前一个小时,日本海军已向珍珠港发动大规模攻击——日本人的“事先通告”成功地变成了“事后通告”。赫尔国务卿把日本大使送来的备忘录摔在桌子上:“这种充满无耻谎言与歪曲事实的文书,是地球上任何国家所难想象的。”

        十二月七日凌晨四时三十分,日本海军舰队在瓦胡岛以北约二百十海里的海域展开。六时,第一波一百八十三架舰载机起飞,从瓦胡岛西部进入,七时五十五分开始攻击;七时十五分,第二波一百七十一架舰载机起飞,从瓦胡岛东部进入,八时五十五分开始攻击。在持续两个小时的偷袭中,日军以损失二十八架战机的轻微代价,击毁击伤美国太平洋舰队停泊在珍珠港内的二十四艘各类舰船以及三百架战机,美军伤亡三千五百余人。所幸的是,美军的航空母舰未在珍珠港内,油库和其他主要军事设施也未被击中。但是,美国海军太平洋舰队依旧受到了有史以来最大的重创。

        一九四一年十二月八日,上午十一时四十分,日本天皇发布宣战诏书:

        ……

        今兹不幸,与美英两国开启衅端,洵非得已者,岂朕之志哉?曩者,中华民国政府不解帝国之真意,妄自滋事,扰乱东亚之和平,卒使帝国操戈而起,于兹已四年有余矣。幸而国民政府有所更新,帝国与之结善邻之谊,互相提携。然重庆残存政权,恃美英之庇荫,兄弟阋墙,罔知悔改。美英两国支援残存政权,助长东亚之祸乱,假和平之美名,逞称霸东洋之野心,并进而勾结与国,于帝国周围增强武备,向我挑战,更对帝国之和平通商横加阻挠,终于断绝经济关系,对帝国生存予以重大威胁。朕饬政府通过和平谈判恢复事态,隐忍弥久,而彼方毫无退让之精神,徒迁延时局之解决,近则反愈益增大经济上军事上之威胁,以图使我屈从。长此以往,帝国多年来争取东亚安定之努力,悉将化为泡影,帝国之存立亦将濒于危殆。事既至此,帝国今为生存与自卫计,唯有毅然奋起,粉碎一切障碍。皇祖皇宗神灵在上,朕深信尔等众庶之忠勇,必将恢弘祖宗之遗业,迅速铲除祸根,确立东亚永久之和平,以期保全帝国之光荣。

        ……

        得到珍珠港被偷袭的消息后,美国陆军部部长史汀生写道:

        现在由于日本在珍珠港对我们进攻,所有问题一下子都解决了。我的第一感觉是得救了,优柔寡断就此完结了。危机使我全国人民团结起来的方式到来了。事到如今,国民的团结用不着担心了。过去在不爱国的人民中表现的冷淡和分裂状态,令人非常担忧,现在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与美国陆军部部长有同样感觉的,还有英国首相丘吉尔。当他得到日本偷袭珍珠港的消息后,不禁欢呼道:“好了,我们总算赢了!”

        而美国总统罗斯福在对国会的演讲中称:

        ……昨天,一九四一年十二月七日,必须永远记住这个耻辱的日子,美利坚合众国受到了日本帝国海空军的蓄意的进攻……我们整个国家都将永远记住这次对我们进攻的性质。不论要用多长时间才能战胜这次预谋的入侵,美国人民以自己的正义力量一定要赢得绝对的胜利。我们现在预言,我们不仅要作出最大的努力来保卫我们自己,我们还要确保这种形式的背信弃义永远不会再危及我们……自一九四一年十二月七日星期日,日本发动无端的、卑鄙的进攻时起,美国和日本帝国之间已经处于战争状态。

        世界上最大的工业强国加入了同盟国的行列。

        战争的最终结果已经毋庸置疑。

        尽管战争的时日可能会持续很长。

        十二月八日凌晨,太平洋战争爆发的消息传到了重庆。

        蒋介石的第一个反应是:美国卷入战争,将使中国摆脱长期孤立地与日军作战的局面,日本的彻底失败只是时间问题了。同时,国民政府也无需再顾忌宣战者的责任,中国可以公开的正式地对日本宣战了。——从“九一八”事变算起,日本入侵中国已十年之久,中国方面至今尚未向日本正式宣战。

        蒋介石在军事委员会礼堂主持召开了国民党中央常委特别会议。绝大多数与会者建议中国立即向德、意、日宣战。蒋介石认为,宣战是必须的,前提是与美、英、苏协商立场,中国方面的三个条件应该得到满足:一、太平洋反侵略各国成立正式同盟,由美国领导推举同盟国联军总司令;二、美、英、苏、中一致对德、意、日宣战;三、在战争胜利之前,谁也不能与日本单独媾和。

        这一天的黄昏时分,国民政府外交部部长郭泰祺举行中外记者招待会,对外宣布:中国决定对德、意、日宣战,自即日起中国与上述三国进入正式战争状态。

        九日,中国共产党发布《中国共产党为太平洋战争的宣言》,认为日本策动太平洋战争,是非正义性的掠夺战争,而美英等各国的抵抗,是保卫独立自由与民主的正义的解放战争。全世界的反法西斯阵线已经最后地明朗化,在美英等国的丰富资源和强大军力支持下,在中国人民英勇不屈作战的情况下,日本侵略者最后的失败已经注定。为此,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八项任务:

        一、中国与英、美及其他抗日诸友邦缔结军事同盟,实行配合作战,同时建立太平洋一切抗日民族的统一战线,坚持抗日战争至完全的胜利。

        二、全国军队积极打击敌人,并积极准备大规模的战略反攻。

        三、八路军及新四军继续忍受艰难困苦,坚持华北、华中敌后抗战,粉碎敌人的“扫荡”,大量的牵制敌人。

        四、向日本军队、日本人民,向朝鲜、台湾、安南各民族,向中国沦陷区的人民,进行反对日本法西斯的更加广大的宣传鼓动,为建立日本内部的反法西斯阵线而斗争。

        五、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巩固国民党、共产党及其他党派的合作,解决国共两党之间的争论,恢复新四军,发给八路军饷弹。

        六、制裁亲日派与亲德派,肃清敌人的第五纵队。

        七、实行民主政治,使全中国各党派及无党派人士的代表都能在政治、组织上担负抗战建国的责任。

        八、加强南洋及各地华侨同胞的内部团结,反对一部分人的挑拨离间行为,同时全体华侨与各友邦政府及各本地民族协同一致,反对日本法西斯的进攻。

        十二月九日,中国国民政府颁布对日宣战文:

        日本军阀夙以征服亚洲,并独霸太平洋为其国策,数年以来,中国不顾一切牺牲,继续抗战,其目的不仅所以保卫中国之独立生存;实欲打破日本之侵略之野心,维护国际公法、正义及人类福利与世界和平,此中国政府屡经声明者。中国为酷爱和平之民族,过去四年余之神圣抗战,原期侵略者之日本,于遭受实际之惩创后,终能反省,在此时期,各友邦亦极端忍耐,冀其悔祸,俾全太平洋之和平,得以维持;不料残暴成性之日本,执迷不悟,且更悍然向我英、美诸友邦开衅,扩大其战争侵略行为,甘为破坏全人类和平与正义之戎首,逞其侵略无厌之野心,举凡尊重信义之国家,咸属忍无可忍。兹特正式对日宣战,昭告中外,所有一切条约、协定、合同,有涉及中日间之关系者,一律废止,特此布告。

        同日,中国国民政府还发布了“对德、意宣告立于战争地位文”。

        中国提出的建立军事同盟的建议,得到美国方面的积极答复。十二月二十三日,应罗斯福总统的请求,蒋介石邀请美、英、荷三国军事代表团到重庆,商讨建立联合军事机关事宜。与此同时,英美两国也在华盛顿召开首脑会议,商讨如何把世界上的反法西斯国家团结起来。二十五日,双方拟定了《联合国家共同宣言》。——当时,无论是罗斯福还是丘吉尔都没有意识到,这一文件的签署将是未来的国际组织“联合国”成立的先声。美国的幕僚们在给罗斯福准备备忘录时明确建议:“要打破按字母编排的次序,把像中国和苏联这样的国家提到同我国和联合王国并列的地位。区别的办法可以是:那些在自己的国土上积极作战的国家为一类,另外则是已经被轴心国征服了的国家。”《联合国家共同宣言》迅速电传中国并报呈蒋介石,蒋介石当即首肯,并授权常驻纽约负责外援事务的宋子文代表中国政府签字。蒋介石致电罗斯福:“针对我们新的共同战争,我们誓言竭尽全力,与贵国并肩作战,直到太平洋及全世界脱离残暴力量及无尽的不义之诅咒。”

        一九四二年一月一日,联合起来共同对德、意、日法西斯国家作战的二十六个国家在华盛顿签订了这份宣言。因此,这份宣言又被称作二十六国共同宣言》。《宣言》的内容简单到只有两条正文:一、保证运用军事和经济的全部资源同与之处于战争状态的轴心国及其仆从国作战;二、相互合作,不与敌国单独缔结统战协定和和约。

        在签名顺序上,罗斯福想把中国排在仅次于美国的第二位,下面是苏联和英国。但是,丘吉尔坚决反对。于是改成了中国第四。在正式签字仪式上,首先是美、英、苏、中四国签字;然后,其他二十二个国家按照字母排序依次签字。

        战后,当这个联合组织演变成“联合国”的时候,中国不但成为联合国创始国之一,而且按照当时的规定,理所应当地成为当然的联合国常任理事国。

        对于近代以来衰败不堪的中国来说,居然与美、英、苏并列成为世界四强,这令中国人有点不知所措。蒋介石在日记中写道:“我国签字于共同宣言,罗斯福特别对子文表示:欢迎中国列为四强之一。此言闻之,但有惭惶而已。”蒋介石的感受是真实的,因为他很清楚中国的现状。

        当时的中国,无论国力和军力,还是政治与社会的文明程度,与世界强国相距甚远。罗斯福之所以这样做,自有他的目的。从现实来讲,没人知道与日本的战争要打多久,中国的抗日战场牵制着大量的日军,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对日作战的主战场,所以必须有其正式的地位;从长远来讲,战争胜利之后,只有作为亚洲大国的中国,才能填补日本出局后的空白。

        珍珠港事件的第二天,蒋介石专门给全国各行营主任和各战区司令长官发去一封电报,告诫他们,珍珠港事件的爆发,确实能使中国抗战最深重的危机得到缓解,但是必须清醒的认识到,这样的时局“皆我军民先烈牺牲生命所造成,决非凭空而倖致”。中国抗战的路还很长,战斗还会依旧残酷。所以,无论是官吏还是将领,绝不能腐败堕落、走私贩私、吃喝嫖赌、精神堕落。

        ……今日前方最大恶德为精神败坏,上下交征利而不以为耻。若干战区之部队竟至公开走私,且有以合作社等为名而实行走私者,不仅丧失军营,怠弛斗志,亦且放纵敌谍,引致敌军,过去中条山之战,郑州之战,以及第三战区浙东之战,究其失败之因,纯由走私为祟,以致敌人混入我阵地而未之察觉,甚至长江大河最难跨越之天险,亦被敌人偷渡而任其驰骋自如。今后应若何彻底整顿,以洗刷此莫大之污点,此实为我高级将领目前最大最重之责任。同时我前方军官之私人生活举凡嫖赌等之恶习,更应严格检察,上下交儆,务期紧张严肃,刻苦勤劳,俾风纪得以整饬,精神藉以振奋。

        中国抗战部队虽然番号很多,貌似兵力不少,但往往“平时领一师之饷,临战不能作半师之用”。导致这一现象,皆因部队长官虚报伤亡以及吃空饷十分严重:

        我前方部队兵额之空虚,已为全国皆知之缺点。各级层层欺蒙不一而足,至有一师之战缺额至三千人以上者,亦相率视为故常。平时领一师之饷,临战不能作半师之用,及事后申报战役经过,则又任意浮报,动称一师死伤五六千人。此不仅贻误战机,尤丧失我军人之人格……总之,今后吾人抗战,已非过去四余年之可比,吾人不仅应急起直追,准备反攻,以驱逐深入我国境之寇敌,且必须具备现代军队之条件,期与我反侵略各友邦共同努力联合作战,以彻底击灭侵略之暴力,求取最后最大之胜利,举国安危,千秋功罪,皆在吾军人之肩头……

        一九四二年来临了。

        政治上,国民党政权对全国的控制力进一步下降。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国民政府至少有效地控制着长江下游的几个最富饶的省份。而珍珠港事件爆发时,国民政府的权力机构早已被日军从富饶之地赶走。从国民政府的版图上看,其控制的国土连一半都不到,且多数是贫穷落后的省份。即使在名义上控制的西南部,由于历史的原因,国民政府也被半独立的地方权力系统所制约着,“国家统一”这句话早已名存实亡。山西是阎锡山的地盘,为了自己的地盘利益,阎锡山始终游移在国民党、汪伪政权与日本人之间,蒋介石的军队依旧不能进入山西一兵一卒。在更为遥远的甘肃、青海、宁夏和绥远,地方政权被民族首领或远离中央系的军人控制着。新疆的盛世才与苏联的关系,西藏的达赖喇嘛与英国的关系,都远比与重庆的关系密切得多。云南的龙云和蒋介石始终关系紧张,广东和广西仍是粤系和桂系的天下。即使是陪都所在地四川,国民政府的权力也受到川系军阀势力的掣肘——对于一个处在战争状态中的政府,征税、征兵、发展经济和部署军队都是至关重要的,没有强有力的政权控制力来应对大规模作战是难以想象的。可是,国民政府的权力似乎就在重庆附近的小范围有效,政令和军令一旦出了重庆就很难发挥效力,在各地权力机构沿袭甚久的半割据状态的种种陋规面前,除了折中屈服之外蒋介石政府似乎别无他法。

        蒋介石政权的政治死敌是日本人扶持的汪精卫伪政权。这个也打着国民党旗号的南京伪政府,令重庆的国民政府十分尴尬。尽管汪精卫的政治影响力很弱,但终究是受到日本强大军力支持的。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导致一些意志薄弱且利欲熏心的国民党军将领投敌叛变。一九四一年二月,国民党军鲁苏战区游击纵队副总指挥李长江,率领所部第一支队司令丁聚堂、第二支队司令颜秀五、第六支队司令陈才福、第七支队司令秦庆霖、第十支队司令范杰,共计三万多官兵投敌,立即被汪精卫编成了“和平建国第一集团军”。三月,国民党军江苏保安第三路总指挥杨仲华投敌,被汪精卫任命为苏皖边区绥靖总司令。四月,国民党军苏北第八十九军副参谋长兼第一一七师参谋长潘干丞、鲁苏联军西北集团军总指挥刘相图先后率部投敌。五月,国民党军游击第六纵队司令男梅轩率部投敌。七月,国民党军江南游击第十八纵队司令周九如率部投敌。十一月,国民党军第三十九集团军第六十九军军长毕泽宇和教导师师长文大可在山东韩城率部投敌。投敌之风最后竟然刮到了空军。九月,国民党军空军第一大队分队长张惕勤,队员汤厚涟和梁文华,驾驶战机在宜昌投敌。进入一九四二年之后,第三十九集团军副总司令孙良诚,带着他的新编第六师师长王清瀚、暂编第三十九师师长赵云祥、第一八一师师长陈光然、新编第十三旅旅长黄贞泰、特务旅旅长郭俊峰,以及冀察战区游击第一纵队司令丁树本、第二纵队司令夏维礼,警备处处长孙玉田等将领一股脑儿投敌。汪精卫随即将这堆人编成了“和平建国第二方面军”。

        与投敌性质稍有差别的是阎锡山。从一九四〇年开始,阎锡山便秘密派人与日军接触,双方你来我往,反复谈判,年底竟然达成了一个“消除敌对行为,相互提携,共同防共”的协议。阎锡山请求日军让出一部分占领区,特别是盛产粮食的孝义地区;日军答应后真的撤离了。阎锡山立即派他的骑兵第一军进驻孝义。苏德战争爆发后,阎锡山认为德、意、日的势力不可阻挡,于是单独与日军签订了一个“停战协定”。协定规定阎锡山的晋绥军与日军停战,并与汪精卫的伪政府合作。日本人答应如果合作成功,阎锡山可以“先任南京政府副主席及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将来时机成熟可任华北政务委员长和华北国防军总司令”。为了支持阎锡山积极投靠日本,日本人甚至承诺为阎锡山部出三十万兵力、十万步枪、八千轻机枪、九百重机枪以及各种弹药和粮食,汪精卫的伪政府也答应每月付给阎锡山军费一千二百万元——这个史称《汾阳协定》的投敌文件,是抗战史上最为怪异的文件。其怪异之处在于,似乎阎锡山不是身处中国,不是中国人,他的山西也不是中国的土地,而是另一个“独立的国家”。蒋介石在重庆获悉后十分震惊,但阎锡山说他的战区条件恶劣,不这样做战区就会自我毁灭,以此逼迫蒋介石给他增加军费和物资供给。同时,阎锡山自以为知道蒋介石最需要的是什么,他告诉蒋介石,他准备与日本人暂时和谈,然后“先打共产党,后打日本人”。蒋介石派人亲赴山西告诫阎锡山:“你不能投降,如果你投降了,我先打你,后打日本人,再打共产党。”阎锡山愣住了,他从不知道在蒋介石看来决不能投降日本是第一位的。最终,由于阎锡山不断开价且开价太高,还由于珍珠港事件爆发后阎锡山心存顾虑,他与日本人的谈判终止了。作为国民党要员的阎锡山的行径,说明了执政的国民党在政治上已混乱到何等令人匪夷所思的程度。

        而在军事上,国民政府面临的严重问题,是中央军力量的逐渐衰落。一九二八年,国民党在名义上“统一”中国后,曾大力扩展加强中央军,经过训练方式的改进以及武器装备的更新,中央军尽管数量上尚不如地方军阀部队,但其战斗能力已远比地方部队强得多。但是,经过淞沪会战以及之后的一系列会战,中央军不断遭受重大损失,加之日军占领沿海港口所造成的武器进口困难,中央军的作战实力大为减弱。和平时期,中央军完全依靠政府供养;而战争时期,中央军须在驻扎地学会生存,然而他们的生存技能比地方部队要差得多,这也是军官贪污腐化和部队军纪败坏的原因之一。一九四二年初,蒋介石指挥的军队多达数百万,但由于吃空饷的现象普遍存在,实际兵力要少很多,且补充兵员十分困难。虽然国民政府颁布过战时征兵法规,但任何法规只要到了地方就会在执行上走样。地方征兵制度中充斥的腐败和不公引起民众强烈的抵抗情绪,这使得征兵变得非常棘手。

        国民政府最大的困难莫过于经济的濒临崩溃。随着东南沿海主要城市和港口的相继沦陷,中国自十九世纪末艰辛起步的单薄的工业化成果化为泡影。日军占领东北、华北和东南沿海后,之所以在兵力匮乏的情况下坚持驻军,主要是为掠夺中国的资源以供日本国内之需。日本掠夺中国的资源,无论手段还是数量,都达到了骇人的程度。在华北和东北,日本人设立的各种“开发公司”,完全控制了资源开发以及工农业生产和销售,大量的煤炭、矿石和稀有金属矿产被源源不断地运往日本,仅一九四〇年,日本人就从华北运走煤炭四百五十万吨、铁矿石三十万吨、棉花四十二万担。日本还利用中国的工农业产品为其出口创汇,他们以低廉的价格收购农副产品,然后向全世界贩卖,一九四〇年,这种交易给日本带来了一亿三千万日元以上的外汇收入。日本军队实行“以战养战”的方式,残酷地掠夺占领地的粮食和各种战略物资,其中华东等地盛产的各种稀有金属更是支持日本军火工业的主要原料的来源。钨、铅、锑、锡、铁、金等各种矿石以及石油、油页岩、大理石、石膏等等,日本人都疯狂攫取,使得每一处中国占领区都犹如日本工业的原料仓库。抗战爆发后,中国东南沿海的一些工矿企业搬迁到内地,但生产能力十分有限,加上日军连续不断的轰炸和封锁,国民政府所能控制的工业生产几乎倒退到了清末的水平,甚至还不如晚清洋务运动时期。——连一部汽车都不能制造的中国,面对能够生产世界上最先进的飞机、大炮、坦克以及航空母舰的日本,其国力和军力的悬殊可想而知。

        即使在国民政府管辖的地区,百姓和不计其数的难民都需要救济,粮食和其他生活必需品的严重短缺困扰着重庆的执政者。尽管进行了货币改革,实行了战时金融政策,但是,在法币是全国通行货币的情况下,南京的伪政府币、日本人发行的各种货币以及为扰乱中国市场印制的假币,甚至民国成立以前流通的各种地方货币,一起在这片国土上混杂缭乱地流通着,导致普通民众无法相信任何货币,只能回到原始的以物易物时代。物资匮乏情况下的市场流通被严重扭曲,流通领域中的囤积居奇,走私贩私,投机倒把遍地横行,以致一些政府官吏和军队将领也热衷于此,于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有外国记者认为,这样一个经济上行将崩溃的重庆政权,能够支撑到珍珠港事件爆发,简直就是一个奇迹。

        一九四二年的中国应该怎样生存下去?

        就在世界性反法西斯联盟组建的同时,日军横扫东南亚。

        珍珠港事件爆发前一个小时,日军登上了英属马来亚地区。十日,日军轰炸了关岛附近海面上的英军特混舰队,在近两小时的疯狂攻击中,英国海军舰队主力“威尔士亲王”号战列舰和“却敌”号巡洋舰被击沉。消息传到英国,军令部部长向首相丘吉尔报告时,声音“像是在咳嗽”:“我必须报告一个消息,‘威尔士亲王’号和‘却敌’号都被日军击沉了,大概是飞机击沉的。汤姆·菲利普斯淹死了。”丘吉尔心惊肉跳,他后来回忆说:“在整个战争期间,我没有受到过比这更直接的打击。”——与菲利普斯海军上将等四十七名军官一起沉入大海的,还有七百九十三名英国水兵。

        还是日军偷袭珍珠港的那天,日军对菲律宾美军机场和海军基地实施突袭,瞬间便摧毁了美军停在机场上的半数以上的重型轰炸机和三分之一以上的战斗机。接着,日军先遣队开始登陆作战,至二十二日,第十四军主力全部登陆成功。同时,日军还在棉兰老岛和霍洛岛成功登陆。麦克阿瑟指挥的驻菲律宾作战力量,只有美军和菲律宾军队各一万二千人以及民兵十一万人,拥有轻型坦克一百零八辆、B-17轰炸机三十五架、P-40战斗机七十二架以及几门大炮,这点儿家当根本抵挡不住日军的攻击。麦克阿瑟和他的美国兵一向看不起日军,认为日本兵绑腿不齐,军衣肥大,裤管宽松,罗圈腿短得可笑。但是,一九四二年一月二日,日军攻占马尼拉,麦克阿瑟不得不命令他的美军官兵撤往马尼拉湾以北的巴丹。

        接着,日军又攻占英国远东军总司令部所在地新加坡,英军总司令帕西瓦尔中将及七万官兵投降,向日军交出步枪六万支、山炮三百门、高射炮一百门,要塞炮五十门以及军用汽车一万辆——当时中国全国的汽车总数才五千辆。

        日军朝着缅甸席卷而去,那里与中国的云南省接壤,日军就要抄中国的后路了。

        就在日军横扫东南亚之时,一九四二年一月二日,希特勒在柏林西南部万湖附近的一座别墅里,召开了纳粹政府十四个部门的联合会议,会议议题是如何处理犹太人。最后决议:为种族优异的日耳曼人腾出生存空间,就必须在地球上彻底灭绝犹太人,史称《万湖会议纪要》。

        此时的日本人与希特勒极为相似:就生存空间而言,日本以外的世界多么广阔、多么富饶!

        然而,“日本毅然进入世界战争的主要依据,是以德国不败为基础的,而这个基础,在日美开战的十二月八日已开始崩溃”。“十二月八日当日本初战大胜的时候,作为日本世界战略基础的德军,正在狂风大雪、缺少冬季装备的境况下悲惨地继续后退”。——无法想象,在日本突然向美国发起攻击,肆意扩大侵略战争的同一天,他的盟友德国已经开始仓皇撤退了。

        自希特勒命令进攻莫斯科以来,世界舆论普遍认为,苏联首都的陷落只是时间问题。十月十五日,苏联政府迁往莫斯科以东约一千公里的古比雪夫,德军的坦克部队已经能看见了克里姆林宫的尖顶了。但是,十二月四日,莫斯科保卫战在最后时刻出现了转机——莫斯科地区突降大雪,降雪竟比往年提前了一个月。积雪刚刚融化,更猛烈的风雪再次来临。德军的汽车、火炮、坦克以及没有有效御寒装备的官兵完全处于被冻僵的状态。就在这时,朱可夫指挥苏军对德军实施了大规模的反包围。八日,在疲惫、伤亡、严寒和后勤供给匮乏的情况下,希特勒终于决定停止莫斯科方向的进攻,部队从前线撤退。

        日本海军大将野村直邦,是德、意、日三国军事同盟委员,希特勒对盟友们封锁了德军在莫斯科失利的消息,以致野村直邦认为,如果日本能够及时地获得消息,“历史也许变成了另外一种情况”:

        面临着从莫斯科战线败退的德国军事当局,担心这一事态对德国国民及全军士兵的士气影响极大,所以禁止一切报道。甚至对我们这些盟邦的使臣,也是保密的。由于这种原因,我们了解到这方面的详细情况的时候,已经是日美开战以后的事了。我们在德国是负有重任的,而对这样重大的战局变化却无法知道,每想到不能及时迅速地向本国报告,实在感到遗憾。如果能迅速地把当时的情况报告本国,日本的历史也许变成了另外一种情况。实在遗憾!

        如果十二月八日那天日本得到了德军从莫斯科撤退的消息,日本人会骤然停止对美国太平洋舰队的攻击吗?

        绝对不会。

        因为日本发动的侵华战争已使整个国家即将“陷于瘫痪困境”。

        日本必须继续扩展不断掠夺。

        所以,日本的历史不会变成“另外一种情况”。

        这是日本军国主义者的宿命。

        历史已经证明,这也是所有法西斯主义者的宿命:即使从莫斯科战场传来的消息犹如噩梦,希特勒还是排除了德国陆军和外交当局几乎一致的反对,于一九四二年二月十一日正式对美、英宣战。当天,德、意、日三国在柏林签订了不单独与战争对手媾和的协定。一一“曾经把德军不败当作打赢世界战争的基础的日本,从今以后除了把这场战争进行到底外,已经没有别的道路可走了。”

        一九四一年底至一九四二年初,中国人先是被美国卷入战争的消息惊喜,然后又被日军在东南亚的所向披靡震惊。悲喜交加中,流传在中国大地上关于战争的消息五花八门,有人说美国的飞机把日本东京炸烂了,日本很快就要投降了;有人说正相反,美国和英国都已经向日本投降了,中国也会因此打不下去的。传言满地飞的原因,是中国民众对自己的政府乃至对整个世界的不信任。

        中国人心无所依。

        无论如何,战争怎样才能像丘吉尔预言的那样“我们总算赢了”呢?

        与中国人的预料相反,随着珍珠港事件的爆发,侵华日军在中国战场上发动了更为凶猛的攻势。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966xs.com。966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wap.966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