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书友访问966小说
首页对象不爱你的几种表现重上井冈山

重上井冈山

        1965年5月22日,毛泽东在阔别三十八年后重上他梦牵魂绕的井冈山,写下词二首,其中“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等豪迈诗句从此在人们口头传诵。

        说来也巧,当我们“中国作家走进红色岁月”采风团来到井冈山时,有两个夜晚的住宿被主人安排在毛泽东当年重上井冈山时留宿永新县招待所的那一房间。对这份“特殊待遇”,我长夜不能入眠,眼前时常翻起伟人那挥就大笔,抒怀《重上井冈山》的拳拳之心和昔日指挥千军万马决战于茨坪、茶陵及黄洋界五哨五井的腥风血雨、滚滚红尘的不平凡岁月……

        在人流如织的井冈山革命烈士纪念馆里,听着讲解员讲述一个个惊心动魄、催人泪下的英雄故事时,你会自然而然地站在革命先烈的遗像前默默地驻足凝视起一张张坚毅而有些模糊的脸庞,心底顿时泛起阵阵肃然敬意。“五万余名井冈山革命烈士,有近两万人是无名英雄,我们至今不知他们姓甚名谁,但他们却与毛泽东、朱德、陈毅、彭德怀等开国元勋一样,永远活在我们井冈山人的心中。”讲解员用她清纯而低沉的声音,将我们带进那一个个峥嵘岁月与英魂永在的英雄土地之上。

        走进八角楼,端详小油灯下那方三尺木桌,你能依然敞亮地看到当年毛泽东起草《井冈山的斗争》时饱含革命信念的强烈胸襟。“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光辉思想,如一炬永不熄灭的灯光照耀着中国革命从弱到强、从小到大直至全国胜利的伟大征程。

        在五百里浩浩井冈山群峰之间,有一条清澈长流的江河叫富水河,它在我此次井冈山行程中留下了最为深刻的印象。

        富水河很美,美得让人心醉。从井冈山谷中淌出的汩汩水流,绵绵不绝地奔涌着,歌唱着,并且滋润着两岸茂盛的绿地和青山,于是也就自然而然地在此有了一位高扬忠烈之风的伟大爱国人士——文天祥。数百年过去了,但当你站在排排古骨挺硬的大榕树下,仍然闻得“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正气之声。形如钩月的富水河流经文天祥故里富田镇,便慷慨地倾泻出一片宽阔的胸膛,阳光下变得金光灿烂,宛如无边无际的锦缎,河水两岸蓊郁松林的颤动倒影,注定要挥就“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当我们走进这座千年古村落时,你万万想不到在这远山隔世的小村里竟然见得一座座、一方方完整的明清古建筑,其宏伟,其精致,堪称“周庄同里自相愧”。更神奇的是这里还保存着数以百计的红军标语和毛泽东等当年在此居宿的无数实物和故居,只可惜这些革命文物遭风吹日晒,该早早下手保护了!富田镇上的乡亲们在讲述当年红军如何在此轰轰烈烈成立“江西省苏维埃政府”和“打土豪分田地”的革命运动的同时,颇有几分悲愤之情地为我们掀开了当年“左”倾机会主义错误路线所犯下的一页页痛心的史幕。中共党史上有名的“富田事件”就发生在此,那会儿有数百名红军排以上干部被错杀,差点使井冈山的中国工农红军面临灭顶之灾。有情的富水河以其呜咽的缠绵,记忆了那一段不堪回首的往事……

        出富田镇,随潺潺直流的富水河东南下行二十余里,便是当年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创建的最早的另一个重要的革命根据地——东固革命根据地所在地东固镇。“上有井冈山,下有东固山”,这是当年中央苏区广为流传的一句乡语,它形象地描述了革命摇篮井冈山和毗邻的东固革命根据地之间的特殊关系。1929年1月,毛泽东、朱德率领红四军离开井冈山出击赣南,一路与敌军屡战失利,在“朱毛”队伍最困难的时候,是东固人民和根据地的丰厚粮草和枪支弹药以及充足的革命武装,给了红四军将士以极大的鼓舞和补给。东固根据地后来在中央苏区五次反“围剿”中立下不可磨灭的功勋,其中三次反“围剿”的主战场是选择了这里。黄公略等无数英烈的鲜血就洒在此地。

        巍巍井冈呵,红旗漫卷五百里。在这里,每一个山冈,每一棵树木,每一条河川,都映照着革命先辈浴血奋斗的身影与雄姿。信手掬一抔土,你可闻得硝烟;摘一朵山茶花,你能谛听英烈冲向敌营的厮杀声……

        这就是井冈山。这就是无数英烈为建立新中国而用自己的鲜血染红了漫山杜鹃的井冈山。

        “啊呀嘞哎,红军阿哥你慢慢走嘞,小心路上就有石头,碰到阿哥的脚指头,疼在老妹我的心啊头。红军阿哥你慢慢走嘞,走到天边又记心头,老妹我等你哟长相守,老妹我等你哟到白头……”这是我们到井冈山听到的一首最深情而凄婉的红歌,唱这首歌的是一位红军烈士的后代,她叫江满凤,井冈山龙潭景区的一名普通环卫工人。她谢绝了外界的重金聘请,坚持留在现在的环卫岗位上,“那样可以让更多到井冈山的人听到我的歌声,让井冈山的精神传播得更远。”她说这话时脸上绽放的光芒异常美丽动人。

        有一位老人名叫毛秉华,已近八十岁了,他义务讲解井冈山革命史已经四十余年,达数千场。这样的“井冈山精神传播者”还有很多,如退休将军何继明、老红军曾志的孙子石金龙、上海女知青杨洁如……他们是今天的红色井冈人,是今天传承井冈山革命精神的“星星之火”。

        渼陂曾是当年红四军军部所在地。这个被当地人称为“庐陵文化第一村”的千年古村落,着实是井冈山地区保存完整的一个“人间小天堂”。据说南宋初年,陕西长安的一位梁氏富家子弟远迁到此,历经几代人的苦心经营,建起了这座气势宏伟的乡间巨宅。如今这里仍完好地保存了三百六十七幢明清建筑,且全村户主的姓氏清一色的梁姓。此地书院文化、祠堂文化、宗教文化、明清雕刻文化艺术融为一体。嵌置于村落之中的二十八眼大小不一的池塘,错落有致地排成八卦图形,象征天上二十八颗星宿护卫着这个美丽的村寨。九曲十八弯的水渠穿行在宅前屋后,方便村民们的晨洗晚沐。郁郁葱葱、蔽天掩地的古榕和樟树,如绿色锦缎,披拂在这座古风浩荡、生机盎然的古村寨。

        说来称奇的是,这座历经战火的古村寨竟依然存留着那么多当年毛泽东、朱德领导工农红军进行艰苦卓绝战斗的红色印记。仅“翰林第”大殿内的“红四军军部”处,各种可辨认的红色标语就达几十条。著名的“二七会议”旧址,朱德、彭德怀、贺子珍旧居,旧貌如故。而毛泽东的故居则更是让我们领略了一位嗜书如命的伟人风采。这是一个书院,厅堂内一副对联:“万里风云三尺剑,一庭花草半床书”。据说毛泽东就是看到此联后便在此安居。老乡们说,当年毛泽东白天在战场上指点江山,夜晚常在此与村里的一位老秀才论古道今、谈诗数典。传毛泽东进中南海后,其书房里挂的就是这副对联。

        先人已逝,故物犹存。渼陂能在八百年中完好无损地保存了古村落的风貌雄姿,又能在八十余年的沧桑岁月里精心呵护着红色印痕和革命文物,充分体现了这里的人民对待传统文化和井冈山精神的那份热爱之情,乃可敬可贵。这也不难理解这个小村落为何能出梁必业、梁仁芥、梁必祯三位开国大将军。

        五百里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现在的大部分地区隶属吉安市。这块神奇而神圣的土地,曾经孕育了与中原同样发达的青铜文明,以文天祥、欧阳修为代表的“文章节义”之士更使这片土地呈现丰厚、硬骨的文化底蕴。历朝历代中有二十一位宰相、三千名进士和十八位状元出自此地,而且这里还是许多共和国伟人的先祖居住地。井冈山的烽火和东固苏区三次反“围剿”的硝烟,塑造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代、第二代领导核心,也缔造了共和国六位元帅、五位大将、三十位上将、七十七位中将、二百七十九位少将和二十三位开国部长与省委书记,这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版图上是绝无仅有辉煌。

        呵,革命圣地井冈山,当我每一次将您深情地凝望时,仿佛在翻阅一部巨卷,那里面的精彩传奇和庄严与敬仰,总令我心潮澎湃、浮想联翩……

        2010年5月20日《人民日报》2010年散文精选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966xs.com。966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wap.966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