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书友访问966小说
首页风行万里美句第四章 天下骚动

第四章 天下骚动

        “说得好!不必等待朝廷的处置,我现在就要你的脑袋!!”

        春天,柳絮漫天纷飞,犹如雪花飘飘洒洒。无数的雪白绒毛随风飘扬,花木兰站在原野上,接受风雪的洗礼。柳絮落在木兰身上,顿时全身皓白。贺廷玉骑在马背上看上去就像奔驰在白雪皑皑的大地。大队人马行走在浩瀚无垠河北原野上,飘洒的柳絮在阳光反射之下,显得格外轻柔妩媚,把人们带人梦幻之中。

        杨玄感起兵,李密助其一臂之力,这是很自然的事。杨玄感对李密的来访感到很高兴,请李密做“谋主”。“谋主”在集团里是策划行动的主导人物,与“军师”同等级。如果杨玄感造反成功,他当皇帝,李密必定是宰相。充当谋主的李密为了朋友,也是为了自己,竭尽全力要推翻隋王朝。

        木兰并不后悔今日的征战,女扮男装来到军营是自己的选择,她想,如果今天还在家乡,自己会怎么样呢?年老的父亲来从军,他能活到现在吗?留给一家人的多半也只是悲哀。倘若自己在家,不是被连一面也没见过的男人娶走,就是被接了圣旨的当地郡太守选进后宫做了侍女。木兰的家乡,已被炀帝认定为“狩猎处女”的重点地区。

        “你家受到朝廷的厚爱,你的父亲逝世时得到很隆重的厚葬,墓土还没干,你就造起反了,你还是人吗?”

        沈光和贺廷玉多次约木兰到洛阳去玩:

        《十八史略》中特别记述了隋炀帝巡访各地的情况:“炀帝或去洛阳,或去江都,或者到北方巡访,曾到过榆林、金河、五原、长城、河右等地,无一年间歇。”

        “是的。”

        “大胆毛贼,依仗着老子的名声,人还没死就来贬我,让你尝尝老爷我的厉害!”

        第一回征辽出动了一百一十三万三千八百人,从粮食到军队的军用品盔甲、衣物都由官府提供,军队只消费,不生产,本来生产第一线上的劳力就不够,还要抽调劳力去充军,这几年生产总发展不起来。中国幅员辽阔,黄河下游谷物生产地区遭旱涝灾害,其他地方也会有收成好的地方,但是饥民却仍然不断增多,其主要原因是因为粮食在运送途中被消耗掉了。商人乘机倒卖,贪污官吏滥用职权,屯积粮食,哄抬粮价,官吏不但没保护百姓,还人为地加重了庶民的苦难,中饱私囊。但也有一位清官,他叫张须陀。

        木兰等三人走过天津桥,向北来到一座高二层的酒搂,邻桌有一个客人,一个人占着一张八个人用的大桌子。

        “子英,洛阳是个很美丽的花城,我们一起去踏青赏花怎么样?”木兰起先没答应。后来再约,由于担心对方怀疑自己的身份,所以木兰也就没有拒绝,和他们约了一起去逛街。

        金风荡初节,玉露凋晚林,

        此夕穷涂士,空轸郁陶心。

        壮士的诗和书法都不俗,把男子汉的阳刚气概淋漓尽致地刻划在墙上,酒楼的店主想说话,又不敢出声音,无可奈地站在一旁,他继续挥动着手中的笔:

        “兵部传郎为什么要逃走呢?”

        他把诗写完后,笔一扔,墨溅了一地,顺手拿起桌上的银杯,把酒一饮而尽,锐利的眼神盯着店主,十几块银子抖在桌上,撞出清脆的响声,二话没说,拍拍身子,转身就朝店外走去。店主摇摇头,拿过银两。一直没说话的沈光,深吸了一口气说:

        大丈夫杨玄感向老将来护儿发起了挑战。

        造反军失去了左翼主帅,军阵出见了混乱,屈突通带领三千骑兵由左翼杀过来,造反军的缺口逐渐扩大……

        数万匹战马奔驰,尘烟滚滚,杨玄感与官军立刻展开了肉搏战,弓箭手发出的话被人马遮住了,百人以上的骑兵随着射至的箭雨翻身落马,在第二次射箭之前,杨玄感已跃进官军阵内,挥动巨大的战戟,兵刃相交,发出铿锵的声响,连续杀死官兵多人。在四面八方杀至的刀枪之中,他旋身侧避,舞动战戟,刮起了一股旋风,官兵悲鸣四起。这时鱼赞亦看见了杨玄感,知道自己不是他的对手,调转马头就逃,杨玄感巨戟一划,鱼赞的人头立刻拖着一条血尾离体飞去,落在阵列之中。霎时,鱼赞的部下惊慌失措,丢下武器,调头就逃,一片哀鸣,鱼赞头颅被马蹄踏成了血泥。

        罗士信单枪匹马闯进敌阵,勇敢的少年吓得造反军心寒胆颤,引人注目的是这位骑士脸像少女一样白皙。敌人想什么,罗士信丝毫不介意,左一枪、右一枪,没几下就有四个敌人丧命。他右手的枪专刺对手的胸膛,左手中的剑则砍人脖颈。

        “他便是燕山公哪,可是名门富豪出身的贵人呢……”

        贺廷玉也在一旁叫着。杀红了眼的杨玄感听到这些话,势如猛虎,咆哮声中冲向官军阵内,左突、右刺在官军中铲出一蓬蓬的血雨。战马托着被杀的主人嘶鸣,被砍下的头的士兵身躯还在动,鲜血横飞,一片凄惨景象。

        “名门之主的眼神那么凶狠啊……”

        洛阳城具备特殊的地位,所以杨玄感认为,着眼洛阳是绝对不会错的。他只考虑到了占领了洛阳之后的事,认为:

        “这个人心里忧郁,别被沾染上了,我们先喝一杯吧!”

        木兰等三人一同上了妓楼,先是大家一块饮酒畅谈,欣赏笛声鼓乐,而后各自由妓女陪伴进了单间。此处的将发生的事当然不是木兰做得来的,不过她事先准备了一瓶西域产的高级葡萄酒,一进房间,就与把她看为美男子的妓女再三干杯,妓女高兴地喝了个酷四大醉。第二天清晨,睡醒后才感到,没能与这位难得的公子好好睡上一夜就分离了,非常惋惜。木兰的方法没有伤害任何人,但总觉得还是欺骗了朋友,心想今后决不能再到妓楼来了。其实贺廷玉和沈光的约请木兰来玩并不是没有理由,因为部队即将远离洛阳,发兵征辽。

        

        受地形的限制,宇文馆在设计洛阳城时,果断地改变了中国传统方式左右对称的城市布局,使这座城市别具风韵,把城市的各部分与天子联系在一起。以洛水的流水喻天上的银河,把京城看成天帝的皇居“紫微宫”,架在洛水上的最大的桥和宫城的南边正门相连,叫“天津桥”,天津意思是天上疆界上的港,在这儿停、发驶往银河的船。因此,在天津桥的周围成了洛阳最热闹的场所。桥长三百步,宽二十多步,涂朱红色,这里从早到晚人、车与熙来攘往,其中包括到皇城的官僚权贵、商人、以及僧侣和胡人。洛阳城的东市集中了世界各地的商人,形成了一个国际贸易大市场。在这里有头发眼睛的颜色特别的外国人,桥头坐着占卜师,从西域地区来的胡人,吞剑吐火,精彩的表演博得众人阵阵掌声,历史上隋朝和唐朝统称“隋唐世界大帝国”,这与当时事实相吻合,一点也不夸张。长安和洛阳汇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外国人。炀帝本人也十分好客,喜欢外国人来访,对来访者很热情地招待。大业六年(公元六一○年)正月十五,洛阳集聚了很多外国来访的官员和使者,在端门卫搭舞台演百戏,演出杂技和曲艺,演出的广场周围长约五千步(约七公里多)光是伴奏的艺人,就达一万八千人,到了夜晚灯火辉煌,热闹非凡,现在中国每年正月十五日的“元宵节”就起源于此。

        炀帝很喜欢旅行,他不是“微服出巡”,而是带上众多宫女和官员由军队保驾进行盛大的巡访。在炀帝的眼中,征辽之战也是一次壮丽的长途旅行。

        征辽大军的行军路线与上次相同,四月二十七日炀帝的军队渡过辽河,这里战斗气氛很浓,但没交战,高丽军顽强抵抗是从新城开始的。新城就是近代的奉天,现名沈阳,这地方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当时让高丽军最害怕的是“六合城”。这是隋军用一夜时间完成的周长七里半的组合式城垒,高丽军早上一起来就发现眼前多了一座城,使高丽军胆颤心惊。炀帝以这座“六合城”为大本营,制造冲梯、挖战壕,准备攻打新城。

        猛攻连续进行了二十天,敌军顽强抵抗,新城无法攻破。连日来城上城下刀光剑影酣战不绝,尸横遍野。第一次征辽之战中的“辽东城的攻防战”在异地再现了。久攻不下,隋军后方物资供给不上,将士士气开始低落。

        第二次征辽之战,正式开始的日期是大业九年(公元六一三年)三月四日,第一次征辽人数是一百一十三万三千八百人,第二次征辽人数史书记载不详,但肯定没有第一次人多,如用前次的半数计算,也有五、六十万人。

        他是被敌人抓走的,还是自己去投诚的,事实真相一时也搞不清楚。炀帝浓眉紧锁,沉默不语。

        循吏,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严于律己,爱护百姓的官吏。循吏的反语是“酷吏”。在中国正史中有《循吏传》和《酷吏传》,他们的美名和臭名都各自流传千古。

        隋军指挥首领们不久就解开了这个疑问。原来是因为“楚国公造反了”,消息从本土越过长城传遍国内外,给征辽军带来心理上重大的打击。

        但是,即使回到国内,征辽军仍然必须面对欠缺军粮的困局。

        当年高祖李渊讽刺他:

        礼部是负责礼教的行政部门,掌管国家的祭典仪式、高等教育、外交活动。相当于现在一国的外交部和教育部。礼部负责人就叫礼部尚书,是国家主要的官员。

        第二次征辽之战,杨玄感负责向前线运送济养,他不尽其责,造成前方粮草不足。不是他没有能力把工作组织好,而是有意怠工,拖延粮草的供应,使征辽大军陷入困境。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杨玄感造反是自己把自己逼到这条路上的。如果炀帝知道自己不同意再讨伐高丽而进行怠工,一定不会轻饶自己,他本来就有的野心加上要保护自己的心态,结果就造反了。杨玄感发出的檄文,弹劾炀帝耽于游乐,使天下老百姓遭殃,士兵在战场上白白送死。

        当时有一位壮士来拜访杨玄感,他名字叫李密,字法主,三十二岁,也是隋未唐初大乱之中争取天下的人物。木兰之前在洛阳天津桥见到的那位在墙上写诗的就是他,当时他两眼充满锐利的光,一副渴望权势的神情。

        其二,当时洛阳是全国水陆交通的枢纽,也是物资的集散地,世界上最大的粮仓。这个仓库后来到了唐玄宗时代储藏了米麦五百八十万石,炀帝时代平时也储藏了四、五百万石。全国粮食有一半藏在这儿,占领了洛阳,长安将面临粮食供应不足的窘况。长安位于渭水河流域的关中平原,也有谷仓,但单靠这儿生产的粮食养活不了长安众多的人口。

        李密在朝廷荣华富贵的路断送了,回到家后忧郁烦闷,整日骑黄牛读《汉书》,做出一副隐士的姿态。他对自己的才干很有自信,但也因此挫折感更大,洛阳酒楼醉书诗句,就是他内心的一次暴露。

        洛阳城是隋炀帝即位后,二百万壮丁用了十个月迅速建成的。它是根据宇文恺的设计建造的。天才工程师宇文恺仅想到如何把自己的构思用建筑形式表现出来而已,至于二百万民众在建设中要付出多少血汗的问题,他是完全没想过的。

        杨玄感、李密都是达官显贵人家的公子,都觉得自己血统高贵,才学匪浅,极为自负。但很奇怪地,这两个人在一起却彼此尊重,结成了“刎颈之交”,这记载在《隋书》中。

        杨玄感的同党、胞弟积善等十几个骑兵正在密林中败逃,平原到处是追兵,他们只能在山地险道上行走。再说杨玄感,他在上洛遇到了官军的骑兵队,他向追杀来的敌兵大喊:

        李密向杨玄感献出三项计谋:

        上策:首先占领万里长城的东端山海关,迂回到征辽大军的背后,切断征辽军的后路。

        张须陀为了抵挡造反军的袭扰而征集兵马。征辽大军已经从这里走过去了,无法借用隋军去消灭反贼。张须陀是一位好官,在民众心中有威望,很快就征集到了五千人。一天,来了一个少年报名入伍。张须陀问他的名字叫什么。

        出征前夕,木兰到洛阳逛了四个月。

        “上策需要速战速决。中策是持久战,这二个方案请选择其一。”

        “占据洛阳是下策吗?”

        “写这样的诗,官府发现是要治罪的……”

        下策:迅速占领东都洛阳,以此地为据点,举旗造反。

        “占领洛阳可以表示为天下伸张正义,实行中策的话,去长安远途中的阻碍太多,上策要与征辽大军正面决战,如果出现隋军从背后杀过来的情况,将全军被歼……”

        他把砍下的头高高的抛向空中,落下时又挑在枪上。枪挑着人头在敌阵奔驰。《旧唐书·一百三十七忠义传》说“贼众愕然,无人敢近。”《新唐书·一百三十六忠义传》中记述“贼皆惧怕,无人敢言。”罗士信的勇猛压倒了对手,张须陀乘势发动总攻击,他自己一马当先,挥舞长矛,连毙十几个敌人。张须陀大胜,敌人留下五千多具尸体败逃。

        其一,洛阳城内住着很多参加征辽之役的高级将领的家属,如果抓到他们作为人质,就会动摇军心,不少将领会背叛炀帝,至少也会达到削弱隋军士气的目的。

        “蠢才,你才是真正的败将,你单枪匹马,只有匹夫之勇,看看部下的惨状吧!”

        这是一个眼睛很锐利的男子。桌上放着砚台,手在研墨,桌上还有笔和纸。看样子醉汉要即兴写诗,木兰只猜对一半,醉汉研究墨拿起笔,起身,深吸一口气,不看纸,却把笔对准墙,用有力的笔锋在壁面上写起诗句来,笔势洒脱,字迹苍劲有力,气势贯通:

        一控制了洛阳就能得天下。

        但李密担心的是,究竟能不能占领洛阳城的问题:

        “楚国公,请听我说,眼下洛阳的防御比起长安要坚固。洛阳离我们近,对征辽大军说来也不远,在我们攻洛阳时,如果隋军反过过头把我们堵在城外,我军的尸体将遍布城下。”

        杨玄感没有采纳李密的意见:

        李密生在南北朝的一个富豪家庭,父亲在隋朝是屈指可数的贵族,被封为蒲山公,后来李密继承爵位。《隋书》、《旧唐书》、《新唐书》中都有关于李富情况的记载。他少年时代志向远大,富有谋略。起初在皇官做事,后来当上了左亲侍,在皇帝身旁做警卫,但炀帝一见李密,就把他辞掉了,说:“这家伙,眼光太毒。”觉得李密是个危险人物。炀帝辞掉贴身警卫,通常是下令立即杀掉除去后患,这次没这样做,反而成为自己的失误。

        杨玄感见到了弟弟杨积善,告诉他大势已去,自己不能忍受耻辱,只想一死,再说若被活捉,要受酷刑,比处死更难受,以下只有自杀这一条路可选择。杨积善同意哥哥的说法,拔出了剑用尽了浑身力气刺向哥哥的胸口,自己也伏剑自刎。

        从此之后,张须陀与罗士信共同合作,创建了隋末最强的军团“河南讨捕军”。

        杨玄感再三请求他共谋大业,全遭拒绝。最后拔剑逼迫他,还是不答应,杨玄感一气之下杀死了游元。炀帝知道此事甚哀,授予他银青光禄大夫,官位由其子继承。

        杨玄感起兵时约万人,起兵地点是黎阳,在现在河南省的最北部,他英勇作战,毫无惧伯,率兵直奔洛阳。这时离他最近的,是拥有军队的老将军卫玄,率四万大军急速赶来,却遭伏击,蒙受了沉重的打击。

        战场上杨玄感一马当先,高声呼喊着找卫玄单挑,为国屡立战功的卫玄当时已经七十五岁了,已不是单骑独战的年纪了,假如再年轻四十岁,杨玄感根本不可能取胜。卫玄的幕僚也都是年老的指挥官,见势不妙,就乘马脱逃,杨玄感催马追杀,差点要了他们的老命。

        “一朝时运合,万古传名器……看来这位仁兄似乎颇为抑郁;希望能在史册间扬名立万,这种想法如同云雾般从他的诗中涌出来……”

        “接下来不是打仗,而是狩猎了!”贺廷玉如此评论着。

        杨玄感的队伍与官军作战,连连告捷,士气大振,在向洛阳进军的途中,人数猛增到十万,很多对炀帝不满的士兵都投靠他,杨玄感靠自己的武艺和才能以及父亲的名声,在各地影响力很大,与他相呼应,在隋朝辽阔疆土上造反的人纷纷揭竿而起。杨玄感节节胜利的消息传到炀帝耳中,炀帝惊觉到必须遏止叛乱,不然后果难办,讨伐高丽的战斗将不能继续下去。

        

        来护儿骂道:

        木兰倒觉得,与其说是云雾,不如说是瘴气,墙上的十六句五言诗令她觉得好像是用黑色的血写出来的一般。沈光颇为好奇,向店主探问了这位客人的来历。

        官军大败,杨玄感乘胜追击,势不可当,兵败如山倒,官军溃不成军,血染杀场,活着的官军在以后很长的时间中,梦中常被“杨玄感的杀声”半夜惊醒。

        张须陀听着,笑着说:

        宇文达向炀帝进言,说明国内局势紧张,应该把征辽大军直接撤回,炀帝接受了,下令解除围攻新城。第二次征辽之役就此中断,开始撤兵,架在辽河上的桥原封不动地留下,将士悄悄地向后转移。

        “万一楚国公和高丽串通一气的话,咱们该怎么办?”贺廷玉问道。

        “倘若如此,过长城时可要豁出去了。”木兰回答。

        “你们两人也都没事儿,真是喜上加喜!”

        追击的高丽军,在勇猛及残忍这一方面,上次征辽之役中隋军早有体会。隋军顽强的反击,指挥殿军的是右武卫大将军李景,他并不是一位用兵机巧的人,也不是一个身处险境会惧怕的人,和敌军接触时,很快地就形成胶着战的状况,他这种诚恳得有些孥钝的个性很受炀帝敬重喜爱,敬称他“李大将军”,李景在军队尾部和高丽军恶战苦斗,令敌方无隙可乘,顺利地完成了殿军的大任。

        隋军到了长城之后,从东向西前进。造反的谋主李密最担心的就是隋军西撤,如今真变成这样了。隋军在高丽军穷追猛打的情况下反而短期间完成了撤军行动,显示出征辽大军的将帅并非全是无能之辈,也说明炀帝任命李景为殿军总帅是正确的。

        “好啦,我以后会小心啦!”

        “当时分开了正好,不然打不到五十个回合,我的头和身子就要分家了。”

        大业九年春,木兰十九岁,她从军第三年,第二次征辽战役的敕令已经颁布,由全国征集的将士再次汇集到涿郡。三年前木兰徒步到涿郡,三年后的今天,她已经是朝廷的官员了,骑着战马,巾帼英姿显得格外成风。柳絮如花的季节,美丽的风光征服了少女的心,此时她似乎忘记了将要与顽敌高丽军一决雌雄。

        官军讨伐杨玄感准备南下,需要补充粮食,朝廷命令沿途各郡,打开官库供给防军。为了视察执行情况,沈光和鱼赞二将先出发,花木兰,贺廷玉跟随沈光骑马率二百骑兵沿运河巡察。

        人们都知道樊啥、萧何两位是汉高祖的功臣,但是“樊哙市井徒,萧何刀笔史”这二句的意思是樊哙为普通百姓,萧何是位小官,原本皆为藉藉无名之辈。笔者通过名人,暗示自己,从后两句诗能看出这位诗人目前不得志,盼望着时来运转,留芳千古,强烈的欲望包含在字里行间。

        鱼赞乘车先抵齐郡官府,沈光和花木兰、贺廷玉随后赶到。

        鱼赞是猛将鱼惧罗的弟弟,世人评价他不如其兄。有关他,《隋书·鱼惧罗传》中有一并记载说:他本人凶狠,对部下也残忍,稍不如意就剜目割舌。他年轻时在炀帝身边工作,借着主子和哥哥的权势,盛气凌人。这次一见张须陀就指着他叫骂:

        “没有圣旨,竟胆敢开仓放粮?马上给我捆了等候陛下发落,非要好好地重办你不可!!跪下,官服给我脱了!”

        随便开官库把朝廷所有的粮食分配给百姓确实是犯罪,会被认为是贪污渎职,领到麦谷的百姓也要治罪,木兰对这些很清楚,不过却不满意鱼赞的蛮横态度,不由自主一句话脱口而出:“我想,张大人把这儿的情况向朝廷讲一下,等陛下派人来下达开仓的敕令不就没事了吗?”

        “国家大事当头,讨伐逆贼要紧,犯了罪过的人,在讨伐杨玄感的战斗中要不惜生命,勇敢杀敌,为报国而捐躯。”

        攻城战进行到白热化的时候,炀帝却找不到兵部侍郎斛斯政了。兵部侍郎就是现在的国防部次长,是战场上主要人物,担当天子的辅佐官,此时却不知去向。有人说看到斛斯政骑着马投奔到高丽军方面去了。

        保帝表扬张须陀。

        “像张须陀这样的人,要记住他的名宇,将来按其才能委以重任。”

        造反军继续压倒官军。杨玄感冲到哪里哪里就大片大片的后撤,如同水上的波纹一般,官兵只好朝着他不在的地方攻击,几路官军联合作战,才遏止住造反军的攻击。曾被杨玄感打得惨败的老将卫玄,巧妙地避开对方的锋芒,要把叛军消耗到累,并孤立杨玄感,用挖设陷阱捕猛虎的办法对付他。木兰在距离杨玄感很近的地方诱引他上勾。

        鱼赞听张须陀说完,心里更气,手握配刀喊道:

        樊哙市井徒,萧何刀笔史,

        一朝时运合,万古传名器。

        鱼赞经常无礼地对待他的部下,一旦认为自己比对手强,就会失去理智而举止离谱。但他的手摸到刀把时停往了,因为他看见沈光不动声色地把张须陀拉到自己的身旁,木兰和贺廷王也按着腰间的剑。沉默了一会,豆大的汗珠从鱼赞的前额流了下来,他用憎恨的眼光盯着张须陀和沈光,粗野地溜出了郡府。紧张的气氛平静下来了,沈光向张须陀温和地笑着说:

        “世界上居然还有循吏呀!”

        追击者一听是“项羽再世”的杨玄感在喊,闻声丧胆,拉住经绳调整马头就逃。杨玄感胄捋着沾满人血的髯须大笑。

        鱼赞出了郡府,众人都知道他一定是派人去朝廷向炀帝诬告张须陀和沈光,在这种情况下,若只是凭着“我某某人问心无愧,天地皆知”一句话,那就真是在自找死路了。为了保护循吏和百姓,沈光重任在身,不能亲自回京城呈报皇帝,所以让木兰代替自己去见皇帝。木兰等十名骑兵三天跑了八百里路,来到涿郡,由老将薛世雄介绍,直奏炀帝,第二天就拜见了皇帝,比鱼赞派来的使者先到了半天。

        “张须陀做得好,是个好官!”

        炀帝听了木兰的汇报后大声称赞。

        “没有命令擅自开仓,违反纪律,依法是不能受赏的,可也不能惩罚张须陀,看到成千上万的百姓挨饿怎能视若无睹呢?”

        炀帝继续说。

        炀帝的视线转到鱼赞的哥哥鱼惧罗身上。鱼惧罗吓得全身泼抖。

        要拒绝李密的献策,杨玄感的理由是:

        在齐郡发现,张须陀已大开官库,免费把粮食发放给百姓,齐郡位于山东半岛西端,这一带征辽之战时经济负担极重,大大小小的叛乱,造反事件时有发生,民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张须陀不忍袖手旁观,才开仓库济贫。

        鱼赞的所作所为炀帝早已听说,被他虐待杀死的士兵家属很多人呈送来状纸要求圣上为民雪恨处死他。鱼赞曾在炀帝身边做过事,炀帝不忍心处死他,看在其兄鱼惧罗的面子说:

        燕山公,姓名叫李密,字法主。有的史书说他的字为玄邃。南北朝以来就是名门之主,木兰却对其名不甚知晓。

        鱼惧罗已听懂了皇帝意思,战死总比处死好,不发一语地向炀帝行了一礼。他知道自己的身份名誉救了弟弟的生命。

        这是木兰和炀帝第一次见面,两人距离远,木兰只顾叩拜,连炀帝脸什么样都没顾得看,由于还有其他觐见的人,木兰即刻退出,休息了一夜就离开涿郡了。

        

        张须陀避免了诬告,但又出现了棘手的事。齐郡东边有片山地,名叫长白山。大业七年以来,王薄为首的叛乱集团以长白山为根据地,经常在这一带活动,前一段时间平静下来了,但到大业九年夏,他们与杨玄感的军队相呼应,又活跃起来了,二万人的造反军,经常下山到平原潍水河畔布阵。从这到齐郡城,近在咫尺。

        但是,杨玄感想:

        李来密俘,关进槛车内,受尽了官军的嘲骂。不知道这位自负智谋无双,目光锐利的大丈夫,在囚车中无声无息地,在考虑着什么。

        少年回答,这个少年身高接近成年的高度,但还不到有十四岁,有名,但还没确定字。他白皙的脸令人觉得不像男孩子。

        “你年纪还小,不到穿盔甲的年龄,回去与家人在一起吧。”张须陀和善地说。

        少年一听这番话,白白的面颊,立刻涌现出血色,愤然地回个礼,便跑出郡府。没多久又回来了,他身穿战服,一到威风凛凛的神情。

        张须陀很吃惊,罗士信身穿二层盔甲站在他面前,这么重的盔甲连壮年男子也难以承受,少年的表情和动作却很轻松,张须陀不得不承认他身体强健。

        “阁下,我还不到能穿战服的年龄吗?”

        贺廷王将长枪一挥指着战场说:

        “我错了,还不行吗?快,快把外边的一层盔甲脱掉,我还要送你一匹好马。”

        “潍水之战”开始了,这是隋朝史上一次重要的战斗,张须陀有意散布官军已逃走的假情报,用以使造反军松懈,进行突然袭击。

        “哎!你再说些谄媚话也没用,像你这种不要命的打法,根本是有勇无谋,自己在找死!”贺廷玉话虽然说得重,两眼中却带着苦笑,显然没有真的生气。

        骑在马上的木兰和贺廷玉面面相觑。他们在想,如果杨玄感把大军埋伏到长安东部,切断征辽大军与后方的联系,高丽军再从东部追击,官军可就惨了。还有,各地纷纷造反,突厥军若从北方乘隙而人,事态将更严重。

        张须陀向木兰提出指正。

        这段时间杨玄感的处境也发生了激变。大业九年七月末,他的军队在大隋名将陈棱、屈突通、宇文述以及来护儿的联合攻击下,被逼到个叫闵乡的地方。

        尽管杨玄感勇猛顽强,终因寡不敌众陷入重围,胜利无望。造反大旗仅仅在中原大地飘扬了五十天,连他本人也感到意外。

        洛阳没攻下来,这是势头转变的关键。杨玄感率十万大军攻打洛阳,洛阳守军固守到底。反军因不能长时间围攻,需要增补粮草,由北向南转移过黄河。逐渐具备了攻陷洛阳的能力时,征辽大军已经完成调动,返回了中原。杨玄感低估了防军的机动性,招致重大失败。

        杨玄感放弃了攻打洛阳的计划,迅速向西转移,准备一举拿下长安。此时,曾一度被他打败的老将卫玄的部队恢复了元气冲上来。守备长安城的左骁卫大将屈突通也率兵攻打杨玄感。杨玄感方面的十万人被总数达三四十万人的官军重重包围。

        屈突通是隋未唐初乱世时期大名鼎鼎的人物,他忠贞报效隋王朝,一直撑到它的最后一天,英勇善战,连对手都称赞,隋灭亡后,因为不忍心让部下白白死去,最后还是归顺了唐。

        “法主,您学识渊博,但没有实战的经验。说在部队打仗我是内行,您在打完仗以后再考虑那么多吧!”

        中策:占领自古以来的军事重地西部长安。放弃其他城市,直捣长安,关闭潼关,联合各地友军的造反势力,结成联盟,壮大力量。

        “我一个人的头和几万人的生命哪个轻哪个重我明白,您请便吧!”

        “隋朝的灭亡,最令人痛恨的原因便是有人吃着朝廷的饭,却忘恩负义,野心勃勃,暗夺天下,请听我忠告,唐朝千万不要重用这样的人。”

        这话是对李渊强烈的批判,旁边的侍臣脸都白了,心想李渊一定要处死屈突通。然而,李渊仅仅苦笑了一下,十分认真的点点头说:

        “多谢贤人的高见。”

        并任命他为兵部尚书,成唐朝的主将,他驰骋疆场及朝廷,刚强正直地度过了一生。大业九年(六一三年)他五十七岁,此时他正在为隋朝围攻杨玄感。

        杨玄感身处来自三个方向的接触战,仅剩下的一个方向又被潼关挡住了,他身处险境,斗志不衰,布下五十里长阵,李来和杨玄感的弟弟们跟随其后,要与隋军决胜负。他一马当先,身穿黑色盔甲,手持三叉戟,战马奔驰,卷起一阵雄风,官军望而生畏,以为八百年前与兴汉高祖刘邦争取天下的项羽又再世了,被称为“项羽再世”的杨玄感不但勇敢,而且统帅兵马足智多谋,十万人的队伍严守纪律,顽强抗击隋军,只是因为战略上的失误,才腹背受敌,这并不是因为军队弱的关系。

        战场位于华北平原的西部,东面是一望无垠的原野,向西地势缓缓上升,直到华山。南面是绿色覆盖的丘陵地,北临黄河。阳历七月之秋,秋风略带寒意,吹拂着中原大地。

        不论李渊讽刺也好劝降也好,倔强的屈突通一动也不动死死盯着李渊,只说了一句话:

        官军中鱼赞的队伍惨败,宇文述闻后大怒,重新调集八千步兵去补齐原有军阵,但是没等步兵来到,杨玄感已经血洗了鱼赞的军队,并且把指挥的军旗都夺去了。宇文述气得咬牙切齿,正要下达新命令,造反军直袭宇文述的军部大营,杨玄挺的骑兵杀过来了。

        这是贺廷玉的评价,木兰也抱有同感。但这位蒲山公李密容貌端正俊秀,眼中透露出锐意,闪烁着渴望的光。沈光的视线注视在木兰的侧面,微笑着对木兰说:

        杨玄挺虽不如其兄,亦不愧为一员猛将,手持兵刃,身子紧紧伏在马背,高喊一声“杀!”像飞一样,杀向战场,失去骑手的军马狂嘶乱奔,卷起阵阵尘烟,杨玄挺连毙五人之后,气喘连连,突然一支箭由下方射人他的鼻孔,鲜血直流,从马鞍上滚落下马。

        长安城是正方形,洛阳城的布局则没有那样规整,从空中俯视似乎有点歪斜。洛水从东向西流,在市街中央穿过,河上有大大小小不同的几座桥。城区的西北部有宫城和皇城,宫城是天子的官殿,皇城是官府办公的场所,两城合在一起统称内城。全城面积,用今天的计算单位来计算,约五十平方公里,市内道路整齐,贯穿全市。市内分成一百零三个坊,每个“坊”是边长为三百步(约四百四十一米)的正方形。

        酣战继续进行……

        

        闵乡之战,死于杨玄感戟下的官军将士不计其数,杨玄感从早到晚驰骋在战场,一匹马累倒了,再换骑另一匹马,战戟断了就换一支新的,他连甲胄一起把敌人的头砍掉,刺透敌人的胞膛,隋军的战旗沾满血迹横七竖八地倒在地上。连从来不懂什么叫害怕二字的宇文述,屈突通这二员大将,对官兵煞有介事夸大杨玄感的能力,也觉得事出有因。

        “真不愧是项羽再世!”

        “啊!快过来,过来呀!”

        知已天下总会有,骑黄牛逍遥度日的李密被朝廷掌管要职的大臣杨素看中,他重视人才,麦铁杖就是由他推荐出来的,这次又发现了气质能力不凡的这样一位隐士。言谈中感到他思维敏捷,一身才气,便招到自宅,引荐给儿子杨玄感,与其交上了好朋友。

        宇文述也不敢与杨玄感面对面枪戟相交,五十名骑兵手持兵刃保护着他,他面色苍白,骂道:“这东西,不知道什么叫累吗?”

        杨玄感像巨船上的舵手,指引着壮士劈波斩浪向前冲杀,他恨不得一下遇上宇文述砍下他的头,宇文述的侧近用军旗遮住他的身形,顺便也替他挡往了溅来的血浪。杨玄感没发现宇文述,却看到了花木兰,在乱军推动中,木兰正好被挤到他面前,挡往了他的路。

        “小娃儿,让开!”

        杨玄感一声大喝,挥动战戟砍来,木兰举枪相迎,一碰之下,登时震飞,杨玄感来势汹汹,战马见了吓得跳起来,差点把木兰从马上摔下去,她调整好身体在马上的位置,抓来一支枪,一枪刺到杨玄感的头盔上,溅出点点火星,杨玄感气得大叫,双眼冒着火焰一般,再度舞动战戟,向本兰杀来。

        进攻洛阳时由杨玄感亲自指挥,他的两个弟弟杨玄挺、杨积善协助实战指挥,杨玄感请求以前帮助他为征辽大军筹集粮草的朝请大夫游元协助他工作,遭到拒绝,游元说:

        没战几个回台,本兰就已双臂发麻,使招架不往了,只能巧妙地闪躲,木兰不论体力、技艺都不如对手。

        “抵不往了!”

        木兰正这么想的时候,忽然头上“挣!”地一声巨响,横里刺来的一支长枪正好替木兰挡住了杨玄感的巨戟,救了木兰一命,这一枪劲力用得巧,正好藉势把杨玄感的戟横向扯得脱手飞出,杨玄感的坐骑,因惊吓而前立,木兰就趁着这一瞬间的机会弃战逃开,一滴滴的汗珠从她额上滑下。刚从死亡的魔掌中逃脱的木兰,略一定神,才看清救了她的人原来是贺廷玉。杨玄感看着他们两人,杀气忽然减低很多,开口说道:

        “小崽子,若是不想死,就赶快退下来!”

        “住口!败军之将,何足言勇!”

        听到贺廷玉这么说,杨玄感的巨眼瞪得老大。

        “你说什么?败军之将?”

        “没错啊!尊驾的确已经败了!”

        “兔崽子!!”

        果然,高丽军立刻对隋军进行追击,很明显地,斛斯政把隋的军情泄露给高丽了。炀帝对他恨之入骨。

        战斗开始时,首先要对付射来的飞箭,数十万支箭铺天盖地,犹如银白色的大河在天地之间流淌,杨玄感高举战戟,指挥将士闯进官军阵地。

        杨玄感放下战戟,向远处望出,漫卷尘烟中,造反军的旗帜接连倒下去,士兵在流血、在呼号,自己一个人,就算有超人的武艺,也无法挽回败势。他已经失去军营,只剩下他一个人与众多的官军较量,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

        杨玄感的左左右右人山人海,“活捉逆贼”的喊声惊天动地,杨玄感被淹没在无数刀枪的大海中,他已领悟到自己的人马已经溃败。他眼睛里闪着光,催马扬鞭,奋力想冲出重围,纵马一跃,登时把贺廷玉的枪担为两截。他的周围全是血及呼喊声,在“活捉他,不能让杨玄感跑了!!”的叫声中,他巨大的身躯拚命往外冲去。

        贺廷玉看着与杨玄感交战时折断的兵刃,深吸了一口气,暗自叫了一声“好险!”从颈到背出了一身冷汗,木兰也没事,贺廷玉和花木兰俩人面对面苦笑了一下。

        “伯阳,若非你相救,小弟这会儿已没命了,在此谢过!”

        杨玄感造反,是一篇强有力的遣责炀帝无谋,妄征高丽的檄文。前不久,他以讨伐叛逆为名,叫名将来护儿集结兵力,一味偷偷地准备征辽,没有发现兵变前的征兆。

        “罗士信。”

        “不要摆这种不服的脸色答话,子英!在战场中一旦分开,运途就如黄河一般,何时会忽然起洪水,是谁也预料不到的事。”

        木兰没有答话,此时,身旁一个骑影靠近,原来是沈光。

        于是他带领自己引以为傲的三个儿子来讨伐反军,扬言决不饶了这黄口小儿。

        那天,是沈光用箭把贼将杨玄挺射下马,提高了自己的声誉。激战中又与杨玄感兵刃相交,打了十个回合没分出胜负,两人就被人潮冲开了。沈光也承认自己的武艺不如对手:

        楚国公是礼部尚书杨玄感的爵位。这是隋朝最大的一次贵族叛乱,征辽军的诸将知道楚国公造反的消息,如雷轰耳,都惊呆了。瞬间,对兵部传郎的投奔也明白了,斛斯政是杨玄感的同党,对什么事两个人都是一唱一和。

        杨玄感身上多处负伤,伤痕累累,靠自己勇猛突破重重包围逃走。

        这其实是在暗帮张须陀说话。

        造反军彻底涣散了,想要重新聚集起来不可能。杨玄感凭借一身之勇逃脱了战场,他想,杨玄感已经是山穷水尽,只要军队不放过他,终有落网的一天。

        木兰不得不承认张须陀的话有道理,一时无话可说。张须陀并不激动,淡淡地接着说:

        “大隋司徒杨素之子玄感在此,不怕死的快来送死!”

        张须陀在齐郡任郡丞,丞是太守的助理。他年已四十九岁,早年没有名声,在历史上是位大器晚成的人物。

        

        追击的官军发现两人时,杨玄感已经毙命,杨积善伏在剑上,奄奄一息,不过还活着。大业九年八月一日,杨玄感之乱被平息了。

        杨玄感享年不明,根据亡父杨素的经历和他与李密交往的过程来推算,死时年约四十岁。

        “卿为隋苦战了多年,今天狼狈成这样,我觉得很抱歉。”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966xs.com。966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wap.966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