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书友访问966小说
首页佛陀传觉悟之路第四章 成道之后

第四章 成道之后

        稽首天中天,慈悲化大千;

        无著真俗谛,随机示出离。

        ——那烂陀

        这是一个永远值得纪念的早晨,菩萨即将觉悟,正身安坐在离菩提树(1)不远的跋耶树下,一位名叫输伽陀的好施女子出乎意料的向他供养了精心制作的可口奶油米饭。他食用了此至关重要的一餐,觉悟之后,斋戒七七四十九天,静默安坐于菩提树下或其附近,深入禅思。

        第一个七天之内,佛陀静坐菩提树下,享受解脱之乐(Vimuttisukha)。(2)

        七天的时间过去后,佛陀从禅定中起,于第一夜第一时,深入思惟顺缘起之法(paticcasamuppada):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

        缘无明(avijja)而生善恶之行(samkana),缘六入而生触(pani),缘生而有老(jara),死(marana),忧恼(soka),悲伤(parideva),痛苦(dukkha),绝望(domanassa)等诸苦,如此则众苦生起。

        这样,世尊了了分明,即以偈诵颂之:

        精进禅修婆罗门(4),彻见真理现于前;扫除一切疑和虑,了知缘起真理法。

        中夜时分,世尊又细微地忆想起逆缘起法门: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

        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名色灭则六入灭,六入灭则触灭,触灭则受灭,受灭则爱灭,爱灭则取灭,取灭则有灭,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死,忧悲,苦恼,绝望灭。如此则众苦皆灭。

        这样,世尊了了分明,即以偈诵颂之:

        精进禅修婆罗门,彻见真理现于前;扫除一切疑和虑,了知缘灭真理法。

        后夜时分,世尊忆念起顺逆缘起法门: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依无明而生行,则众苦俱生。无明灭则行灭,故诸苦皆灭。世尊如此了了分明,即以偈诵颂之:

        精进禅修梵志者,彻见真理现于前;平地击败诸魔众,如同日光照太空。

        第二周安然无事。佛陀寂默地向世间教授大善之法,站在菩提树旁,凝视着菩提树,以表示对它的深沉感谢。因为在他求证觉悟期间,菩提树给予他庇护。(5)

        以他这种高尚行为为榜样,佛弟子为了纪念他的觉悟,不但恭敬那一棵菩提树,同时也礼拜那棵菩提树的后代。(6)

        佛陀一直没有离开菩提树,天人对其所证佛果产生了怀疑。佛陀明白了他们的想法后,为了消除他们的疑虑,化现神通,以珠宝铺成一长廊,行走其中达七天之久。

        第四周,他入定于玉石寮,思惟阿毗达磨深奥法门。据经典记载,当他的思惟《阿毗达磨》第七篇《发趣论》(patthana)时,他的色身变得如此的清净,全身发放出六色光彩。

        第五周,佛陀端坐于菩提树旁的著名榕树下,享受解脱之乐(vinatisukha)。当他出此圣定之时,一婆罗门来到他眼前。一番礼节性的寒暄后,他问道:“乔达摩尊者,一个人怎样成为婆罗门?成为婆罗门的条件是什么?”

        佛陀以欢乐颂回答道:

        “抛弃诸恶行,非狂无烦恼,自律善多闻,如是以法住,即为婆罗门,娑婆世界中,亦无沾沾喜。”(8)

        根据本生故事经的注疏,在这一周间,魔王三女,染欲(tani)和爱乐(raga)(9)曾徒劳无地试图以美貌引诱佛陀。

        佛陀从榕树旁来到摩车灵陀树,在此安度第六周,继续享受解脱三昧。此时,突然下起了滂沱大雨,一连数天乌云密布,天空一片昏暗。

        蛇在摩车灵陀(10)从其住处游了出来,周身绕佛七匝,把巨大的头部遮盖住佛陀,以使不受外来的侵袭。如此七天过后,摩车灵陀见天空晴朗,万里无云,收回盘绕佛陀的身子,隐其原形,现一年轻人相,站在佛前,双手合十。

        佛陀即以喜悦颂说道:

        “快乐安隐者,知足闻见谛,善念于世间,忍受诸众生,无著世俗事,超越贪与爱,一切至乐者,无恭高我慢。”(11)

        第七个七天,佛陀安祥乐住于榕树下,享受解脱三昧之喜。

        轮回无数生死中,追寻不见造屋者(12)。生生死死苦不堪,终见原来营造者。汝将不复造此屋(13)。折断椽木(14)碎脊梁(15),心梁无为达苦灭。(16)

        黎明觉悟之时,佛陀口诵此快乐偈(Udana)形象地描述了出世之德的辉煌以及内心世界的精神体验。

        佛陀认可了在此充满痛苦的轮回之中,他曾经沉沦生死。此事有力地证实轮回之说。他被迫轮回而遭受痛苦,因为没有发现营造此屋之人。在此最后一生中,经历一番艰巨地探求,他修习了在此轮回中累积起来的高深寂静之禅定,通过如实智发现了营建此屋者住于心内而非心外,它就是潜伏于内心的贪爱,执著,自身不净。但此贪为何而生,何时而生,则无从知晓。自己可以消毁自己的创造,通过获得阿罗汉果,找到了此屋的建筑师,从而断除了贪欲。这在此偈之中就是爱的终结。

        此自造之屋的椽子就是烦恼,即贪(loba),瞋(dosa),痴(mottopa)等。支撑椽子的脊梁是一切烦恼的根源,即无明。以智慧砸碎无明脊梁,使整座屋子彻底倒塌。椽子和脊梁是营造者建造此烦恼之屋的材料。随着它们的毁灭,营造者被剥夺了建造此不理想之屋的原材料。

        以此类推,推倒房屋,心则无立身之地,从而进入无为之境,这就是涅槃。丢下一切有为之法,只有涅槃之圣境永存。

        [注]

        (1)在南部印度菩提伽耶的著名毕波罗树,在他精进求证佛果时给予了荫凉。

        (2)即阿罗汉果。

        (3)见第二十五章。

        (4)婆罗门指学习吠陀之人,它普通用于婆罗门种姓。佛陀有时把这一名称用来指去恶之圣人。

        (5)在佛陀站立的地方阿育王曾建一塔。现仍可见。

        (6)此菩提树右边的一棵树枝由僧伽蜜多罗带到斯里兰卡,提婆那皮工帝沙国王把此树种在古都阿努罗陀布拉。虽已两千二百多年,但此树乃很茂盛。

        (7)即:蓝色(nila),黄色(pita),红色(loa),白色(odata),橙色(maha)以及此五种颜色的混合色(pabhassara)。

        (8)《优陀那》,第3页。

        (9)因为此事发生在觉悟之后,所以此三不能被认为是人格化的情欲。

        (10)此蛇王不可能是人类有情。《律藏》也引用一有趣的蛇王故事,她化现为人形,过了一段出家人的生活。

        (11)《优陀那》,第10页。

        (12)即:贪。

        (13)色身。

        (14)烦恼(kilesa)。

        (15)无明(avijja)。

        (16)涅槃。

        (17)此一著名的喜悦偈只出现在《法句经》中,第153,154偈。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966xs.com。966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wap.966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