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书友访问966小说
首页故道白云一行禅师在线阅读26-30

26-30

        26.水也会上升的

        七日后,佛陀对重返菩提树的森林,感到异常兴奋。他在那里过了一夜。大清早,他来到尼连禅河畔给缚悉底一个惊喜。他们在岸边坐着谈了很久,直至佛陀提醒他继续割姑尸草以供水牛之需。佛陀自己也帮他一把,然后才离开他,前往村里乞食。

        翌日下午,一群村童来到森林探访佛陀。缚悉底全家也有到来。善生更带来了她所有的朋友。他们十分高兴再见到佛陀。每人都留心细听佛陀告诉他们别后这一年里所发生的事。佛陀答应缚悉底会在他年满二十岁的时候,回来接他往作比丘。那时,缚悉底的弟妹都应该可以照顾自己了。

        小孩们告诉佛陀,在过去几个月,附近来了一个由婆罗门领导的教团。他们有五百信徒之多。他们不像比丘,没有剃头。他们把头发梳了辫子后,再绻起在头上作髻。他们信奉火神。婆罗门的名字叫迦叶。见过他的人都对他十分尊重。

        第二天早上,佛陀渡河来到迦叶大师的教团。他的信众住在很简陋的茅舍。他们所穿的都是用树皮造的粗衣。他们都不入村乞食,但村民都会自动拿食物来供养他们。而且,他们也饲养一些禽畜以供食粮和作祭品。在与迦叶的一个门徒谈话中,佛陀得悉迦叶精通吠陀教典,并且品德很好。他又知道迦叶有两个弟弟,而他们也都是奉火教和有自己的门徒的。他们三兄弟都相信火是宇宙的本原要素。优楼频螺迦叶很受他的两个弟弟拥戴。那提迦叶和他的三百门徒住在北面大概一天行程的尼连河岸。伽耶迦叶则和他的二百个门徒集居于伽耶。

        迦叶的门徒带佛陀去他师傅的寮房与他会面。虽然迦叶年事已老,但他仍非常精神和灵敏。当他见到这个年轻民师的仪表,他便立刻对这位来客生起好感,待他以上宾之礼。迦叶礼请佛陀坐在门外的一个树头,然后两人款款而谈。佛陀对吠陀的熟悉,令迦叶感到非常惊讶。但他更想不到的就是,吠陀里一些连他也未能清楚了解的概念,佛陀竟已把它们掌握得明明白白。佛陀向他解说阿闼婆吠陀和梨俱吠陀里的一引起非常深奥的篇章后,迦叶才发觉他自己以为明白的,其实都未得要领。更令迦叶叹为观止的,就是这个年轻僧人对历史、教典和婆罗门仪轨的深厚认识。

        那天中午,佛陀接受了迦叶的邀请,和他一起用膳。佛陀整齐的把外衣摺作坐垫,坐在上面留心专注地默默的吃。看见佛陀的安祥态度和威严面容,迦叶也被感染得默不作声。

        那天晚上,他们继续畅谈。佛陀问道:“迦叶大师,你可以为我解释祭火能导致解脱的原因吗?”

        优楼频螺迦叶没有立刻作答。他很清楚知道一个普通或表面的答案,是很难满足这位与别不同的僧人的。迦叶先解释为什么火是宇宙的要素。而它的来源就是大梵天。在教团的祭火殿里,不停都有一炬圣火燃点着。它就是大梵天的象徵。阿闼婆吠陀经典里有提及对火的拜祭。火就是生命。没有火,生命就不可能存在。火是光、暧、和太阳的能源。它能令植物、动物和人类生存。它可赶走阴暗,抗衡寒冷,和带给众生喜乐与生命力。火令食物可能熟食,又可以使人们在死后得与大梵天重聚。正因为火是生命之源,所以它就是大梵天本身。火神阿耆尼,只是大梵天下千万化显现象的其中一个。在祭火坛上,阿耆尼的形相是双头的。一个象徵着火在日常生活中的功用;另一个则代表着火作出的牺牲和它往生命之源的回归。祭火者奉行四十种拜火仪式。一个信徒是要守戒、修异行、和勒于念经才可以达到解脱之道。

        迦叶自己是很反对那些以权力在社会上欺压来取利满足私欲的婆罗门。他认为这些人都只是利用诵经行仪以图利的。而传统婆罗门教的声誉也就是因为这些婆罗门的存在而被损害。

        佛陀问道:“迦叶大师,你又对那些认为水才是生命之根本要素人,和只有水才能使人洁净,因而可与大梵天结合的思想有什么看法呢?”

        迦叶犹豫了一会。他想起千百数的人,那一刹正在恒河和其他的圣河里沭浴着,以求清洗罪业。

        “乔答摩,水并不能真正使人解脱。水是向下流的。只有火才向上升。我们死后,身体也是因为靠火才得以变烟而上升。”

        “迦叶大师,那就不尽对了。天上的白云也是水的一种形体。因此,水也会上升的。其实烟本身也不过是蒸发了的水而已。云和烟最终都会还归为液体状。我相信你也一定知道万物都在循环不息。”

        “但万物都是来自同一根本原素,所以它们都会回复到那种原素。”

        “迦叶大师,万事万物都是互相倚靠而生存。就如我手里这块树叶。泥土、水份、热力、种子、树、云、太阳、时间、空间一这全部都是导致这块树叶得以存在的因素。就只少了一样,树叶也是无法生存的。所有的生物,不论有机无机的,都是因互缘而生起。一样事物的来源,就是万事万物。请你细心参详一下。难道你看不到我手上这块树叶,是因应宇宙万法的相互关系,甚至包括你的察觉力在内,才能如是吗?”

        已经是黄昏时份,将近入黑了。迦叶邀请佛陀在他的房舍度宿。这是他一向以来对任何人首次作出的同样邀请。不过,他又在是未遇到过一个这样不凡的僧人。但佛陀以习惯独睡为理由拒绝了。他说宁愿在祭火殿里度宿,未知可否。

        婆罗门说:“过去几天,一条大蛇在祭火殿里出没。我们想尽办法,也没有把它赶走。你不要睡在那儿了,朋友,我恐怕会有危险。就是这个原因,我们最近也只好在外面行祭仪。请你还是到我的房子里睡,比较安全。

        佛陀答道:“请不用担心,我住在祭火殿是不会有危险的。”

        佛陀回想起他在荒山野外苦修时的情形。猛兽在他身边走过也没有伤害他。有时他静坐,巨蛇会在他前面爬过。他知道如果小心不令动物惊怕,它们是不会伤害人的。

        看见佛陀这样坚持,迎叶唯有这样说:“如你真的想在祭火殿里睡,当然可以。你喜欢住多久也绝不是问题。”

        那天晚上,佛陀进住祭火殿。中央的祭坛烧着一炬很多腊烛燃起的火。房间的一边放着一堆室外祭仪用的檀香木。佛陀相信大蛇必定是在木堆中,因此他便在另一边禅坐,以摺起了的外衣作垫。他一直坐至深夜。将近禅坐完毕的时候,他看见大蛇盘卷在房间中央凝视着他。佛陀轻声的对它说:“好朋友,为了你的安全,你应该返回森林中去。”

        佛陀的声音带着爱和谅解。大蛇慢慢伸长,爬出门外。佛陀也伸展开来,躺在地上睡觉。

        当他醒来,明亮的月光正从窗外照到他的睡处。十八日的月亮,是份外皎洁光明的。他想到在月色里行禅是会非常写意。他于是拍拍外衣上的尘灰,把它穿上,然后行出了祭火殿。

        破晓时份,殿里不知何故起火。看见的人都立即大叫求援。虽然每人都到河边挽水救火,但火势凌厉,很难控制。最后,五百个信徒也只得看着祭火殿付诸一炬。

        优楼频螺迦叶也在观看的信徒群内。当他想到前一天还与他谈得那样投契的年轻僧人时,他心里哀痛不已。他估计这位才德兼备的僧人已必葬身火海。如果乔答摩肯到他的房子,他就仍然活着了。还在沉思之际,佛陀却出现了。因从远处也看到火焰,佛陀便立刻回来看看可以帮得上什么。

        松了一口气,迎叶兴奋地走上来,执着佛陀的手,说道:“我的朋友乔答摩,真感谢上天,你仍活着啊!你真的没事!我高兴极了!”

        佛陀把手搭在婆罗门的肩膊上,笑着说:“谢谢你,我的好朋友。我真的没事。”

        佛陀知道当天优楼频蝶迎叶将会举行一个法会。除了他的五耳个门徒,还有邻近最少一百个村民参加。讲座会在午饭后举行。佛陀意味到他的在场有可能令迦叶不自然,因此他便往村里乞食去。接受供食后,他行到莲池附近进食。之后,他整个下午都留在那儿。

        下午稍后,迎叶前来找他。看见佛陀在池边,他便说:“我的朋友乔答摩,我们午食时都在等你,但始终你没有出现。为何不与我们共进午食?”

        佛陀表示当法会进行时,他不想在场。

        “为什么你不想参加我的法会呢?”迦叶问道。

        佛陀只是微笑。婆罗门也不再多问。他知道这个年青僧人看穿他的心思。乔答摩真是考虑周详和替人设想了!

        他们坐在池边详谈。迦叶说:“你昨天曾说,一块树叶是因着不同的助缘才成就出来。你也说人类的存在和产生也同样是这个道理。但当这所有的外缘都消失时,那些个体又往那儿去了?”

        佛陀解答道:“一向以来,人类都被常我这个观念系缚着,以为事物都有个别永恒的存在性。我们相信人死了,其个体仍然存在而更会与他的本源大梵天合一。但迎叶,我的朋友,这实在是世代以来令我们迷失方向的基本误解。

        “你是应该知道万法因缘生,万法也因缘而灭。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此生故彼生,此灭故彼灭。这就是我在禅定中所亲证的因缘生起法。在真实的体性上,根本没有什么是独立或永恒的。也没有个体,无论高级或低级。迎叶,你有尝试去观想你的色身、感受、思想、行念和意识吗?一个人是这五蕴的结合。它们就像连一样恒常原素都找不到的河流,永无止息地变幻着。”

        优楼频螺迎叶沉默了一段时间。接下来,他问道:“那你是否提倡无生论?”

        佛陀微笑摇头。“不。无生论只是密茂的狭见中其中的一个狭见。这个观念一如有永恒个别体的观念般错误。迦叶,请你看着莲池的水面。我并不是说莲花和水都不存在。我只是说,水和莲花都是因应着许多其他因素的相互关系而产生的,而这全部的因素,又没有一样是有个别或永恒性的。”

        迦叶抬起头来,望着佛陀。“如果说无我,为何我们又要修道以达解脱呢?是谁会得到解脱?”

        佛陀深深的望着这个婆罗门朋友的眼睛。他的目光像太阳般光芒,同时却又如月色般温柔。他微笑着说:“迦叶,从你自己的内心找寻答案吧。”

        他们一起回到教团。优楼频螺迦叶坚持这夜要把自己的茅房让给佛陀。而他自己则会用了他首座弟子的房舍。佛陀从而体会到,迦叶的弟子对他们的大师是何等的尊敬。

        27.世法燃烧

        每天早上,迦叶都会带些食物来给佛陀,以免他要到村里行乞。午食之后,佛陀会独自在林荫小径或莲池附近散步。稍后,迦叶便会与他在树下或池边切磋。与佛陀长时间的相处,更令迦叶明白到佛陀是如何的有智慧和德行。

        一天晚上,滂沱的而势一直延至天亮。尼连禅河的两岸,水位都暴涨成灾。附近的农田民居都被洪潮所淹。船艇四出救人。虽然迦叶的信众可以及时登上高地,但他们却没找到乔答摩的踪影。迦叶派出数只小艇去寻找他。最后,他才被发现站在远处的山上。

        洪水退得一如它暴涨的怏。第二天早上,佛陀持着钵走往山下,到村里视察村民受水灾影响的情况。幸而没有人被淹毙。村民都告诉佛陀,因为他们没有太多财物,所以损失也自然轻微。

        迦叶的门徒,开始重建他们被火烧去的祭火殿和在水灾中被冲掉的房子。

        一天下午,正当佛陀和迦叶一起站在尼连禅河畔时,迦叶说道:“乔答摩,那天你对我说有关观想一个人的色身、感受、思想、行念和意识。之后,我曾修习这种静思观想,而开始明了一个人的感受和思惟是可以断定他一生的质素的。我也体会到在那五条川流里,其实真的没有任何恒常之性。同时,我也了解到所谓的独立个体,是虚幻不实的。我唯一不明白的,就是如果我们既无自性,为何还要修行出世之道?得到解脱的会是谁?”

        佛陀问道:“迦叶,你承认痛苦是实相吗?”

        “乔答摩,我当然接纳痛苦是生命的实相。”

        “你同意痛苦的产生是有原因的吗?”

        “我是同意有痛苦,就必然是有其原因的。”

        “迦叶,当痛苦的原因存在,痛苦也存在。当痛苦的原因消除,痛苦也就应该消除。”

        “对,我可以明白当痛苦的原因消除,痛苦本身也自然会消除。”

        “痛苦的主因是无明,又即对世间实相的错误见解。认为非恒常的是恒常就是无明。认为无自性的有其自性也是无明。贪欲、瞋罣、嫉妒以及无数的苦恼都是由无明生起。解脱之道就是去深入看清事物的真相,体会万法的无常、无自性和互因互缘的关系。这才是消除无明之道。摆脱了无明,痛苦也就被超越。这才是真正的解脱。解脱本身根本就没有必要有自我的个体。”

        优楼频螺迦叶默默地坐了一会,说:“乔答摩,我知造你所说的都是你所亲证的。你的话并非表达概念而已。你说解脱是从精进禅定以洞悉事物的真相而得。那你是否认为所有的行仪、拜祭和诵经都是没用的?”

        佛陀指向河的对面,说:“迦叶,如果一个人想渡河到对岸,他会怎么做?”

        “如果水是浅的,他可以涉水过河。如果是深的,他便要泅水或坐船了。”

        “我也同意。但如果他不能涉水、泅水或坐船,那又怎办呢?又如果他只懂得站在此岸望着对岸,祈求对岸来到他的跟前,那你又会对这个人有什么看法呢?”

        “我会说他是十分的愚蠢!”

        “正是如此,迦叶!如果一个人不消除无明和知见的障碍,他是过不到河到解脱的彼岸的。就是他一生祈祷,也是徒然!”

        迦叶忽然大哭起来,伏在佛陀脚下的地上。“乔答摩,我己荒废了大半生。请你现在收我为徒,给我一个机会跟你修学解脱之道。”

        佛陀掺扶迦叶起来,说道:“我绝不会迟疑收你为徒,但你的五百徒众又怎样呢?你走了之后,有谁可以带导他们?”

        迦叶答道:“乔答摩,让我明天早上跟他们说吧。明天午后,我会让你知道我的决定。”

        佛陀说:“优楼频螺的村童都称我佛陀。”

        翌日清晨,佛陀往优楼频螺村里乞食。之后,他又前往莲池那儿坐。下午,迦叶前来找他,告诉佛陀他的五百弟子也同意皈依佛陀为师。

        第二天,优楼频螺迦叶和他的信众把须发剃掉,将头发连同所有祭火神的器皿,全都扔进尼连连河里。他们向佛陀鞠躬行礼,并三次读诵:自皈依佛,我此生修行大道的导师。自皈依法,它是了解与慈爱之道。自皈依僧,生活在和谐和觉察之中的团体。他们读诵三皈依句语的声音,回遍整个森林。

        授戒的仪式完毕,佛陀为这些新比丘讲说四圣谛,和怎样观察自己的呼吸、身体和心念。他又教他们如何乞食和在静默中进食。他更嘱咐他们要把从前所饲养作为祭品和食粮的牲畜释放。

        那天下午,佛陀与迦叶和他的十个大弟子会面,替他们讲说醒觉之道的基本道理和商讨有关组织僧团的最好方法。迦叶是个精于这方而的领导人。与佛陀商讨后,他便安排有能力和经验的比丘,去训练年少的比丘,就像佛陀在鹿野苑的制度一样。

        第二天,优楼频螺迦叶的弟弟那提迦叶,与他的门徒震惊地来到找他的长兄。他和住在优楼频螺下游的三百弟子,前一天看到很多的辫子和火教祭具在河里飘浮。他们因此恐怕教团和兄长遭遇浩劫。当那提迦叶抵达优楼频螺时,刚巧是行乞时间。当他一个人也没看到的时候,他便真的以为教团必遇害无疑。但当比丘们逐一乞食回来,他们才知道原来教团已立愿皈依乔答摩这个当人。当优楼频螺迦叶和佛陀回来时看到弟弟,他十分高兴。他请弟弟与他到林中散步。他们出去了好一段时间。回来的时候,那提迦叶宣布他与他的三百弟子也想皈依佛陀。他们两兄弟又派人往找另外的兄弟伽耶迦叶。就这样,在七天之内,伽耶迦叶也和他的二百个弟子一同受戒成为比丘。他们三兄弟一向都以相亲互爱见称。他们分享着同样的理想,一起成为佛陀的虔诚弟子。

        一天行乞后,佛陀召集所有的比丘到伽耶的山上来。几百个比丘与佛陀及迦叶三兄弟默默进食。午食完毕,他们全部把视线转向佛陀。

        佛陀平静安祥地坐在大石上,开示道:“比丘们,所有世法都在燃烧。什么在燃烧?六样感官一眼、耳、鼻、舌、身、意一全部在燃烧着。六样所感的尘境对象一色、声、香、味、触、法一一全都在燃烧着。六种意识一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一全郁都在燃烧着。他们是被贪、瞋、痴之火焰燃烧。他们也是被生、老、病、死和痛苦、焦虑、烦躁、恐惧和绝望的火焰燃烧着。

        比丘们,每种感受,不论是甜是苦或非甜非苦,都在燃烧着。感受的产生是来自感官、感官的对象和感觉意识。感受是被贪、瞋、痴之火焰所燃烧。感受是被生、老、病、死和痛苦、焦虑、烦躁、恐惧和绝望的火焰所燃烧。

        “比丘们,不要让贪、瞋、痴的火焰把你们吞噬。清楚体会一切法的无常性和互依性,以免成为由感官、感官的对象和感觉意识所形成的生死巨轮中的奴隶。”

        九佰个比丘留心细听着。每人都深受感动。他们都高兴找到了一条教他们看透世法的实相以达到解脱之道。坚定的信心在每个比丘的心坎内澎湃。

        佛陀在伽耶逗留了三个月,以便教导比丘们,而他们都有很大的进展。迦叶兄弟成为佛陀的得力助手,替他分担教导僧伽的工作。

        28.棕树林

        佛陀要离开伽耶前往王舍城的时刻终于来临了。那天早上楼频螺迦叶请佛陀允许让整个僧团的比丘送他一程。佛陀本来不想,但迦叶令他明白到九百个比丘一起同行并不是想像中的麻烦。王舍城附近一带有很多树林可供他们歇宿。至于乞食,他们可以到那里很多的村庄甚或城都里,与当地的居民结缘。更何况他们的数目,已开始超出了伽耶居民所能供应。在王舍城,一切反而会更方便。看到优楼频螺迦叶这么通晓摩揭陀的情况,佛陀便答应让比丘们同行。

        迦叶兄弟把比丘分成三十六队,每队二十五人。每队又分配一个年长的比丘负责带领。这样的安排,对各比丘修行上的进展,更有帮助。

        他们共需要十天时间才可到达王舍城。每天早上,他们都会到小村落里乞食,然后再到树林或田野里用食。吃完之后,他们又再开始分成小组而行。所有见到比丘们宁静地缓步而过的人,都在心里下很深刻的印象。

        将近抵达王舍城的时候,优楼频螺迦叶带顿他们进入棕树林,申怒波林庙宇的所在地。棕树林就在城都以南两里。第二天早上,比丘们持着钵入城里乞食。他们单列排行,分成小组,踏着平稳缓和的脚步。他们安祥的持着钵,双眼直向前望。依着佛陀的指示,他们没经挑选过贫富的站在每间屋前一会儿。如果没有人出来,他们便继续往下一间。当他们默默地等待着的时候,他们会留心地静观呼吸。而他们受供之后,都会鞠躬表示谢意。对食物的好坏,他们从不置评。有时,在家人会在供食后请出丘解答一些有关世法的问题,而比丘都会很认真的尽力替他解答。比丘会告诉在家人他是属于乔答摩佛陀的僧团。他更会为在家人讲说四圣谛、在家五戒和八正道。

        全部的比丘都会在午前回到棕树林去静静午食。然后,他们就会听佛陀的开示。下午和晚上,都是用来禅修的。因此,过了午后,就再没有人会在城中见到比丘们的踪影。

        两个星期之后,几乎全城都察觉到佛陀僧团的存在。在清凉的下午,很多在家人都会来到棕树林与佛陀见面和求学醒觉之道。在佛陀还未有机会去探望他的朋友之前,年青的频婆娑罗王已听闻佛陀在城中的消息。他肯定这位新来的导师就是他在山上认识的那个年青僧人。于是,他下令起驾前往棕树林去。很多马车尾随着他的座驾,因为他还邀请了上百的德高望重婆罗门教士和学者同行。当他们到达林边,大王带着王后和他的儿子阿合世太子先行下车。

        佛陀知道大王亲临,便与优楼频螺迦叶亲自出来迎接他和其他宾客。比丘们正在泥地上围坐着等待佛陀说法。于是佛陀便请大王、王后、太子和宾客一起坐下来。频婆娑罗王把所有他记得名字的朋友都介绍给佛陀认识,另一些婆罗门则需要自作介绍。众多的来宾中,有很多都是熟读吠陀或来自不同宗教派系的。

        他们大都听过优楼频螺迦叶的名字,更有一些从前与他有过面缘。但他们之中,没有一个听过佛陀的名字。他们看到迦叶这样尊敬这个比他年轻得多的释迦乔答摩,都感到非常诧异。他们吗喁喁细语,大家都想弄清楚究竟乔答摩是迦叶的弟子,还是迦叶是乔答摩的弟子。察觉到这种纷乱的揣测,优楼频螺迦叶站起来,上前行向佛陀。他合上双掌,恭敬地说得很清楚:“乔答摩,觉悟者,我这生最尊贵的导师一我是你的弟子,优楼频螺迦叶。请让我献上至深的敬意。”跟着,他三次伏在地上跪拜佛陀。佛陀掺扶迦叶起来后,请他坐在他的身旁。全部的婆罗门都静止了。当他们望过去见到那九百个穿着衲衣的比丘庄严的坐着,他们对佛陀的敬意更倍加深切。

        佛陀讲说醒觉之道。他解释一切事物的无常性和互依性。他告诉他们醒觉之道能消除妄见和超越痛苦。他解释禅定和了解是要从守戒而获得。他的声音响如洪钟、暖如春日、柔若微雨、壮似狂潮。超过一千人在于听着。没有一人敢大力呼吸或把衣衫移动以免打扰佛陀的妙音。

        频婆娑罗王的眼睛一刻比一刻明亮。他感到越听越益开怀。他的很多疑问和烦恼都逐一消散。他的脸上挂了一个灿烂的微笑。开示完毕,频婆娑罗王合掌站立起来。他说:“世尊,我年幼时有五个愿望。现在我都得偿所愿了。第一个愿望是加冕为王。这我已得偿了。第二个愿望是在今生遇到一个开悟了的导师。这也得偿了。第三个愿望是有机会礼敬这位导师。这在今天得偿了。第四个顾望是有这样一个导师给我指点真理正道。这亦在今天得偿了。而第五个愿望就是能够明白了解觉者的教化。我刚才已连这个愿望也得偿了。世尊,你的妙教令我对世法得到很深的理解。恳请世尊你收我为你的在家弟子吧。”

        佛陀微笑,表示接纳他的要求。

        大王礼请佛陀和他的九百比丘,在月圆之日全到王宫接受他的供养。佛陀欣然答应。

        其他的宾客全都起立礼谢佛陀。其中二十人表示希望被受纳为徒。接着,佛陀和优楼频螺迦叶陪同大王、王后和小太子阿阇世一起步出林外。

        佛陀知道不到一个月,两季便将来临,那时便没可能回到家乡去。于是,他决定与九百比丘在棕树林多留三个月。他知道三个月的修行,会使僧团在他要离开时更为巩固和安定。他将会在春天这个晴空嫩叶的季节离开。

        频婆娑罗王立即展开筹备供养佛陀和比丘的盛宴。他打算在宫中的名贵砖地大堂接待他们。他下召所有人民在街上结采挂灯来欢迎佛陀和僧团。他也同时邀请了很多其他人参加,包括政要和他们的家属。就是与未到十二岁的阿阇世太子年纪相若的小朋友,也在邀请之列。很清楚佛陀和比丘们都不会希望因为他们而大开杀戒,他便下令只可烹制美味的素肴作供。他们共有十天的时间准备。

        29.缘起

        接着下来的数个星期,许多求道者都前来请求受式为比丘。他们其中有很多都是有学问的富家子弟。佛陀的大弟子主持授戒仪式和教导新比丘的基本修行法。又有很多青年男女来棕树林求受三皈依。

        一天,憍陈如主持近三百人的皈依仪式。礼毕之后,他替信众讲说佛、法、僧三宝。

        “佛陀是醒觉者。一个醒觉的人可以看到生命和宇宙的体性。因此,一个醒觉的人是不会被虚幻、恐惧、瞋怒和欲望所缠绕。一个醒觉的人是个自由的人,心里充满和平和喜悦,爱和谅解。我们的导师,乔答摩大师,就是一个全然醒觉的人。他引领我们在此生修正我们的不察,使我们也觉醒过来。我们每个人都有佛性。我们都可以佛性。佛性就是觉醒和超越所有愚痴无明的本能。如果我们都修习察觉之道,我们的佛性便会一天比一天明亮起来。总有一日,我们也可以得到自由、平和与喜悦。我们必需在自己心内寻找我们佛性。佛陀就是第一件至宝。

        “佛法就是导致醒觉之六道。它就是佛陀所教的道理,帮助我们超越无明、瞋怒、恐惧和欲望等笼牢之道。它能导致自由、平和与喜悦,又能使我们去爱和了解所有的人和事。了解和爱是醒觉之道上的两个最美丽的果实。佛法就是第二件至宝。

        僧伽就是修行醒觉之道的群体,一起并肩同修佛道的人。如果你想修行以获得解脱,群体共修是很重要的。独修的人往往在修行上会遇到障碍而影响他达到醒觉。因此无论是比丘或在家信众,都应该皈依僧伽。僧伽就是第三件至宝。

        “年青人,今天你们是皈依了佛、法、僧。有它们的扶持,你们便不会漫无目的或迷失方向,而会在觉悟之道上成就真正的进步。我自己皈依三宝已有两年了。今天你们也发愿同修。让我们一起为皈依三宝而庆祝。这三件宝石固然自无始以来已经在我们心中存藏着。让我们现在一起修行解脱之道,以使这三件珍宝从我们内里发出光芒。”

        这些年青人被憍陈如这一席话深深激励。他们都感到心内涌一股新生的活力。

        同一时期,佛陀又收下了两个很杰出的门徒加入他的僧团。他们就是舍利弗和目健连。他俩本来是住在王舍城的著名苦修大师删阇耶的弟子。删阇耶的信徒叫簸利婆罗阇迦。舍利弗和目健连是很要好的明友,而两人都因为聪明豁达而极受尊崇。他们彼此曾互相承诺,谁光证得大道,便会立即告知对方。

        一天,在王舍城看见马胜比丘乞食,舍利弗便立刻被马胜的安祥仪容所摄。他想:“这人似是已证大道。我早知会找到这类人的!我要问他的导师是谁和他的教义是什么。”

        舍利弗加速步伐去赶上马胜,但又突然停了下来,以免打扰比丘的安静行乞。舍利弗决定等他乞食完毕才上前请教他。马胜的钵盛满之后便身离。这时,舍利弗合掌体敬,说道:“沙门,你散发着平和稳定。你的德行和体解力从你行路的姿态、脸上的表情和你的一言一笑都表露无遗。请问你的导师是谁,你在那里修行,而你导师所教的方法又是什么?”

        马胜望了望舍利弗,然后很亲善地微笑。他答道:“我是在释迦族的乔答摩大师门下修习的。他又被称为佛陀。他现时正居于棕树林的申怒彼林庙宇附近。舍利弗的眼睛为之一亮。”他的教义是什么?你可以和我分享吗?”

        “佛陀的教理深广绝妙。我也未有全部把它掌握到。你应该亲自去听教于佛陀。”

        但舍利弗继续央求马胜:“我请求你,就是一字半句也好,请你与我分享佛陀的教诲吧。它对我会是如珍似宝。我迟些定会亲临受教的。”

        马胜笑笑,然后诵了一首很短的偈颂:

        ‘诸法因缘生,

        诸法因缘灭,

        我师大沙门,

        常作如是说。’

        舍利弗顿觉心开意解,心内如泛起了一片强光,完美无瑕的正法在那里一闪而过。他向马胜鞠躬礼谢之后,便赶往找他的好友目健连。

        当目健连看到舍利弗的一脸光采,他便问道:“我的兄弟,什么使你如此兴奋?难道你已找到了真理大道?请快告诉我吧!”

        舍利弗把事情一一告诉了目健连。当他把偈颂向目健连诵来,目健连也觉一闪的强光燃亮了他的心怀。他即时看到宇宙彷如一个交织相容的罗网。此是因彼是,此生因彼生,此非因彼非,此灭彼灭。在明了缘起法之后,万物有始创者的信念自然消散。他现在明白怎样可以中断生死之轮。解脱之门在他眼前即时开启了。

        目健连说道:“兄弟,我们一定要立刻去见佛陀。他是我们期待已久的导师。”

        舍利弗虽然同意,但却提醒他说:“不过,对一向信赖我们为他们长老的二百五十名簸利婆罗阇迦兄弟们,我们又应该怎办呢?我们不可以毅然离开他们的。我们必需先告诉他们我们的决定。”

        于是,他们去到簸利婆罗阇迦惯常聚修的地方,对他们解释要离开此地去跟佛陀为徒的抉择。听到这个消息,簸利婆罗阇迦感到十分伤心。没有他俩的引导,他们都没信心维持下去。因此他们也表示希望追随他们,也成为佛陀的弟子。

        舍利弗和目健连往见删阇耶大师告诉他这个情形。他恳求他们说:“只要你们留下,我便会将教团交由你们掌管”他同样地说了三次,但舍利弗和目健连己立定了主意。

        他们说:“敬爱的师父,我们起初求道的目的都是希望得到解脱,而并非想做宗教领袖。如果我们不懂真理正道,又怎能领导别人呢?我们必定要寻访乔答摩大师,因为他已找到了我们一直以来寻找的大道。”

        其他的簸利婆罗阇迦随着舍利弗和目健连在删阇耶面前伏在上礼辞,然后他们便起程离开了。他们抵达棕树林后,一起伏在地上望陀收他们为比丘。佛陀为他们宣说四圣谛之后,便接纳了他们加入僧团。这次授戒仪式之后,在棕树林的比丘数目达一仟二佰五十之多。

        30.竹林

        那是月圆之日。佛陀与他的一仟二佰五十个比丘持着钵进入王舍城内。他们踏着平稳缓和的脚步。城里的街道上布满了彩灯和鲜花。人群挤在街道两旁欢迎佛陀和僧伽。当比丘们行到大路的交汇点,蜂拥的民众实在令佛陀和比丘们无法通过。

        正当优楼频螺迦叶不知所措的时候,一个手持六弦西他琴,边弹边唱的年青伙子走出来。他的歌声清脆如银铃。当他从人群中行过的时候,他们都让开给他通过。这一来,佛陀和比丘们也都可以才继续前行了。迦叶认出这个乐者是一个月前才在他的引领下皈依三宝。他唱着的歌词深深表达着他的感受:

        “在这清新的春晨,

        大觉者穿过我们的都城,

        一仟二佰五弟子随行,

        脚步缓和、平稳,祥光遍照。

        一边陶醉在年青人的曲中,群众一边望着佛陀在他们前面经过。歌者继续唱:

        “身为您的弟子,感恩安慰,

        让我们歌唱,歌唱您无尽的爱心与智慧,

        引导我们觉悟知足常乐之真理。

        也让我来歌颂僧伽,

        歌颂你们追随佛陀的觉醒之道。”

        年青人继续边行边唱,给佛陀和比丘们开路,直至到达王宫的入口。这时,他才向佛陀鞠躬礼敬,然后瞬间便消失在人群中。

        在六千随从的倍同下,频婆娑罗王出来亲迎佛陀。他带佛陀和比丘们到宫里的前院。这里早已搭起很多篷帐以在烈日下供他们凉荫。佛陀被尊请上坐院里的中座。所有给比丘的座位也经专意安排。佛陀上座后,频婆娑罗王便请其他人入座。大王和优楼频螺迦叶分别坐在佛陀的两旁。

        阿阇世太子奉上一盆水和一条毛巾给佛陀清洁手足。其他的侍从则用同样的方法侍奉比丘们。接着,素宴便正式开始,桌上摆满了各式各样的菜。大王亲自将食物放入佛陀的钵中,而毗提拨王后和共他仆人则侍奉比丘们。佛陀和比丘都在食前念诵。频婆娑罗王和他的嘉宾在进食的时候都默不作声。六千宾客都被佛陀和比丘的和颜悦色深为感动。

        佛陀和一仟二佰五十个比丘进食完毕后,他们的钵全被拿去清洗而复还。这时,频婆娑罗王转过来向佛陀合掌礼敬。意会至大王的心意,佛陀开始为大家说法。他讲授五戒为导致家庭和乐、国家太平之道。

        “第一戒是不杀。受持此戒可长养慈悲心。众生皆惧死亡。正如我们自己爱惜自己的生命,我们也同时应该爱惜众生的生命。我们除了不去夺取别人的生命,也应该避免伤害别类生命。我们应与人、动物和植物和谐和处。如果我们滋养爱心,痛苦就会相应而减,而快乐的生活就会随之而生。国民如都能受持此不杀之戒,整个国家都必定会和平安稳。当人民都尊重彼此的生命,国家必定富强,而外来的侵扰也便容易应付得多了。就是国防设备完善,也没有必要动用。军队士卒也便可以用他们的时间去修桥补路、开荒建坝,造这些有建设性的工作了。

        “第二戒是不偷盗。我们没有权去夺取他人用劳力换来的财产。试图抢夺他人的财物就是破戒。骗取或以欺压手段强取都是偷盗。从他人的血汗劳力图取暴利也是破戒。假使每人都受持此戒,社会平等便会萌芽,而劫杀也必然很快止灭。

        “第三戒是不作不道德的性行为。性关系只限于夫妇之间。持此戒能在家庭里建立互相信任和快乐,同时免除其他人的不必要痛苦。如果想有快乐而又有时间帮助国家民旅,就必需避免三妻四妾。

        “第四戒是不妄语。不要说会导至离间或仇恨的说话。出口必要是真言。是就是是,非就是非。言语可以建立信心与快乐,但也可以产生误会与憎恨,或甚至杀戮与战争。因此出言必需谨慎。

        “第五戒是不饮用酒精或剌激品。酒精和刺激品都会使人丧失理智。一个人醉酒的时候,很多时会令自己、家人或其他人蒙受痛苦。受持此戒可保身心的健康。此戒应该时刻遵守。

        “如大王与各位高官都严持五戒,国家必大受裨益。陛下,帝王是国家的舵手。他必需有很高的察觉力,分秒都知道国家发生着什么事。如果你能令到部属明白和坚守五戒的话,这五条和谐平安的生活原则是可以使摩揭陀更为强盛的。”

        高兴至极,频婆娑罗王站起来向佛陀鞠躬礼谢。毗提拔王后手拖儿子阿阇世,行到佛陀面前来。她教太子合掌礼敬佛陀,然后说道:“佛陀世尊,阿阇世太子和四百个小孩今天都同时在场。不知道你可否教他们爱与觉察之道呢?”

        王后再向佛陀鞠躬。佛陀微笑。他伸手出来拖着小太子的手。王后示意叫其他的小孩上前。他们都是来自名们望族,身上穿着极华丽的衣服。男男女女都带着金环于手碗或脚跟。女孩更穿土闪闪生光的纱丽。阿阇世太子坐在佛陀脚下。这时,佛陀想起他很久以前在迦昆罗卫国的蕃樱桃树下与一班贫苦村童的野餐。他默默的对自己承诺,日后回乡时,必定要访寻他们,与他们分享法义。

        佛陀对小孩们说:“孩子们,在我为人之前,我曾经生为泥土和石块、植物、雀鸟和许多的其他动物。你们也一样曾径是泥土和石块、植物、雀鸟和动物。或许你们今天与我一起在这里,是因为我们在过去世有过特殊的关系。也许我们曾带给大家喜乐或衷伤。

        “我今天想为你们讲一个很多世以前发生的故事。它是关于一只苍鹭、一只蟹、一棵鸡蛋花树和很多的小虾小鱼。那一世,我是那棵鸡蛋花树。也许你们其中有人是那苍鹭、蟹或小虾。这个故事里,苍鹭又坏又狡滑,是只给别人痛苦和死亡的家伙。苍鹭也令我,这棵花树受苦。但我从那些痛苦中,学到很重要的一课,那就是如果你欺骗和伤害别人,到头来你自己也会被欺骗和受到伤害。

        我是生长在一个清香莲池附近的一棵鸡蛋花树。池里一条鱼也没有。但离那里不远的地方,却有个很浅的死水塘,里面住着很多小鱼小虾和一只蟹。苍鹭发现塘里有这么多的鱼虾,便想出了一个计策。他坐在塘边,脸上表现得挺愁恼可怜的样子。

        “鱼和虾问他:苍鹭先生,你为何这么懊恼?”

        “我正在想着你们这可怜一群的生活。你们的塘又泥又脏。你们又缺乏食物。我真替你们的苦命感到不安。”

        “哪你有办法帮助我们吗,苍鹭先生?,塘里的小动物问道。”

        其实,如果你们让我把你们一一带到那边不远处清凉的莲池里,你们应该可以得到更多食物。

        “我们也想相信你,但一向以来,谁有听过苍鹭会关心鱼虾的。可能你只是想骗我们,把我们吃掉罢了。

        “你们为何如此多疑?你们应该当我是个慈祥的世伯。我是没有必要骗你们的。那边其的有个很大而又满载清水的莲池。你们不信的话,我可以带你们中其一个先往视察。他回来便可以告诉你们我是否在说真话了。

        “虾和鱼经详细商讨后,决定让一条年长的鱼跟苍鹭前去莲池。这条鱼身上多刺,鱼鳞坚硬如石。除了游得很快,他也能在沙上活动自如。苍鹭把他担在嘴里,飞去莲池。他把老鱼放进池里好让他能仔细视察一番。这莲池真的十分宽敞,池水清新凉快,又有很充足的食粮。当他回到旧塘,便将一切情况报告。

        “肯定了苍鹭的好意,鱼虾都央求苍鹭把他们搬到莲池。狡滑的苍鹭当然答应。他一一把鱼衔在嘴里,然后飞去。但这一次,他并非把他们带到莲池。他飞往那棵鸡蛋花树,将鱼放在树的桠枝上,撕下他的肉来吃,剩下的鱼骨则扔到树脚下。他就是这样,逐渐一一把鱼吞噬。

        “我就是那棵鸡蛋花树,所以我见证这一切的发生。虽然我十分愤怒,但却没法阻止苍鹭。一棵鸡蛋花树的根牢牢的抓着泥土。它只会长出枝叶和花朵。它不能四处走动。我也不能大叫来警告鱼虾真实的情形。我就连把树枝伸长来阻止苍鹭把鱼吃掉也做不到。我只有坐观惨况。每次苍鹭杷鱼肉撕下的时候,我都感到无限痛苦。我觉得自己的树桠快将干涸,而树枝也将断掉。一滴滴像眼泪的像眼泪的液汁聚集在我的树皮上。不过,苍鹭没有察觉到。连续几天,这样把鱼吃掉。当鱼已全部吃光,他开辟始打虾的主意了。在我脚下堆起的鱼骨,就足够装满两个大箩。

        “我知道身为一棵鸡蛋花树的职责,是要用芬芳的花朵美化森林。但我当时实在被苍鹭的所作所为和自己的无能为力折磨得很痛苦。假如我是一只鹿或一个人,我便可以做点事。但被树根系在地上,我完全动弹不得。我当时发愿,如果我将来生为动物或人,我必定会尽力去除强扶弱。

        当所有的鱼和虾都被苍鹭吃尽,便只剩下那只蟹。仍然未满足,那只苍鹭对蟹说道:‘世侄,我已把所有的鱼虾都搬到莲池去快快乐乐的生活。这里现在只剩下你一个,你一定很是寂寞了。让我也把你搬到莲池吧。’

        “你怎样带我去?”

        “就像我带其他的一样,用我的嘴巴。”

        “我滑掉下来怎办?我的壳会破成碎”

        “不用担心,我是会很小心的。”

        “蟹细心考虑。也许苍鹭真的把鱼虾都运去了莲池,但如果他都把鱼虾们骗去吃掉,那也不是没有可能的。于是,蟹便想了一个办法来确保自己的安全。他对苍鹭说:‘世伯,我怕你的嘴巴不够力把我担起,倒不如你飞时我抓着你的颈背为好。’

        “苍鹭只好同意。他等蟹爬到他的背上抓紧,然后便飞到空中。但他没有把蟹带到莲池,而又是把他带到鸡蛋花树那里去。”

        “世伯,你为何不把我放入莲池?为什么我们在这儿着地?”

        “哪有苍鹭会把鱼虾搬到莲池?世伯,我不是施恩的。你看到鸡蛋花树下的鱼骨虾壳吗?你的生命也将在此处终结。”

        “世伯,鱼虾们或许被你骗到,但我没那么容易上当。快把我带到莲池,否则我用抓将你的头割掉。”

        “蟹把利抓插入苍鹭颈里。刹时的刺痛令苍鹭大喊出来:‘别这么用力,!我会立刻带你到莲池!我答应一定不会把你吃掉!”

        苍鹭把蟹带到莲池,准备把他放在水边。但蟹仍不肯把他的抓放松。想起所有被他蒙骗而丧命的鱼虾,他禁不住把利抓割入苍鹭的颈里,直至他的头脱落。这时,蟹才自己爬进水里去。

        “孩子们,我当时是那棵鸡蛋花树。这一切我都亲眼看到。我学到了如果我们对别人慈爱,别人也会对我们慈爱;如果我们对别人残忍,迟早我们自己也会遭逢同样的命运。我发愿在我的所有未来世,都会全力去帮助人。”

        小童觉得故事很好听。他们被鸡蛋花树的痛苦所感动,更同情那些无助的小鱼小虾。他们又鄙视苍鹭欺诈残暴的行为,但十分欣赏蟹的精明果断。

        频婆娑罗王起立。他合掌鞠躬,对佛陀说:“世尊,我们老幼都上了重要的一课。我真希望阿阇世太子会把您的话牢记心中。我们国家也真有福泽能得到您的光临。如您允许的话,我现在希望送给您和僧伽一份薄礼。”

        佛陀继续望着大王,等着他再伸述说明。过了一会的肃静,大王继续说:“大概离王舍城以北两里左右,有一个很大很美的园林,名叫竹林。那里恬静清凉,十分怡人。里面还住着很多的松鼠。我想把竹林送给您和您的僧团,以供您们作说法修行的道场。授教慈悲的伟大导师,请您接纳我这份心意。”

        佛陀思巧了一会。这是僧团首次被供土地作寺院。他的比丘在雨季中肯定需要有地方下榻安居。佛陀作深呼吸,然后微笑点头,以表示接纳大王的厚意。频婆娑罗王欢喜若狂。他知道有了寺院在这里,佛陀便将会在摩揭陀逗留多些时间。

        当天在场的嘉宾有很多是婆罗门教的要领人物。其中很多都不满大王这样做,但却不敢表露意见。

        大王传令拿来一个盛满了清水的金瓶。他把水倒在佛陀的手上,隆重的宣布:“师傅,这些水流在你的手上,就代表着竹林已转送给你和你的僧伽了。”

        大王把竹林赠送给佛陀的仪式,这才完毕。供奉之宴也就此结束。佛陀和他的一仟二佰五十个比丘,也开始离开王宫了。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966xs.com。966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wap.966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