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书友访问966小说
首页硅谷之火pdf百度网盘连接成网

连接成网

        奇怪的是联合的实现花费了那么长的时间,然而它来得竟是如此突然。

        ——《计算机图书馆》一书的作者特德·纳尔逊

        个人计算机软件开发人员中的精英蕴酿着另一股并不是以钱为本的技术开发潮流。当务实的企业家、电子设备业余爱好者和60年代文化领域的各种变革,促使70年代的技术开拓者努力使个人计算机变成现实的时候,另一些人则试图将这些设备变成人与人之间进行通信的计算机。除了想从计算机的“卫道士”(即惟一有权运行或接触大型计算机的人员)手中获取计算机的功能并且与其他人共享计算机外,人们还希望将计算机本身用做与其他人交流思想的工具。

        20世纪70年代末,当沃德·克里斯坦森设想建立他的数据传输标准和提出计算机告示牌系统(BBS)的概念时,他并不是考虑将计算机连接在一起以实现信息共享的第一个人。并不是当时的计算机尚未连接到一起,也不是一般人无法接触计算机。早在70年代初,有些小型计算机系统的管理人员就开始让公众通过分时系统来访问其机器的有限数量的功能。只要拥有一个终端和一个调制解调器,就能够访问这些分时系统中的一个系统。

        不过分时系统离用户比较远,不是个人专用的。李·费尔森斯坦在从事公用存储器的开发时,试图使分时概念具备个人专用的特性。公用存储器终端安装在公共场所,人们可以随意使用。这些终端采用一种告示牌模式,虽然它的功能不像沃德·克里斯坦森的系统那样强大,但是它基本上不需要任何说明,人们只要走到终端那里,几分钟后就可以学会使用它。在今天的独立信息站中依然采用这种终端的思路,不过,公用存储器系统还允许用户添加自己的信息。

        用计算机将人与人之间联系起来的另一个重大开发项目在更早的时候就开始进行了。早在1960年,哈佛大学的学生特德·纳尔逊提出了一个思路,用来解决长期以来一直困扰着他的一个问题,即如何组织编排他的便条信息。纳尔逊是个喜欢天马行空四出云游的思想家,他想寻找一种方法,将他随意书写在无数便笺卡片上的成千上万条思路互相串连起来。他的想法是打算将所有信息存放在计算机中,他将这种技术称为超级文本。

        他设想用来实现超级文本的系统名叫赞纳杜(Xanadu)。在后来的几十年里,由于支持经费时多时少,因此赞纳杜系统的开发也时冷时热,然而它却是当时对未来计算机连网提出的最大胆和非常完善的一个思路设想。赞纳杜实际上是个通用信息存储库,是人类未来的知识宝库。通俗地讲,赞纳杜与BBS和公用存储器系统一样,都是连接计算机的一种技术,它使大量的用户能够迅速地实现思路的共享。

        在斯坦福研究所,道格拉斯·恩格尔巴特提出了类似特德·纳尔逊的思路。20世纪70年代,恩格尔巴特安装了一个系统称为NLS,这是ONLine System(在线系统)的缩写,该系统实际上是最早的超级文本系统。在更早的时候,他发明了最早的集成式双向计算机/视频会议系统。他演示了不同地方的每个人如何进行即时数据交换,并且在电视屏幕上互相可以看到对方,这一切都是在计算机的控制下进行的。恩格尔巴特还发明了计算机鼠标、超级媒体、多窗口屏幕、群体操作、在线排版和电子邮件等计算机技术和产品。

        斯坦福研究所曾经在一段时期内进行过深入的计算机连网的研究工作。1969年,该研究所参与了美国国防部主持的一个项目的开发。该项目的参与者试图研制一个计算机通信系统。即使在出现核战争或某种其他危机时某些组成部分瘫痪,该系统仍然能够继续运行。第一个远程终端连接是在斯坦福研究所与UCLA之间进行测试的。这个试验性系统后来扩展为一个广域网,称为ARPA网,它将国防部的研究所和院校的计算机连接起来,并且为计算机用户提供了远程登录和文件传输等服务,后来又提供了电子邮件服务。

        1981年,ARPA网大约拥有200个站点。1993年,整个网络改用一种新的协议,它采用了新的数据传输方法,使整个计算机网络能够互相连接起来,这样,ARPA网就演变成为一个网中之网。1986年,该网络大约有3000个网站,3年后,网站数量猛增到15万个。于是这个网中之网被人们称为因特网(国际互联网)。

        20世纪80年代初,施乐公司的PARC(帕洛阿尔托研究中心)的罗伯特·梅特卡夫开发成功了一种网络新技术,称为以太网,从而使局域网(LAN)的建立成为可能。以太网是与克里斯坦森的BBS完全不同的一种网络模式。局域网是由散布在相对有限的一个区域中的计算机组成的,它并不像公用存储器终端那样试图建立或者服务于一个计算机用户的群体。从一开始,局域网就是主要用来进行业务协作的一种工具。它将企业中每个人的计算机连接起来,这样就可以实现数据和资源的共享。

        以太网采用的技术与因特网的基本技术很相似。它也有一个未曾预料到的优点,那就是通过局域网,每一台个人计算机都可以访问因特网,尽管它们实际上并不能纳入因特网。

        通过将计算机连接起来,从而建立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这种情况在大学以及与大学相关的研究机构中比较普遍。大专院校计算机文化中产生的另一种现象,尤期是20世纪60年代麻省理工学院中的一种普遍现象,是随意拷贝软件。由于一位名叫理查德·斯托尔曼的学生的倡导,软件应该随意分配使用的思想成了不断扩大的编程界的共同价值观。

        斯托尔曼创立了自由软件基金会(Free Softion,FSF),来推广他的这个思想。这里的“自由”一词是指“公开”的意思,而不是指“免费”。该基金会的成员并不反对通过开发软件来赚钱,他们自己就是编程员。他们只是反对将非常有价值的信息封锁起来的思想。他们认为,每个人都应该能够利用已经存在的各种思路。这是对计算机卫道士特权的又一次冲击,不过它采用的是另一种形式。

        若要将计算机连接成网,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克里斯坦森发明了一个公用告示牌的电子版,在公用告示牌上,人们可以互相留言,并且这种操作完全是用软件进行的,拥有一台计算机、一个调制解调器和一根电话线的任何人都可以使用他的代码建立一个计算机用户群体。而费尔森斯坦的公用存储器系统却并不要求用户必须拥有计算机、调制解调器或者电话线,他的低技术、易学易用的终端放在公共场所供每个人随意使用,这些终端非常结实,即使是未受过操作训练的用户,用他们僵硬的手指在键盘上猛敲猛打,机器也照常不出问题。

        因特网的原设计人员一直在研究建立一个足以经受核打击的国防科研通信系统。这些施乐PARC的设计人员受到了著名的道格拉斯·恩格尔巴特思路的启发,此人毕生的努力目标是想不断丰富人类的知识。施乐PARC的设计人员在创建以太网时想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使办公室的同事之间能够更好地展开工作上的协作。

        大约20多年前,特德·纳尔逊提出的一种设想也许是最具雄心的。他想建立一个规模庞大、结构巧妙的人类知识的交流网络。他对未来的设想是,信息可以通过各个繁忙街角的特许地点进行交换,这与麦当劳快餐店有些相似。

        通过计算机将人们连接起来而采用的各种方法,其发展情况各不相同,演变的结果有时是提出方法的人都没有想到的。计算机告示牌系统(BBS)得到了很好的推广应用,而公用存储器终端的应用却困难重重,但仍在勉强挣扎着向前发展。以太网和局域网的应用发展十分迅速。因特网开始时发展比较缓慢,主要是大专院校和军方使用较普遍,后来便开始爆炸式增长,其用户数量每年翻一番,甚至连富有远见的道格拉斯·恩格尔巴特和特德·纳尔逊也没有料到20世纪末因特网的影响会如此深远,应用范围会如此之广。

        恩格尔巴特和纳尔逊对计算机用户群体发展规模的预言尚未完全实现,但是万维网(eb)网却在继续不断地向前迅猛发展,尽管它并不总是沿着这些预言家指定的方向来发展。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966xs.com。966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wap.966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