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解放军置于中国共产党的绝对领导之下,是基本的建军原则,是立军之本。
“支部建在连上”,则是实现共产党对人民军队绝对领导的重要方式,是人民军队建设的基础。
“支部建在连上”,始于井冈山斗争时期,一直沿袭至今。
最早提出这一建军原则,是在着名的“三湾改编”期间。
1927年9月29日,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到达永新境内的三湾村后,对部队进行了一次整编。整编的重要意义,一是奠定了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基础,二是开始建立民主制度。前者,可以保证军队在政治上思想上有正确的方向;后者,可以使军队建立完全新型的内部外部关系,确保官兵之间、军民之间能够团结一致。可以说,它为中国共产党如何建设自己的军队,进行了最早的也是一次较成功的探索与实践,标志着毛泽东建设人民军队的思想开始形成。
但是,新型人民军队的建设,不是靠一次改编工作就可以完成的。毛泽东领导的三湾改编,为时只有几天,就匆匆奔上井冈山,没有来得及形成正式的纲领和文件,只能看作是建设人民军队的起步。
况且,此时对于居无定所的工农革命军来说,要把三湾改编确立的原则和制度真正化为红军战士的自觉行动,还是需要一段时间、一个过程的。
“支部建在连上”,是三湾改编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毛泽东在进军井冈山及领导井冈山斗争中对无产阶级建军原则的一个重要创造。
虽然早在国共合作的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就在自己掌握的军队中建立了党的组织,但一般都设在团一级,即团为支部。而在军队中与士兵联系最为直接、最为密切的基层组织——连队,却没有建立党的组织。团政治指导员办公室直接管连队政治指导员,政治指导员只做宣传教育工作,因而政治工作没有群众基础,士兵中党员很少。这种方式,即便是在大革命失败后,党领导的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的部队中,仍然沿用。
在秋收起义的斗争实践中,毛泽东意识到,党的组织不建立到基层连队,就形成不了领导核心,就不能真正掌握部队。于是,在三湾改编时,便确定了“支部建在连上”的原则:即支部建在连上,班、排建立党小组,营、团建立党委,将团、连设立政治指导员的制度改为团、营、连党代表制。从而使党的组织深入到基层,直接掌握了士兵,极大地加强了党对军队的领导,密切了党和士兵群众的联系。
这是一个全新的设想。
三湾改编提出了这个设想,却未能立即付诸实行。时间太紧固然是一个原因,可更主要的却是,要在连队建立党的支部,必须要有党员才行,而当时各个连队的士兵中党员极少,少得难以发挥作用。
张令彬,是当时为数不多的战士党员之一,他曾回忆了连队中党组织的情况:“当时,我是连队里的一个普通战士。我们连的党员是平浏农民自卫军和武汉警卫团大革命失败后保存下来的力量,数量很少,又是秘密的,只有四个党员,党代表、连长、一个排长和我。有一次,我们四个人开党小组会,延长了时间,我回到排里,值班排长是个非党干部,他问我到哪里去了,我说到山上拾柴火去了,他说这里柴火多得很,为什么跑得那么远?他责令我罚跪,跪在三角石地上,一个多小时都不让起来。为了保守党的秘密,我宁愿受苦。”
由此,在连队战士中发展党员,尤其是在那些工农出身的战士中发展党员,成了落实“支部建在连上”原则的首要任务。
当时,改编后的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一团,于10月7日进驻茅坪。为了解决部队的给养,同时也为了扩大部队的政治影响,从10月8日起,工农革命军开始了沿湘赣边界各县的游击活动。
第一站就是湖南酃县的十都。随后,部队沿石洲、坂溪,向湘赣边界山区的水口缓慢地移动。
从十都到水口的行军途中,毛泽东开始在工农出身的战士中培养入党积极分子。时任一营二连一班班长的赖毅几十年后清楚地记得毛泽东在战士们中间开展深入细致思想工作的情景:“每天行军,我都看见毛泽东同志出现在战士们的行列中。他身穿便衣,脚穿草鞋,今天在这个连队,明天在另一个连队,找战士们谈话,问他们在家里做什么?怎样参加革命队伍的?问他对革命的认识,对目前形势的看法。由于部队当时开小差的多,因此枪也多,这样有时就得雇老百姓挑担。有一天,毛泽东同志走到一个连队,有个战士不认识他,以为是老百姓,便要他挑担子,毛泽东同志和蔼地说,我给你们挑了好几天了,今天我们连长叫我休息。认识毛泽东的同志就说:‘这是中央派来的毛委员呀!’战士们都感到惊奇。由于毛泽东同志这样平易近人,大家也就毫不拘束地围在他身边,纷纷向他诉说自己的经历。”
就是在这样一种不拘形式的交谈中,毛泽东发现和培养了一批工农出身的党的积极分子。
毛泽东的行动,给党员干部做出了榜样,各连党代表和共产党员纷纷遵照毛泽东的指示,边行军边做思想工作。
副班长刘炎是个党员,他见班长赖毅立场坚定、作战勇敢,就在行军中主动地找赖毅谈心,了解他的家庭情况和个人经历。
赖毅早就想把自己的平生夙愿向党组织表达,这时,他一口气把憋在心里的话全倒了出来:“我原是造纸工人,在搞工会工作时加入了共青团,后来在家乡没法呆下去了,才逃到江西修水,找到了这支革命队伍。”他请求刘炎把他迫切要求入党的愿望向党组织反映。
刘炎高兴地说:“好吧!我一定向党代表反映你的要求。”
果然有一天,党代表把赖毅找去,对他说:“你有入党要求,这很好。毛委员指示,要发展一批工农骨干入党,今后你要更好地工作,努力争取入党。”
严酷的环境,考验着这支队伍的每一个人。就在到达水口时,原师长余洒度、三团团长苏先骏竟然不告而别了。
余、苏两人的脱逃,在工农革命军中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毛泽东从余、苏的脱逃以及战士们的广泛交谈中察觉到:凡是拥有一定数量党员的连队,不但士气高,而且能够有效地监督干部,部队面貌大不一样。三湾改编时虽然确立了“支部建在连上”的原则,可一直无暇发展充实工农分子入党,现在已是时候了。
就在部队进驻水口的第二天下午,各连党代表秘密通知有关入党对象,晚上去团部开会。
山区的深秋之夜,十分的宁静。当各连党代表领着入党对象来到水口圩旁的叶家祠堂时,毛泽东早已在祠堂的后厅小阁楼等候了。阁楼中,摆着一张农家四方桌,几条长板凳,桌上放着一盏煤油灯,桌面上压着两张下垂的长方形红纸,一张上写着入党誓词,一张上写着三个弯弯曲曲的英文字母“C.C.P”。工农革命军三湾改编之后的第一次建党活动就要在这里举行了。
参加入党宣誓的共6个人,除了赖毅,还有陈士榘、李桓、欧阳健、鄢辉等。大家看到毛委员今晚要亲自为他们主持入党宣誓仪式,顿时只觉得一股幸福的暖流在心中激荡。
人到齐后,毛泽东走到方桌前宣布:“我们现在开始开会。”
首先由入党介绍人(实际上都是各连党代表)分别介绍了新党员的简历和政治表现。接着,毛泽东走到6名新党员面前,依次询问了许多问题。
毛泽东走到赖毅面前,问道:“你为什么要加入共产党?”
“要翻身,要打倒土豪劣绅,打倒国民党,加入党更有力量。”赖毅回答得很干脆。
毛泽东满意地点头称赞:“讲得很好。”
随后,毛泽东把那三个大家没有见过的英文字母作了解释:这是“C.C.P”,中文意思就是中国共产党。对入党誓词他也逐条逐句地作了解释。
入党宣誓开始了,会场上庄严肃静。毛泽东站在6名新党员面前,举起紧握拳头的右手,领着他们宣读入党誓词。他念一句,大家跟着念一句:“牺牲个人,努力革命,阶级斗争,服从组织,严守秘密,永不叛党。”洪亮的声音,在小阁楼中久久地回荡着。
宣誓完毕,毛泽东亲切地对新党员说:“从现在起,你们都是光荣的共产党员了。今后要团结群众,多做宣传,多做群众工作,要严格组织生活,严守党的秘密。”
临走时,毛泽东叮嘱各连党代表:回去后各连都要组织党的支部,抓紧发展工作。往后,各连都要像今天这样,分批地举行新党员入党宣誓仪式。
水口连队建党,是我军历史上把“支部建在连上”原则付之实践的第一次建党活动。工农出身的党员成了部队的支柱,为建立一支在党的绝对领导下的新型人民军队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水口建党后不久,工农革命军各连都相继举行了建党活动,这不仅为部队增添了新的血液,而且,众多工农优秀分子投入党的怀抱,使中国共产党像一块巨大的磁铁,成为一个坚强的团体。据韩伟回忆:“1927年是排有小组,连有支部,到1928年班里也有小组了。党代表要担任党支部书记,进行党的工作。部队里的党员当时还没有完全公开,党代表对党员进行教育,一般都是采取小组、支部会来教育。”
支部一建立,连队立刻有了灵魂,各种工作迅速地开展起来。支部当时布置党员做好三件工作:学习目前的形势,了解群众的思想,解除他们的顾虑,注意培养和发展新党员。党员们差不多天天都要研究一下当前的情况,对革命意志坚定、工作积极、遵守纪律的同志,就积极地教育他,培养他,然后介绍他入党。这样,群众就更向党组织靠拢了。
由于支部建在连上,部队的巩固性大为改观。党通过党员和广大群众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因而工作十分活跃。连队的政治空气逐渐浓厚,党员的数量不断增多,这样真正形成了连队里的核心和堡垒,许多新党员从实际锻炼中成长了,成为连里的领导骨干。
后来的革命斗争实践充分地证明了毛泽东所说的:“红军所以艰难奋战而不溃散,‘支部建在连上’,是一个重要原因。”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966xs.com。966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wap.966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