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书友访问966小说
首页集成灶十大品牌排名前十名第四章 诞生前夜

第四章 诞生前夜

        1993年12月,周成建突发奇想,用料160余米,耗时一个月制作了衣长4.64米、胸围5.4米的巨型风雪衣,中央台《东方时空》栏目播出了8分钟,并被收入上海“大世界吉尼斯大全”,周成建也因此被称为“风雪衣大王”。

        不久之后,一家专卖店在温州五马街开业,整条街道铺上了巨型红地毯。毫无疑问,这一事件照旧引发轰动,主导者还是那个爱出点子的裁缝——周成建。

        

品牌的欢乐



        1993年,温州第一个提出了“质量立市、名牌兴业”口号,并制定了“358质量工程”,即从1993年开始,用3年,使温州主要产品质量达到省内先进水平;5年达到国内先进水平;8年达到或接近国际水平。

        质量意识潜入企业文化,雅戈尔一件衬衫要经过72道工序,每道工序都不少于4—12条细则要求,从领头、口袋、袖子、扣眼到门襟里襟,其左右对称皆限定在1-2毫米之内。

        此时,很多企业还在数量上发展,结果是痛苦的产品积压。

        受此启发,有的商贩一方面提高衣服的质量,另一方面引入时装设计理念。

        那一年,有了设计概念的裁缝们真正赚到了钱。这种做法暗合了当时的时尚潮流,奢侈、豪华、昂贵不再是用来批判西方生活方式的专用词,对名牌崇拜成为品位的表现。

        在当时温州著名的商业步行街五马街上,汇集了当时国内比较流行的服装款式。这一天,周成建在街上逛,突然发现一个事实:一些质地和做工都不怎么样的服装,仅仅因为衣领后面多了一个小标签,价格竟然比自己一针一线精心缝制出来的衣服高出好几倍。他一口气走完整条五马街,最后得出一个结论:那个不起眼的小标签就是钱。在这天下午,他下定决心:要做一个自己的服装品牌。

        1993年8月,周成建以其几年经营获得的收入,出资100多万元创办了温州市美特斯邦威制衣有限公司,开创了美特斯·邦威系列品牌。

        当时温州的服装企业大多“钟情”于西服,市场竞争非常激烈。周成建另辟蹊径,确立以休闲服为主导产品。

        周成建的快乐不是他一个人的。事实上,几乎在同一时间,国家的姿态表明了对这种快乐的赞赏。

        这年夏天,首届中国国际服装服饰博览会(ChIC)在中国国际贸易中心开幕,世界级服装设计大师瓦伦蒂诺、费雷、皮尔卡丹和海内外400家服装服饰企业见证了这一历史时刻。中国国际服装服饰博览会伴随着中国服装产业的发展而不断壮大。同样是在8月,新中国第一本时尚杂志——《时尚》创刊。一年后,《中国服饰报》、《服装时报》问世。

        在这种行业品牌迅速发展的同时,周成建在经营模式上享受到了更大的欢乐。他的经营模式后来被称为“轻资产模式”,没有自己的工厂、工人,所有的成衣都是由其他服装厂OEM(代加工),物流也采取外包形式,而且他的专卖店主要以加盟店为形式,将生产和销售环节的风险转移出去。

        这16年的坚持,并非只是这一“轻资产模式”的坚持与成功,背后的企业管理、上下游供应链整合、市场营销与定位、物流配送等,无论哪一部分出现问题,美邦就不可能有今天。

        所以,当很多人在佩服他“阿甘精神”的同时,在服装面料行业,相当多的人不由感叹“他是服装业的天才”。

        周成建的创新在企业发展的早期已经显露无疑,动力来自于其强烈做大企业的冲动和对市场的敏锐。在温州妙果寺市场打拼的那几年,周成建逐渐认识到品牌的重要性,他意识到“服装在技术上没有什么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就是品牌”,这让他下决心搬离那个当时国内最大的服装批发市场,自创品牌。

        但创品牌何其难,用周成建自己的话说,“当时是落后的管理,有限的资本,可谓心比天高,手比地矮”。

        在广东的一次考察给了他启发:广东的企业由于长期为国外做代工,拥有良好的设备和熟练的工人,但经常因为订单不够而使机器闲置,在其他一些沿海地区也有这样的情况。回想自己创业初期为别人加工服装的经历,周成建想:美特斯邦威为什么不能采取让别人加工的方式呢?他当即决定采取委托加工的办法,与广东、江苏等地的具有一流生产设备的大型服装加工厂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形成自己的“生产基地”。

        今天,虽然当年给美特斯邦威代工的那家广东中山的工厂已经倒闭了,但美特斯邦威的合作厂家已经发展到250多家,这些企业具有年生产2000多万件(套)的生产能力,而如果完全依靠自有投资则至少需要超过10亿元的成本。

        找到代加工厂后,周成建又找到原来熟悉的批发商,让他们经销“美特斯邦威”的品牌,这些人就是最早的美特斯邦威的特许加盟商,如今美特斯邦威在全国的专卖店已达1500多家,除去很少部分直营店外,其余都是特许连锁经营专卖店。如果这么多店都由自己来投资经营,则至少需要超过5亿元的成本。

        这就是美特斯邦威在服装界著名的“虚拟经营”模式,美特斯邦威正是依靠虚拟经营为企业扩张节省下的资金,大量投在经营管理、服装设计、品牌提升等业务上。

        不过,周成建的做法并不是独创,耐克就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

        如果说周成建初创时不自觉中运用了顺应时代的“OEM”和“特许连锁”方式,那么现在,他是主动追随、学习行业和其他企业的经验,他经常举的例子是“货品流转率”,国外是50天,而中国则需180天,美特斯邦威为80天。

        这得益于他很早就开始投资的It系统,生产和销售社会协作化了,美特斯邦威花1亿元投资了物流信息平台。它集管理、生产、销售于一体,由制造商资源管理系统、集团内部资源管理系统和代理商资源管理系统共同组成。通过它能够实时掌握每个专卖店进、销、存状况,还可以根据这些数字随时变更生产订单。

        这些都是后话了。被称为“供应链管理”的这种做法,有人猜测是周成建后来在浙江大学和长江商学院EMBA学习时受到的启发。周成建说,在长江商学院的同学有蒙牛董事长牛根生和分众董事长江南春,在他们身上都学到不少东西。

        而不走寻常路,是这些始终如一的学习中最让周成建心动的要素。

        

不走寻常路



        美邦从诞生之日起就带着大时代特有的另类和勇气。

        创立美邦以后,周成建没有像传统服装企业那样,划一块地皮,建一方工厂,进一批机器,招一批工人,也没有生产过一件成衣,全部由国内200多家服装厂OEM(代工);美特斯邦威也不卖衣服,而是由分散在全国的1200多家加盟店销售。

        即便代加工和虚拟经营这种新奇的手法并不是周成建的首创,但毫不夸张地说,美特斯邦威是中国的第一代轻公司。这种看上去离经叛道的做法,将注定渗入企业的骨髓。

        美邦的团队设计、销售品牌服装,而生产环节则通过代工的形式。这种虚拟运营模式看似取巧,实质上却将自己抛到了一个更多未知和风险的局面中去。在不断摸索中,周成建就像一个王国的主人,也在不断修正自己的理想。

        在他的理想支配下,美邦硬生生地组织起了一个开放型的价值网络,使管理水平参差不齐的合作伙伴拥有与其共同的节奏。

        这是美邦“不走寻常路”的最大表征。

        “虚拟经营”在最初产生了极大的轰动,它被作为创新商业模式传遍街头巷尾。中国服装协会常务副会长蒋衡杰如此评价周成建,“他巧妙利用了中国服装制造的特点,规避了生产和销售环节的不确定性。”

        但是在创业初期,美邦的这种经营模式在温州引起了巨大争议,对于周成建本人也是褒贬不一。大家认为美邦的模式就是一个皮包公司,但在周成建看来,即使你这个工厂都是自己建的,如果产品卖不出去,不是照样也没有用吗?“当时大家说这个做法是不对的,但这就是我的机会”。

        在美邦实行“外包”的环节中,加盟销售和成衣生产是百分之百外包。

        销售门市分两种,一种为直营店,一种为加盟店,截至今年第一季度,美邦在全国拥有直营店和加盟店共计2211家,其中加盟店1927家,直营店只有284家。加盟后,商品由美邦提供,销售收入25%归加盟者,其余收入归美特斯邦威所有。

        周成建还将物流有限度外包给物流公司,整个调配数据由公司自己掌握。周成建认为,现在的核心竞争力不是手里有多少资源,而是有多少能力去整合资源。

        在周成建自己看来,刚刚登上历史舞台的美邦,因为“不走寻常路”的定位,为他本人带来更多的似乎是质疑。

        “美特斯邦威从创业开始,在温州就是一个有突出争议的企业,我周成建在温州,也是属于褒贬不一,争论非常激烈的人,大家认为我们这种模式就是一个皮包公司,所有的实体都没有,所有都是社会的,如果他们不帮你加工了,不帮你开店了,美特斯邦威不是没有吗?”

        周成建及至今日,早已没有了当初的耿耿于怀,对他而言,思索固然重要,但认定目标之后的执行显得更为可贵。而后来的美邦故事也支持了这一论点。于是,周成建变得振振有词,也逐渐从幕后走向前台,通过媒体道出了自己的看法:

        “即使你这个工厂都是自己建的,如果你的东西卖不出去,不是照样也没有用的吗?这个道理是一样的。所以当时大家说这个做法是不对的,就是我的机会。今天我相信,没有人认为美特斯邦威是不行的。而且这种虚拟经营的模式并不是局限于服装品牌,更不是局限于美特斯邦威,波音公司大家都知道了,虽然是美国的波音公司,但它的零件有很多是中国制造的,它也是分散到全世界加工以后拿到美国去组装起来的。”

        周成建的陈述显得雄辩有理,这个相貌过人的老板影响了自己的企业,企业反过来重塑了老板。

        这种不同寻常的色彩,成了周成建和他的服装帝国起步的基调。一个不走寻常路的企业,在充满桎梏的旧体制突围中能走多远?一方面取决于大环境的变化程度,另一方面取决于企业掌舵者的判断力。1986年身处温州的周成建,尔后的八年间创办了这样一个企业,并带领自己的品牌从无所有的八十年代直奔风云激荡的九十年代。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966xs.com。966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wap.966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