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书友访问966小说
首页井冈山红色故事袁文才欲开“山门”

袁文才欲开“山门”

        工农革命军在三湾一住就是4天,这是自秋收起义以来部队在一个地方住得最久的一次。除了部队整编这一原因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要确定下一步的行动计划。

        部队经过整编,虽然士气有所提高,军心暂时稳定下来了,但是,从军事角度上来讲,部队长期处于流动状态,没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后方,既得不到兵员、粮草的支援,也不能安置伤病员,是无法长期坚持下去的。

        毛泽东意识到了这一点,而且,他考虑得更深,更远。

        自秋收起义失败以来,毛泽东就一直在思考将部队往何处带的问题。在文家市的前委会上,虽然有到罗霄山脉中段去当“山大王”的想法,但并没有具体的目标,后来作出了“先退萍乡”的决定。由于敌军的围追堵截,萍乡未去成,部队只得继续南下。连续的行军打仗,部队疲于应付,以至一直无暇选定去当“山大王”的地点。现在,后面暂时没有了追赶的敌军,部队又进行了休整改编,是该考虑考虑这个“山大王”如何去当的问题啦!

        其实,毛泽东的心中早已在罗霄山脉中段选定了一块地方——井冈山。

        那还是在秋收起义前的安源军事会议上,毛泽东从赣西农民自卫军总指挥兼安福县军负责人王新亚的汇报中,了解到在罗霄山脉中段一个叫井冈山的地方,有两支“落草”的农民武装,与我们党有联系,并知道了这两支武装的头目名叫袁文才、王佐。

        在莲花,毛泽东又从宋任穷带来的江西省委领导的口信中,了解到宁冈县有我们党的武装,有几十支枪。这自然也是指的袁文才和王佐。

        现在,部队驻扎的三湾,与宁冈县近在咫尺。于是,安顿好了之后,毛泽东就写了一封信,托当地一位姓李的老表带给袁文才。

        此时,在宁冈茅坪的袁文才,也关注着这批突然来到三湾的兵。在“是军是匪,无人探悉”的情况下,为防万一,他将自己在砻市的部队暂时撤往茅坪。可他没有料到,三湾村的“毛司令”却给他写来了一封信。

        袁文才急忙召集龙超清、陈慕平及他身边的主要头目一起开会商议。

        龙超清是共产党员,而且还是中共宁冈县委的主要负责人。他也是宁冈本地人,其父是江西省参议会议长。他随父在南昌读中学期间,接受了革命思想,表现进步,很快就被当时中共江西地方委员会书记赵醒侬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北伐战争开始之前,龙超清奉赵醒侬的指示,回到宁冈,利用自己是世家子弟的条件作掩护,积极开展党的工作,很快在宁冈建立了党的组织,并担任了宁冈县党组织的负责人。他与袁文才交往较密,并介绍袁文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大革命失败后,龙超清等一些共产党员隐蔽在茅坪一带坚持斗争,因此与袁文才仍然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陈慕平,是袁文才农民军的司书,大约相当秘书的角色,可说是袁文才的得力助手。他也是一个具有革命思想的年轻人,就在当年的上半年还曾到位于武昌的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过。

        毛泽东是怎样一个人物,袁文才等人不甚清楚。陈慕平就介绍说:“毛泽东是共产党的中央委员,我在农讲所学习时,就听他讲过课。他可是做农民运动的专家哟!对了,听说前不久在铜鼓、浏阳一带的秋收暴动,就是他领导的。”

        “大概到三湾的就是秋收暴动的队伍。”有人推测。

        “难道这么快就失败了?”有人惊讶。

        当袁文才将毛泽东来信之事告诉大家并征询意见时,与会的人议论纷纷,莫衷一是。

        有的认为应该去接头,都是农军兄弟嘛!

        有的担心会因此招致国民党军队的大规模围剿;有的认为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要提防被人家吞掉。

        龙超清见袁文才拿不定主意,遂提醒袁文才:“毛泽东是共产党的中央委员,可以说是自己人,既然他主动来了信,于情于理都应该去接头。”

        几经考虑,袁文才决定派龙超清、龙国恩、陈慕平前去接头。

        龙超清一行三人于10月2日来到三湾。

        还是在那家叫“泰和祥”的店铺,毛泽东与龙超清等人见了面。

        陈慕平很主动,他一见到毛泽东就喊:“毛委员,我是您的学生。”

        毛泽东一听,颇觉惊奇。陈慕平连忙解释:“我曾经在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过。”

        毛泽东曾在武汉国民党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担任过负责人,如此说来,两人竟真还是师生关系哩!

        龙超清等人的到来,令毛泽东十分高兴,他立即请龙超清和陈慕平介绍宁冈和袁文才、王佐的情况。

        听了龙超清他们的介绍,毛泽东对井冈山的两支农民武装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也坚定了他落脚井冈山,与袁文才、王佐合作的决心。于是,毛泽东向他们三人讲了工农革命军的政治主张,说明了准备上山落脚的意图,表达了希望同袁文才部合作的意愿。

        听说工农革命军真的准备到井冈山来,龙超清当即表示欢迎。作为当地党组织的负责人,他知道,有一支完全由党控制的正规军队来支持,对于推动宁冈的革命运动是大有裨益的。虽说他与袁文才的私交不错,但他也清楚,袁文才可说是一个特殊党员,和当地党组织基本上是一种合作的关系。袁文才的部下则更是只听从袁个人的指挥,带有浓厚的绿林武装色彩。

        如果毛委员能率工农革命军上井冈山,对于改造这支农民武装也一定会有所帮助。

        而陈慕平听了毛泽东的想法之后,却表现得没有那么痛快。虽说他受过革命教育,也从心底里同情革命,但他毕竟只是袁文才部的一名司书,凡事受制于袁文才,像接纳工农革命军上井冈山这样的大事,他根本做不了主,还得请示了袁文才方可表态。

        毛泽东对陈慕平的犹疑表示理解,他耐心地做着工作。

        最后,双方约定:工农革命军先可到距三湾30里的宁冈古城,尽快安排毛泽东与袁文才见面。

        龙超清等人要告辞了,毛泽东见他们是徒手而来,随口问了一句:“怎么随身不带枪呢?”

        陈慕平倒很直率:“枪很贵重,一般的外出,袁大哥不让带枪。”

        毛泽东闻言,知道他们很缺武器。好在自己部队经过整编后有多余的枪支,于是立即叫人拿了三支枪送给他们带回去。

        毛泽东将龙超清等人送走之后,站在村口,望着远处绵延起伏的群山峻岭,思绪万千。

        看来得上井冈山啦!

        这将是一条什么样的路尚不可得知,但可以肯定,这是一条全新的路!

        毛泽东想起了爱国诗人屈原的一句名诗:“路漫漫兮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966xs.com。966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wap.966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