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书友访问966小说
首页金圣所有系列图片价格第二十五章 顶级智斗

第二十五章 顶级智斗

        北伐战场上,诸葛亮与司马懿两个顶极智人上演了一场又一场的顶级智斗……真可谓棋逢对手、将遇良才……

        在魏国宛城司马懿的住宅内。庭院里,司马懿正在和次子司马昭讨论兵法。

        司马昭问:“父亲,《孙子兵法》讲了很多招,您最喜欢的是哪一招?”

        司马懿说:“昭儿,我们学习孙子兵法,不是孤立地只学其中的哪一招,要是这样的话,那就哪一条都不是绝招,只有把它的全盘都吃透了,那么条条就都是绝招。”

        “明白了。”

        “昭儿,那你呢,我倒想听听你最欣赏的是哪一招?”

        “父亲,我最欣赏孙子的‘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这一条。”

        “好。难怪我儿对政治谋略最下功夫。”

        司马昭点了点头,说:“父亲,那诸葛亮最擅长的是什么?”

        司马懿叹道:“诸葛亮可不一般,不但吃透了《孙子兵法》,也吃透了,还吃透了诸子百家,他的兵法可是高境界的。”

        “那,父亲您认为诸葛亮用兵最绝的是什么?”

        司马懿不假思索,说:“诸葛亮的长处是未战而胜算在前,而且胜算得十分周密,所以他往往是胸有成竹。”

        司马昭说:“父亲,诸葛亮长于妙算。您呢,是绝在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是吗?”

        司马懿点了点头:“不错,他善算,我善变。”

        司马师走了出来,道:“所以父亲总比诸葛亮高出一筹。”

        “不,我跟他交战还不算多,现在还不好说。”

        司马昭又问:“那我哥哥长于什么?”

        司马师笑道:“我喜欢孙子兵法的诡道。”

        司马懿笑道:“好啊,我的两个儿子,一个善谋,一个好诡,看来将来都非比一般。”

        司马师叹了口气,说:“父亲,敷帝听信小人离间,把您弄到这儿来,何时才是出头之日?”

        司马懿笑道:“只要真是块金子,就有发光之时,等着吧。”

        司马师的亲信汗流浃背进来说:

        “长公子,诸葛亮率大军北伐已到汉中了。”

        司马师笑道:“啊,父亲,我们终有出头之日了。父亲,朝廷肯定要召您回去了。”

        司马懿脸上掠过一丝得意……

        汉中,诸葛亮的中军帐内,诸葛亮升帐商议军事策略问题。

        先锋大将魏延出策:“丞相,末将愿率五千精兵,沿子午路走,十天便可达长安,然后奇袭之,那长安守将夏侯桥远远不如他的父亲夏侯悖,胆小而无谋,他肯定抵挡不住。即使曹魏的援军来也需要二十天时间,而丞相的大军从斜谷出发可以及时赶到,这样,两军会合顶长可取。”

        众将听了都兴奋起来,以为可以速战速决。惟独诸葛亮沉吟不语。

        “丞相为何不语,难道此计不成?”魏延问。

        众将也都以询问的哏神看着丞相。

        诸葛亮把扇子放下,严肃地说:

        “将军的计谋风险太大,如能达到自然好,但万一有所失误,那我们必陷于重围之中,轻则覆军,重则覆国,所以不可。”

        魏延不甘心,问:“何故不可?”

        诸葛亮说:“将军能保证十天一定能到长安吗?如到不了,中途被敌兵阻截,那是退还是进?此其一;将军即使到了长安,夏侯耕不逃跑,而是拼死抵抗,那又将会是什么情况?此其二;如果我率大军不能在曹魏的援军到来之前与你会合长安,那么将军的五千精兵又将面临什么样的结局?此其三。上述三条,只要有一条出了差错,我军都会伤亡惨重,甚至遭遇灭顶之灾,所以不能采纳你的计策。”

        魏延听了不以为然,又问:“那以丞相之见,又该如何?”

        诸葛亮不紧不慢地说:“我的策略是声东击西。”

        赵云说:“声东击西,太好了,请丞相明示。”

        诸葛亮便指着地图对赵云说:“子龙可与邓芝将军率偏师为疑买,假装由斜谷(陕西眉县西南)进攻关中之邱县(今陕西眉县东)以牵制住魏军。而我则率主力人陇西进祁山(今甘肃礼县东)。”

        赵云说:“声东击西是可以迷惑敌人,可是为什么要绕到陇西呢?”

        诸葛亮说:“我选择入陇西的理由有三:一是陇西地广,我军有迂回之地;二是陇西羌人曾鲍受曹军之苦,有利于人心归向,可以西和诸戎;三是祁山的天水郡,是长安通向陇西的咽喉。据此三点,如果我们以陇西为据点,便进可伐魏扩地,退可坚守蜀汉。”

        赵云说:“丞相英明。”

        蘩众将也都说好。谋略既定,诸葛亮便出师了。

        魏明帝得到诸葛亮派遣二十万大军进驻汉中的消息后大吃一惊,忙派大将军曹真去抵御。

        这时,明帝接到司马懿的信,信上说:“主公,诸葛亮一向谨慎,他不可能冒险走直线,斜谷的赵云军队必是疑军,诸葛亮的主力必然向陇西而去,请主公斟酌。”

        魏明帝看了,问曹真:“大将军如何看待司马懿的意见?”一向排挤司马懿的曹真正在犹豫,其子曹爽却说:“司马懿未必判断正确,那诸葛孔明又不是傻子,他怎么会放着近路不走却绕弯子,司马懿心里分明有怨,故意跟我父亲作梗。”

        曹真听了说:“爽儿说得对,我们不能上当。陛下,我们应把主力放在斜谷一带,那才是上策。”

        魏明帝说:“大将军,你率大军立即赶往斜谷,抵御诸葛亮。”

        “遵旨。”

        在声东击西的掩护下,诸葛亮的主力部队迅速进入陇西。诸葛亮大军从天而降吓坏了天水太守马遵,此时的马遵正带着年轻将领姜维在外地巡回,赶不回城,天水守城空虚,很快就被诸葛亮拿下。

        这天诸葛亮召开高级军事会议,商讨下一步。

        诸葛亮说:“姜维是羌将,他年轻有为,文武全才,忠义而且善战,最重要的是他在雍、凉羌人中很有号召力,我们要拿下陇西,那人心归向是很重要的。现在,姜维正跟天水守将马遵外巡,只有把他们分开,才能招降姜维。”

        马谡说:“老师说得是,雍、凉二州多羌夷,如果能让姜维归降,那对我们将很有利。”

        诸葛亮说:“我们现在已经拿下了天水,下一步是南安及安定二郡。《孙子》日:不战而屈人之兵,是兵家的上策,所以我们一定要多在智取上下功夫。”

        将军王平说:“正好,我有一个故友在马遵部下,找他去离间姜维和马遵。”

        马谡说:“甚好。”

        诸葛亮说:“马遵本来就是个多疑的人,对这种人施离间计,最容易见效。另外与此同时,我们还要趁魏军的援兵来到之前拿下天定和南安,一定要让魏军闻风丧胆。”

        马遵听了姜维暗中与诸葛亮勾结的传闻后,果然中计,他深信不疑,以为姜维要降蜀了,便偷偷地率部下跑到上邦并把城门关闭。姜维不知情,正和几个部下来到城门下,见城门紧闭,正在疑惑,却听马遵在城门上说:“姜维,你要降诸葛亮就去吧,不过就请你到阴曹里去降吧!”说完下达命令:

        “放箭!”

        姜维知道被人暗算了,他们只得又奔到冀县,冀县令接到马太守的密令也不让他们进城。

        姜维没有办法,便召集雍、凉羌人准备夺回天水。

        姜维率众多羌兵围住了天水,姜维是本地人,又是将军,他一呼百应带来了不少人马。

        只见他骑在高头大马上喊道:“城楼上的孔明,雍、凉本是羌族的家园,你为何要来夺取,有种的去攻打长安洛阳,除掉奸贼,匡复汉室才是好汉。”

        诸葛亮在城头上,见姜维年轻威仪,英勇忠义,十分喜爱。尤其听他说匡复汉室、除掉奸贼的话,更是对他赞赏有加。

        这时马谡说:“丞相,我去压压他的威风。”

        马谡拍马出来,喊道:“小小姜维,看刀,马谡来了!”

        于是两个年轻将领厮杀了起来,诸葛亮怕伤了他们,忙叫鸣金收兵,诸葛亮在城头上说:

        “姜将军,你英勇忠义,本人十分钦佩,你要人城门可以,我将大开城门请你进来,你看看我身旁站着的是谁?”

        姜维仰头看去,却见老母站在诸葛亮身旁,忙下马道:

        “母亲,您被诸葛亮做了人质了。母亲别怕,孩儿这就来救您。”

        “维儿,休得鲁莽,我不是人质,我是来劝你投诚孔明丞相的。他们是好人,是要匡复汉室的。维儿,你不要忘记你父亲是怎么死的,现在,魏人已经不要你了,马遵太守已经把你拒之门外。孩子,你还为他们卖什么命,跟孔明丞相一起干才是正道。”

        诸葛亮摇着羽扇笑道:“少将军,你母亲说得对,跟我们一起讨伐曹魏,匡复汉廷吧!我知道你一向忠孝,难道你母亲的话你都不相信吗?”

        姜维只是听着,没有说话。

        诸葛亮见他心有所动,又说:“少将军,马太守拒你于门外,说明他不信任你,而我们信任你,我们欢迎你。”

        诸葛亮又宣布:“开城门,迎少将军。”

        鼓乐响起,城门大开,诸葛亮扶着姜母到城门迎接,姜维向母亲跪拜下去:

        “母亲,只要您老人家安好,孩儿死而无憾。”

        姜母说:“母亲不要你为我死,母亲要你为匡复汉室效忠。孩子,孔明丞相是个好人,你就投奔他吧。”

        诸葛亮微笑着说:“少将军,我们北伐是为了讨伐曹魏,恢复汉室,是为了实现先帝的遗愿。我刚才听你说有种的去攻打长安、洛阳,除掉奸贼,匡复汉室才是好汉,看得出,你是一忠义之士,跟我们可谓同仇敌忾。怎么样,就跟我们一起北伐吧。”

        诸葛亮顿了一下,又说:“现在曹魏已篡权,所以我们有责任去拯救汉室。少将军,想想看,汉室对你们仁慈宽厚,视羌夷如兄弟,而曹魏则不然,你的父亲就是死于曹魏的刀下。少将军,孰去孰从,你应该明断。”

        姜维听了终于下了决心,说:“丞相,您说得很对,末将就跟随你讨曹魏。”

        “好。进城。”

        于是,诸葛亮携姜维人城。

        诸葛亮收了姜维,又壮大了力量,就准备攻打安定。他附在姜维耳旁如此这般说了几句。

        这一天,诸葛亮率军迅速将安定城围住,城里的魏将忙紧闭城门,等待援军来救。这时,姜维率队朝城门赶去,守将以为是姜维来增援,便打开城门冲了出来,准备接应“援军”。

        不料,刚出城门,就被姜维擒住,于是蜀军冲进了城内。

        诸葛亮又用同样的方法攻下了南安。

        天水、安定、南安连连失守,恰在此时,那曹真又在斜谷中了赵云的伏兵。消息传到洛阳,魏明帝曹叡大惊,心想,我中了诸葛亮的声东击西之计了,唉,都怪我不听司马懿的劝告。唉,只有司马懿能克诸葛亮,便下令:

        “司马懿进京。”

        司马懿父子在庭院里练剑,练了一会儿,家人送来毛巾和茶,司马懿接过毛巾擦了擦汗,又接过茶喝了几口。

        司马师兄弟也收了剑,走过来喝水。

        司马昭说:“父亲,诸葛亮陇西大胜,连克三城。”

        司马懿仰天长叹道:“陛下中了诸葛亮声东击西之计了。”

        话刚说完,就听家人来报:“大人,朝里来人了,说要您接旨。”

        司马懿对两个儿子笑道:“怎么样?金子要发光了。”

        司马懿父子出门迎接钦差。

        钦差说:“司马懿接旨。”

        司马懿父子忙跪下。

        “朝廷有要事,召司马懿火速进京。”

        “遵旨。”

        司马懿父子三人打点好行装,就急奔京城而去。

        到了京城洛阳,魏明帝召见了司马懿,给他赐座,然后内疚地说:“司马爱卿,朕因为受了诸葛亮的离间,让你受委屈了,现在诸葛亮大军压境,朕才恍然大悟,上了他们的当了。朕悔之不及……”说着两眼涌出了泪水。

        司马懿见了十分感动,说:“圣上,臣下不怨您,只怪诸葛亮太阴险了。”

        “好啦,好啦,过去的就不提了。朕任你为大将军,加大都督,假黄钺,命你领兵去西蜀,抵御诸葛亮的蜀军。诸葛亮那人足智多谋,也只有你才能对付得了他。”

        司马懿忙起身跪叩道:“臣下领旨谢恩。”

        明帝问:“爱卿将怎样抵御诸葛亮?”

        司马懿说:“自古兵家远征有三忌,一忌粮草不济,二忌疲劳作战,三忌持久战。诸葛亮长征陇西犯我境,属兵家远征,我就以牙还牙,采取断他粮草和疲敌的计策,避免跟他速战速决。”

        司马懿又说:“凡是远征的一方,都希望速战速决,因为他们经不起消耗,我们就应抓住他这一弱点,以守为攻,跟他们耗下去,其结果必然是我方强了,他们弱了。到那时再出击,便可一举歼灭之。”

        明帝说:“司马将军真是深谋远虑啊,太好了,我相信你用这三大法宝必能降服诸葛亮。”

        司马懿跪叩道:“臣下谢陛下信任,不赶走诸葛亮决不回来见您。”

        明帝高兴地说:“好,朕祝你旗开得胜,马到成功,等你凯旋之日,朕一定亲自到城门迎接你。”

        “谢圣上。”

        诸葛亮的军粮开始紧缺,他便率军去邦地割麦子。

        司马懿大军正向陇西昼夜兼行。

        司马懿骑在战马上,左右是司马师和司马昭。司马昭见父亲每天都要跳下马,走到田间拿起一把麦子用手摸它的颗粒,正疑惑着,忽然,司马懿放下麦穗,高声喊:

        “加快行军速度,越快越好。”

        司马师不解便问:“父亲,您怎么对麦子这样感兴趣?”

        司马昭说:“不是父亲感兴趣,而是有人在感兴趣。”

        司马懿回头看了看司马昭,暗想,这个儿子不能小看,于是传令,一定要在麦子成熟前赶到邦地。

        诸葛亮的兵马到了邦地,诸葛亮的军队正在地里割麦子。

        司马懿知道诸葛亮远征最紧要的是粮食,便亲率大军去上邦阻截诸葛亮割麦子,又派两个大将去袭击诸葛亮在祁山的大本营。

        弄得诸葛亮首尾难顾。

        诸葛亮的蜀兵刚刚开始割麦子,司马懿的魏兵便追来了,双方在麦地里厮杀起来……

        诸葛亮正在指挥反扑。

        飞骑来报:“丞相,魏兵偷袭我军大本营,焚烧我军的营寨。”

        诸葛亮大惊,只好下令,派一支军队去解救。

        诸葛亮首尾两顾,割麦受阻,只好下令撤离上邦,奔向另一个产麦区——卤城。

        蜀军正在地里割麦子,忽然鼓角响起,魏军又像蝗虫一样冲上来了,诸葛亮只得鸣金收兵。诸葛亮囤军粮的计划又被司马懿破坏了。

        诸葛亮站在卤城的山坡上,看着金灿灿的麦穗周围都扎满了魏营时,叹道:“司马懿啊司马懿,难道要我孔明输在你手下不成!”

        下属来报:“丞相,粮食已经没有了,怎么办?”

        诸葛亮感到一阵心绞痛,他用手按着胸口,吐出了一口血,左右惊叫:“丞相、丞相……”

        诸葛亮只得下令暂时退回大本营。

        诸葛亮想起了一个叫孟达的人,不过只要一提他,诸葛亮就皱起了眉头。这是一个可恶的人,孙权攻打荆州时,他身为上庸守将竞和刘封勾结起来,不去助关羽。关羽腹背受敌,败走麦城,他依然见死不救。关羽被孙权杀后,他罪责难逃而投降了曹魏。

        诸葛亮想着想着便心生一计……如果把他争取过来,那么两线一起进攻,长安、洛阳受到威胁,便可配合自己在西线的进攻。

        于是便写了一封密信,差人给孟达送去,意即,只要他反戈一击,将功折罪,将不计前嫌。又攻心说他有叛逆前科,曹魏也不会信任他,将功返蜀是他最好的选择。

        孟达看了密信,心里开始犹豫,他当然没有想到诸葛亮给他密信的同时,又将他欲反的消息泄露了出去。

        原来,诸葛亮的密信有两封,一封是结孟达的,另一封是给司马懿的。后者是由跟孟达关系不好的魏兴太守申仪送去的,信中说孟达想叛魏归蜀。

        魏明帝曹叡不是一盏省油灯,自从诸葛亮率大军北伐后,他就亲临长安指挥反击。

        天下聪明的人不止一个,和诸葛亮同时想到孟达那个人的就是司马懿。他想,孟达是个降将,却守着新城要地,诸葛亮如果与孟达勾结,那么孟达的部队对长安、洛阳就是一个大威胁……

        司马懿一击桌子:“必须先收拾掉他,才能打破诸葛亮的北伐部署。师儿,你去想想办法,派人打入新城,设法控制孟达。”

        司马师说:“父亲,孩儿已派人去了。”

        司马懿欣赏地说:“不愧是司马懿的长子。”

        这天,司马懿、司马师、师马昭父子三人又在一起商议,司马师派去的人来报:“大人,魏兴太守申仪派人送来密信。”

        “噢,快请入内室。”

        内室里,来人说:“孟达欲叛魏降蜀,跟诸葛亮一起进谋两京。”

        来人走后,司马懿对两个儿子谠:“果然不出我所料,不过,那孟达是个墙头草,我给他写一封信,你们派人送去。”

        于是司马懿给孟达写了一封软硬兼施的信:

        某十分赞赏你昔日的深明大义和弃暗投明的义举。想当年关羽腹背受敌向你求助时,你和刘封按兵不动,才致关羽身首异处,对此你对魏国立了大功。蜀人虽然对你切齿痛恨,但魏国十分器重你。现孔明举兵北伐,断然不会放过他们认为的不义之人,所以希望我们齐心协力一致对敌,为魏国共建功业,到那时孟达你必然又是魏国的一大功臣……

        孟达收到了这封恩威并施的密信,看了如芒刺在背,吓出了一身冷汗,看来,只有一边倒了,司马懿暗示得对,那蜀国人断然不会原谅我,我该怎么办?……可是,诸葛亮给我的密信,是要我将功折罪,便绝不计前嫌,只要我能举起反魏归蜀的大旗,去进攻洛阳,配合诸葛亮在西线的推进,那么我就立了大功了。

        唉,我该怎么办?

        孟达经过剧烈思想斗争,还是决定反魏归蜀,他判断司马懿如得知他反叛,定要来平叛,但至少也得有几天时间,因为他所在地离洛阳及新城都很远。等司马懿上奏朝廷批准,使者往返的时间,加上他来平叛的路程,得有一段时间,到那时我则早已率兵到洛阳了。

        于是孟达跟诸葛亮联系好准备起兵,万没想到司马懿已率大军共临城下。

        孟达知道司马懿已经把新城围得像铁桶似的,十分震惊。孟达慌忙下令守卫,但仍然被司马懿攻破了。

        孟达被擒后,将士们把他带到司马懿面前。

        孟达说:“我服了,司马都督,我知道我死定了,不过能否给我死个明白,你的大军是怎样开来的?”

        司马懿说:“好吧,我就让你死个明白,你难道不知道将在外,君命可以有所不受吗?”

        孟达恍然大悟,那就是说司马懿并没有去洛阳向朝廷请命就直接开来了,好厉害的司马懿,他嘴里不得不吐出“真神骏矣”的惊叹。

        司马懿杀了孟达,诸葛亮得知消息气得心腹绞痛,脸色发白,司马懿啊司马懿,万没想到我堂堂卧龙竟栽在你这匹瘦马上啊!

        平息孟达的反叛,司马懿再次展现了他的神速和果断。

        诸葛亮望着北方叹道:

        “司马懿啊,又是你坏了我的事,如果你不复出,孟达就死不了;如是两京可夺,魏可灭矣,而现在……”

        诸葛亮一阵胃痛,他痛楚地用手按住胸口又吐了一口血……

        “丞相,你怎么啦?”

        诸葛亮被左右扶回营中,唤来随军郎中给他诊脉。

        郎中诊了脉说:“丞相是肝火攻心,只要平息了肝火,就不会吐血了。我给您开一服舒肝和胃的方子,吃后,多加调养便可。”

        郎中开了方子,就煎药去了。

        诸葛亮身体稍好,便准备攻打街亭。

        街亭(今甘肃庄浪东南),是两汉通往关中、天水、安定等地的要镇,是东西南北的总路口。又因依山临水,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所以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诸葛亮思考再三,才确定让很有军事天才的马谡去固守。

        中军帐中,诸葛亮对马谡交待道:

        “街亭十分重要,如果守住此地,便能阻截魏军人陇西增援。一旦失去,我军便不能在渭水北立足,所以你必须坚守。”

        马谡应道:“末将决不辜负丞相信任,一定坚守街亭。”

        诸葛亮又告诫他一定要选好扎营地点,要依山傍水,并且要守到魏延的增援部趴到来。

        马谡回道:“谨记丞相吩咐。”

        王平见马谡把兵营扎在远离水源的山上,便说:“马将军,你犯了兵家大忌了。”

        马谡说:“这是用兵常识,我何尝不知。只是我别有用意,当年项羽破釜沉舟,背水一战,为的是置死地而后勇,这就是我这样扎营的缘由。”

        王平说:“反正我是不会按你的方案扎营的,我要把部队扎在山下水边。”

        马谡说:“你是副将,我是主将,我们应生死相依,共同抗敌,你怎么可以另立山头?”

        王平二话不说拉了部队就下山走了。

        张邰率军日夜兼程,来到街亭发现马谡居然舍水求山,把营寨尽扎于南山,便派人去向司马懿禀报。司马懿只写了一个“水”字,装在锦囊中让来人送去。张邰打开见了,思索一阵,忽然恍然大悟。立即下令把南山团团围住,然后断绝马谡的汲道,使上山的水源中断。

        蜀军干渴难耐,军心涣散,张邰趁势猛攻。

        马谡的军队又渴又累,却没有出现置死地而后勇的奇迹,而是被张邰的军队打得溃不成军。

        原来,马谡派人下去令王平救援,准备来个里外合击,让张邰腹背受敌,然而非但王平没有来,连魏延的增援部队也没有赶到。

        街亭终于被张邰攻下来了。结果是马谡的部队几乎全军覆没,马谡被几个卫士保着冲了出来,点了点人已所剩无几,而王平则是全军而还。

        街亭失守,诸葛亮失去了前进的据点只得后撤,司马懿率二十万大军穷追不舍。

        诸葛亮率军后撤到西城时,已能看到司马懿兵马飞奔时扬起的尘土。

        诸葛亮一看自己的队伍,一部分主力已派出去支援赵云、邓芝的东线,一部分被派去运粮食,还有一部分护送辎重,自己亲率的只剩下万余,而司马懿却有二十万人马,怎么办呢?一向沉着的诸葛亮已如热锅上的蚂蚁,在城头上走过来踱过去没了主意,而将士们更是大惊失色。

        诸葛亮急中生智,心想,现在只能智取,仅以一万兵力去跟二十倍于自己的司马懿作战是不可能胜利的,只有在以少胜多方面想办法了,他忽然想起了古书上记载的一个计谋,于是灵机一动,便把亲信唤来做了一番精心布置,专等司马懿大军到来。

        司马懿率大军杀气腾腾地追到西城门外,满以为诸葛亮会迎战和他拼到底,然而令他诧异的是城下不见一兵一卒。不一会儿,城头上有细乐传来,司马懿骑在马上,抬头望去,只见诸葛亮和一个老者在对酌,儿子灵儿在一旁诵诗:

        “阿爸,下句是什么?孩儿忘了。”

        诸葛亮说:“噢,为父给你背来。”

        “噢,阿爸,孩儿记起来了,我背诵。”

        诸葛亮夸道:“乖儿子,真聪明。”

        司马懿观看了半天,只见诸葛亮神色自若,谈笑风生。旁边副将司马师说:“我们冲进去吧,那孔明必是故作姿态。”

        司马懿摇摇头说:“不可鲁莽,那孔明一生谨慎,再说还有他的独根苗在此,他断然不会冒此风险,内必有伏兵。”然后下令:

        “速撤。”

        司马懿大军撤走了。孔明哈哈大笑,还表扬灵儿:“临危不惧,不愧是我的好儿子。”

        司马懿退出百里后,才知西城果然是座空城,他后悔不迭地说:“我这一生的智慧就是差诸葛亮半步。”

        诸葛亮无功而返,退回汉中,升帐问罪马谡。

        “马谡,你知罪否?”

        马谡泪流满面地说:“丞相,马谡知罪,马谡使北伐毁于一旦,马谡愿一死以谢天下。”

        诸葛亮痛心地说:“当时王平已经劝告你据山寨会招致断水之虞,为何不听?”

        马谡说:“我是想学当年项羽背水一战让将士们置死地而后勇。可是万没料到……”

        “唉,”诸葛亮叹道,“好一个置死地而后勇,你太书生气了。那项羽是什么人!将士们都甘愿为他去死,而你,能吗?!不是我跟你过不去,这次你的失误给北伐带来严重后果,不斩,我今后无法治军。”

        马谡听了跪了下去,声泪俱下:“丞相,我也知道我罪不当赦,丞相平时待我如父子,我死之前只有一个要求……”

        “讲。”

        “古时尧帝命鲧治水,鲧用堵法九年水患未息,于是舜帝将他杀于羽山。后来舜帝又命鲧之子大禹治水,禹用疏导之法十三年而水患治。禹于是被舜帝选为继承人,我希望丞相能培养我的儿子,这样我也死而无憾了。”

        诸葛亮垂泪道:“我一定善待你的儿子。”

        赵云求道:“丞相,马谡还年轻,可以让他戴罪立功。再说,今天下未定,先戮杀才士,恐怕不太恰当。”

        又一将也说:“马谡纵然铸成了大错,但他不是有意的,汉中人才本少,把这样年轻有谋的将士杀了,岂非憾事?”

        围在外面的将士们听了,刷地一下全跪下了,齐声说:“恳望丞相不要杀马谡,可让他戴罪立功。”

        诸葛亮听了收住泪,严正地说道:“大家请起,我难道不知天下未定,敌强我弱,人才之弥贵,但我军之所以能迅速崛起,威震四方,就是因为军法如山。倘若这次不按军法执行,那么下次有人犯了又该怎么办?以军法论,马谡犯的是死罪,不诛不行,请大家不要再讲情。”

        诸葛亮说罢,将头转过去,含着眼泪,声音哽咽着喊了一声:

        “带下,斩。”

        马谡刚被正法,就听一声高喊:

        “刀下留人。”

        一兵士策马赶到,他翻身下马说:“丞相,陛下有旨。”

        诸葛亮拆开看了,涕泣着说:“晚了。”

        早朝,后主升殿,文武百官列于殿下。

        后主说:“相父,你北伐回来,辛苦了。”

        诸葛亮说:“这次失败,马谡失守街亭,是我用人不当,我请求降三级。”

        后主说:“胜败乃兵家常事,何故如此自责?”

        李严出列说:“陛下,他是应该自责,他斩马谡,十万将士都哭了,可是他就是要斩,他这是把马谡作为替罪羊。”

        李邈也出列道:“陛下,李严说得很对,丞相之所以失败回来,一是北伐的条件不成熟,他硬要率兵去打,难怪弄得狼狈而归;二是斩马谡更是没有必要,可以让他戴罪立功嘛,这完全是为他自己开脱责任;三是指挥失误,放着魏延将军提出的直线不走,却要绕大弯子走陇西线,结果无功而返,还浪费了大量财力、人力。所以臣以为陛下应该同意他自己提出的连降三级,这样才公平。”

        又有两个大臣也表示同意。

        后主刘禅只得说:“好吧,好吧,那就遵照相父自己的请求,连降三级。退朝。”

        吃饭时,阿慧见诸葛亮未来,就进丞相府去,见诸葛亮一人立在窗前,阿慧走过来说:“夫君,你一人站在这儿干吗?快回家吃饭吧!”

        “我不想吃。”

        阿慧见他满眼含泪,便说:“胜败乃兵家常事,你不要太伤心了。”

        诸葛亮叹道:“人心太险恶了。”便把朝廷上受到的诽谤对夫人说了。

        阿慧听了,气愤地说:“小人,真是小人。夫君,你不要难过,自古忠臣都是屡遭诬陷,只要自己走得正,心中无愧就行。”

        诸葛亮叹道:“我有什么错吗?难道我不该北伐,难道我不该到陇西,难道我不该斩马谡?”

        诸葛亮顿了顿又说:“不北伐对得起先帝吗,不走陇西走魏延提出的驿道,恐怕伤亡还要更大,弄不好非但覆军,甚至还可能覆国,斩马谡并非我心里愿意,可是不斩,以后军法还耍不要……唉,难哪!”

        阿慧说:“我们回家,回家再说。”

        回到府上,阿慧说:“先吃饭,夫君,身体要紧。”

        “不想吃。”

        阿慧说:“身体弄坏了怎么办?”

        阿慧给他盛了饭。

        “看菜都凉了,我去热一下。”

        灵儿放下书,跑过来问:“阿爸,您为什么不吃饭?”

        诸葛亮把灵儿揽在怀里,亲了亲他说:“阿爸胃疼。”

        灵儿便跑去跟阿慧说:“阿妈,阿爸要吃药,阿爸胃疼。”

        阿慧说:“好的,乖儿子,让他先吃饭再吃药。”

        诸葛亮说:“灵儿,要好好读书,好好做人,快去读书吧。这次你可是为阿爸立了一个小功了。哈……”

        “哎。”小灵儿又坐到窗下,写字去了。

        阿慧把饭菜热好,坐下,看着诸葛亮吃,然后劝道:

        “人已经死了,再伤心也没用。”

        “唉。”诸葛亮放下碗,站了起来。

        “夫君,”阿慧走了过去劝道,“你以法治军是对的,不严点,以后怎么可以战胜魏军啊。”

        诸葛亮转过头来说:“阿慧,只有你最了解我,我何尝不想留下他,可是,开了先例,以后就管不住了。”

        “是啊,人非草木,孰能无情,马谡和你亲如父子,他是你一手培养起来的,他很有军事天才,又聪明好学,只是缺少战斗经验。我知道你杀他是出于不得已,可是有什么办法呢!走,还是吃点饭吧。”

        诸葛亮又说:“你想,马谡要学项羽破釜沉舟,置死地而后勇,可是项羽是何等人!万千将士可以去为项羽而死,能为他马谡而死吗?”

        阿慧点了点头,说:“马谡是太书生气了。”

        阿慧把诸葛亮劝回饭桌旁坐下,动情地说:“夫君,我知道培养一个人才不容易,你一直想把马谡培养出来做你的后继,没想到他却犯了大错。本来胜败乃兵家常事,但这一次失街亭,导致了整个北伐的失败,他也是咎由自取,你就别太难过了。来,把这碗肉汤喝了,一会儿又该凉了。”

        诸葛亮端起了肉汤,泪水盈眶,怎么也咽不下去,阿慧只得扶着他到内屋,侍候他在床上躺了下来……

        阿慧说:“夫君,说良心话,该斩的应该是王平,马谡是全军覆没,而他却是全师而还。他身为马谡的副将,即使意见有分歧也不该擅自把兵马分出。在马谡危难之时,更不该观望,这样的副将才应该斩。”

        诸葛亮听了,只长长地叹了口气。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966xs.com。966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wap.966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