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书友访问966小说
首页金圣智圣价格表图第二章 动荡少年

第二章 动荡少年

        动荡的历史成就了动荡的少年,这也是规律。

        跟随叔父从徐州南下,千里逃难,亲眼目睹了战乱恶果,汉室濒危、奸宦作乱,人民饱尝痛苦……这一切让小小年纪的亮儿竟说出了“我长大了一定要匡扶汉室,平息战乱”的豪言……

        诸葛亮兄妹跟随叔父坐在马车上,挤在逃难的人中,继续住南而去……

        他们在车上看到战后倒塌的墙垣和坐在地上哭泣的难民,道上不时奔驰过去一队队兵马,诸葛亮想,这年代真正是兵荒马乱,民不聊生啊!

        这天下午,走了一段,他们看到路旁有几棵树,便下车坐下来乘凉,喝点水。诸葛亮解开琴弹了起来,并吟道:

        这时后面驰过来一队人马,为首的听见琴声悲怆激昂,吟诗又这样非凡,便策马过去,见弹琴的是一个十三四岁的少年时,非常惊讶,问道:“你叫什么名字,小小年纪,琴声就如此悲怆?”

        诸葛亮停了拨琴,抬起头来,见是一个身着铠甲、英姿勃发的将军骑在一匹高头大马上问他,就站了起来施礼道:“我叫诸葛亮,字孔明,山东琅邪人,因避乱南逃,在此一歇。”

        “啊,你就是琅邪神童诸葛亮?”

        “你们是……”

        跟在一旁的目光睿智,长得眉慈目善的黑髯公说:“他是曹操将军,我叫荀彧,是他的参军。”

        曹操翻身跳下了马,诸葛亮见曹操身材魁梧,长得浓眉大眼,方颐隆鼻,目光逼人,很有一种震慑力。

        “啊,是曹将军,听说过,是反董卓奸贼的将军,小辈这儿有礼了。”

        曹操哈哈大笑:“连逃难少年都知道我曹某反董贼,太过瘾了。”

        荀彧问诸葛亮的叔父:“你们准备到何处去?”

        “想到荆州去,刘表是我的朋友,想去暂避。”

        曹操说:“荆州是个世外桃源,那刘表只图苟安,不是个英雄。”

        说着看了看诸葛亮,见他年虽少却目光坚定,便对荀彧说:“不过听琴声,他长大了不会是个等闲之辈。”

        不料小小年纪的诸葛亮竟说出了:“我长大了,一定要匡扶汉室,平息战乱。”

        曹操听了一惊,说了声:“好,有志气,我们后会有期。”

        他当然没有想到,就是这个小小的少年,后来竟成了他的对手。

        曹操言罢一扬鞭,便飞驰而去了,他的兵马也追了过去,后面扬起了一片黄尘……

        诸葛亮当然也没有想到,他和这个曹操的家族竟较量了大半生。

        司马懿在马车里看书,看着看着就睡着了。

        忽然听见:“书掉了、书掉了。”

        听见喊声,马车停住了,司马懿从车上下来,走了过去。

        “是你的书吗?”诸葛亮问。

        “是的,谢谢你。”

        “我叫诸葛亮,敢问兄长的尊姓大名。”

        “我叫司马懿。你有多大?”

        “十三岁。你呢?”诸葛亮问。

        司马懿说:“我比你大两岁。”

        诸葛亮说:“你这么年少就读《尚书》,将来是想做官吗?”诸葛亮注视着他极深邃的眼睛问。

        “不,我只是喜欢读书,对官场并不感兴趣,这本书是父亲生前留下来的。”司马懿也看着他发亮的眼睛回道。

        “哦,你的父亲也没有了?”

        “我已经父母双亡,住在兄长家。”司马懿说。

        “啊,”诸葛亮说,“没想到我的命运跟你一样,我也是父母都过世了,我现在跟着叔父到荆州去。你呢?你上哪去?”

        “我也到荆州,是去拜师司马徽。”

        “啊,太好了,那我们一道走吧。”

        诸葛亮指着诸葛玄说:“他是我的叔父,他们是我的姐姐和弟弟。”

        司马懿向诸葛玄施礼:“叔父好。”

        “免礼。你到哪儿去?”

        “叔父,他叫司马懿,他也要去荆州,跟我们同道。”诸葛亮说。

        “那,那就一块走吧,也好有个伴,你父亲在车上吗?”

        “不,我父亲叫司马防,已经过世了。我是一个人上路的。”

        “哦,司马防,你的父亲是一位很有学问的大臣。你到荆州做什么?”

        “拜师司马徽,他是我的亲戚。”

        “司马徽,那可是当今天下最有学问的人,听说隐居到了荆州,你去拜师他,很好啊!”诸葛玄说。

        “那我们就一块走吧!”

        诸葛亮和司马懿手拉着手坐到了一辆马车上。两人都没有想到,十多年之后,他们成了斗智斗计的死对手。

        经过十几天的辛苦,诸葛亮姐弟三人跟着叔父终于来到了荆州郡辖地襄阳城。

        马车上,诸葛玄指着不远处的城门说:“亮儿,看,那儿就是襄阳城。”

        “啊,襄阳城终于到了。”

        车子驶进襄阳城,诸葛亮从车窗向外望去,只见街市齐整,商店热闹,人们彬彬有礼,他非常奇怪怎么乱世之中还有这世外桃源,便问:“叔父,到处都是军阀混战,怎么这儿还如此安宁?”

        叔父说:“我的知交刘表是荆州刺史,他原是‘八俊’之一,清高而正廉,从不卷入政治漩涡,他既不参加反董卓的联盟也不被袁绍、袁术兄弟拉拢,只在这儿偏安一隅。所以,荆州尚未受到战乱的干扰,我带你们到这儿来,就是为了给你找一个可以安心深造的地方。”

        诸葛亮说:“叔父想得真周到,太感谢叔父了。”

        车子驰到刺史府第,看门人通报进去,诸葛姐弟都下车在叔父身旁站着。

        不一会儿,荆州刺史刘表迎了出来,见了诸葛玄,十分高兴。

        “贤弟远道而来,快快进府。”

        吃饭时,诸葛玄向刘表介绍诸葛姐弟。

        “刘兄,他三人是我的亲侄儿、侄女。唉,可怜都还小小年纪就父双亡了。”

        “噢噢,是这样。”

        三姐弟便站了起来向刘表施礼道:“伯父好。”

        “好,好,快坐下吃饭。”

        刘表看着诸葛亮说:“这少年眼睛怎么这样亮,一看就是聪慧无比。”

        诸葛玄说:“他叫诸葛亮,他出生时天空出现了一颗智星,把黑夜照亮了,所以得名。他从小就有神童之称。他年纪虽小,但书已经读得很多了,琅邪城里的书他都读遍了,所以我才带他到您这儿深造。”

        “噢噢,好好,就让他兄弟在我办的学业堂里就读吧!”

        “啊,那太感谢了,还不快拜谢伯伯。”

        于是三姐弟向刘表跪拜感谢。

        “噢,快快起来,不必客气,我也是一个爱才的人,以后你们尽管好好读书,我这儿有的是书。”

        “谢刘伯伯。”诸葛亮说。

        刘表想考考他,就说:“我想问你一个问题。”

        “伯伯请讲。”

        “你崇敬孔子还是崇敬老子?”

        “都崇敬,不过更敬重孔子。”

        “为什么?”刘表问。

        诸葛亮说:“因为他说的话更符合我的需要。”

        “噢,举个例子说说,我倒很想听听。”

        诸葛亮想了想说:“因为孔子鼓励我们三十而立。”

        刘表听了哈哈大笑道:“那就是说小诸葛亮是准备三十而立了。”

        诸葛玄说:“这孩子就是爱看孔子的书。”

        刘表说:“好,有志气。”

        饭后,刘表说:“诸葛亮,你会下棋吗?”

        “略通……”

        “好,那我就与你比试比试,我的棋技可不低呀。”

        于是家人把棋盘摆好,两人就走开丁黑白棋子。诸葛玄在一旁观看。

        刘表没想到竟输给了小诸葛亮,便惊奇地问:“你用的是什么招?”

        “八卦棋。”

        “八卦棋?太厉害了。”

        诸葛玄说:“他学呢!”

        刘表睁大了眼:“啊,这么小就学,了不起呀!”

        从此,诸葛玄就在刘表麾下任了一个小职,诸葛亮姐弟也就在荆州襄阳住了下来。诸葛亮及弟弟每日到新学业堂去读书。诸葛亮如饥似渴地学了起来。

        一天,诸葛玄到隆中办事,回来时带来了一个人。诸葛玄刚进门就唤道:“亮儿,快来,叔父给你请来了一个人。”

        正在屋里看书的诸葛亮听见喊声,高兴地放下书简就奔了出来。

        只见叔父身旁站着一个年轻人,诸葛亮忙迎了上去。

        叔父说:“他是襄阳最有名望的大名士庞德公的儿子叫庞山民。”

        诸葛亮忙施礼道:“大哥好。”庞山民见诸葛亮生得很聪慧,十分喜爱。到屋里坐下后,庞山民说:“听你叔父说,你很喜好读书,那好,我们家的书很多,我父亲很有学问,他也很喜欢好求学问的人。”

        诸葛玄说:“亮儿,去换换衣服,下午带你去隆中拜访庞德公。”

        “啊,太好啦,姐姐,帮我找件衣服。”

        “哎。”

        诸葛玉拿着衣服出来,见了庞山民飞红了脸,转回屋去说:“弟弟,到里屋来换。”

        原来,诸葛玉已知道庞德公的儿子要娶她,叔父前几天就跟她说过了,诸葛玉见庞山民一表人才,心里暗暗高兴,就侍候着弟弟换了衣服。

        春暖花开,阳光灿烂,诸葛亮和叔父及庞山民坐马车往城西驰去。车中,诸葛亮问庞山民:“庞兄,隆中距襄阳有多远?”

        庞山民说:“坐马车,两小时就可以到了。”

        诸葛亮高兴地说:“啊,那就越快越好。”

        庞山民一扬鞭,马车便飞快地驰了起来。

        诸葛亮说:“你的车赶得真好,没想到你这个大户人家的公子,还会赶车!”

        庞山民笑道:“我们隆中的人都是白天躬耕,晚上读书,我们都是农人,也都是文人,我们自耕自食,自读自赏,活得潇洒自如。”

        诸葛亮听了赞道:“难怪我看你既像文人,又像农民。”

        庞山民又笑道:“这就是隆中……噢,到了,到了,你看前面那个山村就是。”

        诸葛亮往前望去,只见在翠绿的山丘下有一座桃杏花掩映的山村,道路两旁是梯田层层,阡陌交错,一边田里开着金灿灿的油菜花,一边是绿油油的麦地,田中有一些人在躬耕。

        进了村子,走过小桥时,马车放慢了速度,桥下溪水潺潺,几个村妇正在河边洗衣服,有的在淘米、洗菜,几个孩童在河边嬉戏……

        “阿民回来了。”

        “哎。”

        进村后见竹篱院落内一块块绿畦葱地,几只小鸡在啄食,篱墙里桃花、杏花正盛开,阵阵花香扑鼻……

        “啊,隆中真美。”诸葛亮赞道。

        前面一座院里传出了悠扬的琴声,诸葛亮心想,这就是庞德公的府第了吧,便问:“到家了吧!”

        庞山民说:“再转一个弯就是。”

        车子又拐了一个弯儿,终于在一座豪华院宅门前停了下来。

        “下车吧,这就是我家。”庞山民说。

        诸葛亮跟着庞山民来到庞德公的书房,庞山民说道:“父亲,他就是诸葛亮,是刘刺史学业堂的高才生。”

        “啊,来来来,快请进来。”

        《“庞老师,请受小生一拜。”诸葛亮向庞德公拜了下去。

        “噢,请起,不必客气。”

        诸葛亮站了起来,抬眼望去,只见坐在书桌后的庞德公是一位髯黑须长,道貌仙逸的人,十分敬慕,再看房壁四周全是书画,诸葛亮越发钦佩。

        庞德公也看了一下诸葛亮,虽然布衣纶巾,模样却长得眉黑眼亮,额宽面白,如玉树临风,不禁怔住了,自语道:

        “这少年似曾相识。”

        诸葛玄说:“他是我的侄儿,初次到隆中,他非常喜欢读书,听说你很有学识,十分敬仰您,所以我带他特来拜访。”

        “哦,是这样,我看他的眼睛聪慧发亮,一看就是求学如渴的人,好。我这儿什么书都有,你尽管来看。”

        “谢先生。”

        正说着,忽听:“荆州刺史刘大人到。”

        庞德公听了,忙起身出到府外迎接。

        “不知刘兄驾到,有失远迎。”

        “哪里,哪里。”

        进堂屋落座寒暄后,刘表对诸葛玄说:“你们叔侄也来了。”

        诸葛玄说:“他听说庞公德高望重,学识渊博,特来拜师求学。”

        刘表说:“好,好,这少年,非常用功,我学堂里的书他都看光了,年纪虽小分析问题却十分深刻,将来恐怕是个辅佐帝王的人才。”

        诸葛亮忙谦恭地说:“大人过奖了。”

        诸葛玄说:“这孩子,从小就好学,最爱读书,而且领悟极深,他父亲在世时拼命培养他,去世前把他托付于我,为了不辜负兄长,所以这几年我都天天辅导他,现在,我发现他已经超过我了,所以才带他来拜求高师。”

        庞德公说:“好,我收他做弟子,诸葛亮有问题就经常来吧,我这儿的藏书非常多,够你看的。这隆中还有许多名士,以后我可以把你推荐给他们。”

        “谢老师。”

        刘表笑道:“德公可是荆州闻名的大名士啊,有他的推荐,你的老师该求不过来了,哈……”

        家人端来了茶,刘表用茶盅盖撇了撇茶叶末,喝了一口,说:

        “德公,兄弟今日登门可是要求贤人出山啊!”

        庞德公笑道:“刘弟,不是为兄不愿辅佐你,而是我的志向不愿入仕,还是隐居在此好,你多次登门请我下山,本来已不好意思拂意,只因为兄已决心终生不仕,所以请刘弟不要为难我。”

        刘表劝道:“如今天下纷争,军阀混战,荆州偏安也无非暂且一时,战火早晚要烧过来,庞兄既是坚决不愿出山,为弟只好常来讨教了。”

        庞德公说:“一方面我也老了,就是愿出山也心有余而力不足了。不过,我倒是可以培养几个像诸葛亮一样有无比才干的人,以后等战火烧到荆州时,也好助你一臂之力。”

        “好。那可就说定啦。”

        “当然,当然。”

        “诸葛亮,你说是吗?”庞德公问他。

        “是的,老师。”

        “哈……”庞德公用手捋着黑胡须笑了起来。

        诸葛亮感到他的笑声如洪钟,震得屋宇都像摇了起来一样。

        诸葛亮心想,这位庞公是他所见的最豪爽、最飘逸,也是最智慧的人,他真庆幸今天拜了这位高师。

        庞德公吩咐儿子:“民儿,你带诸葛亮到书房去,让他挑几本书带回去读,我陪你叔父们聊聊天。”

        “好的,父亲。”

        诸葛亮跟着庞山民进了庞德公的书房,刚一开门,一股菊香扑鼻而来,诸葛亮知道这是为防虫蛀书而洒的菊香精,他从小就是在父亲的膝旁闻着这样的书香,翻着洒了菊香精的竹简书,听着父亲的讲解长大的。

        啊,四壁全是书,一捆一捆的竹简书整整齐齐地摆在书架上,他小心地翻着……《诗》《礼》《易》……应有尽有……看来,庞德公还是一位收藏家。

        诸葛亮不停地翻看着,直到叔父来叫他吃饭,他才挑了几本兵书准备借回去看。

        庞公摆下酒菜招待客人。

        菜全是山珍:有烤鹿肉、炖肉、烧山鸡肉,还有一锅山珍汤,是野山参、灵芝和茯苓熬煮的。三杯酒下肚,大家便海阔天空地谈了起来。

        下午,马车离开了隆中,诸葛亮回头依依不舍地望着渐渐远去的山村,这个像世外桃源一样的读书圣地,给他留下了难忘的印象,他准备把借的书赶快看完了,再来向老师讨教和借阅。

        董卓专权时,各路英雄豪杰都各盘踞一地,聚义招兵,准备有一天能称雄天下,其中,袁绍就是一个名震朝野的大军阀,其势力仅次于董卓。

        袁绍到了冀州,倚仗袁氏家族的影响及反对董卓的功劳,使豪侠多归附,他不断招兵买马,扩大势力,于是被十几路反董卓的豪强组成反董卓的关东盟军推为盟主。

        这天,在冀州(今河北中南一带)袁绍的大营内,他升帐议事。

        见诸将已到齐,便说:“今收到曹操的檄文,倡议联合各路反董义兵,组成联盟,并推举我为盟主,诸将领意下如何?”

        袁绍的参谋田丰说:“如今董卓作乱,天下豪强皆集兵讨贼,现在曹操是关东联军的发起人,他推举我主为盟主,愿受我主指挥,这是大好事,我主何乐而不为之?”

        一将领说:“现在袁术在南阳起兵,兖州有刘岱,东郡有桥瑁,陈留有张邈、卫兹,济北有鲍信,河内有王匡,山阳有袁遗等,可以说各路豪强崛起,既是大家共推我主为盟主,那我主可谓当仁不让,又何必推辞!”

        又一将领说:“我主实力最雄,威望最高,这联军盟主自非我主莫属,我看这事就定了吧!”

        参谋许攸说:“这是我主发展的机遇,岂能放过?”

        众将也都表示同意。

        于是袁绍一击案,说:“好吧,既是各路豪杰都取信于我,那我就当这个关东联军的盟主,不日进军回洛阳,诛国贼。”

        于是袁绍自封车骑将军,封曹操为奋武将军。

        本来,一场轰轰烈烈的讨伐董卓的战斗应该使董卓伏诛,然而,大小军阀们都在保存自己的实力,谁也不愿多出力。袁绍身为盟主却让人失望,缺乏盟主气概,不但没有身先士卒,甚至舍不得贡献自己的一兵一卒,单等别的豪强冲上去,白己也来个暗中保存实力。

        结果,除曹操冲锋陷阵外,其余的都畏缩不前,致使董卓挟帝迁往长安,一场声讨董卓,拯救汉室的战斗不了了之。关东盟军也作鸟兽散,袁绍因无高人的政治远见,而坐失了称雄天下的良机。

        原来十几路军阀豪强组成关东联军进逼洛阳,董卓大惊,便调集人马,准备顽抗。经过几次激战后,董卓见寡不敌众,就杀了反对他的大臣,挟持汉帝,火烧洛阳,威逼百万洛阳百姓西迁长安。董卓的军队沿路烧杀抢掠,无恶不作,老百姓对他痛恨无比。

        本来,董卓西迁,关东联军应集中兵力追截,趁势诛杀董卓,可是各路人马都为了保存自己实力,而畏缩不前,尤其盟主袁绍更是按兵不动。

        曹操气愤极了,就来到袁绍营帐对袁绍说:“围逼洛阳时,你身为盟主却犹豫不决,终不肯尽大力。现在董卓威逼百姓西迁已失人心,这正是诛伐他的好时机,而你却迟迟不决,你难道要让董卓逃跑吗?”

        袁绍仍按兵不动,曹操无奈,只得约了鲍信率自己仅有的五千人马去追董卓,结果汴水一战,因寡不敌众而全军覆没,若不是遇曹洪相救,那性命都可能丢了。

        曹操骑在马上,回头看看,自己散尽家财,辛辛苦苦征集的五千人马,仅只剩下了寥寥数骑时,心里痛恨极了,他对曹洪说:“袁绍这些豪强,实在是靠不住,这种联军还有什么用,从今以后只能依靠自己的力量,重新招募,单独行事。”

        曹操的势力重新壮大,而原来的关东联军袁绍只想占据黄河以南,割地称霸,另立皇帝,其余十余路豪强也争斗的争斗,散的散,曹操倡议组成的讨董联盟彻底瓦解了。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966xs.com。966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wap.966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