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书友访问966小说
首页觉悟天道是什么意思第三十八章 涅槃之道——慧

第三十八章 涅槃之道——慧

        诸行无常,诸受皆苦。

        诸法无我,涅槃寂静。

        ——《法句经》

        观

        当一个人一时遏止住障碍,获得静虑时,其心澄清,如同明镜,事事物物皆能被清晰反现出真实面貌。但他仍然没有完全断除恶念,因为止心一境,不善之流只不过是暂时地得以制止,它们可能在任何意想不到的时刻再次显现出来。

        戒律规范人的言行;止息把握人的心意;但是,只有最后阶段的观(Panna智慧),才能使求证圣果之人彻底根除三摩地压服的烦恼。

        一开始,瑜伽行者修习清净智见(dittthivisuddhi)(1),知见事物本质,以一境心分析、检验所谓的有情众生,这种寻思会使他明白:他所认为的我,或个体仅仅是心法色法的复杂和合而已,它们在不停的变化之中。

        如此获得了有情众生真实本质的正确观念后,抛弃了永恒灵魂的邪见,瑜伽行者寻找此我起源,从而认识到,在此世界中,无有一物,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不是因缘所生,而他现在的存在是由于他过去的无明(avijja)、贪欲(tanha)、执著(upadana),业力、以及现在生的食物所生起。由于这五种原因,生起所谓的众生。如同过去因造作了现在果,现在因也将会生起未来果。如此观想,他超越了一切有关过去、现在、未来的所有疑虑。(2)

        由此,他观想一切有为法皆为无常(anicca),是苦(dukkta)的真话。无论他的眼睛转向何处,他只见到这三种特性鲜明地出现在他的眼前。他认识到生命只不过是由内因和外缘而生起的一种迁流现象,没有任何地方可以发现真正的快乐,因为万物皆在不停的变化之中。

        行者如此观想生命本质,深入禅定,终有一天,大大出于他的意料,他会看到一道道圣气从身上发出,体验到从来未曾有过的快乐、喜悦和安隐。他的心境达到平稳,宗教热情更一步提高,心念更为清晰,观想更为敏锐。由于出现了圣气,他错误地把这一道德提高的发展之境看成是圣果,从而对此种心境产生了爱执,但不久他就会觉悟到这些新的进展对道德的进一步提高是一种阻碍,因此,他修习清净智观,区别何为道,何为非道。(3)

        忆念正道。他再次观想一切有为法的生灭。在这两种现象中,后者在他心中产生了更深刻的印象,因为变化终是比生起来得明显。因此,他集中精力观想事物的坏灭。他认识到构成有情众生的色法和心法总是在一种变化之中,从未刹那止留而相同。然后,他明白了一切坏灭皆是十分可怕之事,他看到整个世界如同一燃烧着的火坑,是痛苦的根源。然后,他又认识到此可怖和迷妄世界的可恶和虚假,生起厌恶,由此而产生强烈的出离之愿。

        以此为动机,瑜伽行者再次观想无常,苦,无我三大特性,而后修习彻底的舍离。平等地看待一切有为法—不贪执不厌恶一切世间之物。(4)

        达到这一修证境界后,他选择三大特性中的一种,作为一特别精进求证目标,并朝着这一方向更加努力用功修习智观,直到辉煌的4天,他第一次获证最高果位—涅槃。(5)

        正如达卡博士所说:

        “正如一个夜行者,在一道闪电中,看到他周围的风光、此后这种景象会在他眼花目眩之中延续很久。同样的,瑜伽行者,在一道智观的闪电之中。彻见涅槃、以至所存之影象再也不会在心中消失。”

        当瑜伽行者第一次见到涅槃后,他被称为斯陀迈,意为第一次进入导向涅槃之流。

        此流代表着八正道。

        证预流果者不再是凡夫(puthujjana),而是圣者(ariya)。

        初证第一圣果,即断如下束缚众生于生死的三种障碍(samyojana),它们是:

        一、五蕴身见(sakkaya—ditti+kaya+dittthi通常被解释为邪见、个体之说,或我见。

        二、疑(vicikicciccasamuppada)的怀疑。

        三、执迷于错误的宗教祭祀(silabbataparamasa)。

        《法集论》(第一千零五节)如此解释:“非佛法之外道和婆罗门持有这种学说:解脱由道德行为的规范,或祭祀,或道德规范和祭祀而获得。”

        为了断除剩余下来的七种障碍,初果圣者最多再生七次。他对佛法僧绝对信仰,毫无疑问,他将绝对不会因任何原因冒犯五戒,不再堕落恶道,决定证得觉悟。

        初次遥见涅槃,再次鼓足新的勇气,圣修者更加勇猛精进圆满智观,成就一还果(sakadagami),逐渐熄灭两种烦恼,即:贪欲(kamaraga)和嗔恚(patigha),而证第二圣果。

        这时,他被称为一还圣者,因为如果他不在当生证得阿罗汉果,只来此人间一回。有趣的是,证得第二圣果的圣者只能削弱无始以来束缚他于轮回之中的两大烦恼。有时侯,虽然十分的微弱,他也可能有一点点贪心和嗔心。

        在证得第三圣果,即不还果(Anagami)时,圣行者完全根除了此两种烦恼,此后,他不再来生人间,也不往生天道,因为他彻底断除了贪欲和物欲享受,死后即得生于净居天(suddhavasa),唯不还果圣者居住。他将在那里证得阿罗汉果,并一直生存到生命结束。

        当在家居士证得不还果时,他即以梵行为生。

        其时,不还果圣者再作最后一次努力,消除余留下来的五种烦恼,即色界贪(ruparaga),无色界贪(aruparaga),我慢(mana),掉举(uddhacca),无明(avijja),获证究竟圣果—阿罗汉。

        预流圣者,一还圣者和不还圣者皆称为有学(sekha),因为他们还要修学。阿罗汉名为无学者(asekha),因为,他们再也不须修学了。

        阿罗汉,原意为应供者,不再受生,因为他不再造作新业,他再作新业的种子己被全部根除。

        阿罗汉觉悟到所作皆办,最终放弃了沉重的痛苦负担。所有形色的贪和一切种类的无明皆被断除无遗。此时,快乐的行者位尊高于天人,去除了放纵情欲,熄灭了世间烦恼,体验了不可言状的涅槃至乐。

        此人不再轮回,因为新的行为不再产生有再生能力的种子。

        虽然成就了阿罗汉,但是他并不是完全脱离了身体上的痛苦,因为解脱的喜悦经历只不过是间隙性的,另外他仍然没有抛弃他的肉身。

        阿罗汉叫做无学,不再修学,以梵行为生,圆满成就了理想。

        在这个方面,也许应该指出的是,修习了色界和无色界禅定的不还果圣者和阿罗汉能够在现生不间断地享受涅槃之乐达七天之久。这在巴利语中叫做Nirodti,意为成就灭道(7)。在这一情况下的圣者没有任何痛苦,他的精神活动也停止了,他的意识之流也暂时终止。

        有关入定者(Nirodti)和死者之间的区别,《清净道论》说:“死者不仅身行息灭,语行息灭,意行息灭,而且寿尽,暖消,诸根破坏,而入于此定比丘虽然身行息灭,受想灭定,但生命持续,心依然存在,诸根不坏。”

        根据佛教,从通常情况来看,这是此生命中所能享受得到的最高乐趣。

        为什么阿罗汉证得涅槃后还继续生存?

        这是因产生其现在生的业力仍未竭尽。用叔本华的话说,就如陶工之手不再转动制器之轮,但轮仍会继续转下去。从我们自己的经典中举一个更好的例子,阿罗汉如同一棵从树上砍下来的树干,不再生长任何新鲜树叶、花朵和果实,因为它再也得不到树木提供的树液,而那些本已生长的树叶、花朵和果实,将会继续生存,直到那根树干枯死为止。

        阿罗汉尽自己的寿命生存于世间,不再增添任何新业,故尔对生死没有任何影响。

        “不乐死,不执生,即刻放下此无常之身,心念警醒,意识一境,不游戏死念,亦不喜乐生存,如同所作已办者,等待着时刻到来。(8)

        阿罗汉圆寂后怎样?

        如同火焰被风吹得摇曳不定,熄灭后不再燃烧,同样的,阿罗汉从色心二法中得以解脱,消失后不复生起。

        这样的阿罗汉果真荡然消失,不复存在?

        《经集》说,对于寂灭之人来说,不存在任何一种可以说成是自己的形式。当一切因缘断除之后,一切可讨论的基础也随之消失。

        《优陀那》如此解说这一复杂问题:

        “如同跃出火炉的火星一一熄灭,

        它们的去处无人知晓。

        获证究竟解脱者,

        穿越贪欲大海者,

        享受寂静喜悦者,

        无有痕迹可寻找。”(9)

        关于这一问题,《中部》也记载了佛陀与瓦车乔陀一段有意义的交谈。(10)

        外道行者瓦车乔陀,来到佛陀跟前,问道:“乔达摩,解脱了的比丘往生何处?”他这里指的是阿罗汉。

        佛陀回答说:“瓦车乔陀,不可说其再生。”

        “乔达摩,则其不生。”

        “瓦车乔陀,不可说其不生。”

        “那么,乔达摩,其生又不生。”

        “瓦车乔陀,说其生又不生亦不可。”

        “乔达摩,其既非生又非不生。”

        “瓦车乔陀,说其既非生又非不生亦不可。”

        听了这些看起来不怎么连贯的回答,瓦车乔陀困惑不解,迷茫之余,他问道:

        “乔达摩,我被这个问题弄得不知所措,我被它搞糊涂了。”

        “够了,瓦车乔陀。不要迷惑不悟,不要混淆不清,此法博大微妙,不易明了,精深善美,不可仅依逻辑而了悟,深奥富有理性,唯智者知。身为外道的你,有其它信仰,另外一种追求,另外一种律制,追随另外一种导师,你亦不易明白。因此,瓦车乔陀,我将问你,善思后回答。瓦车乔陀,假如一堆火在你面前燃烧,你会不会注意到火在你面前燃烧?”

        “乔达摩,如果有火在我面前燃烧,我将会注意到火在我面前燃烧。”

        “但是,瓦车乔陀,假如有人问你:在你面前之火因何而燃烧?你将怎样回答?”

        “乔达摩,我将回答说,因草木的燃料,在我面前之火得以燃烧。”

        “但是,瓦车乔陀,如果你面前之火熄灭,你将会意识到它己熄灭了吗?”

        “乔达摩,如果在我面前之火熄灭了,我将会意识到它的熄灭。”

        “但是,瓦车乔陀,如果有人问你:火到哪个方向去了,东西南北?你将怎样回答?”

        “这个提问不适于此。乔达摩,因为有草木燃料。火得以燃烧,而当此燃料烧完后,不再续有。如果燃料烧完了,则说火的熄灭。”

        “正是如此,瓦车乔陀。抛弃,根除一切色,受,想,行,识,它们如同棕榈根桩,不复存在,亦不可能在未来重新生起。”

        “瓦车乔陀,圣者从五蕴中获得解脱,其法深不可测,如同大海,不应说其往生,亦不应说其非生非不生。”

        人们不可说阿罗汉再生,因为所有生起再生的因缘都己被根除;人们也不可以说阿罗汉断灭了,因为没有可断灭之物。

        科学家罗佰特奥本海姆写道:

        “假如我们问,电子的位置是否保持一成不变,我们必须回答说:不;如果我们问,电子的位置因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我们必须回答:不;如果我们问,电子是在一静止状态,我们必须回答:不;如果我们问,电子在运动中,我们必须回答:不。

        当有人问到人死后的情形时,佛陀给予了同样的回答。但是,在17世纪到18世纪的科学领域中,也没有类似的回答。

        涅槃是烦恼(kilesa)的彻底终结,但是语言却无法表达此最高境界的真实本性。这可能是最为妥当的结论。

        从形而上学的观点来看,涅槃是痛苦的究竟解脱;从心理学角度来说,涅槃是对自我的去除;从道德观念来说,涅槃是贪嗔痴的熄灭。

        [注]

        (1)清净之道第三个阶段。

        (2)清净之道的第四个阶段。

        (3)清净之道的第五个阶段。

        (4)此九种观,统称为智慧提高之清净知见(patipadananadassanavisuddhi)。这是清净之道的第六个阶段。

        (5)在此圣意识所发现的禅现被称之为清净智见。这是清净之道的第七阶段。

        (6)见英译《法集论》。第259页。

        (7)本意为获证断灭。参见那烂陀长老,《阿毗达摩手册》。第227,435页。

        (8)《长老偈》。第346页。

        (9)伍德?沃德,《道德升华之诗》。第114页。

        (10)第一品,第72经,《见经》。第483页。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966xs.com。966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wap.966xs.com